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附针灸治疗法.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66467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335 大小:8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附针灸治疗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5页
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附针灸治疗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5页
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附针灸治疗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5页
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附针灸治疗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5页
伤寒论科学化新注附针灸治疗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伤伤 寒寒 论论 科科 学学 化化 新新 注注 (附附 针针 灸灸 治治 疗疗 法法 )承承 淡淡 盦盦本本本 書書書 編編編 述述述 大大大 意意意一、本书编述立意,以浅显明白为原则,故不嫌 词费 ,反复重叠,逐条分 别注释。一、于本文之下,先提其原文纲领,如文章之点明全篇立意然。一、继就原文直译,如从文言文之译成白话文然,为 便于明了其意义?免推索之苦耳。一、以直译之词,犹未能畅达原意者,再作 补充于后,依句或段而疏释之。一、犹嫌其未能尽意,乃采各大家之注以申明之。一、原文中有错简之疑者,则从理解或前贤改正之意而校正之。一、原文中言证不言苔、脉,或及脉不及苔,及苔不及脉者,则将脉、舌之症状

2、,依平 时经验之所见而补出之, 虽为续貂,亦便于初学者研读之意云尔。一、病固汤药可愈者,亦可不用汤药而以简捷之针灸法治愈者,因将针灸法补于后,复约略释其取穴之意义,俾读者于仓卒不及配药时择用之。一、本方原方分量煎煮,悉照原文。近代应取之分量,于第一方后涉及之。一、于原方之后,提明本方之主证,俾应用时得有标 准可循。辨辨辨 太太太 陽陽陽 病病病 脈脈脈 證證證 并并并 治治治 法法法 上上上 篇篇篇一一 条条 :太太 阳阳 之之 为为 病病 ,脉脉 浮浮 ,头头 项项 强强 痛痛 而而 恶恶 寒寒 。解曰:外感病初起,病在人身最外一层,曰病在 太阳。其 为病之证象,脉搏见浮。本身之自觉则见头项

3、强痛,身发热而恶寒。故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条文中虽无发热之提出,但从脉浮上观察,必有发热之证状也。因发热非太阳病之所独有,是以简略而不述也。据吉益南涯氏释曰:太者,大甚也。阳气盛于表位,谓之太阳。脉浮,头项强痛,此其候也。气盛而血窘窒,故致强痛。发出则不项强,不恶寒, 发热汗出矣。经过日时,则迄于内。盖表位,气之末也,末气常乏。今气盛甚于其末者,阳气太之状也。因名之曰太阳。程郊倩曰:按六经之设,是从人身划下疆界,辖定病之所在,无容假冒,无容越径。故一经有一经之主脉,一经有一经之主证 ,稍有假冒,以经核之,可以据此验彼。若有越径,以 经覈之,可以从彼执此。即以太阳一经而论,脉浮

4、,头顼强痛而恶寒,自是太阳之为病,固无与他经事。何以阳明亦有 太阳?少阳亦有太阳?三阴中亦有太阳?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符合处耳。又有太阳病竟不能作太阳病处治者,亦无非与此条之脉与证有参差处耳。名曰六经,其 实为表里府藏四字各与之地方界限。有地方界限,可以行保甲,此仲景之六经也。因地方界限,以之作驿递,此众人之六经也。由此观之,太阳二字,是仲景根据内经经络领域,证候表现,而定出伤寒六经分类。故清季以前注伤寒论者近百家,每 谓太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太阳,实非无理。第仲景复以病 态及病灶之领域所在,结合寒、热、虚、实、表、里,而分立六 经 辨证,便于审证及治疗上之便利,特别立一系统耳。仲景曰:病有发热

5、、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病之称为阳症者,皆属热,皆属实;病之称为阴症者,皆属寒,皆属虚。即西医称病之属于进行性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为阴。生里机能亢盛者为阳,生理机能减退者为阴是也。 伤寒 论一书,称 太阳、少阳、阳明证者,大多为热症、实症,即机能亢进之症是也。称 为太阴、 少阴、厥阴证者,大多为寒症、虚症,即机能减退之症是也。当身体受病菌或病毒等侵害时,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后使有机体本身发生一定反应动作来对付。这时体温升高,加速循环,增加体内抗菌机能之作用。通常在发热初期,病人常有寒冷之感觉,甚至发 生战栗,这 是临床症状上发热 初期之一般现象,而古人无此观念,但在

