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100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1关键词: 调查记者 行业生态 职业意识摘要:本文是针对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第一次总体普查所得的调查报告,研究发现:调查记者行业主要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年轻,学历较高;他们普遍有 8 年从业经历,具有较丰富的 实践经验,有 1/3 的籍贯来自湖南和河南,服务媒体和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他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职业意识,强调媒体的监督、启蒙作用,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职业水平,不轻易受名利诱惑,不愿意被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制约,更加具有自主性。不过,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有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为此,我们建议既要改善其职业待遇,更要优化其报道

2、环境,保障采访权利、扩大报道空间。一、研究缘起及方法“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 。民国初年革命烈士熊亨瀚学生时代写的这首诗,放在今天,可以贴切描绘百万新闻从业者队伍中一支数百人的 队伍。他们中,有记录者,有监督者,有启蒙者,尽管成长经历、职业意识各有差异,却面临着共同的新闻环境,拥有相似的实践策略;面临的职业风险最高,采访 突破的难度最大,受到的职业尊敬最多,新闻作品的影响也往往最广泛、最有力他们拥有共同的名字:调查记者。要描摹中国的调查记者的群像并不容易,试图 准确概括他们的生产方式、揭示他们的新闻观念更具挑战。不过,他们的身影需要被记录,精神需要被传播,声音需要被放

3、大。于是我们实施了国内第一次针对调查 记者生存状况及职业意识的调查。给“调查记者”下定义免不了主观判断与标准。我们结合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及其新闻生产实践的特点,将 本研究中所指“调查记者”定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多关乎公共权力滥用,有被遮蔽的真相要记 者进行突破调查,特稿记者、对话记者等不算在内。即使用最宽松的定义标准,全国调查记者也不过数百人。鉴于此,本研究采取“总体普查”的方式,而非“抽样 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时间为 2010 年 9 月 24 日至 2011 年 3 月 14 日,历时约半年。我们先用 4个月

4、左右时间,依循严格严谨的程序,建立了一 个全国报纸和杂志调查记者的全样本名单数据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建立、确认及调整名单:1、根据可能发表调查性报道的媒体类型,建立媒体名单库,然后请 各媒体负责人提供记者名单及联系方式;2、结合不同区域,邀请该区域内具有较高威望或影响的调查记者,对该区域的调查记者名单进行逐个确认;3、针对国内 绝大多数调查记者经常、集中使用的网络 QQ 群(小刀群、深度报道联盟等) ,对群内记者进行复核及补充。第一稿名单包含 19个省市自治区 72 家媒体的 293 位记者。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又根据调查记者罗列的个人人际关系网数据,添加 41 位记者与 8 家媒体。最终媒

5、体总数为 80 家,记者样本总数为 334 位。在我们联系的 334 位记者中,47 位谢绝填写问卷(以隐私考虑、时间压力等为由)或同意填写却最终未返回问卷,28 位记者被定为“非调查记者” (在调查进行 时不再从事调查报道或偶尔从事调查报道) 。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约 17%的调查记者很快完成并返回问卷,约27%的调查记者被催促了 1-2 次后完成了问卷,约 55%的调查记者在被催促了 3-5 次后完成问卷,可见他们的日常工作压力的确很大。总体上,平均每位调查记者花了 4 周的时间填写及返回问卷。最终,我们成功调查了 259 位调查记者,占符合调查记者标准的样本的 84.6%。我们对

6、谢绝参加或未作回应的 47 位记者做了简单统计分析,发现这些缺失样 本基本不会导致数据系统性偏差,即:我们倾向于把缺失样本当作随机缺失处理,参与调查的 259 位记者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二、研究发现1、总体特征研究发现,调查记者行业主要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年轻,学历较高,专业背景多为新闻传播或语言文学类专业。调查记者队伍中,男性占 84%,女性占 16%。尽管女性调查人数不多,但她们在调查突破、报道逻辑、文本特色方面的表现却并不处于劣势地位。据我们观察,女 性记者在财经调查报道领域人数不少,如接受问卷调查的 8 位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记者中,就有李箐、罗洁琪、王和岩、于宁、赵何娟 5 位女性调查记

