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伴着“问题”成长-生物教学一得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会进行探究实验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领。从一大堆文字中提炼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 一、 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课堂外,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来沟通双方感情,和学生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尊重他们、呵护他们,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内,不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进行鼓励表扬,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
2、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敢于向教师或教材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再引导和分析。 例如,在学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时,我分别举了两例,一是吃酸梅分泌唾液,二是看见酸梅分泌唾液,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那一种反射类型。少数学生对看见酸梅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理解不透彻,正当我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时,一男生“腾”地站了起来,张口就问刚才提出疑义的另一男生:“你看见狗屎分泌唾液吗?”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竭力压制自己的情绪,等到教室里安静下来以后,组织大家讨论:为何看见狗屎与酸梅的反应不一样?很快,结论就出来了,因为你知道酸梅好吃,即经过了后天的生活经验,所以应属
3、于条件反射。接着我首先肯定了该同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但又指出今后应注意方式。 二、 带着“问题”探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透,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 ”学生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以问题为核心的若干探究目标,鼓励和启发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完成探究目标,并将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与教师、学生讨论。教师在这过程中只是起到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
4、主体性。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行为时,我先播放动物世界 、人与自然里的部分片段,让学生在动物生存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到动物的行为,并真正体会到各种动物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在学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时,一人一组做分组实验,最后实验结果相差很大,有的与课本一致,有的变蓝浅一些,有的则两试管都变成蓝色了,但蓝的深浅不一样,我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讨论,大家都亲身感受到了唾液的多少、浆糊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浆糊的浓稀等都会对实验现象造成干扰,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学生确实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 三、 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出问题的欲望。为了让学生敢问、善问,问出水
5、平,还必须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问互答的竞赛活动。教师应对此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对较为典型的“问题”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多么有意思的一项活动,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使提问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在无声中为其他同学树立了努力的方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说:“读书始末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来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伴着“问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