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2628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莆田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莆田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莆田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莆田十二五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莆 田 市 “十 二 五 ”防 震 减 灾 发 展 专 项 规 划二一一年六月七日- 2 -目 录前言4一、发展现状与环境5(一)地震地质背景5(二)发展成效与存在问题5二、总体发展构想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三、重点任务10(一)增强依法行政能力10(二)增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10(三)增强建构物抗震能力11(四)增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12(五)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12四、建设项目及布局13(一)地震监测项目13(二)震灾预防项目14(三)地震应急救援项目14(四)宣传教育阵地项目15五、保障措施15(一)加强组织领导15(二)健全投入机制16(三)建立考核机制16

2、(四)推进科技创新16附件 17莆田市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17- 3 -前 言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区内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国务院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不容忽视。地震灾害是一种突发性极强、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遍布全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地震易损度会显倍数增长。科学编制和有

3、效实施莆田市“十二五” 防震减灾发展专项规划,对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城乡震害防御能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市委确定的“ 跨越发展、宜居港城 ”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以中共莆田市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根据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主要阐明我市未来五年防震减灾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政策举措,是“十二五 ”时期全市防震减灾事 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防震减灾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相关建设项目

4、的重要依据。- 4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一)地震地质背景莆田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毗邻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接的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台湾地震带,区内断裂构造纵横交错,长乐诏安断裂带与南日岛沙县断裂带交叉贯穿境内,滨海断裂带在南日岛外侧通过,是国务院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莆田市大部分区域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度区,沿海部分区域位于 7.5 度区。莆田市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1604 年南日岛海外的 8 级大地震使当时的兴化、泉州两府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我市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例如 1992 年 2 月18 日南日岛海外发生 5

5、.2 级地震、1999 年 8 月 5 日平海湾发生 4.8 级地震。同时,台湾强烈地震也经常波及我市,特别是 1999 年 9 月 21 日台湾南投发生的 7.6 级地震,我市大部分地区有强烈震感,对全市的经济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防震减灾工作任重道远。(二)发展成效与存在问题。 “十一五” 期 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坚持“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 结 合” 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社会,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2010 年获得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一等奖。1机构队伍逐步健全。市、县(区)建立健全防震减灾

6、 指挥 领 导 机 构 ,形 成 了 以 政 府 统 一 领 导 、分 级 分 部 门 负 责 的 防 震 减- 5 -灾 工 作 体 系 ;各 县 (区 )全 部 设 立 了 地 震 工 作 机 构 并 配 备 领 导 和专业技术人员,2 个管委会也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地震管理工作;全市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地震执法队伍;市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规定、制 度 ,为 防 震减 灾 法 律 法 规 的 有 效 实 施 和 工 作 全 面 发 展 提 供 了 保 障 。2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莆田地震台完成了优化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地震监测条件和环境,设有测震、体应变、垂直摆、电磁波、

7、GPS 、地下流体等多种专业监测手段;“ 十一五”中国地震背景场项目中国地壳形变台网场址勘选在新建成的莆田地震台地震观测山洞,纳入了中国地震局“十二五” 项 目;福建省防震减灾体系二期工程在莆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仙游、秀屿、北岸、湄洲岛的 8 个台站建设;新建的西天尾、埭头数字化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站和北高砂层应力前兆观测站投入使用;依托地震信息网络节点,在全省率先建设市、县(区)地震遥测台网实时显示系统;加强地震观测资料数据的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地震会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设有 26 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并加强管理和培训,逐步形成多学科相结合、专群相结合的地震监测体系。3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