7、者,而且 于宁从事调查报道 10年、王和岩从事调查报道 7 年。再以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为例,男记者约 10 人,女记者仅 2 人,其中之一的刘伊曼将女性调查记者的“独特优势”概括为四个方面2:(1)被监督和调查对象通常是男人。男人和男人之间,很难说出真心话,但女人天生具有软化氛围、软化别人心理防线的 能力;(2)在暗访和隐性采访中,女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伪装。在群体作战打新闻仗的时候,更能为战友提供配合掩护。比如扮演成天真的女学生,让对方放松警 惕;(3)对于特殊采访对象,尤其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妇女等,女人比男人更善于倾听、更容易让对方说出难言之隐;(4)调查记者圈中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凤毛麟

8、角,自我感觉上比较有优越感。调查记者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约有 76%的调查记者年龄在35 及 35 岁以下,50 岁以上的不到 3%,其中,年近五旬的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 半岛都市报深度记者刘延珉,年逾五旬的新民周刊编委胡展奋、 浙江日报首席记者洪加祥,都是活跃在调查记者一线的“老大哥” 。比较而言,市场化 报纸与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的平均年龄较低(约 32 岁) ,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平均年龄相对较大(37 岁左右),不过这类报纸调查记者人数只有 11 人。几乎所有调查记者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历,76%左右的为本科,拥有硕士或博士等研究生学历的有 15%左右。他们所学的专业中

9、,主要有三大类:新闻传播类占 14%左右,语言文学类占 27%左右,经济管理类占 12%左右,可见文科生构成了调查记者的主力。拥有较多调查记者的媒体主要有三类:(1)新闻杂志,如瞭望东方周刊 财经国家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南都周刊等;(2)市场化精英报(针对知识或 商业精英) ,如南方周末 时代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等;(3)市场化都市报,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 大河报 北京青年 报 华商报等。这些媒体的总部主要分布在“北上广” ,分别是北京(17 家) 、广东(9 家) 、上海(6家) ,其它相对集中的还有湖南(6 家) 、浙江(5 家) 、安徽(4 家) 、河南(4 家) 、福建(

10、4 家)等。大约 84%的调查以公司聘任方式(即企聘)服务于所在媒体,15%的调查记者则拥有事业编制。就调查记者的实际工作地点而言,他们主要驻扎在北京(约 30%) 、上海(约 12%) 、广东(约 8%) 、河南(约 8%) 、浙江(约 5%)等五个省市。尚未发现调查记者的省市自治区有: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广西、山西、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是对调查记者籍贯的统计。湖南与河南是最大的调查记者“出产地” ,约有 14%的调查记者来自湖南,13%的调查记者来自河南,位居所有省市 自治区之首;其它比例较高的省市依次是安徽、湖北、四川、河北、山东、福建、江苏、辽宁和浙江

11、。为何湖南籍、河南籍调查记者最多?初步分析,原因可能主要 有三:(1)这两个省经济相对欠发达,调查记者多长于农村、小县城或小城市,对基层民瘼、百姓民生更有切实体悟,因而更具有社会责任感;(2)跟区域文化和传统相关,湖南人河南人不怕苦、善对抗、很坚韧 ;(3)两地出的负面新闻相对比较多,是调查记者报道的“富矿” 。2、职业意识 3当 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做调查记者,调查记者比较认同的选项有“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平正义” 、 “表达百姓呼声”与“传播新思想、启迪民心” ;相对而言,比较不 认同的理由是“新闻工作收入较高” 、“新闻工作者有机会成名”与“学了新闻相关的专业” 。可见,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主

