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子志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山东人民出版社二一年济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曾子志/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 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1.9ISBN7-209-02827-7.曾. 山.曾子(前 505约前 432)-生平事迹.K295.2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1)第 063865 号曾子志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社址:济南经九路胜利大街 39 号邮政编码:250001)http:/www.sd_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8801230 毫米 32 开本 11.375 印张 5 插页 210 千字2001 年 9 月第 1 版
2、2001 年 9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 1-3000ISBN7-209-02827-7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 吴爱英 蔡秋芳顾问 安作璋 孟祥才 吕伟俊 谢祥皓主任 刘秋增副主任 孙邦信 孙其海 刘德荣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天瑞 王伯涛 王福航 王建荣王登林 冯梦令 吕在模 刘志荣刘铭伟 李广生 李延华 李惠东何茂远 邵伟 杨文延 张本张在同 张敬忠 张理田 郑成尧周春艳 赵加洋 胡岗 胡爱华徐华东曾子志总纂人员总纂 刘秋增副总纂 王福航 周春艳编纂 蒋庆立曾子志编纂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1997 年 2 月-1998 年 2 月)主任 李富山副主任 季成全委员 王瑞功 孙伯学
3、李常松李有仁 李洪廷办公室主任 李常松副主任 李有仁 李洪廷第二届委员会(1998 年 3 月-1999 年 3 月)主任 祖卫东副主任 刘庆玺 刘克贵委员 王瑞功 孙伯学 李常松李有仁 李洪廷办公室主任 李常松副主任 李有仁 李洪廷第三届委员会(1999 年 3 月 29 日)主任 祖卫东副主任 刘克贵委员 王瑞功 孙伯学 李常松李有仁 李洪廷办公室主任 李常松副主任 李有仁 李洪廷曾子志编撰人员主编 王瑞功副主编 李常松 李洪廷撰稿 王瑞功 李常松 李洪廷编纂说明一、 曾子志由平邑县人民政府组织承编,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纂。二、 曾子志以志体为主,兼用述、记、传、图、表、录诸体,力求客观
4、、科学地记述曾子的生平、贡献及影响。设家世生平 、 著作 、 思想学说 、 影响与研究 、 历代崇颂 、 曾子后裔及遗址遗迹与纪念性建筑七篇;后附轶闻传说 、 曾子故里考文选 、 碑记选录 。三、文中涉及的历史地名、人名、职官、计量单位等,均按原始资料照录,必要时加以说明。 曾子志上限起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 505 年)曾子出生,适当追溯其家世;下限止于 1997 年底。中华民国以前史事年代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民国元年以后,用公元纪年。四、除专用名词外,不论是摘录历史文献还是编者记述,均用规范的简化字(个别易生误解者除外)。五、需作注之处,在正文中标以注释号,注释置于页下。所引资料皆注明
5、出处。正文中说明文献名称及卷、篇,其版本情况在所附主要参考书目中列出。六、对有争议或众说不一的问题,诸说并存。采今人新见入志,皆注明作者姓名及著作或文章名称。目录概述(1)第一卷 家世生平第一章家世(16)第二章生平(22)第一节从师孔子(22)第二节孝事父母(29)第三节传播儒学(32)附:一、曾子年表(41)二、曾子传记要览(49)三、曾子年谱年表要览(50)第二卷 著作第一章曾子(56)第一节曾子十八篇与曾子十篇(56)第二节辑录(60)附:一、唐代魏徵群书治要所引曾子(66)二、 曾子十篇(69)三、曾子言论辑录(82)第二章孝经(97)附:历代注疏孝经书目(107)第三章大学(116
6、)附:历代注疏大学书目(122)第三卷 思想学说第一章以孝为本的孝道观(128)第一节以父母为中心(128)第二节忠与孝结合(135)第二章自我完善的修养观(138)第一节修养方法(138)第二节修养标准(141)第三节言行一致(146)第三章以阴阳学说为中心的自然社会观(151)第四卷 影响与研究第一章古代的影响与研究(158)第一节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58)第二节隋唐至宋元时期(163)第三节明清时期(167)第二章近现代研究(176)第一节专著(176)第二节论文(182)第五卷 历代崇颂第一章赠封与祭祀(196)第一节赠封与NFDA1 封(196)第二节祭祀(197)第二章敕修庙墓