6、实践工作中累积之经验,以脉浮为 病邪并着于肌表,皮肤微血管收缩,而 头项部比之其他部分血液充盈之度为高,故郁滞所致 则为痛为强 。头项为身体之最高部分,肌表 为身体之最外一层, 恶寒 为发热初期之征兆,故不 论何种病症,若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时,皆得以之谓太阳病。仲景之所以不立方剂者,以 标示太阳病之大纲也。如病毒郁滞于肋骨弓下,以致胸脇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而呕等症状,无太阳之表证,又无 阳明之里证,中医称为半表半里。故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胸脇苦满为提纲,阳气微少于表,因名之曰少阳。肠胃内由病邪侵袭,其机体全身反应为不恶寒、反 恶热、 谵语、腹满、汗自出、不大便等。内经上说:太阳为

7、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即启也,发也,如花发曰花开。凡闭藏于内而发出之曰开。阖为开之对待, 闭藏也。易曰:阖户谓之坤。是指内部的意 义。所以吉益南涯氏曰:明为黎明之明,示阳 实也。体温 调节中枢,产生热能,迫发于外,但蒸发、辐射、对流等的发散,不敌内部产热量,因之 产热与散热之协调机构失却平衡,即里位极时则实, 实于内而向外扩张。故曰: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肠胃道因寒冷剌激或消化机能不健全以及受化学刺激以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名之曰太阴病。若误与阳明 证混治, 则必胸下结痞。此因内虚,故惟腹壁膨满、挛急,若按其内部, 则空虚无物。无热而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不温,曰少阴病

8、。假令一切之病证,循环与神经机能衰弱,都能在临床上显现此等症状,宜作少阴病而施治之。病邪瀰漫躯体上下内外,随病者之抵抗力如何而异其病所,中枢神经调节机能失却控制,亦即 传导刺激对于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变化,调节平衡之机能失却常态,因此体内抗菌机能不能发挥作用而濒淤险境。如能战胜病邪则生,不能战胜病邪则死,为疾病之生死重要关 键。其病态为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或外热 内寒,或吐,或利,或消渴,气逆等等者,曰厥阴病。明了伤寒论所称六经之意义,再进而研究各条文之真义,则不致对于清代以前各家注释, 发生糢糊之感矣。脉浮,主病在表。太阳病之机体反应属于兴奋性的,阳性的,故其脉必浮。其机体反应的作用为加强体

9、内抗菌机能,加速血液循环,促 进抗体之产生等等,中医称之曰正气,西医称之曰抵抗力。因 为血液循环加速,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故挠动脉之搏 动乃见浮象。脉浮非一定指表 证和实证。如张介宾 曰:大多浮而有力有神者,阳有余也。阳有余,则火必随之。(中略)浮而无力空豁者,阴不足也。(中略) 若以此为表证, 则害莫大焉。何以见头项强痛?因血液循环加速,颞颥动脉之搏动,或受毒素刺激而影响知觉神经,回旋椎部运动神经受到影响而发生障碍。有谓头则痛, 项则强,其 实不必机械式之分割,有头痛而不项强者,有头项之回旋,但觉重而不灵动者。总之,头项有不舒适之自 觉症状,即可谓头项强痛之证。其强与痛之程度高低,病人各不一

10、致,胥视其感受病毒之轻重,与其本身之抵抗力强弱如何以为衡量。何以见恶寒?吴襄生理学大纲上说:通常在发热的初期,病人常有寒冷的感觉,甚至发抖。事 实上,这时 候的体温已经升高,但因皮肤小血管正在普遍收缩,皮肤温度很低,以致刺激了皮肤的冷 觉感受器。皮肤小血管收缩的结果,体温发散减少,再加 发 抖增加了体热的产生,于是体温更迅速上升,因之和四周空气的温度不平衡。 所以条文中虽曰恶寒,其实恶风亦包括于其中。伤寒论祇言脉与证,独于舌苔之证状不言, 虽阳明篇有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一条,亦含混不明。为便于初学者之辨认证 状起见,于 讲解条文之后,补入舌色苔证,其无脉证之条,应知其脉证者,亦补入脉证。 续貂

