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3937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海师范大学 2017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民俗学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是青海省唯一的民俗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于 2003 年,2004 年起招生。国内权威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于2006 年第 6 期曾专文评介本学科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07 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教学团队 12 人,其中教授 5 人,博士 6 人,在读博士 1 人,其余均为硕士。数位教授被聘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从学术资源方面发挥资政作用。近年来出版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青海花儿大典等多部专著,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 985 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项目等

2、 14 项。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多位著名民俗学家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硕士研究生部分课程教学工作,还与日本、美国等民俗学者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平、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从事民俗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化宣传、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的专门工作。文艺学文艺学作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主干学科,学术传承悠久,学术积淀丰厚。几代学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使该学科在“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美学” 、 “文心雕龙研究” 、 “红学”及“民间文艺学”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

3、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学术带头人赖振寅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颇有研究,尤其在“红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 10 篇“红学”系列论文,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 、 “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提出的很多观点得到诸多“红学”大家的认同,曾先后获得多项省级科研奖励,现主持一项、参与三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 10 部。左克厚教授系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科研成绩显著,曾在北京大学学报 、 中国文化月刊 、 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出版专著 2部。刘晓林教授兼任

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变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思潮与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代教育体制的相互联结、渗透研究,在现代左翼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现代知识分子与大学教育的关系等课题研究中成果突出,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 篇,2003 年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三等奖,2005 年获得中组部“西部之光”项目资助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赵志义教授 2005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当代文化、文学思潮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文章 1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升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 1 项。雒海宁教授致力

5、于文学理论及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研究,尤其擅长于应用现当代文艺学方法阐释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甘肃社会科学等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10 余篇。学术骨干甘生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研究,业绩突出,先后在文汇报 、 北方论丛 、文艺评论及名作欣赏等各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篇,参与著作 5 部,参撰总字数逾 40 余万字,其中温文尔雅温家宝总理引用诗文赏析一书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发行量逾百万册。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现有教师 7 名,其中教授 5 名,副教授 2 名。本学科现已形成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和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古典文献学青海师范大学人

6、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是 2005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 2007 年开始招生。现有三个稳定的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和隋唐五代文学与文献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有着较为丰硕的成果,以地方文献研究和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特色奠定了本学科的学术地位。本学科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团队,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功底深厚,学风端正朴实。近年来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五项,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并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

7、扎实、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水平,从事文献学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文献学及相关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献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党政管理、各级学校等种类和部门工作。中国古代文学青海师大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职称、高学历、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人,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6 人,2 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近年来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完成及在研省级项目十余项。在文心雕龙研究、 红楼梦研究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学术

8、会议上宣读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3 部,编写教材多部,并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001 年恢复硕士招生,迄今已发展出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西古代文论比较、中国诗歌研究 8个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较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毕业学生的科研成果较突出,考取博士生的人数较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 30 余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为深厚学术积累,上个世纪的

9、80 年代,以老一代学者范泉教授为核心,以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的编纂、出版为标志,确立了该研究方向在青海省内的优势地位,涌现了诸如范亦豪的老舍研究、张建生的鲁迅研究、陈丙寅的现代诗歌研究等一批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中青年学者紧密追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现代左翼文化与现代文学” 、 “西部地域文学” 、 “大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思潮”等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近期与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进行合作,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现联合开设 “中国近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 “近现代文学思潮” 、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学史”

10、、 “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等五个研究方向。中国史本学科 1994 年获得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获得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 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 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014 年获得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队伍整齐,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 人,省级专家 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入选青海省高校“135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 人。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硕士学位,7 人拥有博士学位者,4 人博士在读。本

11、学科队伍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余项,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先秦史、唐宋史、明清史、西北区域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法制史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本硕士点配备有专业资料室,订有专业学术期刊十余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多年来,中国史学科已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各级学校及科研院所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专业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为专业背景,着重探索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

12、参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涉及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和实践操作,涉及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也涉及语文的未来,注重语文过程的最优化、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设置与整合、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语文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本专业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力求探究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和成果。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青海省较早倡导和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的教学单位,语文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传统专业课程。自 2005 年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以来,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是步入正规、扎实有效,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中日益完善,逐

13、步强大。在组建教材教法教研室时,重新整合和调整教学资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从年龄、职称、学历各方面来看,结构优化,构成合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前景也较为广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师范教育狠抓质量的形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值得开发和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语文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语文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

14、业道德,既掌握语文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语文教学发展前沿专题、语文教育文化等。 学科教学历史历史学科 1994 年成为我校首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积淀最雄厚,学术影响最大,教学与研究力量

15、最强的学科。近 20 年来,本学科在历史研究 、 中国史研究 、 史学理论研究 、 世界宗教研究 、民族研究 、 中国经济史研究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史学月刊 、 中国农史 、 中国藏学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以奴隶社会并非人类社会必经历史阶段研究 、 青海通史 、 中国僧官制度史 、始于兵而终于礼:中国古代族刑研究 、 秩序与情感的冲突:解读清代的亲属相犯案件等为代表的 30 多部学术专著。这些成果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本学科在先秦史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佛教社会史、法律社会史等领域等也有长期的积累,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突出成果。近五年,本学科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

