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D类 学前心理学,邮箱:,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一、定向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一、新生儿
2、(01月)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 2、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的萌芽,二、1 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用视觉偏好的实验证明,婴儿偏好复杂的刺激物、相比直线更喜欢曲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等)。 2、 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二、1 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3个月的婴儿,经验对他的注意开始起作用,格林贝格的实验证明:认知发展是可以训练的。),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1岁以
3、后,言语和认知的系列发展促使婴儿注意进一步的发展。具体有如下特征: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 。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1岁半到2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从此儿童的注意开始受到表象的直接影响,当眼前的事物和已有的表象出现矛盾时,婴儿会产生最大的注意)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 。(言语活动不仅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而且支配着儿童注意的选择性)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四、36 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特点: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
4、注意逐渐发展(一)无意注意占优势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二)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把幼儿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
5、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个性差 异,要因材施教;(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本人的知识经验。,幼儿的注意范围比较小,因此教师在知道幼儿活动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
6、式、方法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 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 上的事物或
7、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是注意的另一种重要品质。,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 2、幼儿的注意分配较差,经常顾此失彼。:,由于儿童注意分配差,因此在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做到:(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2)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
8、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
9、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知觉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背),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出生头一年,婴儿都是依靠视觉、听觉、肤觉等和世界接触。3、感觉和知觉在 36 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行为都受到知觉的影响。,知觉在 36 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背)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借助于颜色、性状、声音来认识世界。2.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知觉的具体材料。3.幼
10、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知觉的影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来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来,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 21 岁后随语言萌芽,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 31 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
11、力发展阶段 3 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幼儿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也往往和概念联系起来。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即有目的、有意识的去知觉。,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儿童的视觉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一)视觉敏度的发展机制1、依靠眼的晶状体的变化调节;2、依靠中枢神经系统对视觉信号加以辨认;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 展的基础;4、还依靠控
12、制眼动的能力;5、还需要经验的参与,(二)视觉敏度的测定,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 E 字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力表;2用简单观测方法。,(三)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响视力减退的因素: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3)坐姿不良。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1)表现;(2)成因;(3)治疗。,二、颜色视觉的发展,(一)婴儿的颜色视觉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
13、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背)。 2.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种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3.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稳定,(二)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1. 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同时把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颜色名称结合起来 。2. 3 岁儿童不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 色的色调。 3. 4 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4. 5 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 5. 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三)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
14、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二、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背),1、新生儿听觉和视觉往往不是孤立的,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刺激的一致性或不一致。,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
15、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感受性提高。,四、听力的保护与培养,(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哗; 3、采用吸音设备; 4、用养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力手段。(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从出生就具有口
16、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三)手的触觉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 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婴儿大肌肉动觉准确性的发展,比小肌肉动觉要早。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
17、提高。 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 (2)痛觉阈限; (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形状特性的认识。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好。,(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动中,对几何形
18、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难,具顺序性; 3、形状知觉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在后; 5、通过游戏可提高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一)大小知觉的概念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映。它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其中视知觉起主导作用。 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主要是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和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二)大小知觉的发展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已经形成;2、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 3、对
19、物体大小知觉的发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芽。,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觉; 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和刺激条件的影响; 5、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幼儿园户外
20、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 的时间知觉。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 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
21、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活动。是在一般知觉能力的基础上,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低级、中级、高级。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性和目的性有关。,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总体。,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22、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3、,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 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 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