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18382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申 请 人: 杨棉华 申请学校: 汕头大学医学院 (盖章)通讯地址: 汕头市新陵路 22 号 邮政编码: 515031 联系电话: 07548900490 传 真: 07548566784 电子邮箱: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制二 七年五月2一、简表项目名称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 A、总 体研究 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 申报项目类别 A、一般项目B、资助项目项目简况 起止年月 2007 年 1 月2008 年 12 月姓名 杨棉华 性别 女

2、 出生年月 1956 年 8 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高等教育学研究员/院长助理、科教 处处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邮政编码 515031学校名称 汕头大学医学院 电话 07548900490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广东省汕头市新陵路 22 号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197882007 医学微生物学与 免疫学 临床医学五、 七年制 80100 学时 /年 汕头大学 医学院主要教学工作简历200312007 健康与社会 临床医学五、 七年制 4 学 时/年 汕头大学 医学院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2005 年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3、年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 果二等奖1998 年 我国发现与 人 T 淋巴细胞病毒 I 型(HTLV1)相关的 HAM/TSP 病 广东省科技成 果三等奖项目申请人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2002 年 汕 头 大 学 医 学 院 新 教 学 模 式 的 改 革 与 实 践教育部第三批新世纪教改工程3职称 学位总人数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20 17 3 2 8 4 1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名何萍 女 1963 研究员 科教 处终身学习模块 参与设计邱秀华 女 1968 讲师 高教研究室 分析总结郑少燕

4、 女 1965 副研究员 科教处 分析总结余珊燕 女 1972 讲师 德育教研室 医德实践 总结刘西瑞 女 1952 教授 健康与社会模块 方案实施许杰州 男 1964 教授 临床技能中心 方案实施苏敏 男 1957 教授/ 博导 疾病机制模块 方案实施李康生 男 1953 教授/ 博导 感染免疫模块 方案实施黄天华 男 1944 教授 性、生长、发育 模块 方案实施李恩民 男 1961 教授 基础学习模块 方案实施苏宁 男 1960 副教授 EIP 负责人 方案实施马廉 男 1965 教授 儿科模块 方案实施许建衡 男 1958 教授 外科学模块 方案实施李志凌 女 1963 教授/ 博导

5、妇产科模块 方案实施邱汉婴 男 1968 教授 内科学模块 方案实施许崇涛 男 1965 教授 沟通技能模块 方案实施林晓珊 女 1968 讲师 高教研究室 资料整理黄东阳 男 1957 教授/ 博导 汕大医学院 指导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含申请者)顾江 男 1950 教授/ 博导 汕大医学院 顾问4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 现状分析)随着科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21 世纪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而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虽然知识、

6、能力、素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需要均衡发展,但是,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习得和素质的提升中,能力的习得是最重要的。因为有了各方各面的能力,在社会中才有更强的竞争性,并能不断地增长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此,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只有改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WFME)于 2001年 6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提出了本科生医学教育在“教育计划”等 9个领域的国际标准。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与其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相应的能力” , “课程计划应该将基础学科与

7、临床学科整合” , “考核方法使用多选题与问答题,以及特殊型考试的使用,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在此基础上,WHO 西太区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 2001年 7月颁布。此后,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修订和公布各自国家的医学教育标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于 2002年 2月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GMER) ,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 “沟通技能” 、 “临床技能”

8、、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 、 “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 7个领域 60项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突出以“能力导向的教育”为宗旨,指出医学生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疾病、危险因素的教育、建议和咨询能力,在维护职业价值和伦理的最高准则的同时,适应变化中的疾病谱、医疗实践条件和需求,医学信息技术发展、科技进步、卫生保健组织体系变化的能力等。还认为“对全球医师应具备的核心和起码能力进行统一的定义、研究和实施,将会保证任何国家培训的医学毕业生在开始执业时,都具备同样的基本能力” 。为解决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

9、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医学教育质量,20045年由 10余所知名医学院校的 18位专家研究制定了我国的医学教育标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包括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培养方案) 、学生成绩评定、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等 10大领域和 41个亚领域,其中对毕业生应达到的要求共有 34项。该标准要求学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且指出要注重医学生交流能力、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比较有影响的医学教育标准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和保障全球医学教育的质量,并促使各国医学教育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并且都强调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特别是医学生的能

