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国古代文学(四)计 72 课时晚唐五代词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勾勒出词史第一个重要时期的面貌和成就。重点作品:李白菩萨蛮、张志和渔歌子、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预计课时数:8 课时授课内容:第一节 词体概说一、关于词的几个概念1.词的名称,主要有:(1)曲子、杂曲子、今曲子、曲子词、歌词。如花间集?序:“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记和凝“好作曲子词”,人称其为“曲子相公。”这是依据与音乐关系的称谓。这类名称还有袭用原有名词的:“乐府”“乐章”。(2)“长短句”是根据句法特点称。(3)“诗馀”是
2、从它与诗的关系来说,潜含的观念是:词由诗变化而来。2.词的形态(1)小令。从酒令发展而来,人称之为“急曲子”。它的原本特征是:节拍急促、曲度简短。后人只能从篇幅甚至是字数的多寡来认识,有提出 56 字为界,少于 56 字者为小令之说。此说虽为行家所讥,但却可帮助我们理解。(2)慢词。原义为节拍缓、曲度较长。今人又把它理解与“中长调”混称,指篇幅长、字数多的词。二、词体的产生词大约产生于隋唐之际,大约是在隋唐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燕乐的催生下,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学。 唐以来诗中乐府是从前代的乐府诗发展而来,但同样作为音乐性文学的词,却不是从前代乐府诗中发展而出,它是与当时流行的音乐-燕乐配合的歌词
3、。燕乐是中土音乐与域外音乐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流行音乐,故词实际就是隋唐以来的流行音乐的歌词。三、诗词分界词的形式、词的产生与诗有一定的关系,故词被称为诗馀,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诗词二者分界是明显的,前人说的“诗庄词媚”,并不是凭空乱道。1、词体的形式特点- 2 -(1)词必有调,每首词均须依傍一种音谱。词调决定词的字句包括字声、用韵,这就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2)词多数分片(阕),一首常见的分上下阕的词,就是由两段音乐组合而成的完整曲子。(3)词的韵位依据曲度,各个词调有自己的规定,与诗规整的用韵是大不相同的。(4)词的字声不全同于近体诗,虽然多数句子为律句,但拗句也不在少数(
4、拗而不以为拗),又不一定讲究粘对,而且有的位置甚至还分辨四声和阴阳,与近体诗比显得更细密。(5)词的句式以长短句为特点,这与近体诗有本质的不同,与古体诗虽自由却完全受朗诵的声情、口吻支配也不一样。词的长短句,实际是受制于词的音乐性。 2、诗、词在风格、情调上的分辨前人论诗词分界者甚多,时有精见,近世王国维、缪钺所论则更有总结性,也更深刻。(1)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2)缪钺论词评抄【论词云】: “词之所以别于诗者,不仅在外形之句调韵律,而尤在内质之情味意境。外形,其粗者也;内质,其精者也。自其浅者言之,外形易辨,而内质难
5、察。自其深者言之,内质为因,而外形为果。先因内质之不同,而后有外形之殊异。故欲明词与诗之别,及词体何以能出于诗而离诗独立,自拓境域,均不可不于其内质求之,格调音律,抑其末矣。人有情思,发诸楮墨,是为文章。然情思之精者,其深曲要眇,文章之格调词句不足以达之也,于是有诗焉。文显而诗隐,文直而诗婉,文质言而诗多比兴,文敷畅而诗贵蕴藉,因所载内容之精粗不同,而体裁各异也。诗能言文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文之所能言,则又因体裁,运用之限度有广狭也。诗之所言,固人生情思之精者矣,然精之中复有更细美幽约者焉,诗体又不足以达,或勉强达之,而不能曲尽其妙,于是不得不别创新体,词遂肇兴。兹所谓别创新体者,非必一二人有
6、意为之,乃出于自然试验演变之结果。词之起源,上已言之,不过由于中唐诗人,就乐谱之曲折,略变整齐之诗句,作为新词,以祈便于歌唱而已。故白居易、刘禹锡诸人之词,其风味与诗无大异之调,而每调中句法参差,音节抗坠,较诗体为轻灵变化而有弹性,要眇之情,凄迷之境,诗中或不能尽,而此新体反适于表达。一二天才,专就其长点利用之,于是词之功能益显,而其体亦遂确立。【评】此节文字从文体判别的角度,就内质区分了诗词文三种文体,体贴入微。“句法参差,音节抗坠”“轻灵变化而有弹性”可以说是词之别于诗的外形,“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则是词别于诗之内质。缪先生的这一入微之论,本之于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所
7、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按,“诗之境阔,词之言长”非常精妙,许渊冲先生把这八个字英译为:“Regular verse is broader in scope, the lyric deeper in expression.“得之。- 3 -四、唐代敦煌词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使我们得以看见词的早期形态。据王重民所辑敦煌曲子词集,有 160 多首,而且有令词和中长调。其中多数可以推断出自民间,其风格真率、朴素,形式没有凝定,衬字较常见。讲读菩萨蛮略。此词写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
8、情的坚贞不渝。作者运用了一系死的比喻一,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绝无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借以比况拳拳爱心的坚贞不渝,是极为确切而又富于联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词,而直接托出喻体,一气排开,直贯到底,不稍停顿,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此词在艺术上显著特点。同时,此词无意象文人词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本节推荐书目】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中华书局 1981;吴丈蜀:词学概说,中华书局 2000;万云骏:诗词曲欣赏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9、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节 中晚唐与温、韦花间词一、文人习词文人习词大约始于唐中宗时期,但彼时所作甚少,至盛中唐,才有较多的文人染指习词,其著者为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但直到晚唐,文人习词才不是一时兴到之事,才逐渐成为一种专项训练的文体,词的专家和专集就是从这时才出现。所以,词的第一个兴盛期是晚唐。讲评:菩萨蛮 传为李白所作,学界迄无定论。此词意境阔大,情感深沉。略。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
10、,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另有忆秦娥一首,学生自习。二、花间集- 4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选集,编者为赵崇祚,序者为欧阳炯,共收集温庭筠、韦庄以下共 18 位词人所作的 500 首词。所收词除温韦之外,大多或生于西蜀,或仕于彼地,所
11、作在体式、内容、情调、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近似性。史称为花间派或西蜀词派。花间词人除温韦之外,成就较高的是:孙光宪、李珣、欧阳炯、和凝。1、形式:以令词为主,中长调词绝少。 2、内容:多写享乐生活、都市风光、南国风情,偏好男女恋情,爱作感官体验性的刻划。3、审美情调:富贵气、脂粉气,绮思怨情是花间词的基本特色。三、温韦1、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词的代表,是早期文人词的代表,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才形成了花间词派,产生了花间词风。 2、“花间鼻祖”温庭筠其词收于花间集有 66 首,冠于花间集。外在形貌:富贵高雅、香艳密丽。情感内质:心绪化、幽怨感。表现方式:意象叠印,结构跳跃。(推荐阅读杨海明唐宋词中
12、的“富贵气”,文学遗产1995 年第 5 期) 重点讲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写闺怨,章法极密,层次极清。首句,写绣屏掩映,可见环境之富丽;次句,写鬓丝撩乱,可见人未起之容仪。三、四两句叙事,画眉梳洗,皆事也。然“懒”字、“迟”字,又兼写人之情态。“照花”两句承上,言梳洗停当,簪花为饰,愈增艳丽。末句,言更换新绣之罗衣,忽睹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有此收束,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于中也。另有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二词,学生自学。 3、清秀疏淡的韦庄词花间集收韦庄词 48 首。况周颐唐五代词人考略:“韦庄词