16、学基金项目 7 项。省部级项目 10 项。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先后有 3 人获国务院特殊专家称号,1 人获青海省优秀专家称号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学科队伍 28 人,其中教授 15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 8 人、硕士学位 23 人,有硕士生导师 9 人。是一支具有良好学科与专业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年富力强的学科队伍。中国哲学本硕士点于 2003 年设立,2004 年开始招生,已毕业研究生 102 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2 人,其中博士 5 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 6 项,省级科研课题 14 项,校级科研课题 8

17、项。出版学术专著 10 部,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青海省哲学社会学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受到学校多项多次表彰,2015 年被学校确立为重点发展和支撑学科。现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藏族宗教文化、佛教哲学与藏传因明等 7 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于 2005 年,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3 人,其中博士 4 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

18、专著和教材 20 余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 20 余项。本硕士点现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等 3 个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设立,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6 人,其中博士 3 人。近 5 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3 部,教材 3 部。获得省部级奖 10 项,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教育部重点项目 1 项,省级科研项目 10 项,校级科研项目 14 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并以青海省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与

19、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现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伦理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3 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设立,2007 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7 名,副教授 13 名。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150 余篇,出版专著、编著 10 多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 项,三等奖 12 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该硕士点在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有自己的方法与成果,现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城市化问题、区域民营经济、区域民族经济发展四个研究方向。基础数学基础数学硕士点已有 18 年的历史

20、。招生方向涵盖图论、代数组合、半群等, 各具特色。图论方向主要研究图着色问题、图的谱理论及其应用。代数组合方向主要研究组合计数、极值、组合表示、图多项式理论等。半群方向主要利用双理想进行半群结构、双 Cw-半群及 Hall-半群等的研究。现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学术气氛浓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 人,博士 4 人(含在读)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家 1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1 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近 5 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 46 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 余项,获青海

21、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SCI 收录文章 50 余篇,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本学科为现代数学的基础,需向广度伸展,同时还需向深度开掘;不单是内容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出现上,它对数学发展的推动力是无可估量的。另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犹如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其未来的发展将极具生命力。计算数学计算数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 7 人,副教授3 人,博士 4 人(含在读) ,青海省高校骨干教师 1 人、校级教学名师 1 人。近3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6 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项

22、目 1 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发表 SCI 收录文章近 20 篇,科研积累丰富。目前,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科学,学缘和学历结构日渐趋于合理化,教学经验丰富,曾多次获得省、校级教学竞赛奖。计算数学是数学专业知识拓展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由于计算数学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地社会效益,因而,以它为依托可以发展更多的相近专业,因此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具有专业交叉余地大,择业面广的优势。应用数学应用数学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 6 人,副教授5 人,博士 6 人(含在读) ,享受国务院津

23、贴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家 1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1 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校级教学名师 1 人。近 3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主持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一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多项, SCI 收录文章近 20 篇,科研积累丰富。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及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 由于应用数学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运筹学与

24、控制论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齐全。目前有教授 15 人,副教授 14 人,博士 5 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1 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1 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校级教学名师1 人。近 5 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国家社科项目 1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可支配经费近 340 万,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SCI 收录文章近 50 篇,科研积累丰富。自 1995 年第一届硕士招生以来,已有 16 年的研究生培养基础,其中归属于运筹学与控制论的两个方向已招生 5 届研究生,毕业2 届,有成熟的培养方案和丰富的研

25、究生培养经验。运筹学致力于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最优化问题的可实现算法及性能分析,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不可微规划、全局优化、组合优化,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最优化建模、模型性质和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工作强调密切联系当前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实际,重视理论的严密性,强调算法的可靠性、效率和实际中的切实可用性,重视与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的交叉渗透以及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新的概念、新的优化方法。在控制论方面主要研究最优控制问题,不仅是非线性不可微动态规划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控制论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课题。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已遍及经济、军事、工程和管理的各个领

26、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发展前景较好。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具有跨教育学和数学的特点,主要研究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它的各个实践层面,涉及中小学数学教学或高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课程与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等。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校内指导教师教授 4 人,副教授 1 人,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专家多人,国培、省培项目专家、主讲教师多人。近年来担任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二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获省级奖励多项;先后在数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 1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2 篇,EI收录 5 篇,CSSCI 检索 1 篇。统计学

27、该硕士点在 2011 年获批硕士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 11 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2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6 人,国外高级访问学者 1 人。该硕士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各 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国家社科基金 1 项,省部级及以上基金 3 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概率统计,该方向 2002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培养硕士 30 余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应用数理统计,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生态环境统计,可靠性统计等,近 5 年来在时间序列分析,生态环境统计等领域取得了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在Computational St

28、atistic and Data analysis,Statistic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被 SCI 收录 10 篇,被 EI 收录 18 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青海省最早建设的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体和支撑专业之一。2003 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省内第一个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2011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 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 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 3 人,教