11、之嫌,则不计也。本条太阳病之舌 质颜 色当为红润或红淡,苔则薄白而不燥。本条解释谓从脉浮上知其必有发热之证状者,以血液集散于表层,其脉必浮,其身上肌肤之温度必高过正常体温,而仲景不言 发热者,因非 太阳病之所独有证状也。吕搽村曰:仲景伤寒立法,能从六经辨证, 则虽繁如伤寒,不 为多歧所误,而杂病即一以贯之。因之,学者不可泥于章句之末,如能参透领悟其真精神,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二二 条条 :太太 阳阳 病病 ,发发 热热 ,汗汗 出出 ,恶恶 风风 ,脉脉 缓缓 者者 ,名名 为为 中中 风风 。本条为太阳中风病脉证之提纲。解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见发热、汗自出、恶风、而脉浮中有缓象

12、者,名曰太阳中风。简 言之:即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名曰中风。亦有头项不强痛, 仅见昏晕者,而发热、汗出、恶风 、脉浮, 为 中风必有之主证。太阳病原包括中风、伤寒二种证状而言,首条即言中风、 伤寒两种共有之证状,此则专言太阳中风之脉证也。发热为人身体温超过正常温度,对于病体来说, 应当是有利的,原为对于外界侵害的一种生理反应,其作用为正气(即抵抗力,以后统称谓之正气)抵抗病邪的一种表现,即体温中枢 调节起了变化,热 的产量增多或排出减少,使蓄 积在体内的热量超过平时,成为发热。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约有下列几点:一、 传染病的发热。二、手 术后的发热。三、神经性发热。四,缺

13、水发热。五、药物的影响。但就本书所论发热,不外第一点传染病的关系,条分之可得六点:一、外界一种病毒侵袭体内,生理上即发动一种抵抗作用,刺激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于是体温增高,增强体内抗菌机能,促进抗体 产生等等。 战胜病毒后,由于汗腺分泌加速,体热大量随汗而去,体温乃得复原,即中医所谓汗出而解。二、病原细菌侵人体内,放散一种毒素,或 发生繁殖作用,与体内血液或各部 组织的液体起化学作用,而使产热中枢的机能兴奋 。三、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废料物质不能尽量排泄,此类废物如新陈代谢的尾产物、过剩的营养料、毒物等,留着体内,影响了血球和细胞的新陈代谢,而使体温增加。四、脏器组织因某种关系发生变化,或残 废物

14、质不能多量排出体外,此类残余即能起发酵作用,成为瓦斯浊气,因之体温增高。五、外层汗孔闭塞,体内热量增加,不得放散,新陈代谢失去调节,亦能使体温增高。六、血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血液大部分充盈于某部,某部的温度即觉增高。但此类的热,西医谓之发炎,中医称之为火,如胃火、肝火等。上面六条,或曰实热,或曰邪热,或称表热,或称内热,视临床症状如何而名之。太阳中风的发热,即属上列的第一点。产热中枢的机能亢进,由它 发出冲动,管理着与体温有关的血管、肌肉及汗腺的活动 ,皮肤放散和 辐射之机能受到障碍,中医称之 为表热。排热和生热最有关的器官是皮肤小血管、汗腺、肌肉和肺。出汗是皮肤血管扩大,全身肌肉舒松,肺呼吸

15、加速,汗腺分泌汗液。汗腺受交感神经所支配,中枢在脊髓、延脑、下视丘和大脑皮层中。这些中枢的兴奋都可使汗腺分泌,亦即排除病毒的一种生理机能表现。按出汗的原因,不外下列四点:一、正常体温的保持,是人体健康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人体不断 进行新陈代谢,所以不断产生热,在热产生的同时,身体将热 不断的排除, 产生和排除的量和速率相平衡,体温就恒定不 变。肺呼吸及内呼吸不停,不断吸入空气中的氧与血液中的铁质化合,和食物内所含的氢化合成水,和食物内所含的碳化合成碳酸气,与燃烧时的变 化相似,燃 烧时发热,呼吸 时也发热。简括的说:体热的产生,来自养料的氧化,体热产 量的多少,决定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情况,例