12、要为“倡导型”(监督权力或社会启 蒙)和“兴趣型” (喜欢写作或接触各界人士) ,总体上功利性动机(注重名利)比较低。关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评价,调查记者较为认同的媒体功能是“对复杂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 、 “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与“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 ;相 对较不认同的媒体功能包括“为民众提供娱乐和休闲” 、 “提高群众的知识与文化水平”与“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等。就职业追求的重要性而言,调查记 者最重视的方面是“保持事实准确” 、 “报道客观” 、 “保持公正”与“挖掘更深入” 。可见,调查记者们更强调新闻的记录、阐释和监督功能,对提供娱乐、知识 和宣传的功能比较看淡,

13、其职业角色更加偏向“倡导者” (解释与调查)或“记录者” (资讯传播) ,而少“宣传者”意识。调查记者眼中的“理想媒体” 有哪些?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南方都市报 、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与英国广播公司(BBC) 。此外,调查记者对南方周末 、 新闻周刊 (News Week)和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的认同度也较高。值得一提的是, 南方都市报已领先于南方周末成为在国内排名最高的“理想媒体” 。据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有三: (1)与 南方周末相比, 南方都市报是日报,其做调查

14、报道的频率更高、时效更快和容量更大,其对重大公共事件的报道更能快速引起公众关注、产生社会影响; (2)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相比, 南方周末近年来的调查报道规模和影响均有所下降;(3)来自南方都市报这样的市场化都市报的人数比较多,形成 专业团队,而各地调查记者与南都记者交往频繁,亦更容易认同南都。根据数据进行调查记者社会网络关系分析发现,调查记者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共同体(community) ,他们之间存在比较频繁、紧密的跨组织、跨区域的非 正式行业协作。平均而言,每位调查记者认识的圈内同行有 30 位左右,约 88%的调查记者提到与曾与同行有过协作。最为频繁的合作方式有“提供或接受背景

15、资 料” 、 “分享消息源(采访对象) ”、“提供或接受采访便利(如交通食宿等物质及技术帮助) ”、 “共同采访调查” ,较少的合作方式包括“为制造声势和影响, 约定发稿时间”与“自己媒体发表不了的报道,投稿给同行媒体发表(或帮助其他媒体朋友发表他们发不了的稿件) ”。他们认为,同行之间的协作主要能够“更大 程度地传播真相” 、 “克服采访报道的困难” “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 、“扩大行业的报道空间”以及“推动职业共同体的塑造” 。相对而言,对同行协作能“提升 受众的公民意识” 、 “促进中国的民主进程”以及“分担或降低报道风险”等认同度比较低。总体上,调查记者的行业协作有利于扩大报道空间、促

16、进行业共同体的形成。如原新京报深度部记者黄玉浩所言, “如果调查记者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交流的 积极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在相对高压、焦虑环境下,他们彼此之间的归属感会有克服精神焦虑的作用。 ”不过,也有从业者对行业协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反思。如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认为:一方面,在目前舆论环境现实之下,协同是抗拒压力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真正有价值的调查性报道极有赖于特殊的 信息源,一旦核心信息源在“协作”的结构里被“分享” ,对信息源的个人处境可能会造成伤害。李鸿谷担心,“协作与协同亦有可能帮派化,成为构成有谈判能力的小集团。这种谈判能力,我们容易注意到它有利的一面,但却可能遗忘失去伦

17、理底线后,它也可能为恶。 ”所以,他认为,调查记者的竞争尤其是良性竞争才是正途。3、职业状态关于调查记者的平均收入,67%左右的月收入在 5000 至 10000 元的范围之间,月收入 10000 元以上的约为 17%,而月收入少于 5000 元的约为 15%。相对于调查记者所付出的报道艰辛、面临的职业压力而言,这个收入水平的确不高,因此他们对收入的满意程度也比较低。就职业满意度而言,调查记者对自己目前职业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 6.62(问卷采取 1-10 级量表,1 表示非常不满意,10 表示非常满意) 。而他们大多对“同 事关系” 、 “工作中的自主程度” 、 “工作时间的弹性”等选项的满意