29、授 12 人,副教授 9 人,讲师 4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 人;共承担科研项目 52 项,其中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 “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 37 项。已完成项目 25 项,在研项目 27 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 1200多万,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 740 万;发表论文 200 多篇,80 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 SCI/EI 收录 20 篇;出版著作 38 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7 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是计算机科学与

30、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体和支撑专业之一。隶属本学位点的重点实验室有青海省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计算中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隶属本学位点的学术团队有复杂网络与智能信息运用研究创新团队和信息安全创新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中“昆仑学者”讲座教授 1 人,教授 14 人,副教授 11 人,讲师 9 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 6 人,拥有硕士学位 17 人,有海外学习培训经历教师的比例为 5%。共承担科研项目 31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 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 36 项。已完成项目 23

31、 项,在研项目 16 项,主持项目经费合计 900 多万元,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 560 万元;发表论文 150 多篇,60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 SCI/EI 收录 38 篇;出版著作 6 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2 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体和支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19 人,其中昆仑学者(特聘教授)2 人、教授12 人、副教授 5 人;博士学位 12 人,硕士学位 7 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家 1 人、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术带头人 1

32、 人;全国模范教师 1 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1 人。先后承担科研项目 40 余项,其中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 项、国家 973 前期专项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8 项,主持项目经费 800余万元,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50 余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SCI/EI 收录20 余篇;出版著作 5 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于 2013 年获得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人才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多样、素质

33、优良、具备专业特长的“双师型”教育教学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21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8 人,讲师 1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3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人,青海省工程与技术学科带头人 3 人。兼职教授 6 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 3 人,客座教授 3 人;企业兼职导师 10 人,其中 TOGAF9 认证讲师、TOGAF9 鉴定级认证架构师、信息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1 人,软件工程师1 人,oracle 数据库工程师 1 人,微软 MVP1 人,系统分析师 1

34、人,副研究员 1人,系统分析员 1 人。青海师范大学具有良好的实验平台和研发中心,有近8000 册专业图书、期刊及相关资料。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开通常用专业电子文献数据库,保证团队获取信息资料的渠道畅通。本专业一直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对接,与 20 家省内外 IT 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开展校外实习实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于 2011 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藏语自然语言处理和藏语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在长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紧

35、密结合藏区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在藏字输入输出技术、藏字编码技术、自动分析技术、语料库建设、机器翻译等研究前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12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 人;共承担科研项目 28 项,其中国家 863 计划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 “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 14 项。发表论文 50 多篇,30 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其中 SCI/EI收录 10 篇;出版著作 7 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

36、,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7 项。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现有电子信息技术、EDA 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处理与可视化和理论物理等 5 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该学科依托教学平台有国家级物理实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物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和电力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科现有教职工 48 人,其中青海省“昆仑学者”特聘教授 1 人, “昆仑学者”讲座教授 1 人,教授 10 人,副教授 16 人,高级实验室 2人,讲师及以下 1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7 人,硕士生课程导师

37、 8 人,具有博士学位 10 人,占专业教师的 20%,硕士学位 32 人,占专业教师 71.1%。拥有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 1 人,省级优秀专家 1 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1 人,省昆仑英才计划专业技术领军人才 1 人,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 3 人,省 135 高层次人才 1 人,校 123 高层次人才 2 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1 人,省级骨干教师 5 人,校级骨干教师 5 人;明德奖获得者 1 人,校级师德标兵 2 人,校级优秀教师 4 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 10 人,校级优秀指导教师 12 人。学科点先后承担并参与科研项目 40 余项,其中 863项目 1 项,国

38、家级项目 8 项,省部级项目 30 项。已完成项目 10 项,成果鉴定5 项,其中国际先进 1 项,国内领先 2 项,国内先进 2 项;在研项目 22 项,主持项目经费近 520 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发表论文 213 篇,其中 SCI 收录 58 篇,EI 收录 26 篇,核心 84 篇;申请国家专利 20 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16 项,两项专利获国家轻工博览会银奖;出版高校教材 5 部,著作2 部。 自然地理学本硕士点于 2000 年获批,学科现有特聘昆仑学者 3 人,教授 5 人,副教授2

39、 人,博士 9 人,本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青藏高原生物的分布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2 项和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 5 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目前已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环境演化与对策、生物地理与自然保护、元素地球化学、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人文地理学本硕士点于 2000 年获批,学科现有教授 5 人,博士 4 人,本研究主要以青藏高原为背景,依托区位优

40、势,密切关注青藏高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问题,探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与热点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 3 方面: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西部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 15 项,获省级奖励 5 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 60 篇,目前已在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与发展规划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培养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专业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教师中博士 3 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研究

41、方向从 20 世纪 90 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传播工作,是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 GIS 应用研究学术团体,并且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龙羊峡库区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青海沙漠的动态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今后将根据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地貌复杂的特点,应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动态规律,为青藏高原灾害预防、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植物学本硕士点于 2000 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6 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 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 2 人。省级骨干教师 2 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2)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药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 5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4 项,国家农业部项目 1 项,国家教育部项目 6 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 1 项,青海省级项目20 项。近 3 年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18 篇,参编专著 5 部,获省级成果10 项。生态学本硕士点于 2005 年获批。本硕士点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1 人;其中获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