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岭南温病研究,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提出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国家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我们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二十年的系统研究。,中医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中医的发展要靠学术上的创新。卫生部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中医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岭南温病,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1998年8月28日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同志在“21世纪中医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数典忘祖是可悲的,但躺在祖宗的遗产上过日子也是不可取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2、如果不发展,那么有一部黄帝内经就够了,为什么还有以后的伤寒论,温病学说岭南派呢?”,2006年1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上说:“要以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2006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部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共同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将岭南温病湿温证的研究列为招标课题。,一、研究目的、目标 1、岭南温病: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的分支。 2、研究目的: 阐明中医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 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 3、研究目标: 掌握岭南常见温病、温疫证治规律和防治方法
3、,为揭示中医温病理论的实质作出贡献。,二、立题依据 1、地域性是温病的特点之一 四时温病受四季气候影响,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秋燥之分。四时温病又受地区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又多见某类温病,如岭南地区多见湿热类温病(湿温、风温夹湿、春温夹湿、暑温夹湿、暑湿等),2、岭南温病形成历史悠久 黄帝内经提到不同方域气候,人群生活习惯、体质有所差异,可出现不同的疾病。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广东丹毒、恙虫病早有记载。,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岭南气候温暖,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
4、仲春讫仲夏(夏历4月至7月)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夏历8月至12月)行黄芒瘴” 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温之气易伤人” 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故阳燠之气带泄,濒海地 卑,故阴湿之气常盛。” 清何梦瑶医碥 针对当时景岳学说盛行,不少医家忽视岭南地区“凡病多火”“多湿”的实际,提出应用“理脾祛湿法”“清胃祛火法”,清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中认为温病不同于一般外感证,在于“热盛阴伤,气阴两虚者为多”,故立“养胃汁法”“甘淡护津法”“益气保水法”。 民国陈任枚、刘赤选著“温病学讲义”,重在湿热类温病辨治。讲
5、义中古欢室湿温初起方(黄芩 川朴 连翘 法夏 淡豆豉 茯苓 杏仁 薏仁 白蔻仁 藿香),茵陈白薇汤(土茵陈 白薇 黄芩 南豆衣 生薏仁 茯苓 藿香 佩兰)均是岭南温病常用方。岭南中草药亦有不少著作,如: 肖步丹(南海)著岭南采药录 赵思竞(新会)著岭南草药 志,3、岭南医家临床实践的共识 岭南医家在防治瘟疫、温病中,在“天人合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指导下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形成本地区防治温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岭南的气候:大部分地区长夏无冬(夏季平均候气温超过22,冬季平均候气温小于10 ) 岭南的地理环境:雨量充沛,地势低平。 岭南人群体质:多湿热质,气阴两虚质。 岭南常见温
6、病:多见湿热类温病,三、研究方法 1、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南医家,从治疗、预防、养生、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等诸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我们系统整理何梦瑶、潘兰坪、刘赤选、罗元恺、刘仕昌、邓铁涛、梁剑波等24位岭南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通过文献整理,使岭南温病理论系统化,自成一门学术流派。,2、多学科研究 运用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流行病 学、现代医学等知识及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从北到南不同纬度的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与广州地区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岭南地区四季气候划分不明显,长夏少冬,雨量充沛,台风频至,导致以暑、热、湿、风为主的外来致病因素。调查广
