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照射防护改.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2736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照射防护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内照射防护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内照射防护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内照射防护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内照射防护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辐射防护方法内照射防护,上海交通大学张继革 副研究员,2015年5月11日,内照射的防护,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分布、排出内照射对人体的影响特点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一般措施内照射放射损伤、临床特点内照射损伤诊断、救治,内照射的防护,内照射:存在于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照射。内照射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射线本身对人体的作用,还在于放射性物质与人体的化学作用显出毒性。所以,要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内照射防护就是防止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使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摄入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或容许限值以下,以保障人体不受超过剂量限值的照射。,内照射对人体的影响特点,内照射特点是人员即使脱离辐

2、射场与环境,但已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仍然会造成对人体的辐射。核素入体后,直到全部衰变或全部排出体外为止,对机体是持续性照射。内照射危害较大的射线,是、射线。因为损伤大小取决于电离密度,所以。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有:1.侵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半衰期;2.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数量(摄入量,Bq);3.核素理化状态,毒性大小;4.核素在体内积聚部位和滞留时间等;,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采取各种措施,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使摄入量减少到容许水平以下至尽可能低的水平。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概括的说就是隔离与稀

3、释两种方法。,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一)经消化道进入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污染的手、或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物、药品等,也可通过食物链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放射性核素吸收率最高的是碱族元素(钠、钾、铯)和某些非金属元素(碘、碲),可达90以上;其次是碱土族元素(锶、钡)为1040;镧系和锕系元素的吸收率最低,约为0.010.1。工作人员有时用口接触被放射性污染的器具、物品,或环境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食物、饮用水等导致居民和工作人员长时间摄入放射性物质。胃肠道对核素的吸收率主要取决于化学性质,碱族和卤族元素极易溶雨水,吸收率较高。,(二)经呼吸道进入放射性核素可以气态、气溶胶或微小粉尘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4、,气态放射性核素(氡、氙、氚)易经呼吸道粘膜或透过肺泡被吸收入血。粉尘或气溶胶态的放射性核素在呼吸道内的吸收决定于粒径大小及化合物性质。一般粒径愈大,附着在上呼吸道粘膜上愈多,进入肺泡内愈少,吸收率低。难溶性化合物在肺内溶解度很低,多被吞噬;而可溶性化合物则易被肺泡吸收入血。粒径大于1m者,大部分被阻滞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内;粒径在0.011m的落下灰危害最大,大部分沉积在肺部(包括细支气管、肺胞管、肺泡、肺泡囊)。部分吸收入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滞留在肺内成为放射灶。沉积在鼻咽部,气管和支气管的放射性灰尘大部分通过咳痰排出体外或吞入胃内,仅少部分吸收入血,经伤口和皮肤粘膜进入当皮肤创伤时

5、,放射性物质通过伤口进入,吸收率较高。伤口和皮肤粘膜沾染放射性核素后,若不及时洗消,放射性核素将通过伤口和皮肤粘膜的渗透、吸收进入体内某些放射性物质,例如氧化氚或和碘的化合物甚至可以通过完好的皮肤进入体内,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的分布,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以两种方式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一种是参与体内稳定性核素的代谢过程,如放射性钠和碘参与体内稳定性23Na和127I的代谢;另一种是参与同族元素的代谢过程,如放射性核素90Sr和137Cs分别参与钙和钾的代谢过程。根据其在组织和器官中的代谢特点,可分为均匀性分布和选择性分布,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的分布,均匀性分布,某些放射性核素较均匀地分布于全身

6、各组织、器官中,如14C、24Na、40K、3H等选择性分布,某些放射性核素选择性地蓄积于某些组织、器官中。例如:甲状腺:放射性碘骨骼:碱土族元素89Sr(锶)、90Sr、45Ca等肝脏:镧系元素140La(镧)、144Ce(铈)、147Pm(钷)等。肾脏:106Ru(钌)、129Te(碲)、106Rh(铑)等。,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体液,肝,肾,沉积器官,皮下组织,淋巴结,食入,胃肠道,粪,呼出,肺,尿,皮肤,汗,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的排出,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的途径、速度和排出率与放射性核素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有关。经呼吸进入肺部的放射性核素一部分转移到体液中,一部分被呼出体外

