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场效应实证分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95359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场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场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场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场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场效应实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实证分析汪泽英摘要:本文在定性地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影响的基础上,实证了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就业总量,改变了就业的部门与单位类型结构,在改变年轻人就业行为的同时,导致退休人员与非退休人员间截然不同的就业行为。同时,从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养老保险 劳动力市场 实证分析作者:汪泽英(1970 年),男,汉,江西瑞昌人,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北京 100029)电话:010-64941017;手机:13910090535;E-mail:1我

2、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实证分析汪泽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 100029)我国城镇职工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缴费与待遇间隐含的激励关系、宏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职工个体特征交互作用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地分析我国养老金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供需间的关系,以探寻较小劳动力市场扭曲效应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协调养老保险与就业的关系,推动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1养老保险制度 与劳动力供给养老保险制度为职工提供了老年基本生活保障,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劳动积极性。实际运行中,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类型不同、制度转轨与政策表述形式、待遇与缴费间隐含“激励” ,以及职工个体特征差异,

3、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重大影响。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加重了劳动力供给扭曲程度。根据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劳动者是在经济约束条件下,提供实现其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劳动供给量。机关事业与企业为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两者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加重了劳动力供给行为的扭曲。在现行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下,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供给(即工作年限)增加时,其工资增加,退休时养老金计发比例(与工龄成正比)与计发基数(退休前工资)均增加,激励职工劳动供给。企业在 2006 年前均执行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 199726号)文件,退休人员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基础性养老金组成,

4、一方面,完全积累式制度设计的个人账户包含单位缴费的一部分,放大了职工个人账户缴费的收益,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十五年以上的缴费人员均取得占上年职工平均工资 20%的基础性养老金,则降低了劳动力供给的积极性,整体上看,企业人员劳动力供给的激励性弱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降低了劳动力总供给量。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除取决于缴费与待遇间的联系外,还取决于制度表述与职工对该制度的理解。个人账户“空帐”运行虽然未改变职工缴费和退休金之间的实质关系,但弱化缴费与受2益间的联系,职工往往将个人缴费看作负担,一方面,降低了当期收入,为获得同样的收入,需要工作更长时间,刺激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

5、应) ,另一方面,实际较低的收入对劳动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劳动供给减少(替代效应) ,其对劳动供给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以上两种力量的大小,从实际情况来看,替代效应更强些。1997 年以来,经济体制(包括就业制度等)改革降低了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则强化了这一过程,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与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保持了高度一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 1997 年的 11204 万人增加到2005 年的 17487 万人,年均增长 9.3%;1997 年城镇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76.65%,1998 年下降了 0.15 个百分点,1999 年后无法获得计算劳动力参与率的统计数据,但可用城

6、镇人口中就业人员所占的比例来度量,这一指标自 1999 年以来直线下降,由 57.6%降至 48.6%,6 年间下间了 9 个百分点,年均下降 1.5 个百分点(详细数据见表 1) 。表 1: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就业情况(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年份 小计 在职 退休 城镇人口 就业人口城镇人口中就业人员所占的比例1997 11204 8671 2533 36989 20781 56.20%1999 12485 9502 2984 38892 22412 57.60%2001 14183 10802 3381 48064 23940 49.80%2003 15506 11646 3860

7、52376 25639 49.00%2005 17487 13120 4367 56212 27331 48.6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年。隐含退休 1激励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影响人们退休时间选择。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退休职工选择按时退休还是延迟 1 年退休,主要看养老金财富(即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现值增加额与当年缴费的差)的变化,养老金财富增加时选择下一年退休;养老金财富减少,相当于对当年工作征税,则选择当年退休。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2000 年 42 城市企业参保职工数据,计算职工在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退休时的养老金财富增加值,结果显

8、示养老金财富均增加(详见表2) 2,职工尽可能地选择提前退休,而不是按时退休,更不是延迟退休,由于提前退休资格限止,人们不能完全自由选择,因而在法定退休年龄处形成退休高峰,实1 本文中退休均值“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之意。2汪泽英 曾湘泉,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期。3际数据验证了这一结论,分年龄组退休率在法定退休年龄点为峰值,在两个峰值间形成左端相对平滑、右端陡峭的“马鞍” (见图 1) 3。表 2:企业职工在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退休时的养老金财富增加值男性 女性职工 特殊工种 干部 工人 特殊工种正常退休年龄 60 55