7、东省东、南、西、北、中五地(市)间医院(包括海南省间医院)例属于温病范畴住院病案资料,说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虽有一定差异,但岭南温病以风温兼湿、暑温兼湿浊、暑湿、湿温的发病率最高,并不完全按四季变化发病 。,调查了纬度在北回归线附近四个沿海城市(厦门、汕头、广州、湛江)部分医院17295例温病发病情况,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乙脑、伤寒、 菌痢等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相应的气候类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各地温病证治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温病以湿热证为多,并以湿热化浊,蕴成热毒的病机为主。 对广东间大的中医院,例属温病范围的病人,作了人群体质调研,其结果表明,
8、岭南地区人群体质以气阴两虚质和湿热质居多 。,3、临床研究 主要对湿热、暑湿、疫疹、昏谵、外感咳嗽等病证,作了临床半随机对照观察。 通过对例温病湿热证患者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并应用清热化湿法(用王氏连朴饮)对部分温病湿热证进行治疗观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认为:“毒”与外感湿热证在病理过程中有密切关系。清热化湿方药可以廓清内毒素,达到解毒祛邪的治疗目的。,暑湿是岭南地区常见的温病,岭南气候炎热,湿润多雨,每易产生暑湿病邪。岭南地区人群多有气阴两虚体质,若人体元气不足,水湿内停,暑湿病邪可乘机侵入人体,导致本病发生。其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临床中要详辨暑湿的病
9、位,暑与湿二邪孰重孰轻。治疗上常分邪在肌表卫分(用卫分宣湿饮)、邪郁少阳(用蒿芩清胆汤)、暑湿弥漫三焦(用三石汤)、气阴两伤(用参麦饮)四个证型。常用药有青蒿、黄芩、扁豆花、银花、葛根、茵陈、大豆卷等。临床治疗近千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疫疹(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感受疫疠毒邪而发生的急性热病。用清气凉血为治则的登革清号方治疗例气血两燔型登革热患者,设治疗组:生石膏 知母 甘草 生地 丹皮 赤芍 黄芩 黄柏 连翘 板兰根(例)和对照组(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0.001, 两样本均数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登革清号方不论在退热时间,还是提高血小板数方面,效果均优于激素治疗组。 温病昏谵证候的出
10、现,结合广东的地理气候环境研究,研究认为热、风、湿和痰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分热扰心包型(清瘟败毒饮)、湿蒙心包型(菖蒲郁金汤)、邪闭心脑型(清宫汤合用安宫牛黄丸)、阴竭阳脱型(大定风珠合用参麦散)。治疗上提出清热祛邪、化湿泄浊、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等法则。该研究对例弥漫型散发性脑炎进行治疗,设治疗组(例)、对照组(例),治疗组治愈好转例,占90,无效或死亡例占10;对照组好转例,占60,无效或死亡例,占。两组疗效经 Ridit分析处理,0.05,有显著性差别。,对岭南外感咳嗽的研究表明,肺脾不足是岭南外感咳嗽的内伤基础。外感六淫浊气为本病外因;痰湿阻肺、气道不利、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是其主
11、要病机;痰热和痰湿是其临床主要证型;祛湿化痰、宣降肺气是其主要治法。利用先进的病因学诊断技术(APAAP法)和现代实验医学方法,对病因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有一定的相关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症候表现多兼湿。,94例病人的病毒学检测发现,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种类以副流感、流感为主,其次是腺病毒和合胞病毒。病毒检测率阳性的兼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运用咳宁号方(清热化痰为主)、咳宁方(燥湿化痰为主)治疗岭南外感咳嗽,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对咳嗽、咯痰、咳嗽消失的作用以及总治愈率、总疗效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实验研究 对温病湿热证发病机理
12、及温病湿热证病理造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热气候、甘肥饮食以及G- 的共同作用 下造成较稳定的温病湿热证模型,而上述三种因素单独作用则难形成湿热证模型。其中内毒素是主要因素,湿热环境和肥甘饮食为辅助因素。它们引起温病湿热证样的机制是:,(1)促进肠道内毒素的迁移,使血浆内毒素增加,诱生内源性致热原是TNF-(肿瘤坏死因子)和IL-1(白细胞介素1),引起发热,肛门灼热。 (2)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增加,抑制摄食中枢以及胃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从而引起摄食时间缩短、速度减慢,出现纳呆、腹胀的病理表现。 (3)AQP8 mRNA (水通道蛋白 )表达增加,肠道分泌增多,致大便粘液增加。,(4)血浆