7、,一部分到消化道。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以及从肺部廓清的速率与气溶胶的颗粒大小,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涉及个体的生理特征有关。食入的放射性物质一部分被消化道吸收而转移到体液中,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吸收的比例也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和个体的生理特征有关。从皮肤伤口进入的放射性物质经皮下组织直接进入体液。在体液中的放射性核素仍有一部分可能通过皮肤、肾、肝、肠、肺随同汗、尿、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将沉积在与它相亲和的器官组织中。,排出途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以及汗腺、唾液腺和乳腺等途径从体内排出胃肠道经口摄入或吸入后转移到胃肠道的难溶性或微溶性放射性核素,在最初的23天内

8、,主要由粪便排出体外。如144Ce、239Pu、210Po(钋)由粪便可排除90以上,呼吸道气态放射性核素(如氡、氚),以及挥发性放射性核素,主要经呼吸道排出,而且排出率高,速度快。如氡和氚进入体内后,在最初0.22小时内大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停留在呼吸道上段的放射性核素,可随痰咳出泌尿道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入血的可溶性放射性核素,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如34Na、131I、3H等进入体内后第1天尿中排出量占尿总排出量的50左右,3天内占尿总排出量的90左右,排出速度,具体沉积情况与核素种类及其化合物的形态有关,如氚的化合物将分布在整个人体,整个人体受到相同的照射,而131I的化合物将浓集于甲状腺

9、,239Pu浓集于肺和骨沉积有放射性核素的器官叫源器官。源器官中放射性核素产生的辐射将对它本身及邻近的其它器官形成照射,受到照射的器官叫做靶器官,源器官本身也是靶器官,而且是最主要的靶器官,源器官中沉积的放射性核素的量会由于自发的核衰变和生理代谢过程而减少。其中衰变减少按指数规律,用衰变常数或半衰期T描述其衰变的快慢。对大多数核素来说,因生理代谢过程而减少的规律也近似遵循指数规律,可以用生物半排期Tb和生物衰变常数b来描述其减少情况,这意味着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总的减少规律,其中q0是起始时刻(t0)体内器官中放射性核素的量,q(t)是经过t时间后的量,e是等效衰变常数,应有e p+b沉积在体

10、内的放射性核素自体内排出的速度以“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life,Te)表示。它是指体内放射性核素沉积量经放射性衰变和生物排出使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某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半减期取决于该核素的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life,Tp)和生物半排期(biological half-life,Tb),有效半减期,物理半衰期,生物半排期物理半衰期(Tp):指该放射性核素自身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排期(Tb):指该放射性核素通过生物代谢排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表示由于放射性衰变和生物排出的综合作用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对于放射性半衰期特别长的核素,

11、有效半衰期就等于它的生物半排期;而对于半衰期特别短的核素,有效半衰期应近似等于放射性半衰期,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隔离,就是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例如为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空气而被吸入人体,蒸发放射性液体或操作放射性粉尘时,必须在通风柜或手套箱内进行。为防食入放射性物质,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和饮食等稀释,就是把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降低到容许水平以下。例如通风、废水用水稀释、废气高烟囱排放到大气等常用防护手段主要是佩戴个人呼吸保护器具,使工作人员和放射源隔离。通风、过滤、降低空气中放射性,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措施,放射性物质没有密封的包壳,有可能向环境扩散,这种物质称为开放型或非密闭型放

12、射性物质。在开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往往联合使用,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方法,防吸入的主要措施尽量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因为空气污染是造成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对已污染的空气,采取空气净化、空气稀释、密闭容器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个人防护用品,防食入的主要措施主要防止手和衣物污染食物和水源污染:禁止在放射工作场所吃、喝和吸烟;为防止手污染,操作放射性物质时,必须戴手套;手污染时要认真洗手,指甲常剪;为保持食堂和宿舍卫生,不许穿着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宿舍;警惕食用水源的污染防止皮入的措施手或皮肤有小创伤,要妥善包扎好并带

13、上手套,才能操作低水平的放射性物质不准用有机溶剂洗手,避免增加皮肤渗透性,内照射放射损伤,放射性核素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沉积于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和系统引起的放射损伤称为内照射放射损伤(radiation injuries from internal exposure)内照射损伤在战时和平时均可发生。战时,放射性核素的内污染是由放射性落下灰(雨)进入人体内所致。平时,放射性核素的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中广泛的应用,若使用不当、防护不周、或意外事故,均有可能造成内污染,内照射损伤临床特点,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各有其不同的分布和代谢特点;而且其射线在体内持续地照射,直到放射性核素完全衰变成稳定核素