7、与赐予祭田庙户(207)第一节敕修庙墓(207)第二节赐予祭田庙户(209)第三章历代颂赞(212)第六卷 曾子后裔第一章后裔繁衍(226)第一节后裔迁徙(226)第二节族谱修纂(234)第二章后裔优遇(239)第一节世袭翰博(239)第二节优学优试(241)第三节差徭优免(243)第三章后裔名人(244)第七卷 遗址遗迹与纪念性建筑第一章遗址遗迹(266)第二章纪念性建筑(269)第一节祠庙(269)第二节书院及其它(273)附录一、轶闻传说(279)二、曾子故里考文选(286)三、碑记选录(335)主要参考书目(344)编后记(350)概述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 (据
8、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今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正文中涉及到南武城和武城两个地名,以所用原始资料的记述为准。)。生于鲁定公五年( 公元前505 年) ,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 432 年)。他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子的祖先曾是鄫国国君,但其曾祖父巫失国,迁至鲁国。祖父曾阜当过叔孙氏家臣,到了父亲曾点,成为薄有田产的庶民。所以,曾参从少年时起就参加劳动,自力更生,用劳动所得孝养父母。其父曾点早年即随孔子学习,深知孔子学问渊博,为了让曾参有所成就,便让他拜在孔子门下。曾参反映比较迟钝,入孔门很晚,但他很有毅力,每天都回顾温习老师所教的内容,牢固掌握所
9、学知识。孔子卒后不久,他也招徒办学,把孔子的学问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他的学生大约有 70 人,知名者八九人。其中乐正子春成就最大,是战国儒分八派之一的“乐正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曾子整理论语的主要助手。曾子一生以授徒为主;他虽然到过卫、魏或者莒、齐、楚等国,但主要时间是在家乡,过着贫苦的生活。曾子跟着孔子学习的时候,与那些早入孔门的师兄相比不够突出,所以孔子所评论的“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弟子中没有他的名字。随着历史的推移,他在宣传孔子学说上始终如一的执着守成及孝顺父母的“至孝”态度,到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备受推崇;战国至两汉时期,托名曾子的著作、言论纷纷出现,他成为儒家正统思想
10、的代表人物。唐宋时代,被确定为孔子学说真谛的忠实传人,元代被尊为“宗圣” ,明代立专庙祭祀,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这一体系,得到了从朝廷到一般士大夫的认可。尽管曾子的思想和行为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曾子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 上记有曾子十八篇。 隋书经籍志称“曾子二卷,目一卷” , 新唐书艺文志记为“曾子二卷” ,而“目一卷”亡佚。这二卷本的曾子是多少篇,没有说明。南宋晁公武见过一本题为“绍述本”的曾子 ,二卷十篇。 “绍述”是唐朝人樊宗师的字,故晁公武认定是唐本。经与大戴礼记中的卷四十九至卷五十八对勘, 曾子二卷十篇与此相同,区别仅在于首篇的题目
11、:唐本名修身 , 大戴礼记名曾子立事 。清嘉庆年间,国内已经亡佚而由日本人雕版印刷的唐代魏徵纂修的群书治要从日本传回,书中摘录了曾子四篇的部分内容,篇名为修身 、 制言 、 立孝 、 疾病 ,除个别词语外,都与大戴礼记有关篇章相符。所以,可以认定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八篇亡佚了八篇,存下了十篇。先秦及秦汉时期的不少著作引用了曾子的言论,有一些不在十篇之内,可能是在亡佚的八篇之中。这十篇及其佚文,是研究曾子思想最基本的材料(详见第二篇 著作中曾子附二、三) 。另有一部孝经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传记载:“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 ”班固汉书艺文志记为:“孝经者,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