16、如情绪紧张、体力劳动和气候冷热等。另一方面散热中枢的兴奋,可因三方面的刺激而加强:一是血液温度增高的直接刺激。二是低级中枢所传达的热觉感受器的冲动。三是大脑皮 层的冲动。当大 脑皮层接受高热的刺激时,不 论来自内在或外在环境的,都将转来加强散热中枢的活动,因而加速热量的发散,以为调节。出汗即 为散热中枢机能亢进,刺激汗腺, 为一种大量发散体温的作用。二、当产热与散热的协调机构长期失却平衡时,皮肤表层神经衰弱,汗孔的分泌作用无力控制而汗自出。三、体温增高,直接刺激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致汗腺开放而汗自出。四、神经中枢的机能衰竭,各部组织之神经都失却主宰而汗自出。太阳中风之汗自出,即属于第一点的散热中

17、枢神经机能亢进,刺激汗腺, 虽曰汗出,亦不过皮肤上稍稍湿润而已。虽汗而不多,故其发热并不因微汗而退清。因为体温中枢的调节起了变化,产热多,散热少,致体温升高。在发热的时候,体温提高之后,虽然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然此时保留在体内的热 量仍比正常多,所以体温保持在高水平上。经过治疗或一个时期休息之后,如 药物治疗或针灸治疗,体温又起变化, 结果把过多的热排出,于是保留在体内的热 量恢复正常,乃得痊愈。恶风者,因有微汗,汗腺开张,肌腠疏而不密。皮肤内温觉感受器不胜流动空气与皮肤辐射和对流的刺激,故淅淅恶风。成无己曰:恶风者,风至则恶 ,得居密室之内,幛 帏之中,则坦然自舒也。脉缓为脉浮缓之略。首条已

18、举太阳病之脉浮为标的。浮中所以见缓者,以皮肤有汗液滋 润,柔和而不紧缩,即皮肤血管舒 张,皮下感 觉神经亦呈弛 缓的缘故。本条之名中风,俗称之伤风症者是,与猝然倒地、口眼喎斜、不省人事之中风症,绝然不同。一为病在脑部,此则病在肌表,所谓风伤卫者是也。本条之舌证:舌质当属正常红润或淡润,苔则薄白。三三 条条 :太太 阳阳 病病 ,或或 已已 发发 热热 ,或或 未未 发发 热热 ,必必 恶恶 寒寒 ,体体 痛痛 ,呕呕 逆逆 ,脉脉 阴阴 阳阳 俱俱 紧紧 者者 ,名名 曰曰 伤伤 寒寒 。本条为太阳伤寒病脉证之提纲。解曰:初感病邪之太阳病,不论其已见发热或未见发热,必有恶寒,一身筋骨疼痛,或作

19、呕逆,其脉见紧象的,即名曰太阳 伤寒。上条言太阳中风的脉证,此则言太阳伤寒的脉证。以太阳包括中风、 伤寒二证,故仲景于开卷即立出三条纲领。尤在泾曰:此太阳伤寒之的脉的证也,与上中风条参之自别。吾人在气交之中,风吹寒侵,日炙雨淋,有 为病者,有不为病者,有即为病者,有不即为病,久而始发者,种种不一,是在其人本身之抵抗力如何而已。抵抗力中医名为正气,强者即不能为病,纵病亦久而后发;弱者即成为病,病之始也,即为太阳病。其为中风或为伤寒,则又视其人之生理机构如何以为衡。日本汤本求真氏曰:凡言人之体质,千差万别,不能逆睹,若 穷极之,可分为二大别:其一皮肤粗疏而弛缓,有此禀赋之人,若罹太阳病,必见其脉浮