14、,或完全排出体外时才终止。因此,内照射损伤有其与外照射放射病不同的特点选择性损伤潜伏期较长病程发展缓慢病程分期不明显,选择性损伤,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在体内选择性蓄积于组织器官中。在放射性核素沉积较多、比放射性高、吸收剂量大而排泄慢的组织器官受到的损伤最重。一般把某放射性核素引起内照射损伤最重的器官称为该核素的紧要器官(critical organ),或称危象器官。例如,131I大部蓄积于甲状腺,90Sr主要蓄积于骨骼。甲状腺和骨骼分别称为放射性核素131I和90Sr的紧要器官,潜伏期较长,放射性核素滞留在体内,沉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照射。由于放射性核素自身的物理衰变和生物机体的排

15、泄作用,使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量会不断减少。因此,对紧要器官的照射剂量累积到能发生损伤时,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进入体内数毫居里水平时,潜伏期约数月至数年。马绍尔群岛居民是在核爆炸后9年才出现第一例甲状腺异常,病程发展缓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组织后,核素辐射能在体内的释放是一个不断地缓慢持续的过程。因此,照射量率较小,剂量是逐渐累积的,所以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病程分期不明显因病程、病情发展缓慢,放射核素辐射能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和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同时存在着,尽管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临床症状也会渐渐地显现出来,故病程分期不明显,内照射损伤诊断,内照射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人员同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

16、、接触时间、剂量估计、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以及放射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全面收集患者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应尽量全面收集与放射性物质的接触史。在战时,应包括人员在放射性沾染区的停留时间,所处地区的照射量率,在沾染区是否饮用污染水,体表沾染检查结果及个人剂量检查仪读数等。平时,应包括人员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剂量水平、防护条件、工作场所的放射性沾染情况及本人职业年龄和卫生情况等。此外,还应听取有关人员介绍,临床症状和详细医学检查根据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特点,对病员进行临床经过的观察,特别要注意有无放射性物质进、出途径和停留部位的局部损伤表现。医学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化验检查(重点是血液学),及各系统、

17、器官的功能检查(如肝、肾、造血功能和脑电、心电检查等),体内污染的监测依据放射性核素吸收、沉积、排出的特点、测定血、尿、便、痰液等的放射性;测量选择性沉积的组织、器官的放射性。测定方法有:放化分析、辐射仪器测定、个别组织及器官的体外测定等。体外测定用于释放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已成为重要的诊断手段。如应用放射性沾染测量仪测甲状腺的放射性碘的活度。可根据测得的计数率和测定时间,由仪器中的附表可查出并推算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由于放射性物质在体内排泄速度较快,大多在进入体内后的最初几天排出体外,因此,对胃内容物,血、尿、便的放射性测定,必须尽早进行,甲状腺和造血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在诊断早

18、期落下灰引起的内照射损伤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甲状腺吸131I能力和131I有效半减期的测定比较灵敏。造血功能检查对亲骨性放射核素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有重要参考价值,内照射剂量的估算方法,内照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与人体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剂量有关,估算内照射剂量通常有如下三种方法通过全身计数器(WBC)直接推算体内污染;通过对排泄物的监测推算体内污染;通过环境介质监测推算体内污染,美国Ortec全身计数器WBC-200,内照射损伤救治,内照射损伤的救治,主要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沉积、减轻或防止内照射损伤消除体表沾染放射性核素沾染体表又未进行彻底消除者,应尽早进行局部、全身洗消和伤

19、口除沾染,以减少或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减少吸收当放射性核素由消化道进入体内仍停留在胃肠道时,应尽快采用以下措施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催吐和洗胃;口服吸附剂、沉淀剂;服用缓泻剂,加速排出对已经吸收入血和沉积在组织、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应尽早加速排出,以减少它们在组织、器官中的沉积量口服碘化钾片:口服碘化钾片0.1g,可阻止食入或吸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的蓄积。并提高放射性碘的排出速率。但其效果与服药时间有关,一般在摄入放射性碘同时或摄入前24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4小时后阻滞效果已显著下降服用过氯酸钾,他巴唑和促甲状腺素等。服用毒性低的新他巴唑,其促排效果良好。和过氯酸钾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应用