12、”对此,后人理解上有分歧:或认为孔子自作,或认为曾子记录了孔子关于孝道的言论。但主旨一样,即孝经体现了孔子的孝道观。另有一些学者认为, 孝经与孔子、曾子无关,是战国末期或西汉儒生伪造,假托孔子、曾子问答形式写成。这两种观点都显偏颇。先秦古籍大多非一人所作,而是代表一个流派之学。孝经阐发以孝治天下的义理,是儒家孝治派的传承之学;曾子是孝治派的创始人,故孝经与曾子思想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编辑成书当系曾子一派传人,成书时间在战国。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到宋朝,程颐、程颢把它抽出来编次章句,认为是孔子的“遗言” ;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此基础上重新编排,即把开头 205 字的一段叫做“经” ,系孔子言论;其
13、后 10 段为“传” ,为曾子所作。对于朱熹的这种做法,提出质疑者不少。1993 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当代一些学者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分“经”与“传”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大学 “传”的作者即曾子。其实大学的作者与孝经的作者一样,是战国时期曾子一派门人,所以在“传”文中有“曾子曰”的内容。因此, 孝经与大学可视为曾子的著作,或者说是体现曾子思想的著作。曾子的思想,从整个体系上没有超出孔子思想的范畴,但某些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发展。以孝为本是曾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以仁为本,孝是仁的一种表现或组成部分。曾子讲仁,但把孝视为高于一切的东西:“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 (礼记
14、祭义) 曾子强调,从空间和时间上说,孝是充满其间而不休止的;从内容上说,孝就是仁,孝就是礼,孝就是义,孝就是信。而“孝本”思想的基点是一切为了父母,是体现父母的价值。曾子说:“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达到国人都羡慕地说“幸哉! 有子如此”的境界。曾子以自己的实践去体现自己的思想,被后人誉为“至孝” 。同时,以孝为本不仅限于家庭,还扩展到社会。曾子认为,从天子到庶民,只要都能孝悌,国家就会治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作为孝子,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忠心事君,作战时,要敢于冲锋陷阵;若“事君不忠,非孝也” , “战阵无勇,非孝也” 。通过“自省” 、 “慎独”的方法达到
15、自我完善的高尚境界,是曾子修养的重要思想。他的“吾日三省吾身” ,是自觉的;在独自相处时也应像在大庭广众中一样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十手所指,十目所视,其严乎 ! ”),立身行事谨慎小心。曾子的修养标准是达到条件几近苛刻的“君子”境界。既有一套自我修养的方法,又有明确的标准,加之一丝不苟地躬行践履,所以曾子的人格形象是比较高大的。曾子讲究言行一致,至诚不欺。 “杀彘教子”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他认为言行一致有四个步骤,即思、言、行、复:“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
16、矣。 ”(曾子立事) 在这四个阶段中, “行”是“外内合”的交汇点,而在“行”之后还要有一个“复” ,即反复,重复。因为“言行一致”并不是目的,只有合乎道义才是好的行为。人们常说有时“好心办了坏事” ,那可能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对,也可能是对情况了解不够,如果有一个“复”的过程去验证,就可以避免。曾子加上了这个“复”的概念,比一般的“言行一致” 、 “知行合一”内容丰富,层次更高,是对孔子认识论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学者认为儒家在战国中期以前没有人涉及自然观与宇宙论,这可能与对曾子著作的认识有关。肯定了曾子十篇是曾子著作,那么, 曾子天圆一篇就是他关于自然观与宇宙论的认识,而阴阳二气与自然
17、社会的关系这一看法,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子认为,阴、阳的精气是构成天地间万物的本原,而阴、阳二气如果各得其所,就会平静;如果一方偏强,就会起风;双方争胜不止,就会打雷;相互交感,就会有闪电。阴阳二气呈现着彼消此长、相得益彰的状态。在阴阳二气学说中,他认为人是阴阳之气的结晶与精华。曾子把动物分作毛类、羽类、鳞类和介壳类;毛类、羽类属阳性,鳞类、介壳类属阴性,人既无毛羽又无鳞介,故是倮类,是精气中的精华。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曾子提出了“圣人”在世界中的作用:毛虫一类最高级的是麒麟,羽虫类最高级的是凤凰,鳞类的精华为龙,介类的精华为龟,人的精华是圣人,圣人控制万物,经理天地、山川鬼神