13、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花间群贤,殆鲜其匹。”胡适白话中国文学史:“庄词长于描写,技术朴素,多用白话,一扫温庭筠一派纤丽浮文习气,在词史上可谓一开山大师。” 重点讲读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另学生自学女冠子二首。【本节推荐书目】李冰若花间集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华钟彦花间集注,中州书画社 1983 年高 峰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第三节 二主与南唐词一、南唐词 - 5 -南唐词的兴起略晚于西蜀,代表是南唐君臣三人。由于南唐君臣文化修养稍高,艺术趣味稍雅,故南唐词风亦有别于花间。与花间词相比,南唐词文人化的色彩更浓,艺术性要更高,对宋词的影响更为深刻。二、冯延巳与二
14、主1、冯延巳据宋人所辑阳春集,冯延巳词有 119 首,除去主名有争议的部分词作,也有90 多首,仍为五代词人之冠。冯还是宋前期词的最直接鼻祖, 刘熙载 艺概 以为:“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当代词家 龙榆生 亦称冯延巳“在五代为一大作家,与温韦分鼎三足,影响北宋诸家者尤巨。南唐歌词种子,向江西发展,辙迹可循,冯氏实其中心人物。”冯延巳词内容虽不出花间范围,仍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但却能着力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造成多方面给的启示与联想。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谓冯词“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重点讲读谒金门,要求学生自读蝶恋花
15、。2、李璟中主李璟存词 4 首,但一首摊破浣溪沙便足以名家,正如张若虚以春季花月夜而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其蕴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后主李煜的词境较接近。代表作为摊破浣溪沙:解说: 上片 即景生情,。 下片写 人。3、后主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词是南唐词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其词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今存词约 35 首左右,他的词以亡国(39 岁)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近花间; 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实情感倾泻,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制,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
16、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有云: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在三方面显得很突出: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二、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容饰和词藻;- 6 -三、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他在亡国后不曾冷静地自省,而是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人生愁恨何能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把自身所经历的一段破国亡家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 人间词话 十五) “变伶工之
17、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说后主词已不局限于娱宾佐观、男女相思,而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工具,扩展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正是由于李煜以其纯真,感受到了“人生长恨”、“往事已成空”那种深刻而又广泛的人世之悲,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重点讲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讲解: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思考其其言愁名句之妙?讲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
18、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 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唐圭璋
19、唐宋词简释:此首殆后主绝笔,语意惨然。五更梦回,寒雨潺潺,其境之黯淡凄凉可知。“梦里”两句,忆梦中情事,尤觉哀痛。换头宕开,两句自为呼应,所以“独自莫凭栏”者,盖因凭阑见无限江山,又引起无限伤心也。此与“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同为悲愤已极之语。“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天之情况。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故“流水”两句,即承上中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而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本节推荐书目】- 7 -王兆鹏李璟李煜冯延巳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本章推荐参考书目】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20、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重印版。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 年(或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本章训练题:1、背诵以下作品: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2、请随意选择一词调创作一首惜春词.3、怎样理解温庭筠词中的艳情?4、请赏析你最喜爱的一首李煜词作(可自选)。8第五编 宋代文学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说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社会的整体状况;2
21、、宋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及宋代文学的发展线索。3、宋代文学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宋代文学的发展线索及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陈寅恪说:“华夏文化,历数千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一、宋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北宋 南宋 南宋亡(960) (1127) (1279)320 年宋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1.表现之一是各种文体都十分繁荣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为紧
22、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得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合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作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最终形成了与唐诗迥异其趣的宋诗;词,在宋代达到了颠峰状态;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话本、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我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诗文、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二是文学批评的自觉、发达;3.三是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4.四是作品的数量惊人。宋代文学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唐代。中国丛书综录所著录的唐人别集有 278 种,而宋人别集则近 600 家;
