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研究目前国外会计信息处理已趋于智能化,WiseGeeK,Auto Focus,QuickBook,ERPLY 等软件,均实现了无需定义会计分录模板就可根据原始凭证或交易事项自动生成会计分录,进而自动记账、生成报表。其中,ERPLY 还能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我国自上世纪 70年代末开始对会计电算化进行研究,至今已有 30多年的历史,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软件对会计分录的处理仍然需要事先定义会计分录模板才能生成,同时对现金流量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仍然不能实现无需定义就自动生成的功能。中外会计信息处理在智能化方面的差异,主要成因是我国在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方面的
2、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一、我国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研究现状 (一)模板理论 模板理论就是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事先都定义好一个具有借贷方向和会计科目的会计分录框架的文件,在以后发生经济业务时,由系统自动查找该类经济业务对应的会计分录框架文件,将其发生的金额(如果涉及数量、单价的,则自动填写数量和单价)填入会计分录框架内,形成记账凭证。模板理论的运用需要事先设置好企业所需用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会计科目属性等,然后再逐一定义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模板,而这个定义工作需要专业会计人员来完成。 (二)专家知识库理论 专家知识库理论是利用财会领域专家的宝贵经验、智慧和思维方法,在计算机中建立专家知识库,
3、再与分析策略、2推理机相互配合,形成会计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系统。具体如下:(1)专家知识库,即对所分析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按照特定结构组织成机器可识别体系。 (2)规则集,就是将分析策略用规则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采用 ifthen结构形式,其功能是对分析的过程进行规范,使系统能根据知识库内容按照规则进行分析。 (3)推理机,就是在知识库和规则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推理软件工具,其功能是根据知识和规则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输出判断结果。 (三)关键因素理论 关键因素理论是依据人工在编制会计分录所习惯采用的方法归纳而成。该理论认为,人工编制会计分录时,通常是以几个关键性因素的判断来完成的:首先判断
4、该业务的类别,其次判断该业务发生的途径,第三判断该业务发生途径的过程类别,最后再判断业务操作的类别,依据这些特征最终形成会计分录。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可以表述如下: 会计分录=业务类别,业务途径,业务过程,业务操作。 二、国外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研究现状 (一)会计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资源、事件、参与者”理论(REA) “资源、事件、参与者”即 REA理论,是由 McCarthy于 1982年基于会计理论提出。McCarthy 认为,在获取会计事项的信息时,不要只侧重于捕获经济事项的借方和贷方信息,而应捕获企业控制的每一项资源(Resource) ,引起资源变动的每一项事件 (Ev
5、ent) ,在事件中的每一个参与人(Agent)的信息。REA 理论提出后,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REA 理论的分析范围主要限于3企业经济事件,范围较窄。为此 REA被扩展为 REA-EO,即将 REA的分析范围扩大到包括经济、经营和信息事件在内的整个企业范围。其次,将“参与者” (Agent)仅定义为一个单纯经济事件的参与者是不妥的,应替代为“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的个人” 。第三,在应用 REA对经济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时,缺少一个清晰化的概念体系,因此难以将 REA理论运用到信息系统的实现上。于是产生了“本体论”理论(ONTOLOGY) 。 (二)面向会计信息系
6、统实现的“本体论” (ONTOLOGY) 本体论是指概念化的明确范式,是从共享的角度出发对被研发专业领域已存在的概念(资源、事件、参与人)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类、定义,用于解决专业领域人员与计算机编程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支持程序的概念化设计,为实现信息系统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会计领域为例,供货人、采购、销售、客户、支付凭据、收款凭据等是概念;采购导致货物流入,销售导致货物流出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供货人姓名、地址、账户,采购的支付方式、交易代码、总分类账户,资金流入的账户(现金账户或银行账户) ,销售的方式、交易代码、总分类账户,客户的姓名、地址、账户,存货的名称、存放地点、总分类账户等,就
7、是可用于编程的具体范式。按照本体论对企业范围内各项要素划分出明确的范式后,编程人员可据以在计算机上实现数据的输入、编辑和常规输出的功能,但是要让计算机自动生成会计分录、现金流量表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等,仍然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在操作员在前台进行数据的输入、编辑时,在后台由系统按照目标对象的要求自动生成前后一致的、具有解释力的特定标注,这就产生了系统智能化的“脚本”理论(Script) 。 4(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智能化的“脚本”理论(Script) “脚本”是指一个连贯的行为或事件的序列。该概念是由 Schank & Abelson于1977年为处理自然语言中语句的语义,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大意提出
8、的。1986年 Schank将它用于动态记忆模型中,通过提供对事件的模式化答案,形成了一个具有分析、解释能力的机制,之后并将它用到了智能软件的开发中。一个脚本包括的内容:(1)相关的事件;(2)行为的顺序;(3)对行为、事件的解释;(4)特定的标注。特定标注是指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采用文本文件,将上述事件、行为,以及事件、行为之间的关系等记录并保存下来,在需要时以被程序直接调用。为标注脚本,目前已开发的标注语言有:XML(可扩展标注语言) ,GML(普通化标注语言) ,SGML(标准普通化标注语言) ,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等。 三、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运用思考 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理论
9、表明,非会计专业背景的计算机编程人员需要对企业资源、事件、参与人和经营管理等知识、概念进行学习掌握,同时专业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涉及到的最小单位的概念、行为,以及这些概念、行为之间的关系,概念、行为与输出结果的关系进行规范化的描述(以下称之为“本体描述” ) ,以供编程人员理解、掌握和交流,在此基础上,编程人员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智能系统。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本体描述,因为通常情况下,懂计算机编程的人员,不懂专业会计,而精通专业会计的人员又不懂计算机编程。为便于阐述本体描述,下面以 2013年版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中“一般计税方法计税”项目的智能化处理为例来说明。
10、 5(一)目标功能描述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智能处理的功能是指在前台输入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时,在后台由系统直接捕获增值税纳税申报所需信息,并在月末自动生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二)本体描述 从目标功能来看,这一功能的实现涉及到三个本体类别: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本体(表 1) ,销售业务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本体(表 2) ,销售凭证至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的行为关系本体(表 3) 。 (四)编写解释器 根据“销售凭证至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表的行为关系本体描述”编制解释器,月末通过解释器读取脚本文件就可自动生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了。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 , 会计研究2009 年第6期。 (编辑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