18、,制定历法,制作律吕,定出礼仪,管理世界。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处于时代前列的,为儒家以后的发展扩充了理论阵地。曾子属孔门后进,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参也鲁” 。但曾子能天天注意温习,有疑难就请教,所以对孔子的教导记忆很牢固。战国至西汉时期儒生们所作的记 ,除孔子的言论外,曾子言论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孔子与曾子的对话(曾子问、孔子答) 次数多而篇幅长, 如大戴礼记 与小戴礼记中的曾子问 、 王言 (一作主言) 、 仲尼闲居等。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在叙述孔子的话时,经常以“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孔子”的方式表述;而且有些本来是孔子的话,流传中误为曾子的话。这些现象说明,曾子在向学生传授时,经常是原封不动地引用
19、孔子的话,这在图书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困难的时代,无疑是准确宣传孔子思想的最佳方式。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完整;他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培养出了颇有才华的学生。虽然他的学问不如孔子博大精深,随其学习的人也没有孔子的学生多,佼佼者也无法与孔子弟子相比,但像乐正子春,以恪守诺言为天下所知,到战国中期儒家分而为八时,成为乐正氏之儒的创始人和代表,也足见曾子的教育在当时是很有成就的。曾子在儒学中的地位,长时间不被人认识,上承孔子道说、下开思孟学派的地位,到了唐宋以后才渐为人们承认。曾子在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孔门中以“至孝”和“明礼”而闻名的弟子。仅先秦及西汉流传至今的著作,其中记录曾子言论
20、和行动内容的就近 40 部。在孔子弟子中,曾子被广为宣传,知名度之高,少有人及。唐代至宋、元时期,曾子在儒家学派中正宗传人的地位得到确立,由孔门后进一跃而为“四配”之一的“宗圣” 。发其端者是唐朝韩愈。他在送王秀才序中首次提出了“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于曾子”的观点,建立起孔子- 曾子- 子思子-孟子这一道统体系。到北宋,程颢与程颐又作了进一步阐发,认定曾子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且是惟一传人:“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 ”他们认为孔子传道给曾子, “道”即是“忠恕” 。苏辙作古史 ,在孔子弟子列传的曾参传后作论 ,也持同样观点。到了南宋,朱熹明确提出孔子对曾子说“
21、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回答曰“唯” ,就是传道之时,谓之“一唯之传” 。因此,曾子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由唐初不配享孔子庙庭到开元八年(720 年) 列为“十哲”之后第一名,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 年 )进入“十哲”之中,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 年)则进入“四配” ;赠封的官职由唐高宗总章元年(668 年)的太子少保,到唐睿宗太极元年(712 年) 的太子太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 追赠 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追封瑕丘侯,后因“丘”是孔子之名,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 年) 又诏改为武城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加封 国公,元文宗时又封作 国宗圣公。明清时期,对