20、络合剂(亦称螯合剂):络合剂在体内能与金属离子形成溶解度大,离解度小,扩散力强的络合物,加速金属离子自体内经肾排出。络合剂的应用已成为促排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方法之一服用影响代谢的药物:服用大剂量的氯化胺,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使骨质脱钙,促进钙的排出增加,同时促进体内亲骨性放射性核素锶、钡、镭等的排出。应用甲状旁腺素可动员骨钙入血增加尿钙的排出,同时锶的排出亦增加,综合对症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实施综合对症治疗,如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甲状腺功能、抗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等,表面污染的防护,综合对症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实施综合对症治疗,如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甲状腺功能、抗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等,表面污染相

21、对危害性,外照射危害:松散污染和固定污染的辐射和辐射,会对接近污染表面的人员造成外照射危害内照射危害:松散污染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再悬浮到空气中,因为不正确的工作方式或个人习惯,由污染的手、体表或伤口被吸入体内而造成内照射危害,个人防护措施,按规定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条件,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尽量减少皮肤裸露的面积,防止皮肤被刺伤、割破,用正确方法脱去附加防护用品注意个人在控制区内的行为: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辐射安全规定,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个人习惯,避免污染和污染扩散,坚持工作后进行表面污染监测和洗手的好习惯,集体防护措施,防止工具的污染:将器具套上塑料套管或包上透明塑料膜加

22、以保护,并将塑料包装物取下作为废物处理防止设备、地面的污染:检查隔离措施,以防放射性液体的喷射;管道残液要用金属盘或塑料桶收集;在有液体泄露的阀门或设备下方地面上铺塑料布和吸水纸,既要防止放射性液体污染地面,又要防止放射性液体穿透格板和污染下一层空间的设备与地面,防止污染的扩散:建立污染控制区,应划定明确的边界,设置明显的标志,要分类收集废物,防止被污染物带出污染区,造成污染的扩散及时采取去污措施:经过测量,将表面污染控制水平的设备、器具、地面和墙面等应采取去污措施;但对污染区的监管要加强,待整个工作任务完成后再去污,以防再度污染,空气污染的防护,空气污染是因为从事放射性物质机加工、打磨、焊接

23、、切割和打开包容放射性物质的系统或设备,使放射性液体或气体的泄露和喷溅等作业所造成的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类型,空气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类型放射性气体:常温、常压下的气态放射性物质;由固态挥发(升华)而成的气态放射性物质;还有放射性惰性气体。一般不考虑惰性气体对人体的内照射危险外,其他放射性气体被人吸入,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放射性气溶胶:所谓气溶胶主要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小颗粒。如果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与气溶胶相结合,就是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大小是影响呼吸道沉积和转移的主要因素,空气污染的防护方法,个人防护措施根据现场工作条件和辐射防护的要求而决定。主要佩戴呼吸保护器有呼吸

24、面具(连带气瓶供气);气衣、气面罩(由厂房内压缩空气分配系统供气),各有不同的优缺点集体防护措施空气净化方法。通过空气过滤、除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的浓度空气稀释方法。不断地以清洁的空气替换被污染的空气,换气次数视具体情况而定,防止环境污染空气封闭方法。避免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和防止工作人员吸入,通风,换气。对于工作场所及设备房间应有足够的换气次数,以保证工作人员进入和设备正常运行的环境条件控制空气流向。对于不同的空气污染区,应使空气从低污染区流向高污染区。对于含有空气污染源(如放射性液体的泄露)的房间,应保持一定的负压,必要时应使用逆止阀,以防止空气的倒流控制工作场所气流模式。合

25、理地布置送风、排风口,以保证不论污染源发生在何处,都有足够的风量把污染物带走,不存在死角,通风,闭式循环。对于大的密闭房间,可以设置闭式循环的通风系统,根据需要,系统中可设置冷却、除尘、除碘或除氢等设备,以降低空气的温度、放射性物质或爆炸性气体的浓度净化。对排往环境的空气应根据需要进行衰变过滤,除碘,达到规定水平后再排出监测与控制。对派出的空气应进行监测,必要时启动净化系统或改用低流排气系统,以减少排往环境的放射性物质,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关闭开放式排风系统,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类和工作场所分级,按照放射性核素的导出空气浓度和相应的比活度,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个组。210Po

