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血液,血浆,白C血小板,红C,血液,血浆 血C,红C白C血小板,水(90%)其它,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 染色液含美蓝、伊红、天青等,将各种血细胞一次染出,血浆(plasma) :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1) 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双凹圆盘状,直径约4-7m,大小和数量随动物种类而不同;中央浅染、较薄,厚约1 m ;周缘较厚,约2 m。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核,无细
2、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故呈红色。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 120 天。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骆驼和鹿的红细胞为扁椭圆形,无核。,红C光镜像,染色方法:Wright 或 Giemsa染色。,红细胞形态模式图A 全貌 B 断面,变形性: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原因: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变形性差,易被脾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概念: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
3、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正常值:马、牛、羊0%,猪2%,狗、猫0.5%1.%,人0.5%1.5%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评价,网织红细胞越多表示细胞越不成熟,血细胞扫描电镜像(E红细胞 G粒细胞 L淋巴细胞 M单核细胞 P血小板),红细胞(R)电镜像 红细胞变形穿越脾血窦内皮细胞(E)间隙,图 人血涂片示网织红细胞 (煌焦油蓝染色),(2)白细胞 (leukocytes, white blood cell, WBC),WBC,有粒白C,中性粒C嗜酸性粒C嗜碱性粒C,淋巴C单核C,分类依据:根据C质内有无特殊颗粒 和颗
4、粒的嗜色性。,无粒白C,白细胞是有核的球形细胞;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液,一般均于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发挥防御和免疫功能。,中性粒C, 数量:在白C中所占比例随动物而异,平均约占45%。 形态结构:直径715m,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核呈杆状或分叶 (25叶)。 杆状核:幼稚的中性粒C的核呈U形或S形未缢缩细胞核。 分叶核:成熟的中性粒C的核分叶,各叶之间由纤细的染色质相连。 反刍动物中性粒C的核分叶清楚,核叶之间细丝较明显;猪、马、猫,核缢缩不完全,核叶之间细丝不易见到;狗的中性粒C的核不分叶。, 核左移(1 2叶):严重细菌感染。 核右移(45叶):骨髓造血功能
5、障碍。胞质中两种颗粒: 嗜天青颗粒:浅紫色,20,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类。 特殊颗粒: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功能: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 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兔胞质中有嗜酸性颗粒,称异嗜性粒细胞,中性粒C,中性粒C(LM)Neutrophilic granulocyte,中性粒C (EM)Neutrophilic granulocyte,趋化作用,杀死细菌,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溶菌酶,吞噬细菌,变形运动,脓C,中性粒C的功能,嗜酸性粒C (Eosinophils),呈球形,直径为10-20mm,胞体较大,数量少,约占白细胞总数的7。胞
6、质:有许多粗大的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颗粒,也有多种酶,但过氧化酶的活性更高,缺少溶菌酶。核肾形或分叶形、一般为1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四种阳离子蛋白。功能:组胺酶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嗜酸性粒C(LM)Eosinophilic granulocyte,嗜酸性粒C的功能,有趋化性和变形运动的能力。分泌物*抑制过敏反应,*杀伤寄生虫。,趋化作用,变形运动,释放颗粒内物质,减弱过敏反应,杀伤寄生虫,嗜碱性粒C (basophilic granulocyte, asophil),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约占白
7、细胞总数的0.7。 直径1012m ,核分叶或“S”形或不规则; 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分泌物(同肥大细胞):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的形成。,嗜碱性粒CLMBasophilic granulocyte,嗜碱性粒C的功能,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白三烯.功能:参与*过敏反应.,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淋巴C(Lymphocytes),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 小淋巴细胞:58 m ,胞质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中淋巴细胞:912 m ,胞质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略浅 大