22、曾子的尊崇达到顶点。尤其是明朝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称在嘉祥县南武山西麓之玄寨山,有一渔者陷入穴中,见到了“碣曰曾参之墓 ”的悬棺,于是嘉靖年间朝廷下令“封树丘陵,筑建飨堂神路” 。嘉祥出现了曾子墓并修建了曾子专庙。到嘉靖十二年(1533 年) ,吏部侍郎顾鼎臣上奏,请求下诏在全国访求曾子后裔“相应者一人”迁到嘉祥,专主曾子庙墓祭祀事务。江西永丰县曾质粹,据谱载为曾子五十九代孙,于是奉诏迁到嘉祥,至嘉靖十八年,曾质粹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而且“世袭罔替” 。为了保证祭祀的规格、用度及人力,朝廷又允许在曾氏后裔中选拔若干奉祀生,在社会上招收礼生,并赐予祭田、庙户。清朝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到曲阜
23、祭祀,又派朝廷重臣捧着皇帝御撰的祭文前去专祭曾子。自南宋朱熹将大学定为曾子的著作编入四书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又从四书中出题,所以,孔子- 曾子- 子思子-孟子这一道统体系之说,深入到读书人中间,牢不可破。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特别是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把儒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原始儒学阶段以孔子为代表,弟子们为孔子的光辉所掩,因此,曾子作为原始儒学的继承人之一的事实,较少有人注意。从事曾子研究的专家极少,专著少见,即便是论文,也仅十几篇而已。曾子在思想史及社会史上的影响,主要是他的“孝本思想”及孝行表现。中国历来重视“孝道” ,这与曾子的关系极大。孝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子作出了表
24、率。但还要看到曾子“孝本思想”客观上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刮骨疗亲”之类的“愚孝”之举等。曾子以父母为中心的孝道观,本身就是片面的。曾子说:“孝子无私忧,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 ”(曾子事父母) 按曾子的观点,儿女完全是父母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包括喜怒哀乐在内。对于父母的过错,曾子主张:“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就是说,发现父母有过错要劝谏,而劝谏不听,也不要违逆,而是“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 ,即代亲受过。曾子强调“免刑全身”才是孝子行为。他说:“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 ”“险途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 ”即真正的孝
25、子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是因为时刻不敢忘记自己的双亲。曾子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到临死之前,他才松了一口气说“启予足,启予手” ,终于把父母生养的躯体完整地回归了。曾子还把“孝本思想”扩大到社会,想把“忠君”和“孝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二者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调和的,即人们常说的“忠” 、 “孝”难以两全。曾子“孝本思想”的消极面,一是单纯强调了人子的服从与义务意识,没有对父母一方慈爱与表率的要求;二是压抑了人的个性,人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只能是父母的附属品。这些思想,在宗法社会里无疑只能为国君的暴政与父母的威严服务,臣子对国君必须绝对服从,儿女对父母必须绝对服从
26、,曾子“孝本思想”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子在修养上的“自省”与“慎独” ,对提高人们的自我完善意识是很有价值的。他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及“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 君子人也”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曾经鼓舞了一代代忠臣义士为国家建功立业,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但是,曾子修养的标准是“君子” ,而“君子”是完人的代称。标准太高,过于完美,就失去了广泛价值,而且现实意义不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的修养应该抓住主导方面而旁及其它。过于苛刻的要求,对人对己都不实际。曾子以其孝行和自我修养、传播儒学之功,在儒