20、弱、自汗等之证状。其一为皮肤致密紧张者,有此体质,若侵入太阳,则脉浮紧、无汗等之 证候出。可 见病因大致相同,结果病态有不同者,体质之不同也。本条太阳病,言初感外邪,皮肤小血管收缩,竖毛肌收 缩,汗腺密闭。若其人之神经灵敏者或抵抗力之强盛者,血液循环加速,加强体内杭菌机能,遽起发热的证状;若其人体弱,抵抗力不能遽然而发 者,或神经滞钝者,其发热之起 则转迟缓。不 论其发热之起与未起,其皮肤之表层因外邪所袭,必见恶寒之 证象。当皮肤紧缩,汗腺闭而不通, 则体温之放散失去 调节,内部之浊热与疲劳物质充斥于肌肉筋骨之间 ,神经备受压迫刺激而为疼痛,故曰必恶寒、体痛。其呕逆者,以本身之浊热与水气不能向

21、外放散,则向上涌,延髓部之呕吐中枢神经备 受刺激,引起胃神 经的反射而作呕吐。脉之见紧者,以外邪袭于皮肤表层 ,皮肤紧缩,皮下神经亦起紧张 ,故脉管亦弦 劲有力,搏指成紧象。其曰脉阴阳俱紧者,指头手足三部之脉。古人诊 脉, 人迎、 寸口与趺阳并诊。仲景 伤寒论自序曰: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云云,可见脉阴阳俱紧之阴阳,指上下之脉而言。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注家都以 尺、寸 言或浮、沉言, 仅拘泥于手部挠动脉的成 见而言之。紧脉,为脉搏见弦硬有力之象。以指按之,医者之手指直觉搏动有力,于跃动流利之中脉道为紧束而具坚硬之象。盖脉管周围 有神经,中 为血液流动,血行充满于内,神经

22、紧张于外,于是脉管弦直,搏动有力而呈紧象。身疼痛,因神经有舒缩血管的纤维,加速或阻遏心搏的纤维,以致皮肤痛觉感受器的神 经感受压迫刺激而紧张作痛。 脉诀主弦紧为寒,弦 紧为 痛者, 实具有理由也。此名伤寒,乃指发热者初起,病在肌表时,发热、无汗、恶寒的太阳伤寒,与西医所谓传染病之有伤寒杆菌在肠中的伤寒不同,不得误混。本条伤寒初得病时,其人如未发热, 则脉为紧,已发热后,则脉浮紧。故浮紧为太阳伤寒病已发热之定脉。太阳病有中风证,有伤寒证。如首条脉浮、头项强 痛而恶寒,为中风与伤寒的共通证。其不同点,中风有汗出,伤寒则无汗;中风脉浮 缓, 伤寒脉浮紧为别。初学者于此等处宜分辨其异同点,即知仲景辨证

23、的规律。本条之舌证:舌质当为正常红润或淡润,苔则薄白而润,或苔较厚些。四四 条条 :伤伤 寒寒 一一 日日 ,太太 阳阳 受受 之之 ,脉脉 静静 者者 ,为为 不不 传传 也也 ;若若 脉脉 数数 急急 者者 ,为为 传传 也也 。本条为凭脉象以诊断其病之传与不传。解曰:初感风寒之邪,病在肌表,故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其脉搏祇见浮而不见数或急者,为病邪仍在肌表,未传于里之候,故曰:为不传也。若脉浮中见数或急,或不浮而数急者, 则病邪已传入于里之候,故曰:为传也。中风或伤寒初起,病在于表,见发热、恶风寒,脉必为浮,或浮兼缓,或浮兼紧,继而变为往来寒热,或 变为烦渴壮热,此即表病而变为少阳半表

24、半里病,或阳明里热病,名为传变,方书则曰 传经。本条之言传与不传,即传经之谓。病何以 传?即抵抗力不足,不能驱病毒外散,反引起内脏组织 之变化,发生其他病态,视其病态之如何,名其曰 少阳病 ,或阳明病,或三阴病等等名目。脉之浮者,亦变为弦, 为数,为大, 为微弱等,随其病态与病灶所在而异其名。本条脉静,乃指适合太阳病之脉浮,或浮 缓,浮紧 之谓。若作和缓平静的解释,则失去原来的意义(静乃动之对,寂然不动,动则变的意义)。脉浮,病在太阳,故曰不传。如浮中带数,则病已趋入阳明 ;如浮中带急,急者如张弓弦,则病已趋入少阳,故曰 传也。盖阳明病之脉为数大,少阳病之脉 为弦。脉数急,言脉搏动的频率与脉搏

