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计算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角度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标,我们简称为“三维目标” 。这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但在计算教学中,许多教师为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与速度,至今仍实行“题海战术” ,使计算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不由不令广大数学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目标、内容、价值取向作出新的思考。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对计算的要求作了大幅度调整。 那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呢? 一、激发探索热情,体现情感与态度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平等对话和共享,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向困难挑战,使学生拥有探究新知的信心和渴望。 二、主动尝试,经历过程与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习时,课程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 ”但教师不教,就让学生去尝试,能做对吗?首先,小学阶段的计算主要安排自然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除了初始
3、概念的内容外均具备迁移的条件。其次学生先行尝试计算,其结果会有三种结果:一是学习遇到困难,遇到障碍,产生困惑,无法继续计算。这正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大显身手的地方。 二是学生的尝试产生了个体间的差异、出入,出现争议,这正是学生运用知识练习阐述自我观点,形成逻辑思维方式,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学生的学习取得了尝试的成功,成功所产生的喜悦将会激发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的兴趣,成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动力“不教而教”不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吗! 当然无论是哪种结果的出现,既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平台。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时,学生不是
4、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 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要灵活地作出判断、调整,在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究”错这里的“究”错不是“纠”错,而是让学生对错误进行比较和反思,共同探究错误的原因,突破思维的障碍。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强化述理训练 。课堂上要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表达叙述:述法则、规律的推导过程、述计算方法的依据、述推导判断的理由自述、互述、争述,人人都有展示与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述理中展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三、再次尝试 ,内化知识与技能 在第一次尝试中部分学生发生错误,在教师及时矫正和指导后,他们的心理上期望获得成功,必须给学生第二次尝试机会使其成功,尤其是尝试计算时所犯的错误,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它再次出现,让学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中内化算法形成技能,让那些在第一次尝试中失败的同学有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计算教学中利用计算本身的思维魅力,通过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组织、引导,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方法的运用等,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的实现正是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素质的体现,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