27、学发展史上乃至中华文化史上都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第一卷 家世生平曾子的家世生平资料, 流传下来的很少。 先秦诸子中的论语 、 孟子 、荀子等书,记有曾参的一些言论或首尾不全的活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曾参传 ,仅 30 余字。汉代及以后问世的礼记 、 说苑 、 新序等书,增益了一些内容,但有不少相互矛盾之处,有的是传闻或附会。明、清两朝,为曾参作年谱、年表者有数家,也因资料不足而少有建树。本篇对曾参的家世生平作粗线条的介绍。第一类 家世据世本等书记载( 世本原书已佚,今存者系后人辑录。) ,曾参的远祖是夏朝少康的次子曲烈,即夏禹的后代子孙。夏禹姒姓。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 帝相生少
28、康。 少康将曲烈封于鄫 (国都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向鄫钦虺谴, 是鄫国的始封国君。鄫国的情况, 春秋与左传有些零星记载:左传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 646 年) 载,鄫子的夫人季姬回鲁国看望父母,季姬的父亲鲁僖公因为女婿鄫子不来拜见他而大为生气,就不让季姬按时返回鄫国。这年夏天,季姬秘密通知鄫子在防地(今曲阜市东南 )见面,见面后季姬劝鄫子朝拜了鲁僖公 (“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 ”) ,暂时缓和了两国关系。但季姬直到鲁僖公十五年(前 645 年)九月才回到鄫国。鲁僖公十六年(前 644 年) ,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到十二月,鄫国又遭淮夷入侵。鲁僖公十九年
29、(前 641 年) ,宋国国君和曹国、邾国国君在曹国南部举行盟会,鄫子本应与会,但未按时参加,只能赶到邾国与邾子相会,得罪了正在谋求霸权的宋襄公。宋襄公指使邾子将鄫子扣留,竟然要杀掉鄫子来祭祀睢水之神, “欲以属东夷” ,即杀一儆百,威胁东夷族诸国臣服。在东夷族诸国中,除莒、邾还有一定势力外,鄫、郯、鄫一类小国,基本没有什么独立性。至鲁宣公十八年(前 591 年)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 。国君被暗杀,而鄫国却无力报仇。鲁襄公四年(前 569 年) ,鲁襄公到晋国,晋侯宴请襄公时,襄公请晋国国君同意鄫国作鲁国的附庸。晋侯初不同意,鲁国大夫孟献子解释说,因为鲁国与仇雠之国齐太近,希望长期听命
30、晋国,交纳贡赋;但鲁国国力很弱,所以借助鄫国的贡赋来供应。晋侯听后同意了鲁国的请求。莒、邾知道了这一消息,于十月伐鄫。鲁国臧孙纥“救鄫,侵邾” ,结果败于狐骀(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第二年,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完成了鄫国附属于鲁的行动。 春秋经文:“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 。 左传解释说:“书曰叔孙豹、鄫太子巫如晋 ,言比诸鲁大夫也。 ” 也就是说, 春秋如此书写,是把鄫太子巫比作鲁国的大夫。但到是年“九月丙午” ,晋国作为盟主在戚大会诸侯时, “穆叔以属鄫为不利,使鄫大夫听命于会” ,故春秋经文书曰:“秋,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
31、、吴人、鄫人于戚。 ”鲁国自知无力保护鄫国,而此时晋国也徒有霸主之名,国力大不如前。到鲁襄公六年(前 567) 秋天,莒国再次出兵,将鄫国灭掉 (关于 “莒人灭鄫”一事, 春秋公羊传于襄公五年“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条下另有一说:“莒将灭之,故相与往殆乎晋,取后乎莒也。其取后乎莒奈何? 莒女有为鄫夫人者,盖欲立其出也。 ”意即莒国之女嫁鄫国国君为继室,所生女儿返嫁于莒,女与莒人生子,是为鄫国国君的外孙。莒国人欲立鄫子外孙为鄫国国君,排斥鄫国太子。鲁襄公六年果真这样做了,鄫国绝祀,等于亡国。) 。尽管晋国派人到鲁国责问为什么莒灭鄫而鲁国袖手旁观,也不过是虚张声势,不了了之。世本记载说,鄫国被莒国
32、灭亡以后, “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即把“鄫”字去掉邑旁,改称曾氏,这种说法长期流行,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及曾氏族谱等俱采用。南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于“曾氏”条称:曾, “亦作鄫,亦作缯,姒姓,子爵” 。又于“缯氏”条谓:“出自姒姓曾子之后,以国为氏,亦作缯氏。 ”郑樵认为曾、鄫、缯三氏都是以国为氏,国是曾国。 济宁州志曾子世家于“莒灭鄫,世子巫奔鲁,以曾为氏”句下加案语说:“古人字简,曾之从邑作鄫,不先于曾,故去邑为曾之说,不可据依” 。这种观点从出土文物中找到证明。1959 年上海博物馆收集到一件铭文为“曾子游择其吉金,用铸彝,惠于刺曲”的曾国“曾子游鼎” ,这是曾国后代国君铸造献给开国
