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561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工作者要理性审视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有效对策,以期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职能。 关键词 高校德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重视德育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卓有成效地抓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也是提升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目标定位片面,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第一,目标模式单一化。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均按同一模式、同

2、一标准、同一方法来要求、教育学生,很少考虑并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并将学生的思想统一、行为统一、步调统一、甚至理想信念统一等当作德育的基本目标,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第二,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德育目标过分强调德育中高层次的目标,忽视基础层次上的目标,很少去正视学生的内心需要,不顾或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强调“政治社会化职能” ,而“人格完善职能”2则退居其次。突现群体精神,而忽视个体意识。实际上以理想目标取代基础层次上的目标,导致道德理想主义和泛道德主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难于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德育内容空泛、滞后,德育方法单

3、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的价值的现实,无法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解释,难以回答学生价值观的冲突问题;过分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忽视实践问题,内容过于教条;过分注重理想教育,忽视基本文明素养,内容过于空泛。这样的品德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的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德育方法上也缺乏创新性。德育课主要通过课堂灌输来进行,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也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接受态度、接受程度,把教育者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并通过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种单一流向的德育方式,必然

4、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学生很难在情感上接受或认同德育内容。仅靠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和规范,不顾学生的内心需要,不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有外在的灌输,道德是不会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的。 (三)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尚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督察、评估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存在着知识考试与品行考评不衔接的现象。我国学校对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考试,尤其是闭卷考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单3一。显然,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不科学的。现实的评价标准,尤其是标准化的考试往往会

5、约束学生,使之不愿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不得不屈从于既定的标准,从而导致学生言行不一致。 (四)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自我的前提和重要条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专职德育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德育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而且队伍不稳定,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新形势下,受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人观念淡漠、奉献精神淡化、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缺乏。有些德育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师德素质,政治上立场不够坚定,行为举止不够严谨,在学生中难以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二、高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

6、策 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理性审视当前的问题,迎难而上,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积极更新德育观念,努力探索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现有的实际道德状况和接受度,在德育的目标上体现出层次性。根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高校德育目标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4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成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合格公民;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第三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

7、育,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就要求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坚持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 (二)创新德育内容,积极开拓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渠道。 德育的内容应围绕德育的目标而设计,基于这一点,道德教育应该以满足大学生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人格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人格道德教育,尤其要着重培养他们走入社会后所需要的道德人格

8、,如诚信、协作、执着等等。还要重视培养青年学生进入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如主体意识、科学意识、竞争时效、民主公平理念等。同时,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要从单一目标转向多层次目标;要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人。德育内容要生活化,对学生的教育要围绕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生活为基点,关注大学生道德生活空间。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认识自我,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及其实际问题。 5德育活动需要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的创新既要结合德育对象的特点,考虑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未来发展需求,还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可以组织

9、青年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大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自然界中,并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生活境遇作出具体导引。这样,作为体验者的学生才能感受到一种在书本上很难感受到的鲜活的世间乐趣,感受到道德境界的实质性提升。高校德育可以利用学校内部及周边社区的道德教育资源,发现、利用和创造道德体验情境,让体验者在接受有关道德知识信息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积累切身的体验,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知识与生活世界中的道德关系、体验者内在的生命感悟相融合,引导体验者生成新的道德境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资源,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0、。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性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拓展新的载体,要通过网络,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德育的资源和视野。互联网上信息的交互性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掌握主动权,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正面宣传活动。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德育,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发挥网络信息的辅助作用,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拓宽和完善网络时代的教育途径,营造出真正健康文明的思想文化环境。 (三)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 德育考评是检验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体现在6大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用一

11、般标准难以进行衡量,要改变原来简单的考试评价办法,以德育目标为标准,确立动态的综合评价体系,把师评、自评和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进行综合,并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多方面、全方位地评价一个人的德育素质,从评价结果中发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策略,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从知识教育向道德养成教育转化。 德育过程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而是要把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由理性的认知变为对象的现实行为。它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德育对象要接受这些规范,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转化给对象的过程;二是德育对象把这些道德准则与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化为自

12、己的行为。虽然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是不可缺少的,但知识和规范的内化才是高校德育的终极目的。教化和内化机制是德育实施的基本途径。没有内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德育目的和效果;而没有教化,德育对象就无法系统接受或者真正实现内化。德育过程中应注意教化与内化的辩证关系,改变过去只注重道德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养成教育的现象。要通过教育训练,让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来体验自身的道德情感,把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通过学习、培养、训练的积累,使学生某些积极有益的倾向在意念上形成“定势” ,在行为上形成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7德

13、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组织保证,德育的效果和影响力与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队伍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重要责任。要强化培训,优化德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要重视高校德育教师的师德培养,提高德育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另外,要增强专职政工干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学科建设、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资源,形成合力;高校要开展多层次的辅导员培养,积极搭建辅导员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广大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热爱德育工作的高校德育队伍。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教育研究,2002(2). 2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李燕.影响高校德育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