23、唐诗之存世者凡 2200 多人,诗48900 余首,加上各种补遗,最多不过 50000 余首,而宋诗之存世者,据厉鹗的宋诗纪事计有 3800 多家,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又增加 3000 余家,共计为 6800 多家,9存诗总数估计在 15 万到 20 万首以上。为唐诗总数的三、四辈之多。全唐文收录唐五代作家 3 千余人的 18000 多篇文章,而刚出版不久的全宋文收入全宋 1 万余名作家的 10 万余篇文章,是唐文的五倍之多。全唐诗附录的唐五代词仅 68家,370 多首词,而全宋词收录宋代 1330 多家词人的近 2 万首词,是唐五代词的50 倍。二、宋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宋代文学之
24、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具有众多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首先,是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历代皇帝对军事将领都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与此同时,宋代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臣担任。文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他们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要成分。宋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这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未曾有的。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非常高涨,他们以国家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发表政见,表现出特有的精神风貌。其次,宋代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门阀制度完全消失,大批出身
25、寒门的文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长期以来“寒士”的社会理想可以说在宋代得到了实现。另一方面,上述特点也强化了文人士大夫对国家政权的依赖性,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除了科举之外越发狭窄。与此相联系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也受到很大的束缚,宋代君主对文人既倚重又控制,倚重他们是为了建立文官制度来防止武将拥兵割据,控制他们是为了使意识态形成统一格局以稳定人心,达到强化君权的最终目的。虽然理学在宋代并没有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甚至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但不少宋代士大夫热衷于讲道论学,具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
26、能。传统的“文以载道” 思想直到宋代才真正得到高度的重视,不少宋代士大夫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放在审美愉悦功能之上,宋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诗文的说教意味明显的比唐人强烈。文人们自觉地收敛了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因此,宋代文人比较重理智而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个体抒情的意味。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一个直接影响,是诗文中议论成分的加强,宋代文人喜欢议论
27、可以堪称前无古人。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议论化风气无所不在。第三,由于从北宋开国到南宋亡国,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论对外关系的软弱,可以说无过于宋。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对内的冗官冗兵费用和对外10的巨额岁币,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忧心重重。深沉的忧患意识,一方面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从北宋开始,朝廷以大量财物取得与辽、西夏战争的妥协,这种屈辱的处境成为士大夫心头的重负,也成为诗文经常出现的主题。南宋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抗金、抗元战争中,产生了大量的表现出强烈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的作品,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28、更是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第四,宋代的思想状况对文学的影响。宋代的思想状况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在于理学的逐渐兴起,另一方面在于儒、释、道三教更趋合一,尤其以禅宗思想更为活跃。三教合一的思潮使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他们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将担负社会政治责任与追求内心的自由宁静和谐统一起来,他们的人生态度趋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宋代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禅宗富于机辩、富于哲理的思维方法,善于以小见大、融理于景的论辩方法,都对宋代文学有很大的影响。宋人以禅论诗、
29、以禅入诗的现象特别多。更重要的是,宋代的禅宗更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士大夫们更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这在宋诗中尤为明显。第五,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如说话、杂剧、演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发展,而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宋代因经济的发展和统治者以财富笼络官员的做法,使朝野上下纵情享乐风气盛行一时。享乐的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因此,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滋生于这种土壤之中的词自然会异常兴盛。士大夫词人们以诗文来表达他们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如欧阳修诗文、词就如同出自两人之手。正是宋人将词看作是用来娱情、宣泄个人隐秘情怀的载体,因此,词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能保留自己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而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以各种渠道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社会对词的需求,刺激了词人作词的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与发展。 概括地说,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儒释道三教合一,理学思想的影响,城市的繁荣,其他诸如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民族矛盾的激化,忧患意识等等构成了宋代社会的基本面貌,并深刻地影响了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