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莆田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二 O 一一年七月目 录一、规划背景 .1(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二)莆田市“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 .2二、 “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回顾 .4(一) “十一五”环保工作成就 .6(二) “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8(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9三、规划总则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规划目标 .13(四)规划年限 .13(五)规划范围 .13(六)规划指标 .14四、规划主要任务 .16(一)调整城市 功能布局、推进产业升级 .16(二)水环境保护规划 .19(三)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规划 .21(四)城市
2、声环境保护规划 .22(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 .23(六)加强重要区域生态建设与保护 .24(七)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 .25(八)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 .26(九)开展生态市创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27(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28(十一)建立安全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 .29(十二)以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提高环境风险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29(十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水平 .32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5六、 规划重点项目库 .381一、规划背景(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同台湾省隔海相望;北接福州市,西连泉州市。市境
3、位于北纬 2455-2546、东经 11841-120,东西长 122.4Km、南北宽 80.5Km,陆域面积 4200 Km。东南临海,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和山海自然景观以及博古典雅的人文景观。地质背景处于闽东南火山喷发带中段,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土壤属中亚热带和亚热带土壤类型。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萩 芦溪构成了江南水乡。区域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东北风。莆田市是 1983 年 9 月建立的省辖市,2002 年经国务院批准,辖区重新划定为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和仙游 县,有 38
4、 个建制镇、8 个乡集镇、 8 个街道 办事处。全市 2010 年末全市人口约 319.6 万人。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16.98 亿元,比 2005 年的 359.91 亿元翻一番以上,增长 15.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十一五”时期,地区生 产总值年均增长 15.2%,位居全省第二位,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 15%以上、总量超 过 800 亿元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9 万元,突破 4000 美元,于 2009 年提前一年实现“ 十一五” 规划提出的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达到 3400美元的目标。 财政总收入 78.29 亿元,比 2005 年的 29.46
5、 亿元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 21.6%,完成“ 十一五” 规划提出的“ 达到 70 亿元,力争 80 亿元”的目标;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 1500 亿元,于 2009 年提前一年实现2“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千 亿目标,是 “十一五” 以前 23 年投资总和的 2.2 倍。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提升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均居全省前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二)莆田市“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十二五”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6%以上,到 2015 年确保 1800 亿元、力争达到 2000 亿元,比 201
6、0 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6.6 万元以上,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8%以上,到 2015 年确保 180 亿元、力争达到 200 亿元,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5%,五年累计 5000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8%;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 10%;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40 亿美元(可比口径)。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率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到 2015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 7:55:38;城镇化率提高到
7、 55%,力争城乡 一体化走在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力争达 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达 1%以上,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知 识产权拥有量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基本建成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我市临港产业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合理的收3入分配结构,居住、交通、生 态等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 8以内,201
8、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30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 万人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公共服务更加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 2015 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 3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7.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5 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9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5%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完成省下达任务;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 3.4 张;千人均医生 1.7 人
9、。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市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达到“较宜居城市 ”标准。到 2015 年,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以上;城市(含县 城)污水处理率 80%以上;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08.69 万亩;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单位 GDP 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森林蓄积量 800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8%。4二、 “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 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10、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 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翻番、港城崛起” 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 以港兴市、工业强市” 发展战略,充分发挥 莆田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攻坚克难,奋力冲刺,扎实推进港口城市建设,全面完成了“ 十一五” 规 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 务,初步统计,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16.98 亿元,比 2005 年的 359.91 亿元翻一番以上,增长15%。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打造宜居城市、生