8、淋巴细胞:1320 m EM:胞质富含游离核糖体,可含溶酶体 血液中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有部分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中。,淋巴C (LM)Lymphocyte,淋巴C(lymphocyte),分类: 1.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T细胞),于胸腺产生,占70。 2.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B细胞),于骨髓产生,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3.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细胞),占10。功能: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单
9、核C (Monocytes),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形态 直径1020m ;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着色浅; 胞质弱嗜碱性呈灰蓝色,含许多嗜天青颗粒。功能 在血中停留2448小时后进入结缔组织, 分化成巨噬细胞。,单核C (LM)Monocyte,单核C (EM)Monocyte,微绒毛,单核C的功能,趋化性和变形运动。分化为巨噬C单核吞噬C系统。,趋化作用,变形运动,巨噬C释放颗粒内物质,吞噬异物,消灭衰老病变C,消灭病原微生物,血小板 (blood platelete),来源: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LM:双凸圆盘状,直径24 m ;受刺激后伸出突起;在血涂片上常
10、聚集成群;分中央颗粒区(含血小板颗粒)和周边透明区。 EM: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颗粒区有特殊颗粒(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有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血小板(LM)Blood platelet,血小板, 功能:止血和凝血。,血管受损破裂,血栓,血小板黏附,血块,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A 犬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B 猫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C 犬嗜酸性粒细胞D 猫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E 马的嗜酸性粒细胞F 犬嗜碱性粒细胞G 马嗜碱性粒细胞H 犬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I 猫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J 马单核细胞K 犬的淋巴细胞L 猫淋巴细胞M 猫的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N 马淋巴细
11、胞,人,禽类血细胞特点红细胞:椭圆形, 有细胞核。嗜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暗红色短杆状(鸭为圆形)颗粒,又称异嗜性粒细胞。凝血(血栓)细胞:椭圆形,有核,胞质嗜碱性。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光镜结构,?,?,电镜结构,中性粒C!,光镜结构,C大“马蹄”核,电镜结构,单核C!,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嗜酸性粒C!,光镜结构,?,电镜结构,淋巴C!,第三节 肌组织,Muscle tissue,概述,组成:,肌组织,肌细胞(肌纤维)结缔组织(无特定的间质)血管、淋巴管、神经,分类:,肌组织,横纹肌 平滑肌,骨骼肌 心肌,不随意肌,随意肌,专有名词:,肌细胞,肌纤维 (muscle fiber),肌细胞膜
12、,肌浆 (sarcoplasm),肌细胞质,肌膜 (sarcolemma),滑面内质网,肌浆网 (sarcoplasmic reticulum),1 骨骼肌 (skeletal muscle),1.1骨骼肌纤维的结构,肌浆:含大量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肌原纤维,其间有大量线粒体、糖原、脂滴和肌红蛋白。 肌原纤维(myofibril):与细胞长轴平行,直径12 m。每条肌原纤维上均有明暗相间的带,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与暗带均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肌纤维上呈现明暗交替的横纹。,(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形态大小:长圆柱形,直径10100m,长1 40mm核:多个,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色浅。,骨骼肌
13、纤维光镜结构模式图,骨骼肌纤维光镜像 (N细胞核 C毛细血管 M肌纤维),骨骼肌,(横断),骨骼肌纤维 (纵切),肌原纤维,基膜,横纹,肌卫星细胞,肌卫星细胞是小的单核梭形细胞,是源于胚胎中胚层的干细胞,在正常骨骼肌中,它位于基膜与肌纤维膜之间,处于静止状态。当受到外界刺激,在应激状态下可以分裂、增生,形成新的肌纤维,是骨骼肌再生的储备力量。,肌卫星细胞,骨骼肌纤维(横切),肌原纤维,(肌细胞),肌纤维,细胞核,(2)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肌原纤维:由更细小的丝状结构(肌丝)组成。 A、粗肌丝(thick filament):主要是肌球蛋白 B、细肌丝(thin filament):主要是肌动
