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市“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2目 录前言一、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一)发展基础(二)机遇挑战二、发展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三)总体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学前教育(二)义务教育(三)普通高中教育(四)职业教育(五)高等教育(六)终身教育(七)特殊教育(八)教师队伍建设(九)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四、机制政策和组织保障(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三)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四)加强组织领导3莆田市“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前 言“十二五” 时 期,是我市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以港兴市、工 业强市” 发展战略,奋力追
2、赶、持续提升,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蓬勃崛起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莆田市“ 十二五” 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对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体现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莆田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要求,并与福建省“ 十二五” 教育发展规划、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莆田市 20102012 年教育
3、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相衔接,主要阐述“十二五” 时期市政府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和总体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本规划基期为 2010 年,规划期为 20112015 年。4一、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一)发展基础“十一五” 期 间,在市委、市政府的 领导 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职员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进展,为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规模
4、继续扩大。集中力量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条件,使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程度走在全省前列。到 2010 年,全市在园幼儿 8.9 万人,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 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 92.24;“三残” 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 9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始终把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双高普九、对县督导、中考定向生制度改革等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到 2010年,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 100%,初中毛入学率达 109.03%,三类残入学率达 97%,各县(区、管委会)全面实现“
5、双高普九”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校达标升级,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切实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5件,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到 2010 年,全市普通高中达标校达 23 所,比 2005 年增加 5 所,普通高中招生 2.36 万人,在校生6.99 万人。普通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2006 年起全市每年高考上本科线人数均超过万人,2010 年,全省普通高考理工类原始总分前 100 名中有近 1/4 是我市考生。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委、市政府于 2006-2008 年连续三年将“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使职业教育
6、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到 2010 年,全市有高职学院 1 所,中职学校 23 所,其中国家级重点校 4 所、省级重点校 3 所。中职在校生 4.5 万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在校生的 85.7%和 81.7%。高校迎评促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以迎评促建为主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后劲。莆田学院于 2006 年被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中获得“优秀” 等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连年被省教育厅、人事厅评为优秀等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教师绩效工资、事业单位岗位
7、设置、教师招聘全省统一公开考试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确定荔城区为全省教师“县管校用 ”试点区,探索县域内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新途径。全面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和教学技能大赛,大力实施“名 师工程” 和教师继续 教育工程。成立了 19 个6莆田市首批“名师工作室 ”,现拥有省特 级教师 85 人,省级骨干教师 221 人、省学科带头人 166 人,市学科带头人和市骨干教师3200 人,2 人获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表彰。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
8、 年间全市新建校舍面积 50.60 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图书总值 8756.8 万元,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校校通” 宽带 接入网 络目标,中小学现 代远程教育走在全省前列。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坚持德育为先,积极培育校园“绿色网室”等德育品牌项目,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已进入常规实施和管理的轨道,中考中招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开展。8 所学校荣获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称号,1 名学生获第 22 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奥赛银牌,我市代表队荣获 2009 年中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第二名,2008-2010 年共有 6 位学生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荣获
9、金牌,素质教育实施取得丰硕成果。教育惠民力度不断加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同等标准并不断提高。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已全面免除学杂费,县镇和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面提供免费教科书,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全面推7行免费营养早餐。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中职国家助学金制度、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中职免学费范围不断扩大,初步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的目标。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加强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反腐倡廉活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得到加强。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
10、强考风 考纪建设,深化校务 公开,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和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群众对教育行风满意率显著提高。建立了校园安保长效机制,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多年来,我市学校安全工作形势保持平稳,各项安全指标控制良好,2010 年,市教育局安办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系统先进单位。(二)机遇挑战“十二五” 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 以港兴市、工业强市 ”发展战略,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越发展、宜居港城” 的奋斗目标,对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我市经济
11、快速增长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 15.2%,位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 78.29 亿元,比 2005 年翻一番以上;五年8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 1500 亿元,是“十一五” 以前 23 年投资总和的 2.2 倍,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提升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均居全省前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按照我市“十二五 ”规划, “十二五”期 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达到 16%以上,到 2015 年确保 1800 亿元、力争达到2000 亿元,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我市将把“以港兴市、工业强市” 作 为经济 社
12、会发 展的战略重点,积极培育纺织鞋服、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木材浆纸、装备制造、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工、能源、物流业、工艺与创意产业等“新十大产业” ,努力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质量。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大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适用型人才,需要加快形成学习型社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便利、优质和多样化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的机会,需要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宜居莆田建设战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0 年以来,我市编制了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3、年)、宜居莆田建设规划纲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莆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宜居莆田的决议。 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跨越 发展、宜居港城” 列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按照建设“滨海宜居城市”的目标,保护壶山兰水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9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度、环境优美度、公共安全度、生活便宜度和资源承载度,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努力把莆田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行、宜游的滨海宜居城市。未来几年,我市将积极引导人口向城区集聚,重点打造莆田主城、滨海城区和仙游城区,积极培育华亭镇、灵川镇、埭头镇、庄边镇、枫亭镇、榜
14、头镇、度尾镇、钟山镇为重点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重大机遇,新建、改扩建城市和中心集镇学校,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将成为未来几年教育布局调整的主导方向,城市新区、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集中地、农村中心集镇将成为未来几年教育资源投入的重点领域。合理的中小学布局可以带动城市化进程发展,但是,布局调整对教育经费投入将造成巨大压力,新建住宅小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套问题、城镇中小学扩容扩建问题可能成为影响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问题。(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对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期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就业等形势的变化,刺激了
15、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尤其是高质量、高层次优质教育的期望和需求,教育的公平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仍将是“ 十二五 ”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 临的基本矛盾。当前,我市教育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相10比还有一定差距,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良莠不齐,办园不规范;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区教育资源仍较紧缺,城市和中心集镇“大班额” 现象仍比 较突出,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海岛仍有不少薄弱学校亟待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县属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条件较差,吸引力不够;高等教育规
16、模不大,高校内涵建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还不够广泛;素质教育实施工作还需要做得更实、更细、更具体、更到位;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期待着新的改变和提升。(四)人口变化发展的因素给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根据我市近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未来几年我市将持续稳定保持低生育水平,一是总人口将基本稳定,但是学龄人口将持续下降,总体上看,随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学龄人口高峰仍会持续向高中阶段教育转移,学前及义务教育规模将基本保持稳定;二是“ 十一五” 末,我市 总人口 288 万人,城镇化比率 47.5%,城镇总人口达到 136.8 万人。 “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到 2015 年我市总人口要在 300 万以内(不含流动人口),城镇化比率为 55%,城镇总人口将达到 165 万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市城镇人口仍将不断增长并将超过农村人口,城镇生源还将进一步增加,要求城镇学校容量要进一步扩大,以吸纳更多的生源;三是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