25、动的形态,一 为搏数,一为搏势。脉经以一呼吸之间五至为正常,超过五至为数,不足五至为迟 。数 为有热,迟为有寒,愈数愈热,愈迟愈寒,所谓六数七极,三迟二败 。脉与心脏的血液输出量有密切的关系,所似脉搏随心搏动的频率而变异。血液因温度的直接刺激,加速循环,心搏因之加速,脉数即因血之热而流速,此 为 生理上之常态。亦有数脉不因热而因心脏衰弱者,名曰虚。脉急为神经与血管 紧张的表现,脉数急,即因血 热的刺激而行数,神经血管因热而紧张,可见 病势在进行中,故曰:脉数急者,为传的表现。伤寒论每有言一日、二三日、六七日、八九日、十三日等,皆言病之过程。非确切不易, 为一定如许之时期。清季以前注家每引 内经

26、经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以为准计。 读书泥于章句,每致误会。病的传与不传,以病变证 状为决,万不可以日计算。本条之言伤寒一日,言 太阳初病的意义,以后见有日期,都从此义,不再 释。舌色正常,舌苔薄嫩,则病尚无传变趋势。若舌色之红而为绛,舌苔薄而为厚,而为黄者,病已传里的表示。此从舌色、舌苔亦可观察病之转变与否。诊 断须从多方面观,不能祇凭一脉也。本条之原文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 为传也。与下条原文伤寒二三日, 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同为辨病之传与不传,一以脉辨,一以证辨

27、。但本条有脉有证,下条无脉无证,祇言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文极简略。近贤伤寒大家陈逊斋氏,将二条原文修改,脉证各分,泾渭不混,且与原文之文法类似,认为改之合理,特从之。五五 条条 :伤伤 寒寒 二二 三三 日日 ,阳阳 明明 、少少 阳阳 证证 不不 见见 者者 ,为为 不不 传传 也也 。颇颇 欲欲 吐吐 ,若若 燥燥 烦烦 者者 ,为为 传传 也也 。本条凭证状以断其病之传与不传。解曰:太阳伤寒,经二三日后,仍为发热、恶寒、 头项强痛等证,而不变病,不见阳明、少阳等之证状者, 为病邪未传于里之候。即本条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如有太阳病之证状,兼见颇欲作吐之证状,或兼见烦 躁之证状

28、者,即病邪已经传变的显现。故曰: 颇欲吐,若燥烦,为传也。颇欲吐者,胃中有水毒挟热而上冲,胸中痞 闷,时时 欲吐之状,此为少阳病之证状,与三条太阳病之体痛,呕逆,同而不同,彼为呕吐中枢神经受充血之刺激而引起胃神经之反射,此则为病邪传变而直接刺激之欲吐证状。燥烦 即烦躁, 为里热亢盛,使脑神经不宁所致,属阳明病证状。太阳病兼有此等证状与上条之脉数急者,即 为已传入少阳或阳明之候。若字作或字解,与十九条之 若吐 、若下、 若温针之若字同 义。六六 条条 :太太 阳阳 病病 ,发发 热热 而而 渴渴 ,不不 恶恶 寒寒 者者 ,为为 温温 病病 。本条言温病之证状。解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之

29、太阳病,如 见身热而口渴,不恶寒者,则非伤寒,乃为温病。太阳病之伤寒,其热藉血液充于肌表之故。热在表层,体腔内之黏膜 层,水分尚未被热灼,每不见口渴,且因表层受寒邪之束 缚,水液不能外散,更不 见口渴。本条发热,与太阳伤寒之发热不渴,此不同者一也。太阳伤寒,以寒邪外束有恶寒证,本条 则不恶寒,此不同者二也。故初起祇 热而不恶寒者,名曰 温病。伤寒与温病不同点如此。由此 观 之,温病无表寒之证,其热则内外皆热。热势炽 甚,则黏膜之水液为热蒸发而干,故口渴。表里皆热,故不 恶寒。清季以前之医家,每谓伤寒由外而入, 温病由内而发。一以其初病之 恶寒与不恶寒为别,其实皆为时令感症,惟病原不同,病菌亦异