10、力培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顺应国际潮流,借鉴世界医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参考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此,各医科院校都先后进行了教学改革。如,中国医科大学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课程改革的经验,构建了“拓宽基础,突破三段,整合课程,三个优化,搞活教法,全面适应”的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医学部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合理融合基础和临床各阶段教学,实行早期接触临床和早期科研训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培养模式;第四军医大学抓住教学信息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重大问题,形成以信息化教学为

11、主要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汕头大学医学院自 2002年实行新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紧紧围绕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着力于培养具有竞争性的 21世纪创新型医学人才,打破学科间自我封闭的传统教学,实施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创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与交叉渗透,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资源的改良与充实,实验条件的改善与提高,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逐渐建立了可行的评估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意识到学生能力培养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与同事的协作能力,以及其自我学习

12、和提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是医学生在日后医师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未来医学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我们致力于构建医学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使新教学模式改革更为完美。并由此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6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改革内容和目标围绕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与标准,着力于培养 21 世纪创新型医学人才,从医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着手,我们启动“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包

13、括新教学模式和全浸入式英语教学改革(EIP)两个教学改革计划;“四个坚持” ,即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坚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并通过“4 个 4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程临床能力培养体系。(一)新教学模式:围绕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构建,实施了汕头大学医学院新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构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问题导向、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了医学院“精品”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 。(二)全浸式英语教学改革(EIP):

14、全面提升医学生英语“听、读、说、写”能力是我院精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借鉴了加拿大、西班牙语区双语教学的浸入计划,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系统教学工程,将课堂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基于网络的全浸入式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 EIP) 。从 2004年开始我们对七年制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实施基于网络的 EIP教学,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第二学期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统考、第四学期参加六级英语统考,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英语能力,为后续专业英语教学奠定重要基础。(三)实施“四个坚持” ,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15、1、坚持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临床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新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 “4个 4”模式,构建全程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7能力得以全面提高。(1)以“4 门技能课程” (终身学习 、 临床方法 、 沟通技能和机能学 )为龙头,全面强化医学生基本技能。这四门课程是我院新教学模式最有特色的综合性技能课程。 终身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循证医学、统计学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摄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学习、批判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临床方法包含内、外、妇、儿、精神、眼科、五官科等所有临床基本技能,横跨 5

16、个学期,制定严格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 沟通技能课程将人际交流和医学沟通技能整合为一体,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一般沟通及在医学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 机能学是一门集生物正常功能、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作用规律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动物实验不但系统了解到机体从正常异常恢复为正常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技能,如插管、切开、缝合、离体心脏灌注等;同时通过他们自行设计的探索性试验,培养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2)以“四种教学手段” (应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人)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

17、。 (3)集中安排“四学期临床实践” (第 7、8、9、10 四个学期,包括见习、实习)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在临床一线中磨炼。有效的临床实践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第 7学期为临床核心模块的教学,我们采用床旁教学、PBL、小组讨论,理论与见习结合,学生边当医生边当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 89 学期为通科实习的时间;第 10学期我们安排选择实习 8周,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二级学科强化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适应临床工作。(4)坚持“四种技能考试” ,确保学生基本技能:考核起着有效的导向作用,我们通过四种技能考核,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8、所有实验课均要求考基本操作(占 1015) ,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 技能模块(机能学、临床方法、终身学习、沟通技能)以技能考试为主(占 5070) ; 临床实习坚持出(转)科技能考试(占 50) ; 临床毕业技能考试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占毕业考试 60。2、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确保学生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在对 1999级、2000 级、2001级实验班进行全英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从 2004年开始,对七年制学生8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第 1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EIP)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

19、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 24 学期实施教学外(课外)EIP 计划,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刊物(汕医青年外文版) 、英语周报、英语学习网站等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 EIP教学不断延伸和深入;第38 学期在自愿基础上,选拔英语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全英教学实验班在专业课中实施全英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和课件,英文试卷考试) ,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第 914 学期通过采用英语进行临床教学查房,英文病例书写及在导师指导下阅读科研文献和完成全英论文写作等,以提高学生英语能力。3、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医学道德素质是行医之本,李嘉

20、诚先生“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的训导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一定人文关怀精神的医学生。我们通过开设健康与社会课程,将医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并充分利用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院与医疗扶贫两个特色项目作为医德教育的实践基地,医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德培养。(1)以“爱心奉献济世”精神为主题,开展医德教育一个缺乏广博知识和扎实基础作为专业背景的医务工作者,难以胜任当今医学重担,同样,一个没有强烈事业心、高度责任感和崇高同情心的医务工作者

