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手部卫生 预防甲型 H1N1 流感【关键词】 甲型 H1N1 流感;手部卫生甲型 H1N1 流感自 2009 年 4 月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北美洲国家暴发流行以来,在远距离快速社会传播的同时,在一些疫情较严重的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叉感染现象。而导致疾病传播的途径除了空气飞沫外,以手污染为主的接触传播,也是其传播的重要方式。但手污染接触传播往往被忽视,并常常是个人防护失败的重要原因。为更全面地认识甲型H1N1 流感的传播环节和科学严密地做好本病的感染防控工作,本文对甲型 H1N1 流感的经手污染接触传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甲型 H1N1 流感临床症状及体征甲型 H1N1
2、 流感病毒感染后能引起人类出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但报告的临床表现范围很广,包括无症状的感染到造成死亡的严重肺炎1,病情可迅速进展,突然出现高热及肺炎,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损伤,导致死亡。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啰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2。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传播到空气中,此时易感者吸入后即受感染,同时流感病毒还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玩具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在手上能存活 30 h,健康人若与患者握手或在公共场所接触了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手容易受污
3、染而会带有流感病毒。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皮肤接触或间接接触呼吸系统分泌物(触摸被污染的表面后再触摸眼睛,鼻或口)而发生。一个人可以在病症出现前 2 天至病症出现后 5 天播散流感病毒,儿童感染者可以在 10 天或以上的时间播散病毒。3 与甲型 H1N1 流感相关的手部污染3.1 患者的手部污染 频繁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的患者更易导致手的污染和周围物品的污染。患者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可以减少空气和周围环境的污染,但同时增加了手的污染。如果患者没有进行及时的手卫生操作(正确洗手和快速手消毒),将导致其所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污染。患者的手污染将会间接导致与之接触的人员的手污染。3.2 医务
4、人员的手污染 医务人员的手在对甲型 H1N1 流感患者提供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手部的污染。通常发生在如下环节:(1)常规诊疗护理,如咽喉部位的检查,吸痰、呼吸道插管、听诊、注射操作等;(2)在医疗废物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处理分泌物及其容器时;(3)尸体的处理;(4)临床标本的采集,特别是采集上呼吸道标本提供 H1N1 病毒的相关检测,如鼻咽拭子/吸取物或者鼻腔冲洗液/吸取物的采集;(5)脱去防护用品的过程中再次污染。4 保持手部卫生相应措施手卫生意识的强化: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为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对一般的消毒方法均敏感,对热敏感,在 56 时 30 min 可灭活3,因此
5、采取常规的消毒方法均可有效杀灭该病原体。根据 WHO 的推荐,快速手消毒可选用以下消毒剂:70%酒精、5%来苏尔和 10%漂白液。根据临床实际使用的方便性,首选含酒精的快干型免洗手消毒配方45。4.1 患者方面 经常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酒精制成的洗手液也有效;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咳嗽时使用纸巾遮盖口鼻部,吐痰时用纸巾包裹,并在用后丢入垃圾桶;出现流感样症状时使用高过滤性口罩。4.2 医务工作者 在诊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持续的手卫生警觉,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部污染,一旦发生手污染,应尽快进行洗手或手消毒。所有负责对甲
6、型 H1N1 流感病人进行医疗救治和护理服务的人员,在进入相应的领域和岗位工作之前,必须全员接受手卫生的培训,掌握手卫生操作的基本要领及洗手的指征。一般情况下,在隔离病区工作期间,由于频繁的手卫生需求,可优先选择速干手消毒剂,在去污染要求更高时,应选择洗手。在手部污染特别明显的情况下,应在标准洗手的基础上,再结合手消毒,如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时,要正确应用手套,减少手污染。【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n
7、ovel influ-enzaA(H1N1)EB/OL.2009-05-04.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 H1N1 流感诊疗方案(2009 年试行版第一版)EB/OL.(2009-05-10)2009-05-11.3 卫生部.甲型 H1N1 流感诊疗方案(2009 年试行版第一版)的通知.2009-05-08.4 卫生部.甲型 H1N 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2009-05-13.5 WHO.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and pandemic-prone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health care.WHO Interim Guideline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