9、 55 50 45养老金增加现值 3162 2034 1577 819 90图 1: 2000年 42城市参保职工分年龄退休人数比例 (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年龄(%)退休率男性女性运用上海市 1999 年机关 12 万、事业 62 万参保职工数据,计算职工在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退休时的养老金财富增加值,结果显示养老金财富均减少,职工尽可能地选择延迟退休,而不是按

10、时退休,更不是提前退休(详细数据见表 3) 。这与现实生活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愿提前、按时退休现象高度一致。表 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退休时的养老金财富增加值职工性别 男职工 女职工 男职工 女职工正常退休年龄 60 55 60 55养老金增加现值 -20390 -35823 -18488 -31396隐含提前退休激励的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引发了企业大规模提前退休。1998 年 18 月份养老保险行业移交地方前,新增退休人员 79.6 万人,其中违规提前退休的达 43.8 万人,占 55%,最年轻的只有 24 岁。2001 年,江西省劳动和社会3汪泽英 曾湘泉, “中国社会

11、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期。4保障厅共审批 10693 人退休,4954 人属于提前退休,占退休总数的 46.3%。由于我国养老金保险覆盖率低,非正规部门大量存在,人们退休后仍然可以在这些部门继续工作并获得收入,产生了提前退休的经济性 4。较“非退休组” ,养老保险制度降低了“退休组”人员劳动力供给。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并退出劳动力市场,养老金降低了以获取收入为目的的劳动供给行为,劳动力参与率降低,2002 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抽样调查(北京市)数据显示“非退休组” 、 “退休组”间劳动力参与率的巨大差别,在

12、男性中,5054 岁组与 5559 岁组尤其突出,差距分别为 69.8%、72.2%。在女性中,显著性差别出现在 4044 岁组与 4549 岁组,差距分别为50.9%、60.3%(详细数据见表 4) 。表 4:分性别退休组、非退休组劳动力参与率年龄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非退休组 97.5% 97.0% 98.4% 98.0% 94.3% 70.0% 16.7%男退休组 / / 66.7% 28.2% 22.1% 18.4% 7.9%非退休组 91.1% 93.8% 87.1% 66.4% 31.3% 5.1% 6.0%女退休组 50.

13、0% 42.9% 26.8% 26.9% 13.3% 4.9% 4.9%2、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力需求养老保险制度和劳动力需求之间的联系就是养老保险缴费和雇主成本之间的联系。企业缴费制养老保险制度,无论采取何种融资方式,缴费的支出都会成为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增加雇主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从而影响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而机关事业单位则不明显。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与职工不必为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不会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力需求。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短期内减少了劳动力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的需求量逐年得到恢复。企业承担养老保险缴费义务时,由于无法降低职工当期工资,企业雇

14、用劳动力的成本上升,雇佣量减少。但企业会作出长期反应,一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减少劳动力需求;二是减缓他们原先增加货币工资的承诺,使雇佣每个劳动4肖金萍, “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 中国经济问题(厦门)2006 年第 2 期。5者的总成本降低到不缴费时的水平,减少的雇佣量逐步得到恢复。企业采取以上策略时受到最低工资立法约束,因而,减少的劳动力需求难以完全恢复。实际运行中,由于部分转轨成本通过在职人员缴费筹集,导致了养老保险的高费率(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实际缴费率高达 30%) ,进一步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就出现了部分地方政府默许、纵容企业不参保行为,以

15、低劳动力成本吸引投资企业、促使地方经济增长。3养老保险制度与就业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殊性,通过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传递影响到就业总量、结构与群体性差异。养老保险制度降低了就业总量。养老保险制度既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又减少了劳动力供给,必然降低就业总量。突出地表现在,1997 年以来,尽管受众多因素影响,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与城镇人口就业比例的下降高度一致(详见表 1) 。养老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就业的部门结构。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城乡流动壁垒逐步消除,导致非正规部分就业量与份额扩大。同时,“统帐结合”式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和受益间关联较弱,促使劳动者与雇主向非