13、胃动素增加,食物在肠道通过时间缩短,以及食物性状粘滞,导致大便质软粘滞。 (5)内毒素的攻击使AQP8 mRNA 表达进一步增加,腹泻加重。 (6)血脂成分不完全中和内毒素活性,虽减少内源性致热原产生,但同时减缓内毒素代谢,使发热时间延长,病情缓解减慢,以致病程较长,病情缠绵不愈。,为了进一步探讨对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的相关性,我们从病理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发现: 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CD3+、CD4+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 免疫球蛋白改变中病毒组的的IgG水平低于正常组水平(P0.05) 结果说明呼吸病毒感染者同时存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失衡的状态。 对自由基的检测发
14、现 呼吸道病毒感染组 SOD(过氧化物岐化酶) GSH-PX(谷胱甘肽氧化酶) 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MDA(丙二醛)脂质过氧化物与正常组比较则明显升高(P0.05) 结果提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使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失衡。 对流感病毒感染动物和湿热证造模动物的实验研究证实:病毒感染动物与湿热造模动物均存在IL-2水平活性降低的免疫基础;通过两种动物的自由基检测也证实,两者的SOD均下降,说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热证具有相似的免疫低下的病理状态及自由基平衡失调,提示二者在发病机制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对病毒性肝炎瘀热型黄疸患者,治以赤芍等凉血活血药物,并观察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
15、ACE)转换酶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合部分病例两次肝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发现:消退黄疸与降低血清ACE酶活性以及调节血液流变学正常同步。同时设正常人及湿热型黄疸患者对照组,三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四、研究结果 1、通过文献整理和多学科研究说明,岭南地区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群体质有其差异性,岭南温病多以湿浊与热毒合化导致岭南温病湿热证的表现形式为特征。,2、通过对外感湿热证、暑湿、疫疹、昏谵、外感咳嗽等病证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岭南常见温病证治规律做了初步探讨:岭南温病多按卫、气、营血、伤阴、伤阳五个阶段传变;卫分与气分证候多兼湿浊;湿热蕴浊化热成毒多见气营(血)两燔证,后期伤阳比
16、伤阴更易发生;治疗原则上以宣(清轻宣解)、透(清热透邪)、清(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养(益气养阴)、救(回阳救逆)等法则为主;在用药上喜用花、叶类药物和岭南草药。,3、实验研究表明:以模拟湿热气候,甘肥饮食以及大肠杆菌所造复合性湿热动物模型,较符合岭南湿热证湿浊与热毒合化的机理、临床证候。血浆内毒素、HSP70(热休克蛋白)和AQP8 mRNA(水通道蛋白)表达的测定可作为湿热证微观检测指标之一。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与湿热证有相似的免疫低下、自由基失衡的病理基础。凉血活血退黄的法则,可降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且对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意义。 岭南急性热病挟
17、湿、伤阴、瘀血证候病理变化中,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亦依次逐渐增高,提示热病伤阴、挟湿和瘀血之间有共同的病理变化基础。,我科在二十年的岭南温病研究中,共发表论文一百余篇,编写出版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一书,获中南地区高等院校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出版岭南名老中医刘仕昌学术经验集,部分研究成果编入温病学教材中,获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三等奖。1998年“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列研究”获广东省中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同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岭南温病理论学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学说,该项研究获99年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岭南温病研究”一文被收入“2000年国际传统中医药大会论文集”,并作为优秀论文在2000年4月北京举行的国际传统中医药大会上宣读。,(五)今后研究设想 继续明确中医要与多学科结合研究方针,通过宏观观察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的思路与方法,深入研究岭南湿热证的实质。如 用地理学知识和技术研究人群湿热体质与本地区土壤、水质、微量元素的关系。 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探讨湿热质与气阴两虚质形成的分子基础。 运用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研究岭南温病证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