14、蛋白 还有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肌节与肌丝结构示意图,1 横切面2 纵切面 3 分子构成,骨骼肌纤维电镜像 (示三联体),肌原纤维整齐排列,肌原纤维,明 / I带,暗 / A带,线,线,带,肌节,线,明带(带),暗带(带),肌节(sarcomere),相邻两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 I 带 + A带 + I 带组成,为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单位,中部有线,中部有带,带中央有线,肌原纤维的明带、暗带,位置,结构,功能,肌丝在肌节中的分布:粗肌丝中央借M线固定,两端游离,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线上,另一端插入粗肌丝间H带中只有粗肌丝;I带中只有细肌丝;H带两侧的A带中既有粗肌丝也有细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
15、分子(豆芽形),头部(ATP酶),杆部,肌原(钙)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细肌丝 (三种蛋白分子组成),位点(能与肌球蛋白结合),双螺旋链的肌动蛋白,肌动蛋白,肌动蛋白单体,原肌球蛋白,双股螺旋丝状多肽链,肌原(钙)蛋白,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TnT、TnI、TnC),TnT,TnI,TnC,(能与Ca2+结合),(能抑制肌动蛋白与 原肌球蛋白的结合),(能与原肌球蛋白结合),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A、定义:肌膜向肌浆内陷,形成环绕肌原纤维行走的互相吻合的小管。B、位置: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C、功能:传递来自肌膜的冲动。,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
16、ulum),A、定义:细胞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B、位置:位于横小管间,包绕在肌原纤维外。 C、功能:贮存钙离子。D、分部:,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终池(terminal cisternae):,三连体(triad):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形成的结构,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在相邻两个横小管之间,肌浆网相互连通,并纵行排列包绕每条周围,称纵小管。,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三联体:每条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横小管,肌原纤维,肌膜,横小管,A/暗带,I/明带,肌丝,纵小管,终池,肌浆网的分布。A:肌浆网;B:终池;C:肌膜
17、;E:基底板;M:线粒体;J:粗肌丝;K:细肌丝;T:横小管;Z:Z线;L:肌原纤维;横小管T和两侧的终池B构成三联体。,肌丝滑动原理,(1)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给肌膜;(2)兴奋经横小管传递给肌浆网并释放Ca2+;(3)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暴露,与肌球蛋白横桥结合;(4)ATP 被分解释放能量,横桥弯曲,将细肌丝牵引向M线;(5)细肌丝向M线滑动,明带、肌节、肌纤维均收缩;(6)Ca2+ 被泵回肌浆网,肌钙蛋白等复原,肌纤维松弛;,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示意图,2 心肌(cardiac muscle),2.1心肌光镜结构,分支短杆状
18、,互相连接成网;核常单个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有时有双核;有横纹,欠明显;肌浆中还有线粒体、糖原、少量脂滴和脂褐素;有闰盘。,闰盘(intercalated disc):心肌纤维端端相接处特化的细胞连接。HE染色标本中,为深染阶梯状横向。电镜下,可见此处有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幼年时闰盘少,老龄者较多。,心肌(模式图),闰盘,心肌光镜结构模式图,心肌光镜(纵切),闰盘,心肌光镜(横切),心肌纤维及闰盘光镜像 (Hemalum染色),2.2 心肌电镜结构,肌丝束即骨骼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形成二联体,极少有三联体;位于Z线水平的闰盘;线粒体数量比骨骼肌多,长且粗。,心肌纤维超微结构模式图,心肌
19、纤维及闰盘电镜像,心肌纤维闰盘超微结构示意图,3 平滑肌(smooth muscle),3.1 平滑肌的光镜结构,长梭形,无横纹无闰盘,一个,居中,长椭圆 / 杆状,胞体,肌浆,胞核,平滑肌纤维光镜结构模式图,猪十二指肠肌层纵断面,HE染色。,平滑肌纤维束横切面光镜像,无肌原纤维,可见大量密体、密斑、中间丝、细肌丝和粗肌丝,不形成肌节。肌膜内陷形成浅凹,相当于骨骼肌的横小管。平滑肌之间有缝隙连接,可使平滑肌协同运动。,3.2 平滑肌的超微结构,密斑和密体:在平滑肌纤维膜的内面,有许多电子密度高的区域,称为密区或密斑,相当于横纹肌纤维的Z线,其上有肌丝附着。在细胞内还有电子密度高的小体,称密体。密斑与密体间有中间丝附着,相当于细胞内骨架。,平滑肌纤维超微结构模式图,平滑肌纤维电镜像,平滑肌粗、细肌丝模式图,细肌丝,粗肌丝,细肌丝,粗肌丝,平滑肌结构特点,无横纹,无肌原纤维表面有浅凹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肌动蛋白粗肌丝:肌球蛋白,收缩单位,细胞骨架,三种肌纤维光镜比较(1),三种肌纤维光镜比较(2),三种肌纤维光镜比较(3),三种肌组织结构模式图,骨骼肌?心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