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灾害中部队医院合理使用卫勤力量的几点体会【关键词】 地震 伤员 医院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军地医院反映迅速,在通迅中断、救治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下积极展开救治,但医院在救治转送到院的地震伤员同时,又要做好原住院伤员治疗和派出医疗队赶赴一线救治等多重任务,战线长、人手少、密度大,各级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要在短时间内立足现有自身条件、科学使用卫勤力量、确保各项救治任务的完成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谈几点体会。1 领导果断决策,救治工作有效展开1.1 阿坝驻训部队反应迅速,火速赶往灾区 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汶川较近的总队驻藏区部队果断决策,立即参与抗震救灾,我院配属总队前指医疗
2、救护组于 5 月 14 日随部队到达汶川县城,并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1.2 灾情就是命令,医院官兵立即自发疏散住院病员 地震发生时,所有通信全部中断,没有号令,也无法请示,整个医院乃至上级机关指挥系统陷入暂时瘫焕,强烈持续的大地颤抖给全院工作人员和住院病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办公室、病房、治疗室物品纷纷落地,人员不能站立。剧烈震动稍停后,各科室医务人员第一反应是快速转移病员,在本科主任的号召下,不到 30 分种就将所有轻重伤病员转移到医院露天停车场,在震情不明的情况下,不少医务人员又返回科室,抢出急救药品、设备和医疗文书。1.3 医院快速成立临时指挥组,恢复指挥联络 安全转移伤病员后,所
3、有科室领导主动向院首长靠拢,医院迅速做出决策:一是立即搭设帐篷,抢出治疗必须的药品和设备,让病人的治疗不间断;二是迅速封控三幢住院大楼和办公楼,严禁人员出入,确保人员和室内财产的安全;三是打破原有科室建制,迅速抽组院内救护组和院外卫勤处突分队,准备救援和收治伤员;四是院领导立即赶往总队机关,主动受领任务,恢复与上级的联络。2 争分夺秒开展救治,科学抽组卫勤力量2.1 快速成立手术组,开设临时救治点 地震时,成都市区部分市民和部队官兵由于反应过度,冒险跳楼逃生,震后不到 1 个小时,市民自发送来医院 4 名跳楼伤员,有骨折的,有被玻璃划伤的,有些开放性伤口达 20 厘米,深可见骨,血流不止,手术
4、组冒险从手术室抢出必需设备和器械,当即决定,在露天空地上实施清创缝合手术。2.2 启动卫勤预案,集结精兵强将准备开赴灾区 在没有任何号令情况下,医院迅速抽组了 8 人的卫勤处突分队,全部人员整装待发,12 日晚全部在帐篷区集结待命,13 日晚,卫勤处突分队接到命令随总队前指开进都江堰,挺进映秀镇。15 日,医院抽组 17 人救护组,与其他卫勤力量共 70 余人组成总部卫勤分队,经西线绕道进入汶川,开展现场救治和汶川雁门乡的走村防疫工作。2.3 平时卫生战备训练抓实抓紧,以不变应万变 “狼真的来了” 。各种卫勤预案在一段时间内是固化的,卫勤分队各救护组的人员和装备也基本固定。去年以来,在成都军区
5、总医院的指导下,医院先后两次对卫勤分队进行了全员全装的训练和演练,让所有人员熟悉了收拢集结、开进、展开等过程,掌握了手中的装备,组内人员分工合作,形成了初步的救治能力;同时,全部人员都参与了帐篷的搭设训练。通过年初藏区维稳的实战考验,医院又及时调整了方案,增设 3 个抢救分类组,修订和增加 “随队卫勤保障”等 8 个卫勤应急方案,给每个队员配备了背囊、雨衣、雨靴、洗漱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一有任务,任何位置的队员只需赶到医院就可出发;申请上级配发了全套师(总队)级救护所装备(此前医院已自筹资金购买一套)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医院立足于现有卫勤分队力量,根据任务特点和上级要求,科学抽组,均能在较
6、短时间内将人员装备集结到位,快速开进。特别是充足的箱组和背囊等卫生装备,在此次频繁执行徒步搜救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 。3 调动所有卫勤力量,超常态完成救治任务3.1 配强震区现场救治力量,院内抓效率 灾害发生后,医院先后派出 12 支共 40 余人的医疗队或随队医生,执行各类卫勤保障任务,前方后方人员紧缺,不少临床科室只留两名医生轮班,而伤病员总数是平时的两倍,医院不少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医生、护士主动回院,充实到了临床一线,1 名部队复员到地方的卫生人员主动到医院请战,要求上第一线,经请示上级同意,被充实到我院卫勤分队;医院麻醉医生较少,一半是地方聘用人员,经请示上级,亦被派往震区救治第