26、 (钋) 、239Pu(钚)、226Ra (镭)属于极毒组;60Co (钴) 、90Sr(锶)、152Eu (铕)属于高毒组;32P(磷)、109Cd(镉)、137Cs(铯)属于中毒组;7Be (铍)和40K (钾)属于低毒组。,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的分级核分区考虑的因素:危险大小、相对毒性、活度、操作方式。按照国标GB18871-2002规定,将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级,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放射性核素的日等效操作量等于放射性核素的实际操作量(Bq)与该核素毒性组别修正因子的积,再除以与操作方式有关的修正因子所得的商。,操作方式与

27、放射源状态修正因子,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计算实例,某医院治疗甲亢的131I、 125I的日操作量为10Ci、20Ci,则工作场所的分级是多少。131I、 125I为中毒组,其等效日操作量为103.710100.1/100+203.710100.1/100=1.11109为乙级。,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由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与指定的医院协同组织具有放射医学知识的医生为主,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检查分为:就业前检查、就业后的定期检查、脱离放射工作时的检查和其后的随访。放射工作人员应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当工作调动时,随职员档案一起移交。定期体检的规定:甲种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年一次,其它放射人

28、员每23年一次接受特殊照射的人员,受照射剂量当量接近0.1Sv者,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并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对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病诊断,应由指定的专业机构执行,体检项目,除一般常规的临床和实验室体检项目外,根据将要或已从事的工种,接触核素的种类、性质以及射线的性质和产生辐射生物效应的特点,应抓好重点检查项目对从事中子、射线或X射线、射线的放射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眼晶状体的检查对参加产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放射性粉尘作业的人员,应注意呼吸系统的检查,必要时作痰涂片的细胞学检查,要十分注意了解职业史,对接触可能损伤肝、肾的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增加肝、肾功能检查;对疑有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人员,可作尿

29、、粪便或呼出气的放射性测定,必要时作全身或脏器的放射性测定对受超剂量当量限值照射的男性人员,可增加精液常规检查;中子损伤者可增加相应的活化分析根据需要可进行皮肤、毛发、指甲、毛细血管的检查,放射事故及其处理原则,随着核能开发,各种射线装置和放射性核素的日益广泛应用,放射事故时有发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放射事故的性质可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它事故三种放射事故的级别可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三级放射事故的类别可分为人员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撒、漏、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超过年摄入量限值事故,超过表面污染控制水平事故和其它事故五类,事故处理原则,事故发生后,当事单位要及时采取妥善措

30、施,尽量减少和消除事故危害和影响。并迅速呈报,接受当地放射卫生防护机构的监督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处理事故时,应首先考虑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及时控制事故,防止扩大,避免农作物和其它食物以及水源受到污染要及时认真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和资料,仔细分析事故原因,判定事故级别。提出处理事故措施时,要讲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可能降低事故的损失,保护好国家和公众的财产,发生场所、地面、设备污染时,要在确定污染的核素、范围、水平后,再采取相应的去污染措施发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粉尘污染空气事故时,要根据监测数据,采取相应的通风、换气、过滤等净化措施当人员皮肤、伤口被污染时,要迅速予以去除污染和医学处理,

31、对摄入体内者应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理措施。当需要药物促进排出时,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对事故中受照人员,可通过个人剂量仪、模拟实验、生物及物理检测等方法迅速估算其受照剂量凡事故受照人员剂量、医学处理及有关的资料,应由发生事故的单位及放射事故业务管理部门立档存查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0.05Sv者,应给予医学检查;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0.1Sv者,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处理;对一次受照有效剂量超过1.0Sv者,应由放射病临床部门负责处理,习题,1.外照射防护中,一般不考虑射线的影响,在内照射防护中,源对人体的危害却是最大的?为什么?你知道的源有哪些?2.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有哪些?,习题,3.重金属元素对人体通常是有毒的,若其具有放射性,则危害更大。前几年去世的中东某著名首脑,其死因一直疑点重重,今年有研究机构称其很有可能死于某放射性重金属元素中毒。请问该重金属核素是什么?为什么杀手会选择用这种毒药?一旦发现中了该毒有什么解救办法?,4. 某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一般湿性操作125I和90Sr,最大日操作量分别为7.4108Bq和3.7107Bq,其属哪级工作场所?,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