18、程度比较高,对工作的“成就感” 、 “主动创新的机会” 、“社会影响”满意度一般,对“报 酬收入” 、 “福利待遇” 、 “提拔或升职机会”最不满意。可见,依据调查记者的主观判断而言,从事调查报道的“非物质回报”比较多, “物质回报”较少,他们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也自然更加浓厚。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相对比较高。面对组织控制(主要是编辑部领导的要求),他们“会尽量按自己的判断去处理”报道。不过,面对政治控制(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商业控制(经营部门的要求) ,调查记者能争取的自主空间比较有限。调查记者队伍平均从事新闻工作 8 年(包含调查记者经历) ,从事调查报道约 5 年左右。50%以上的调查记者“

19、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是 6-10 年,30%不到的 调查记者从业 1-5 年,15%的调查记者从事了 11-15 年的新闻工作。可见,一方面,调查报道对记者的业务能力确实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新手入行后一般至少要从事 3 年左右的条线新闻报道,表现比较突出,才有机会转行从事调查报道;另一方面,调查报道对记者体力、精力、心力的要求都很高,年龄稍大的记者能坚持的不多。 21 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这样解释说:“我的同行们,每天都要面对权力的封杀以及待遇偏低的烦恼。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一个精神和物质 回报都很少的行当。说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自己纯粹的内心。我一直对自己和同事说,我是把这份工作当 N

20、GO 来做的。 ” 4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 ,愿意继续从事 1-5 年调查记者的只有 13%左右。对此, 财经杂 志副主编罗昌平如此解读:“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青春饭,本是媒体创造的、带有贬义的、依靠脸蛋与身体生存的特种从业者,如今成了自己行业中本应是最顶尖群体的标签。在京沪粤,一名消费理想与身体的男性,月薪万元何以维持一个家庭?于是,一个个本不该退役的老兵以激烈方式离开,一批批心怀激情和梦想的新人加入,其间是专业素养和存量智慧的隔代流失,新媒体时代则呈加速度。故此,中国的调查记者不仅肩负信息披露、舆

21、论监督的本 分,还应学会保护自己、注重传承等以延长职业生涯。 ”三、结语与探讨综上所述,若要绘制中国调查记者的“标准像” ,总体特征如下:他们以男性为主,年龄较轻、学历较高,多为文科专业出身,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他们普遍 有 8 年从业经历,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有 1/3 的籍贯来自湖南和河南,服务媒体和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他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职业意 识,高度认同准确、客观、全面等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同时,强调媒体的监督、启蒙作用,以期对社会现实有所影响和推动;他们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职业水平, 不轻易受名利诱惑,不愿意被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制约,更加具有自主性。不过,他

22、们的总体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相对工作付出和职业风险,调查 记者的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等物质性回报比较低,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一般,尤其对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另一方面,调查报道面临的社会控制环境也比较严 峻。如时评家长平所言, “不仅调查记者摆脱权力控制的理想没有实现,市场化带来的资本控制,以及专业主义本身的弊端,例如以技术化名义实施的行业控制,对 调查记者带来更多的困扰。 ”由此导致,这个行业从业者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平均从事调查报道只有 3 年,却有高达 4 成的调查记者计划转行,不愿意继续 从事一线调查记者,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财经杂志上海站负责人杨海鹏认为:“当你成为调查记者时,你几乎已经注定悲剧的命运:诱惑与抵制、臣服与抗争、 抑郁与悲悯,或成为你人生的复调现实是残酷的,支撑他们的是四个字:相信未来。 ”若要改变当下的“残酷现实” ,增强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职业满意 度,关键在于“双管齐下”:既改善其职业待遇,让其生活得更加体面、从容,更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