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际铁路建设推进烟台城镇化发展的 PEST 分析摘要:随着城际铁路的开通,城际铁路交通网的建设与发展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间的交流将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本文在吸收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日本铁路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就山东半岛城市圈烟台的城际铁路建设与城镇化进程进行了 PEST 分析。 关键词:城际铁路 城镇化建设 PEST 分析 烟台 烟台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部沿海地区,是 1984 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作为山东半岛城市圈的中心城市,烟台的经济发展较为稳健。据统计,烟台 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906.80 亿元,2012 年 GDP 总量为 52
2、80.00 亿元,其名义增长率为 7.61%,实际增长率达到 10.20%,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 20 位,在全省 17 城市中占第 2位。烟台经济的稳步发展离不开烟台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而铁路交通网的建设在烟台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铁路交通方面,烟台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干线往来,其中与青岛相通的铁路线路尤显繁忙,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城市圈的人员与物资流动。烟台作为城际铁路的主要建设地之一,城际铁路建设也将极大地促进烟台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以烟台为例,就城际铁路建设对推进烟台的城镇化进程进行 PEST 分析,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升铁路运力、
3、推进烟台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2考。 一、我国城际铁路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一员,城际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看:第一,城际铁路速度快、运费低、舒适安全且环保的特点,不仅为其它各长线铁路运输疏散了乘客压力,节省了旅客的旅程时间和费用,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是“绿色交通”的代表。第二,与同样以短途运输为主的公路相比,综合考虑运输费用、时间、安全性等因素,城际铁路是公路强劲的竞争对手,二者各有特色,如若优势互补会优化我国的交通运输结构。 其次,从宏观层面来看:第一,城际铁路的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产物,建设健全城市交通网络是我
4、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面城镇化建设的正确解读。第二,城际铁路交通的建设,对于协调区域城市合作,提高区域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二、日本铁路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经验 在铁路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模式方面,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较具特色,它选择的是大城市圈的通勤通学运输型私铁战略,以竞争模式来刺激铁道企业的发展,以期推进城市化建设。日本实现铁路稳健经营的秘诀,基本在于民铁公司在大城市圈所进行的沿线开发与多元化经营。日本相对我国在铁路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围绕城市圈建设铁路,以3获得稳定的运输需求及营业利
5、润;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拓展事业领域;以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的投、融资体制。我国可以在日本所践行的铁路发展模式中探索到很多可借鉴之处: 1.吸引民营资本的参与,鼓励多元化经营 日铁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民营资本的参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铁路的持续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仅靠政府资金建设及运营铁路难度极大,民营资本的参与将有效缓解我国铁路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鼓励多元投资、进行多元融资、开发多元经营,将有效、合理地提高铁路公司的竞争力,为城际铁路的持续经营做出贡献。 2.通过铁路建设及沿线开发,推进各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活力 日本选择人口密集度高、经济活动频繁的大城市圈为中心,以沿线开发
6、的模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三大城市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人均出行次数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其交通需求量极大。若以铁路建设多元化开发沿线经济,必将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且对于推动我国其它各城市圈的城际铁路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规划建设环状交通线,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 日本在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中,采用了更为有效的环状交通线,其东京山手线的环状建设与民铁联通开发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为完善城市的交通运输服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可以选择在一线大城市,规划建设环状交通线、多方向建设城际铁路,并推广交通沿线的开发与经营,以政府的优惠政策吸
7、引投融资,拓展铁路多元化经营。此举果能得以推4广,将有效缓解我国各大城市出现的交通堵塞状况,并在更大程度上开发城市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 三、城际铁路建设推进烟台城镇化发展的 PEST 分析 1.政治(Political) (1)政府政策。政府政策上的优惠,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十二五”以来,烟台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2013 年烟台市政府编制发布了烟台市城镇化发展纲要(20132020 年) ,以推进烟台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纲要”指出,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8、城际铁路的建成,贯通多地,是促进多地经济和文化往来,推动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设为烟台及其下属区、镇谋求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为烟台实现 2015 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63%、2020 年达到 70%以上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2)城市合作。烟台与其周边城市青岛、威海都位于山东半岛海岸带,三城市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城市。2001 年,三城市就签订了青岛市烟台威海旅游联合宣传促销框架协议 ,决定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成,无疑会推动三城市乃至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旅游合作,为促进三城市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会极大地
9、促进烟台的城镇化进程。 2.经济(Economical) (1)民营思想。铁路建设作为一种长期投资项目,其初期投入较大、5收益较为缓慢,需要充足的客源来保证其投资回报以及持续的铁路经营。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铁路建设,不仅可以为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添色增彩,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而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2)实体经济。铁路建设作为公共事业,不仅可发挥产能效益,更可以带动实体经济和消费的增长,而实体经济正是我国城镇化正向发展的主要动力,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贡献率很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
10、重要基础,烟台作为城际铁路建设中的重要城市,将享受到城际铁路建设提供的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权,城际铁路建设为烟台城镇化发展提供的机遇日渐凸显。 (3)城乡一体化。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协调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城际铁路建设将城乡整体空间化,科学地融合城乡空间,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3.社会文化(Social-cultural) (1)文化融合。铁路交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
11、人员的流动与信息的流通,这必然会带动文化的融合。城际铁路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在烟台这样的滨海旅游城市,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鼓励了市民的外出。内外文化的交流,各种新兴文化的融合必将带动烟台紧随时代6潮流,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外界接轨。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成,也必将促进包括旅游文化在内的烟台各种文化的形式,推动烟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文化建设也是构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烟台特色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是中国独有的城镇化战略,作为烟台而言,各类园区是烟台城镇化发展的主载体,推进莱阳、海阳、牟平等地的城镇化进程是烟台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建设,是贯通烟
12、台莱阳、海阳、牟平等地的重要交通路线,在烟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科技(Technological)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在现代社会可为人类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手段。铁路作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其乘客的跨度范围很大,铁路的提速会缩短城市间旅行时间,使客运网络“时间收敛”效果明显,扩大其服务范围,优化服务质量,促进铁路交通网络结构的演变。效率的提升,带来的将是社会成本的节约,城际铁路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方式,也是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求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与物力条件下,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合理地配置资
13、源,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就山东半岛烟台的实际情况看,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城际铁路交通,建立科学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在动车、高铁及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应以烟台为枢纽,牟平、莱阳、海阳等地为节点,构建连接各功能区,对接农村社区,引导外围城镇沿交通轴线集7聚发展,增强烟台对轴线地区牟平、莱阳等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起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管道运输配套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若此,则烟台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伴随城际铁路的建设而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烟台市统计局.烟台统计年鉴 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田丰,聂文涛,林国成.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 (208) 3孙志毅.中日铁路发展模式创新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9) 4李晓梅,赵文彦.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3) 5薛晴,任左菲.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4(1) 6王姣娥,金凤君.中国铁路客运网络组织与空间服务系统优化J.地理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