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广州市越秀区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郑培钢各位代表:受区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越秀区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7 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一、 2006 年计划执行情况2006 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 规划的第一年,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要素,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关注民生,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主要预期目标。(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049.89 亿元,增长 12
2、.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406.38 亿元,增长12.02%;商品销售总额完成 2411.61 亿元,增长 12.7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21.91 亿元,增长 13.19%;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1.6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 76.82%;- 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18。(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1、经济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区域发展特色凸现。经济总量和税收收入位居全市各区首位。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大关,达 1049.89 亿元,占全市的1/6 强,全区二、三产业 比重为 3.29:96.7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34.50 亿元,增
3、长 2.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015.35亿元,增长 12.56%,占全市总量的 28.98%,继续保持全市各区龙头地位。税收收入达 272.29 亿元,增长 19.05%。其中国税收入 134.37 亿元,增长 24.46%;地税收入 137.92 亿元,增长 14.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1.91 亿元,增长 13.19%;区可支配财力 29.10 亿元;区级财政支出 28.01 亿元,增长16.34%。总部经济带动效应彰显。我区在修订出台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若干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新措施,评选出 50 家企业为“总部企 业之星” ,认定了 电信广场、中华国际中心、越
4、秀城市广场等一批新地标写字楼宇为“总部经济发展基地” ,为 区内 133 家总部企业颁发了 绿色通道服务卡。同时以区内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与商贸业为依托,引导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与延伸,推进总部经济向纵深发展。吸引了日本精工、韩国三星、法国阿尔卡特等一批实力雄厚的跨国知名企业落户我区。目前,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世界和国内 500 强企业- 3 -有 106 家。 “2006 年广 东省企业 100 强”榜中,我区有 21 家总部企业上榜,广东电网公司等 14 家企业位居前 50 强。全区302 家总部企业实现营业额 2678.45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58.81%,增长 13.10%;实现增加值 484.
5、00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46.10%,增长 12.90%。商务、商贸并驾齐驱。已初步形成 “两区三带六圈” 1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区内商务服务业蓬勃发展,其营业收入增幅超过 13.00%;在规模企业的拉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实现高位增长,两项指标总量继续位居全市各区首位。全区年销售额超亿元商贸企业达 207 家,实现销售额1496.37 亿元,占全区总量超过六成。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区 1.5 万多家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 304.47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29.00%,增长 10.30%;实现营业额 1689.67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37.10%,增长 10.96%。年营业
6、额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已超过 100 家,其中有 16 家民营商品市场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006 年,我区有 3 家企业入选广东省百强民企,15 家入选广州市百强民企。区委、区政府评选并授予 20 家企业“2004-2005 年度越秀区优秀民营企业” 称号,并 为其提供 优质学位、 “绿色通道服 务卡”、贷款贴1 “两区”是指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三 带 ”是 指 东 风 路 商 务 带 ( 贯 穿 东 风 东 CEPA 服 务 区 至 东 风 中 、 东 风 西 路 甲 级 商 务带 ) 、 中 山 路 商 贸 带 ( 中 山 一 路
7、至 中 山 六 路 商 贸 带 ) 和 沿 江 休 闲 商 务 带 ( 爱 群 大 厦 至 海 印 桥 沿江 休 闲 商 务 带 ) 。 “六圈”是指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会展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 4 -息等多项优惠措施,为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点活力迸发。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以现代流通业、会展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文化传媒、商务服务等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区发展迅猛,全区 6000 多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 1843.40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40.48%,增长12.20
8、%;实现 增加值 401.06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38.20%,增长 12.40%。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利用本区独特的文化强区、经济大区优势,成立了广州首个创意产业基地“广州创意产业园”,制定了加快 创意产业发 展若干意见及其实施办法,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意产业初步呈现“金三角、一块、两纵、三横” 2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从创意创作到消费市场、传播媒体、产销服务等产业链体系。2006 年,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创意产业单位超过 50 家。以合润广场为基地的“ 广州 创 意产业园 ”已进驻 12 家企业 ,并与 30 余家企业签2 “金三角”是指以广州创意产业园(合润园区)
9、为核心,与其邻近北京路商业街,东与文德路文化产业街,南与一德路商业街,北与动漫星城,组成广州市创意产业“金三角” 。“一块”是指以五羊新城为主要板块,集聚了众多具备创意实力的企业和创意创作制作工作室群体。 “两纵”是指以先烈中路、水荫路为两大主要纵向路段,集聚了以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与服务、数字媒体增值服务、文化出版、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丰富创意资源。 “三横”是指以中山路东段、东风东路和环市东路为三大主要横向路段,集聚了以影视传媒的制作发行、网络运营服务、建筑设计和广告设计等领域的丰富创意资源。- 5 -订了入园协议。以广州日报社、广州电视台等企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 57.74 亿元,占全区
10、总量的 5.50,增长8.40;实 现 营 业 收 入 282.24 亿 元 ,占 全 区 总 量 的 6.20 ,增 长9.00 。 3、外源性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商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选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多渠道开展选商引资,抓住“三个重点”(重点 产业、重点客商、重点国家地区)加强对外招商。引入了本田贸易、捷成(中国)贸易、广州康力斯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投资项目。全年新审批外资项目 185 个,在全市各区中位居首位,增长 25.00%;实际利用外资 2 亿美元,增长 82.57%;合同利用外资 2.28 亿美元,增长 9.00%。其中新签 500 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 17 个,合同利用外资
11、金额占全区的 66.77%。商贸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建筑面积达 10.5 万平方米的越秀城市广场、营业面积达 2.4 万平方米的动漫星城均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 6 万平方米的港湾广场一期和可提供 11.9 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的中华国际中心均已封顶;总建筑面积达20.3 万平方米的北京南路名城商业广场开始动工建设。商贸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为本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城区环境日益优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建设改造车行道 25.56 公里、人行道 37.1 公里。供排水、卫生和道路照明等城市基础设施- 6 -向“ 城中村” 延伸。建成了人民公园南广场、盘福立交等一批绿