21、,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和被现代社会认可。多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医疗扶贫公益活动,包括免费上门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全国宁养服务计划” 、深入贫困地区送医送药的“医疗扶贫行动” 。有目的、有计划安排每一位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定期到晚期癌症病人家里,为他们提供医疗护理和心理辅导。13 年级学生必须参加 23 轮的医疗扶贫活动,仅 2005年参与的学生就达到 600多人次,在老师带领下,利用双休日、暑假赴广东、广西、江西等贫困地区送医送药、进行免费手术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与患者接触,用爱心与患者交往,在医疗实践中提高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更深刻了解

22、病人的心理,使他们觉得课堂教学讲授的“救死扶伤” 、 “以病人为中心”这些医德原则变得生动具体,从而提高他们对医学责任的崇高认识和加强对“人文关怀”重要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医学生亲身体验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医疗卫生现状,面对贫9病的脆弱人群, 使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掌握扎实的本领去解除百姓的疾苦,如何更加合理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来服务更多的病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医生应具备的义务、情感、荣誉、良心等,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2)开展医德医风宣传活动为使医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目前医院医德、医风的现状及老百姓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和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德的重要性,我院组

23、织了大学生医德医风宣传队。宣传队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院组织培训。他们活跃在我院各附属医院,深入到各病区开展医德医风宣传,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病人对医务人员满意度,考察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目睹医院医德、医风状况,了解老百姓心目中好医生的要求与期望,收到比单纯课堂教育更好的效果。不少学生明确了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一名令老百姓满意的医生。4、坚持科研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强化 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激励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探索性实验和开放实验室等,全面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1

24、)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 ,支持大学生科研活动99年以来,我们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 ,每年拨出 1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本科生科研活动。至今已立项 97项,重点项目资助 1万元,一般项目资助 4000元。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从收集资料、申报课题、预备实验、正式实验、论文写作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从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工作均严格要求。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我院本科生总数的 50。通过科研活动,学生学习到严谨科学的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大大提高科研能力,深受师生的好评。也取得一批优秀的成果: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 1项,一等奖 5

25、项、二等奖 8项、三等奖 22项及优秀组织奖;第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还获得团体总分金奖。其中早期人胚羊膜共聚焦激光扫描光学切片及 Factin 的研究和食管癌细胞 NGAL基因 51调控区的克隆及其反式作用因子特异结合位点定位分析分别获得第七、八届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开设探索性实验,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机能学是由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课程整合起来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动物注10射、解剖、插管、离体蛙心制备等等;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从正常到异常再恢复到正常的疾病发生发

26、展过程;第三部分为探索性实验,包括以下步骤: 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应用现有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在机能学学习网上展开讨论,修改问题,然后通过答辩。 立项:通过讨论修改后立项。 实验准备:包括动物、试剂、预备实验等。 正式实验:按照设计方案,预备试验方案进行实验。 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 论文报告会。通过探索性实验,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科学的科研方法。从2002级七年制开始,所有学生均要求参与探索性实验,取得较为满意结果,深受学生的欢迎。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构建医学生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体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1第一学期即开始“人体结构”模块

27、,包括人体解剖学、正常影像学以及外科学、内科学和耳鼻喉科学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基础等内容,其中实践课占 75%;“消化与营养” 、 “机体平衡” 、 “生殖-发育和生长”等模块也都是基础和临床内容相互渗透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横跨多个学期。2以临床基本技能为龙头,将早期临床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临床实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该课程覆盖第 26 学期(共 5个学期) 。依托现代化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接受系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同时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到医院,了解医疗环境,接触具体的临床病例。第 2-3学期:利用各种医学模型(虚拟技术、模拟技术)分段进行体格

28、检查及各种技能培训;第 4学期:利用标准化病人,完成问诊、病史收集,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及临床沟通技能;第 5-6学期:利用全自动模拟人,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个典型的病例,全面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训练。从而形成一整套由“动物实验尸体解剖模拟/虚拟技术标准化病人病人”构成的临床能力全程训练过程,并采用严格的评估指标全程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3创建健康与社会模块,将基础与临床,医学与社会,社会与健康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医学生人文关爱,提高法律意识,确保医疗活动安全、可靠等;通过沟通技能模块教学,使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具备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建设性合作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