33、之君刺曲的。金文中的“刺”即“烈”字, “刺曲”即“烈曲” (烈曲,即 世本 所称之曲烈,是在今山东苍山县的鄫国开国之君,据“曾子游鼎”应作烈曲。) 。 1978 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曾国器物,如曾侯乙鼎、曾侯乙鬲、曾侯乙簋及编钟、编磬等,也是“曾”字而不是“鄫”字 (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墓墓主与苍山县的曾国国君不是一国。据何光岳、马承源等研究,随县的曾为姬姓,苍山的曾为姒姓。)。曾巫时代,习惯上已将“曾国”写作“鄫国”或“缯国” ,曾巫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于是去掉邑旁,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自曲烈(烈曲) 至太子巫,世系缺载(清代王定安所修宗圣志卷三传记引武城族谱姓源称, “曲烈生
34、炫忠,炫忠生坤仁,坤仁生录,录生浩源,浩源生富材,富材生焜,焜生伯基,伯基生锐,锐生汪,汪生志梁,志梁生煌,煌生相奎,相奎生世鑑,世鑑生政治,政治生模,模生瑞焕,瑞焕生垠,垠生锦容,锦容生洪,洪生桂茂, 桂茂生熙, 熙生培元, 培元生 , 生允 ,允 生杞,杞生 熹,熹生埙和,埙和生成锐,成锐生一 ,一 生椿,椿生炯,炯生垣,垣生销,销生福波,福波生时荣,时荣生炳,炳生均作,均作生铃,铃生浤仁,浤仁生一松,一松生炤,炤生墅,墅生镇玉,镇玉生浥,浥生祥溥,祥溥生炷,炷生方 ,方 生宇銮,宇銮生沛恩,沛恩生朴,朴生世美,世美生时泰。 ”录以备参。) 。曾巫之子曾阜 (世本曰:“巫生阜,阜生皙,皙生
35、参。 ”元和姓纂 、 通志氏族略皆同,而南宋人钱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则曰:“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字皙” ,比世本所记增加了一代曾夭。按:曾夭、曾阜, 左传皆有其人。鲁昭公元年(前 531 年) 春,叔孙豹在虢参加晋、楚、齐诸国的盟会,而其间季武子伐莒夺取了郓地,莒人赴会告状,楚人向晋国建议要杀掉叔孙豹。叔孙豹不卑不亢,又有晋国正卿赵武为之周旋,方安全回到鲁国。曾夭时为季孙氏家臣,为季孙氏驾车慰劳叔孙氏。自早将及中午,叔孙氏因怨季孙氏而不出来见面。曾夭对叔孙氏家臣曾阜说:“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曾阜则对曾夭说:“一旦于是,庸何伤?
36、贾而欲赢而恶嚣乎?” 回去对叔孙氏说:“可以出矣。 ”曾夭与曾阜是什么关系, 左传上没有记载,但不是父子关系似可认定。又, 曾参生于公元前 505 年,即便当时曾皙 20 岁,乃生于前 524 年,自公元前 567 年曾巫居鲁至此仅 40 余年而有四代人,是难以置信的。而钱名世称见于“曾氏旧谱” ,清宗圣志在辑录济宁州志曾子世家后说:“族谱姓源以巫、夭、阜、点为四世相系。又有崔琳奏云:巫一子夭,夭一子阜,阜子点。点,狂者也,有尧舜气象。 按夭、阜并见左传 , 通志氏族略云巫生阜、阜生皙,又与崔异,是皆不可据。况有尧舜气象乃程子语,岂崔已言之乎? ”表示了对曾氏族谱中“巫生夭、夭生阜、阜生点”之
37、说的怀疑和否定。故曾巫之子为曾阜,任过叔孙氏家臣。一说曾巫二子,即曾夭、曾阜(见明人李天植曾志曾子世系表) 。) 为鲁叔孙氏家臣,曾阜生曾点,曾点生曾参。曾阜之子曾点,字皙( 孔子家语作“曾点,字子皙”) ,约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前 542 年),约卒于鲁哀公二十年( 前 475 年)(曾点的生卒年,明、清时人所作曾点、曾子年谱、年表中偶有涉及者:明人包大 曾点年谱 ,定曾点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 545 年, 但未交待此说依据,可能是以颜回之父颜无繇“少孔子六岁”类推而出;清代学者毛奇龄认为比孔子小“当在八岁以下” , 曾氏家谱称其生于周景王三年己未 (前 542 年) 九月十四日, 姑且从之。清人熊赐履学统正统中之曾子传称,曾子三十一岁时其父曾点卒,时当公元前 475 年,但不知所本。) 。鲁昭公二十年(前 522 年) 前后,孔子开始收徒讲学,曾点与颜无繇等人就学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点没有参加。孔子于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年) 结束周游活动回到鲁国以后,曾点又从学。有一次,曾点与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孔子问他们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