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写作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 ,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 ,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 ,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而一节课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素组成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 ,无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都要明确。教学内容是课堂的“血肉” ,无论是文本的本身,还是文本的拓展,都要进行提炼,挖掘,让其能更好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结构则是课堂的“骨架” ,是谋课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2、所以,写作是静态的上课,上课是动态的写作。 一、 写作和上课都讲究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 “起” ,开端;“承” ,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 ,转折;“合” ,结束全文。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结构,不管选用哪种形式,也都应该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有引人入胜的开端、起落有致的发展、高潮和耐人寻味的结尾,都应该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如梦令这首词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美。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我就要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起承转合”的艺术。 “承”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品
3、味、赏析、创新的过程。中国的古诗词以含蓄蕴籍见长。因此,如何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是理解诗词的关键。我通过讲解、指导自学、学生讨论等方法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问题后,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语言描绘来引导学生产生意境,创设词的意象。这首词中,李清照把事、景、情融为一体,描写了词人少年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展现了郊游晚归的动人情景,表达出满腔惊喜之情。在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女词人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的迁移。这是品味的过程。 在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这首词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它的写作特色体现在哪里?它的遣词造句等是否恰当等问题。如梦令一词中, “常记”两句起
4、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沉醉”二字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些词语展开赏析,从而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精到之处,欣赏诗人遣词用字的高超本领。当然,赏的形式可以有多样,除了悟词,我们还可以在读中唱,在读中画,甚至边读边舞。形
5、式多样的赏析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词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里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要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转”的艺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在未成年时就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能。诗人如此,词人也如此。如果说课堂的导入要新颖,要有悬念;承,要精彩,要把学生引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要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转,要转得有艺术,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这是课堂的拓展。那么,合,就要合得有价值。没有精彩的结局,一场戏是不会给人回味的。课堂的总结也是如此,它是对课堂四十分钟的总结。我在这堂课的结尾,安排了一次“我演李清照”的活动。我引导学生扮演词人李清照,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电影电视中的相关场景,上台
6、表演。他们或把词改编为散文,边读边演;或发挥想象,介绍词写作的背景资料;或扮演李清照的先生,回到遥远的过去,叙述与李清照共同生活的情景 这样的结尾,即照应了开头,也为课堂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写作和上课都讲究修辞技巧。 写作与修辞水乳交融,有文章的存在就有修辞的存在。语文课堂是语言的课堂,是一个修辞的课堂。因而,上课若能适当运用一些写作上的技巧,定能让课堂更出彩。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能加大语言的信息量,使语言条理性强,且节奏鲜明,适于反映事物的情状,尤利于表达强烈
7、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母亲的恩情时,有这样一个片段,生齐读文中的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追问生:你感受到了什么?)师: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另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三次语言渲染中,三读文本,真正地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这就是排比给课堂带来的鲜明节奏。 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语文教师应该练就良好的艺术修养,具备较高的艺术通感
8、,然后在课堂上打通学生的各类感官,使得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相互嫁接、相互融通,让课堂结构呈现出新境界。 我在教学姥姥的剪纸 “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这句话中“联结”这个词语的时候,先让学生给它找一个近义词。然后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联结”这个词语?想看看“联结”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是怎么写的吗?接着板书甲骨文“联结”二字,让学生观看,并问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备课前,我通过说文解字等文献反复考证了“联结”二字的甲骨文写法及造字演变过程,发现这两字的本意都是用绳子把东西拴在一起,甲骨文
9、“联结”二字在外观上正体现了一点。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个中奥秘:作者用“联结”二字,是说姥姥用“绳子” (剪纸)牢牢地拴住了我。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板书跨越时空,联想翩翩。 在课件配色和花边修饰上,我力求体现乡村孩提韵味。整个课件均采用草绿色为背景,为的是让学生产生对乡村世界的遐想,且每个页面上都紧扣课文内容配上剪纸花边。这些花边有大红的喜鹊登枝图,有在葡萄架下吃草的老牛图,有牧童骑牛晚归图,有五颜六色的小兔图,有祖孙俩围炕剪纸图,在课的末尾,更有一幅经过精心处理的图片:“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所有的这些在美术领域的努力,我希望
10、给予学生在视觉方面的刺激,进而促使他们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彼此打通,营造一个全新的课堂结构。 三、写作和上课都讲究留白艺术。 一节课,就是一篇动态的文,有些东西是必须明确的,而有些内容,则需要适当留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路上慢慢体会、咀嚼。留白艺术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在书画篆刻、文学作品、园林建筑等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某些文章中,由于行文的需要,文章对某些内容往往写得十分简略,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跳跃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处,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能借鉴并利用好 “空白艺术” ,就能点石成金,生成课堂别样的精彩。在我们的文本中,许多课文的结尾都留下了“空白
11、” ,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无尽的想象。 如青蛙看海在结尾处写到青蛙在松鼠的帮助下终于登上了山顶,大海就展现在他们眼前。那么大海是什么样子的?青蛙和松鼠登上山顶后会做什么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空白”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去想象,在教学中,有的小朋友说:“无边的大海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高兴地跳起了舞。 ”有的小朋友说:“青蛙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小松鼠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有的小朋友说:“大海碧蓝碧蓝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的美丽,青蛙情不自禁地对大海喊道:“大海,我终于看到你了。 ”多么精彩的问答呀,在课文结尾处留下 “空白” ,
12、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好的一堂课有时也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学生。 四、写作和上课都讲究结构合理。 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亮丽的语言、准确的立意、充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都应当是一篇佳作所具备的。但结构是语言的附着点,文章赖此以显,如果能随文赋形,根据表达的需要构筑一个严谨的结构,那么我们的思路就一定会更加明晰,写作起来就一定会更加轻松,有序。鲁迅先生说:“以前那种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以后要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
13、下去。 ”文章结构训练是写作之路上不可忽略的一环,清晰的结构一定会让你的文章精彩起来。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不是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所有的字词运用都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文章好绝不是因为词藻的华丽。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也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其实,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个性或优势: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或擅长表达,口若悬河;或教风严谨,精雕细刻;或精于启发,循循善诱;或工于点拔,画龙点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优势,要想上出高效率的课,必须依靠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而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总是结构合理,板眼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起伏和谐,技巧娴熟,语言精湛,使人如沐春风,如临大海,美不胜收,乐而忘返,使课堂教学进入理想佳境。我们若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课,就不难发现,这些教者都像一些大作家,他们是“备课破万节,上课如有神” 。虽然他们的课千姿百态,各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的课都有一个“模式” ,即遵循教学目标和规律的要求,包括教学原则、形式、方法等在内的一种教学结构格式。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结构的合理和教学艺术的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