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验人员在血液检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关键词】 检验人员;血液检验;安全在日常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具有生物危险性的物质。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 “生物安全”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众所周知,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因此,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大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更是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 血液学检验中 HBV 和 HIV 的危险性多种病毒性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中 HBV 和 HIV 对检验人员的威胁最大。HIV 与 HBV 的
2、感染途径相似,检验人员与 HIV 或 HBV 阳性的血样接触,可能造成感染。检验人员中职业性 HBV 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 HIV 感染。尽管 HBV 和 HIV 亦存在于唾液、眼泪等多种分泌物中,血源性 HBV、HIV 感染在检验人员职业性 HBV、HIV 感染中占绝大多数。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 1981 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重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恐慌。但是,研究表明,HIV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远远低于 HBV。25下 HBV 可以在血制品或干血块中保持活性 7 天以上,HIV 却很容易被破坏。研究表明,风干可使 HIV 的感染活性在短时间内呈指数下降,数小时
3、内可下降 90%99%。有文献提示,在室温(2327)下 HIV 每 9h 失活 90%。对于预防措施,现有对HIV、HBV 有效的常规清洁、消毒及灭菌方法是完全有效的,不必恐慌。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1.1 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性 HBV 和 HIV 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 HIV 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 感染的可能性在 00.9%之间,平均为 0.4%,而对于 HBV,这个可能性在 6%30%之间,平均为 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 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
4、会产生 1 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 HIV 感染;而每 1000 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 45 例类似职业性 HBV 感染。由于 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 HIV 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 HBV 感染比 HIV 多得多。1.2 皮肤破损由于破损皮肤(小伤口、溃疡、擦伤等)与带有 HBV 或 HIV 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1.3 黏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 HBV 或 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有文献表明,皮肤或黏膜与被 HBV 血液污染了的物品(如电话、试管、仪器表面等)接
5、触,可以感染 HBV。至今为止,尚未有文献报告,HIV 可以通过这类间接接触传播。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 HBV 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整理隐形眼镜及其他手口、手眼、手鼻接触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2 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1,2检验人员都是 HBV 等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
6、andards,NCCLS)均发布了有关文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首先应明确:因为某个血样病毒感染性情况不明,在工作中必须假定所有血样都具有感染性,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1)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追求安全性、保护检验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采血检验产品,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以采血器材为例,多数医疗单位已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务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2)检验人员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做好健康监护与个人防护。(3)对于废弃物要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处理。【参考文献】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2 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