8、显提高。全社会依法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意识逐步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基本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十一五”期间共有 36 个重大工程 项目场地按法律法规要求进行了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其它的一般性工程都能按要求核发抗震设防审查意见书,将抗震设防内容纳入了施工图审查;开展我市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石结构、预制板房及农居未进行抗震设防建筑物的普查工作,并组织- 6 -专家对我市生命线工程东圳水库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性能安全鉴定;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中小学校舍场址抗震性能进行评估;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居抗震设防纳入村镇建设规划内容,建设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组织编制了莆田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9、(20092030)。4地震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在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楼建立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政府网、地震信息网等现代媒体建立地震科普专栏,依托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了固定地震科普宣传栏和视频宣传播放点;把防震减灾教育列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了 21 所省级和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 ”、“科技人才活动周” 、“防震减灾宣 传 周” 等时机,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识别地震谣言能力明显增强,近年在我市先后出现台湾

10、震感影响、地震谣传事件中,群众能够科学判断,理智对待,保证了社会稳定。5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全面加强。市、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并进行汇编用于指导工作,学校、社区、大型企业的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也得到逐步落实,建立并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完成了中国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莆田信息节点建设,建立了地震应急反应决策系统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市、县(区)依托消防部队建立了 6 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置了专业救援装备,同时全市建立有 63- 7 -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通过建队伍、抓培训,全市初步形成一支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

11、;通过普查,全市城区已划定 39 处可疏散应急避险场所并设置了标志牌,建成了 1 个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区)24 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组织开展全市地震应急集结演练、紧急救援现场综合演练,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等,有效提高应急救援和防震避震能力。目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震监测手段较少,设施简陋,地震观测台网布局有待完善,监测预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震情速报、震后灾害评估的时效和质量有待提升;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不足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特别是大量土木结构和石结构民居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

12、有待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紧急救援力量、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及仓库建设等需要加强;有些部门和民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较弱,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与新闻媒体结合的工作机制有待加强;地震信息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总体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及福建省“十二五” 防震减灾规划的统一部署,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宗旨,以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和地震部门行业能力为重点,不断完善地震- 8 -监测预报、震灾预防

13、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地震安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格局,为全面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地震安全保障,促进社会安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工程的监管,提高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平,推进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断增强防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2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原则。加强地震科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地震科技和新技术在

14、地震观测、分析预报、科普宣传、抗震设防、应急指挥与救援等防震减灾业务领域的应用水平,为地震监测、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供科技支撑。3专群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和防震减灾“三网一 员” 管理工作,组织 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提高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防震避险能力及对地震信息的理解和心理承受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防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三)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 6 - 9 -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即:城市基础设施和新建的建

15、构物达到当地的抗震设防能力,大部分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遭遇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不受严重破坏,能够维持正常功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争取建成地震宏观观测网与专业台网相融合的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达到 20 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提高地震预报能力,力争做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所突破。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做到 2 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 小时内灾民能得到基本生活安置,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初步建成集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地震公共服务体系。三、重点任务(一)增强依法

16、行政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和地震监测环境、观测设施的保护力度,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地震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地震部门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业务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二)增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改造,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管理现代化,确保地震监测台网的连续有效运行,为全省地震趋势会商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建立地震会商体系,- 10 -密切跟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情动态,不断提高地震趋势会商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依托省地

17、震局建设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立全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实现地震烈度速报;支持配合省级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在莆建设项目重力观测台站建设,进一步提升本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择观测物理意义明确的前兆观测手段,依托适合条件的学校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加强防震减灾“ 三网一员 ”队伍建设,发挥群 测群防作用,不断完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体系。(三)增强建构物抗震能力依法加强对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对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要严格按照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 100 号令)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一般性工程,地震部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核发抗震设防审查意见书,住建部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抗震设防内容纳入施工图审查,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积极推动莆田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20092030)的实施,以指导我市抗震防灾工作。按照省校安办的统一部署,推进我市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地震安全技术网络服务系统,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住建、地震等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我市危旧房改造和石结构房屋的拆迁重建或加固改造工作,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农居建设,逐步消除 抗 震设 防 达 不 到 要 求 、抗 震 结 构 存 在 安 全 隐 患 的 房 屋 建 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