16、正规部门转移以逃避养老保险缴费,以及大公司向非正规部门转移外包业务,进一步导致了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绝对增加,由 19997 年的 5762 万人增加到2005 年 16106 万人,同时也导致了其相对增加,非正规部门在全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由 1997 年的 28%增至 2005 的 59%(详见表 5) 。非正规部门扩大,减少了税收收入,非正规部门资本和工作培训投入不足,生产力低下,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非正规部门的扩张,造成老年贫困人口的增多,破坏了养老金计划的目标。表 5:城镇分正规、非正规就业人员(万人,%)人数 结构年份 小计 正规部门 非正规部门 小计 正规部门

17、 非正规部门1997 20781 15019 5762 100 72 28 1999 22412 12109 10303 100 54 46 2001 23940 11123 12817 100 46 54 2003 25639 10809 14830 100 42 58 2005 27331 11225 16106 100 41 5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年。6养老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就业的单位类型结构。与事业机关相比,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降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幅度更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扩大与企业职工下降高度相关。1997 年至 2005 年的

18、8 年间,企业职工人数下降了 3800 万人,事业单位职工维持在 2700 万左右,机关职工则增加了 24 万人(详见表 6) 。企业职工人数下降是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用工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形式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反,机关事业单位未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职工人数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表 6:19972005 年全国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人数 万人年份 合计 企业 事业 机关1997 14669 10888 2732 10491999 11773 8036 2683 10542001 10792 7056 2682 10542003 10492 6797 2644 10512005 1

19、0850 7064 2713 1073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摘要 2005(内部资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2005 年。养老保险制度在改变年轻人就业行为的同时,将老年人划分为退休人员与非退休人员两组,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就业特点。年轻人的养老是未来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养老保险制度对年轻人就业行为影响有限。根据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退休人员再就业时不用参加养老保险,因而其就业人员中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显著地低于非退休组,2002 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抽样调查(北京市)数据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男性非退休组的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 71.4%、71.3%,退休组仅为 9.8%、

20、26.2%;对于女性来讲,非退休组的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64.7%、65.2%,退休组仅为 13.8%、25.9%。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退休组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偏向于非正规部门,一是非正规部分在劳动力需求上偏好退休人员。雇用退休人员时,增加了单位工资总额,扩大了单位缴纳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正规单位常常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且按规定缴费,雇用退休人员时不会降低其雇用成本,不会偏好雇用退休人员,而非正规部门常常逃避社会保险参保与缴费,偏好雇用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二是退休人员在劳动力供给上偏好非正规部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灵活性更大,适合退休人员的劳动力供给的弹性行为。从 2002 年劳动就业和社

21、会保障抽样调查(北京市)数据结果可看出,非退休组的男性、女性就业人员中正规部门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81.9%、79.6%,而退休组的男性、女性就业人员中正7规部门所占的比例比前者分别低 11.9 与 9.4 个百分点。退休人员相对来说年龄大,体力弱,在就业行业上更偏向轻体力行业,非退休组的男性、女性就业人员中轻体力行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57.7%、74.8%,而退休组的男性、女性就业人员中轻体力行业所占的比例分别比前者高 16.1 与 11.4 个百分点(详细数据见表 6 至表 8) 。数据分析还显示,退休组与非退休组的就业人员比率间显示巨大差别,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高低与是否就业的相关性不

22、大。表 7:分性别退休组、非退休组就业部门情况人数(人) 结构(%)性别是否退休 小计 正规单位 非正规单位 小计 正规单位 非正规单位否 1845 1506 339 100 81.6 18.4男性 是 122 85 37 101 69.7 31.3否 1422 1131 291 102 79.5 22.5女性 是 174 122 52 103 70.1 32.9表 8:分性别退休组、非退休组就业行业情况人数(人) 结构(%)性别 是否退休 小计 轻体力行业 重体力行业 小计 轻体力行业 重体力行业否 1845 1065 780 100 57.7 42.3男性 是 122 90 32 101