12、化景观工程,全年新增绿化面积 10.05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 32.03%。全面完成 10.6 万平方米危破房修缮任务,2650 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社区环境明显改观。区内 22 条街道均顺利通过了市创建卫生街区工作考核。94 个住宅小区成为城市管理环境达标社区。全年共创建绿色社区 11 个,其中省级 3 个,市级 7 个,区级 1 个。城区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 100%,噪声达 标区覆盖率达 76.93%。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在全市率先建立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进一步夯实了维稳和综治的基层基础;投入 1100 万元用于小区整治和引入物业管理,全区物业管理覆盖居
13、民 39.5万户,户数覆盖率达 99%;投入 260 万元,在矿泉街和北京路步行街安装了 100 个治安视频监控点,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提高打击犯罪效能。全年刑事立案同比下降 19%,其中“ 两抢 ”案件同比下降 46%,降幅均居全市各区首位,甩掉了全市刑事立案第一的“帽子” ;备受社会关注的流花火 车站地区刑事立案同比下降 49%,火车站广场实现 116 天刑事零发案。 5、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步入和谐发展新阶段。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职工年平均工资 45122 元,增长 9.55%;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240 元,人均消费性支- 7 -出 16274 元。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
14、善。建成覆盖全区的“星光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惠及社区 1037 名老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全区低保户 3563 户、7678 人支出低保金 2062 万元。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62959 人,实现再就业 48365 人,就业率为 76.82%。卫生、计生工作卓有成效。农林街等 6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 4 个卫生服务站整体移交给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营管理,提高了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计生工作全面扎实, 低生育水平 进 一步 稳 定, 户 籍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 为 97.09,人口出生率为 6.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18,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任务指标,继续保持全省
15、计划生育一类地区工作水平。基础教育优势地位稳固。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东方红幼儿园和十六中教学办公楼等一批项目均已竣工。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区安排 1000 万元,建设了 26个校园网,17 间电脑室,配置 273 套教学平台。区属学校升级39 所(其中省一级 9 所),目前区内全部学校均上等级,其中省市一级学校比例从并区前的 49.49%上升到现在的 77.08%,中小学优质学位增加了 39626 个。高考升大率和中考升高中率分别为 87.38%、95%,两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市各区首位。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体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中- 8 -共“ 三大 ”旧址复建及区全民健
16、身活动中心和文化 艺术中心顺利完工;南粤先贤馆和新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全民健身活动和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省体育先进区创建工作已通过检查验收。其他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投入科普经费 120 万元,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活动。市、区投入 4270 万元,解决了 127 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标问题。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年” 和 “安全生 产整治年 ”的各项措施,狠抓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强化重点区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和管理,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态势。全面推广社区信息化工作,完成了社区居委会局域网、社区应用系统等建设,实现了“ 五个 100” 3的工作目标。总的来看,2006 年,我区的经济发展良
17、好,社会安定祥和,群众安居乐业。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区基础设施老化,承载力不足;大企业外迁增多,税源流失隐忧加大;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治安和劳动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区应客观判断当前的形势,进一步整合各种有利资源,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二、2007 年计划草案3 社区网络建设率达到 100%,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率达到 100%,关键业务数据共享率达到100%,社区系统推广率达到 100%,工作人员信息化使用率达到 100%。- 9 -一一一 形势分析和主要预期目标。2007 年,国际国内经
18、济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总体向好。预计全国、省、市的经济增速分别为 8%、9%、12%。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中调 ”发展战略,通过调 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调优人居环境、调强公共服务、调活社会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心城区的健康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城区管理机制,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2007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9%;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 70%以上
19、;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9以内;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0.5以内。一一一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007 年,我们要紧紧把握 “中调” 战略 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探索新形势下中心城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体制和机制上勇于创新,在管理和手段上敢为人先,通过深入实施“总 部 带动 、文教先 导、科技创新、和谐发 展” 四大战略,不断- 10 -增强中心城区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升我区的综合竞争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1、落实规划,强化规划的导控作用。认真贯彻实施区“十一五 ”规划及相关专项规 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区建设的导控作用。组织实施北京路国际
20、商贸旅游区发展规划,抓紧完成越秀区战略发展规划、 越秀区商业网点布点规划、 矿泉地区改造规划和越秀区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发展新兴都市产业,推进“两区三带六圈” 的协 同发展和 产业提档升级。有效整合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东风东现代服务区、永福路等区域内的资源要素。重点加强对矿泉地区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与周边环境整治。2、实施总部带动,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质量。全力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优化区内营商环境,以电信广场、港湾广场、中华国际中心、越秀城市广场等新建高档写字楼宇为载体,积极吸纳更多总部企业落户我区。开展“总部企业大厦”、 “总部经济 示范基地”、 “物业管理之星 ”和“招商引资之星” 认 定和 评选活动 ,扩大政策影响力。 研究将跨国公司设在我区的办事处转化为分公司的激励政策,提升其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强产业研究,促进现代服务业从分散发展向集群式、组团化发展演变,增强中心城区服务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引导写字楼宇、星级酒店等经济发展载体的升级改造,酝酿出台引导鼓励其升级改造的政策措施。研究盘活我区闲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