7、一线。3.2 整合全院所有卫勤资源,集中力量保抗震 暂停体检中心业务,所属全部人员充实到救治一线;合并急诊科与帐篷病区夜间值班工作;合并全部外科,分组收治地震伤员,主要由骨科医生分任各组组长;增设学术厅和帐篷病区护理单元,收治较轻的地震伤员;动员全院原有伤病员提前出院或门诊观察治疗,内科系统各预留 20 张床位,承接较轻的地震伤员。4 合理调配部队卫勤力量,构建科学的救治体系地震之后,成千上万的大批伤员在几分钟之内同时出现,单靠某一支救援力量根本无法完成。部队做为主要救援力量快速机动到受灾现场,但部队编制的卫勤力量往往只能够保障本体系内伤病员的救治,同时“孤军”深入,卫勤救治梯次还未形成,无法
8、完成大批伤员的现场救治和转运。地震灾区地方卫生力量虽然受创,但急救网络尚完整,广大灾民对地方医院较为熟悉,对于大批伤员的出现,第一时间内只有依托地方的医疗卫生力量。同时,对于每一个急需拯救的生命,军地医疗力量都应无条件地去救治2 。4.1 军地医院不分大小,积极加入救治网络中 大批伤员涌向成都各大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先后向我院求助,伤员剧增,需要分流部分伤员,医院在没有接到明确上级指示下,救人要紧,立即选择了离医院较近的华西医院,快速建立转接绿色通道,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共接受伤员 163 余名,手术 37 台。为转运第一批从映秀空运回来的伤员,医院 14 日至 15 日通宵达旦
9、,做到了有转必接,极大地缓解了华西医院的压力。同时,成都市、区所属各级医院、民营医院、断指再植医院、骨科医院等等几乎所有医疗机构都加入了抢救地震伤员的行列。全部医院免费接收地震伤员。4.2 军地共用救治体系,最快最好地救治各类伤员 对于救援部队受伤的官兵,医院积极向上级建议,利用华西医院高水平的快速检查和诊断能力,所有受伤官兵均送到华西急诊,分诊后,急重官兵留在华西医院继续治疗,轻伤转接回本院。为便于内部管理,伤员在华西手术后或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回本院继续治疗。同时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部队官兵深入到交通阻断的乡村,余震不断,受伤官兵较多,转运困难。直升机成了最有效的转运工具,但参加救援的部队较
10、多,伤员和灾民都急需转运,指挥协调难度较大,华西医院做为危重伤员的后方医院,直接与直升机救援指挥部建立了协调关系,较容易申请到空中转运直升机,医院依托华西医院,先后 5 次利用直升机将 11 名部队伤员从 3 个机场转运回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医院依托地方的急救网络,利用华西医院强大的急救通道,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相互补充,军地伤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驻汶川、映秀、北川重灾区的部队受灾官兵和后续救援受伤官兵几乎全靠军地联手构建的接力救治网络,得到了及时的后送和救治,部队首长在中断与部队联络的情况下通过军地医院最快地掌握了部队伤亡情况。这种应急状态下两所医院自创的救治模式得到了总部首长的肯定
11、和高度评价。4.3 适时调整卫勤力量,保障救治工作圆满完成 地震发生初期,驻震区军地医院均抽调了大量骨干医务人员奔赴一线,但随着救灾工作的深入,转运至医院的伤员越来越多,院内救治力量明显不足,同时,跨区域卫生力量几乎派往震区一线,形成一种“不到震区就不算救灾”的思维和工作定势,灾区现场救治力量过多,救治条件却有限,大量医务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只能当普通救生员使用。我院根据任务特点,及时调整了几名前方的技术骨干回院参加院内救治和手术,同时总部及时从其他兄弟总队调派技术骨干增援我院。面对后期持久的防疫工作,医院及时调整力量,轮番上阵,让每一名医务人员都投身于这场艰苦的工作中。【参考文献】 张庆江.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难点及对策探讨.武警医学,2006,18(10):788.2 康 宁,时立强,徐可钧.浅论武警医疗救援队应把握的关健环节.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1):64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