23、73.8 27.2否 1422 1064 358 102 74.8 27.2女性 是 174 150 24 103 86.2 16.8同时,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率与非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离退休组就业人员月均工资为 1559 元,而离退休组就业人员月均工资仅为 933 元,只表 6:分性别退休组、非退休组就业人员参加养老、医疗保险情况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性别 是否退休人数(人)参保人数 参保率 参保人数 参保率否 1845 1318 71.4% 1315 71.3%男性 是 122 12 9.8% 32 26.2%否 1422 920 64.7% 927 65.2%女性 是 174 2

24、4 13.8% 45 25.9%8有前者的 60%。由于离退休人员己有一份养老金,能以更低的工资需求与非退休组竞争岗位,单位也有以更低的工资雇用人员的需求,这一现象非正规部门更明显,因而离退休人员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比例高,其收入水平偏低,既加剧了不公平竞争,也促使了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四、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扭曲了就业供需行为,不利于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协调养老保险与就业的关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遵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框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机关事业与企业

2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结束目前的制度分割的局面,实现筹资与给付、模式与管理相统一,实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规模为工资的8%,全部由个人缴纳、实帐运行、完全积累,退休人员除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外的待遇实行现收现付,纳入财政预算,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待遇调整机制,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与增长幅度,防止待遇差距继续扩大。城镇职工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加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机关职业年金制度,水平适当高于企业,单位缴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益性或参照公益性管理的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参照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建立企业年

26、金制度,实现制度上的平衡过渡。严格退休条件,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2000 年城镇人口预期寿命为 72 岁,城镇 60 岁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均在 10 年以上,城镇 50、55 岁女性的健康预期寿命分别在 18 与 15 年之上,较预期寿命过低的退休年龄,使得大部分退休人员有供给劳动的生理基础,不合规提前退休人员比例过大更加剧了“退休组”供给劳动这一现象。严格退休条件,重新核定工种的劳动环境,清理现己不合规的特殊工种,规范特殊工种,逐步取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实行工作中补偿,逐步统一女工人与女干部退休年龄。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劳动力短缺,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降低由于“退休组”劳动供给所导

27、致的劳动力不公平竞争。9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实行精算公平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弹性退休制度,职工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财富水平与就业能力不同,以及闲暇偏好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退休年龄,并享受相应的待遇水平。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保证缴费与收益之间精算平衡,基本实现在法定退休年龄区间内不同年龄退休时的个人的边际养老金收益与其个人的边际缴费率平衡,即对于提前退休者,相应降低其待遇水平,其待遇水平降低额与其提前退休的年数成正比,以抵消其领取待遇时间的延长所带来的待遇增加;对于延迟退休者,相应提高其待遇水平,其待遇水平提高额与其延迟退休的年数成正比,以弥补其领取待遇时间的减少所带来的待遇减少额。降

28、低养老金计发办法中所隐含的退休时间“激励”产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行为。实行劳动力市场管制,协调就业与养老保险政策。对退休人员实行就业管制,建立退休人员劳动收入检查制度,根据其劳动收入水平相应地降低其养老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减发养老金的劳动收入区间,取得低限以下的退休就业人员,其退休金不减少;取得高限以上的退休就业人员,取消其养老金待遇资格;对于在区间内的人员,相应减发其养老金。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通过立法限制雇主对老年劳动者的年龄歧视。降低退休人员以较低的工资需求提供劳动力供给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同时避免养老保险压力向就业转移,建立就业与养老保险间的协调关系。参考文献:1 汪泽英 曾湘泉,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2 肖金萍, “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劳动力市场效应” , 中国经济问题(厦门)2006年第 2 期。3 陈凌,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 , 中国经济问题2000 年第 1期。4 罗文元, “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退休年龄的探讨”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 年11 月。5 史柏年, “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 , 人口经济2001 年第 2 期。6 钟军,陈育德,饶克勤, “健康预期寿命指标计算方法的研究” , 中国人口科学1996 年第 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