30、尔。内经有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仅言感温病者由于体虚之故,言其因素,未必尽然。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言病毒久伏于里,一旦乘机爆发而成,此言病因,有些意义。又曰:先夏至日者 为温病, 仅依时令而名,更无意义。故内经之言亦简而欠实际。余谓 温病之发,仍为外入,属细菌感染病。病不限于季令,天时经久温暖而燥,即有此类生物繁殖,人感之而即病。其病灶以在呼吸系与神经系为多,不影响于肌表,故无 恶寒一证现象。清代叶氏诸医家谓温邪由口鼻吸入,是有见地。书名伤寒论之伤寒,为包括一切外感之热病而言,所谓伤寒者,外感病之 总名也。故难经有曰:伤寒有五,曰中风 ,曰 伤寒,曰湿温,曰 热病,曰温病。五者皆外感之病

31、也。 太阳病 之伤寒, 则五者之一。本条之温病,亦五者中之一,于此提出,殆与太阳伤寒作分辨耳。尤在泾曰:此温病之的证也。温病者,冬春之月,温暖太甚,所谓非时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伤寒对照处,伤寒变,乃成热,故必 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故在太阳而即渴也。伤寒阳为寒郁,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阳为邪引,故发热而不恶寒也。 张璐玉曰:发热而渴,不恶寒,提挈 温病自内而发之大纲。凡初病不 恶寒,便发热,烦渴,三四日间或腹满,或下利者,此温病也。若先 恶寒、 发热,三四日后表邪传里,变烦渴者,此又伤寒热邪传 里而显内实之故也。徐灵胎曰:发热而渴,少阴津液先亏,病在 太阳。反不 恶寒,明是温病,而

32、非伤寒矣。本条之脉证、舌证:以经验所得,其脉必滑数,尺部更 显明有力;舌质红绛,舌苔薄白而燥,或无苔而燥。七七 条条 :若若 自自 汗汗 出出 ,身身 灼灼 热热 者者 ,名名 曰曰 风风 温温 。本条言风温病之证状。解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若兼 见自汗出,身热不因自汗而减轻,以手按之仍灼热者,名曰风温。本条与上条之发热,皆由体温增高,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因而体温中枢 调节发生变化。产热中枢活动亢进,体温提高之后,就又转来刺激散热中枢,故自汗出。虽然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然此时存留在体内之热量仍此正常多,所以身热不因自汗而减轻。太阳病以有汗者为中风,无汗者 为伤寒 。太阳中风有汗出,此则

33、亦有汗出,但渴、 烦热而不 恶风为异,故曰风温。六、七两条,一言温病,一言风温,正与二、三两条言中风、伤寒作对照。伤寒之发热,无汗且恶寒;温病则发热,无汗而不恶寒;中风之发热,有汗而恶风;风温则发热,有汗而不 恶风。两两相照,先后对立。仲景如此序列,殆有意示人以 纲领 欤。温病兴风温,二而一者也。病因、病灶相同,第以患者之体质不同而异。大概阴虚之体,心肾之脏气不甚强者,感之即为 风温,而病 变亦迅速,每成下条之险证,医家在临床上极须注意。本条原文首句为若发汗已,辞义欠通。 观下条风温之证状,有自汗出,可 见此汗已为自汗出之误, 应改正之。八八 条条 :风风 温温 为为 病病 ,脉脉 阴阴 阳阳 俱俱 浮浮 ,自自 汗汗 出出 ,身身 重重 ,多多 眠眠 睡睡 ,鼻鼻 息息 必必 鼾鼾 ,语语 言言 难难 出出 。若若 发发 汗汗 者者 ,小小便便 不不 利利 ;若若 被被 下下 者者 ,直直 视视 ,失失 溲溲 ;若若 被被 火火 者者 ,微微 发发 黄黄 色色 ,剧剧 则则 如如 惊惊 痫痫 ,时时 瘈瘈 瘲瘲 ;若若 火火 薰薰 之之 ,一一 逆逆 尚尚 引引日日 ,再再 逆逆 促促 命命 期期 。本条言风温之脉证与不能以伤寒之汗下常法治之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