11、态城市,“十一五”期间,全市 财 政累计安排环保专项资金 9.79 亿多元,严格落实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污染物减排“两项指标 ”,组织实施木兰溪、萩芦溪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电镀、纺织、印染、石板材、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一五 ”环境保护规划,全市 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重点行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更趋优化。 “十一五”期间主要环境规划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见表一。表一 莆田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类别 指标2005 年现状2010 年规划2010 年完成 情况规划完成情况预测评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等于二级标准天数 330 330 97.8%
12、完成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100 100 100% 完成城市内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45.8 75 75.0% 完成环境质量 城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100 95近岸海域功能达标率95%。完成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东圳水库、外度水库)水质达标率% 91.7 96东圳水库100%;外度水库29.6%;古洋水库 100%未完成重点流域(木兰溪、萩芦溪)水质达标率% 75 90木兰溪:94.4%;萩芦溪:87.5%;未完成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50.4 60 61% 完成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dB(A) 55.2 85 85 完成综合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80 76.9 未完成(一) “十一五
13、”环保工作成就1.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05 年以来,先后完成闽中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仙游县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荔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秀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港城新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所有县(区)基本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 2005 年的 8 万吨/日提高到2010 年的 22.5 万吨/日。投入 1.5 亿元建成莆田垃圾焚烧发电厂,日消纳生活垃圾 600 吨;投入 400 多万元建成仙游县垃圾填埋场、扩建莆田市垃圾填埋场,不断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持续完善城市供气系统,扩大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和使用范围。2.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全市通过采取
14、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责任减排等综合措施,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火电行业、纺织印染、食品行业整治等重点减排工程,着力推进污染减排各项任务落实。 “十一五” 期间,全市共削减 COD 6511 吨、SO 2 1.5900 万吨,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在开展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全市已有 20 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3.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持续深化。大力开展木兰溪、萩芦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 7 亿多元,通过上下游联动、跨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15、,取缔、搬迁、整治了一批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的工业污染源和畜禽养殖场。我市的水源保护工作从整治7拆除排污口向水源保护区全封闭管理推进,向农村全面延伸,全市在两溪流域共拆除畜禽养殖场(户)6610 家(畜场 6048 家、禽场 562 家),面积 170 万平方米(畜场 141 万平方米,禽场 29 万平方米)。其中仙游县 301 家,面积11.3 万平方米;荔城区 418 家,面积 16.1 万平方米;城厢区 2245 家,面积 43.8万平方米;涵江区 3639 家,面积 98.5 万平方米;秀屿区 7 家,面积 0.7 万平方米。完成 19 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全
16、面推进水源保护规范化管理。4.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拓展。围绕农村 “清洁家园行动”和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与创建生态示范区的主线,积极推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 个、国家级 森林公园 1 个、省级森林公园 7 个、省级有机食品基地 7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1 个,省级生态乡镇 9 个,省级生态村 12 个,省级绿色社区 2 个,市 级绿色社区 16 个,还有一大批乡镇正在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起到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我市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保护莆田市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7、。201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58%,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达 42.99%,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1 平方米。截止 2010 年,莆田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 2个,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3746 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0.89%。5.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添置了应急监测、 应急 处置和污染防护装备,开展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先后投入700 多万元,建成 4 个空气环境质量自动站、1 个水环境质量自动站、30 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形成了水、气自动监控和 110 联动群众环保投诉8受理系统为一体的环境监控指挥中心,提高了环境监管水平和联动能力。圆满完成污染源
18、普查工作,开展污染源普查成果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下泄量、湖库型水源地藻类控制技术等课题研究,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二) “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1.饮用水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受畜禽养殖业及农村面源污染影响,东圳水库及外度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面临较大压力,水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年来均出现水华迹象,威胁水源安全;县(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农村分散型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亟待加强。2.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仍然突出。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并存,点源与面源污染交叉,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问题、饮用水源上游畜禽养殖污染及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等未得到有效治理,流域
19、污染较为严重,木兰溪水质功能达标率为 86.1%,萩芦溪水质功能达 标率仅为 75.0%,未达到“十一五” 规划目 标。中心城区机 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区域噪声、交通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呈上升趋势。城区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部分城区内河水质仍存在黑臭现象,内河水质功能达标率仅为 75%。农村环境状况与生态县(区)、生 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指标要求差距较大。3.污染减排后劲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区域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影响了减排的全面推进。 “十一五”未能全面 发挥“ 结构减排”的作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明显转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工业污染物减排后劲不足,减排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减排工作仅局限在生活源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