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45294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基本信息题目 故乡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内容 人教版第三单元个人信息姓名 单位设计者1. 教材分析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 肖像描写” 、“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2. 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

2、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希望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议论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5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小说的技巧和方法。4.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请两位学生朗读第 12 自然段开头和第 2 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

3、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 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复习小说的特点。 3.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作者鲁迅(1881 一

4、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 、仿惶 、 故事新编等。 4.时代背景: 1919 年 12 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 年 1 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二、自主学习: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 二、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阴晦(hu) 萧索(xio su) 愕( )然 鄙(b )夷 嗤(ch)笑 瑟索(s su) 折(sh)本 惘(wng )然 恣睢(z su) 2、解释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5、 萧索:缺乏生机。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指经过许多地方。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现在写作“ 瑟缩”。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记叙。 2.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我” (迅哥儿) 、 “我 ”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 我”儿时的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6、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 3.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明确: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使“ 我 ”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 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 (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 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 我” 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 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

7、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时所学,导入本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文中圈点勾画描写闰土及杨二嫂的语句,完成下表。 (1)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动作 手捏刚刀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心, 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色

8、说话吞吞吐吐苦不堪言,迟钝麻木 对“ 我” 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克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情。 态度恭敬,称“ 我”“老爷”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外貌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 终日坐着 冷笑、怪叫、贪婪。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对“ 我 ”的态度 虚伪的吹捧,尖酸的嘲讽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来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 归纳:(1)闰土 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9、 (2)杨二嫂 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2.问: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格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 封建思想的侵蚀。 三、简析“我” 的形象 明确:“我” 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四、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明确:水生宏儿 20 年

10、前的闰土和 “我”,20 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和“我”;对水生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对宏儿来说,从“飞” 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 ”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有了希望 五、布置作业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研读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文中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教师点拨: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明确:第 2 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既烘托了 “我”的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

11、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灾难。 第 6 段写了破落的老屋,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第 12 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衰败的故乡及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的社会根源。 第 88 段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升华主题。 二、研读最后两段: 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对这句话应

12、怎样理解? 明确:“我” 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21 年 1 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 ,愿望因而“茫远” 了。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 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4.“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3、 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 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 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 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二、本文主题的探讨 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5板书设计过去 现在 未来 少年闰土 成年闰土 成年水生 少年的“我” 成年的“ 我” 成年宏儿 杨二嫂 少年水生 少

14、年宏儿 回忆中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

15、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 1921 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 ,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

16、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 Q 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 1919 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他的同桌说)师:怎么,学生就不能看教学参考书吗?什么是教学参考书,它既是教师教的参考书,也是大家学的参考书,因此能主动用教学参考书学习的同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表扬,当然如果能把教参书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用看着读,那更好。从刚才的交流情况来看,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再读

17、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问题:1.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2.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 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把课文标题变成 “ 的故乡”的形式。(学生有的默读,有的小声读,有的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划边注,给课文自然段编序号,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教师巡视课堂,解决学生的疑问)师:读完了,谁来说本文的叙事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生:我认为这篇小说是以“我 ”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根据课文的情节,我把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写的是 “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第二部

18、分(从“ 第二日清晨”到“ 已经一扫而空了”)写“ 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 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有学生还在举手)师:你好像对他的意见不满意,有不同意见?生:我同意他划分的层次,但他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我认为第一部分除了描写“我” 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外,主要描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还交代了“我” 回故乡的目的是搬家;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探求人生道路的强烈愿望。师:综合两位同学的意见:本文是以“我” 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5 段) ,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19、“我” 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 段) ,写“ 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 (7888 段)写“ 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师:小说的结构层次理清了,下面我们来完成自读思考题二,展示你在课文原标题“故乡” 二字之前加的定语,并解释你加这个定语的理由。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组推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组的交流结果。(学生按以自然组为单位,逐个说说各自给课文原标题故乡前加的定语,并引用课文来阐释理由。 )师:看来,大家的讨论得很热烈了,下面,各组推派的代表分别汇报你们组的交流结果。生:我们组在故乡前

20、加的定语有: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生:我们组认为改成“远去的故乡 ”也合适,因为文中的第三自然段说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第十三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深篮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可这次回故乡看到却是萧索的荒村,所以说, “我 ”那美丽无比的故乡已经远去了。师:前面两个组同学都是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来加定语,同学们能不能换个视角,从其

21、他角度,如从故乡的人,回故乡时“我”感受角度来考虑? 生:迷信、麻木的故乡,从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故乡的人思想麻木,有封建迷信的思想,如第 75 自然段写到闰土挑“一副香炉和烛台 ”就表现了故乡人的迷信。师:你是说很多地方表现了故乡人的迷信,不止这一处吗?生:对,课文的 14、15 自然段,写到少年闰土脖子上有一个银项圈,还有闰土这个名字,都有封建迷信色彩。师:你能具体说说吗生:因为闰土是闰月生,五行缺土,他的父亲为了改变闰土的命运,就给他取了闰土这个名字,并且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以保全他的性命,这就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宿命论思想。师:这是从人的精神状态方面来考虑的。生:我们

22、组加的定语是:冷漠、隔阂,加这个定语的依据是,课文中第二部分中,写到原来“我” 和闰土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少年闰土来到“我” 家时, “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送我贝壳和鸟毛” ,和“我” 建立了纯真的友情。而这次回故乡,见到中年闰土时,他却恭敬地叫“老爷” ,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 哥弟称呼”是“不懂事” ,不成“规矩”。闰土和“ 我”之间关系已经由原来的融洽变成了冷漠和隔阂了。师:你这是从闰土对“我” 的态度来考虑的。也是从人的角度来加定语的。关于闰土对“我”态度问题,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讨论,这里就不深究了。生:综合景物描写和人的变化,我们组大多数认为

23、应在故乡前面加上的定语是:陌生。 “我” 回故乡所见到的故乡的景物由原来的美丽变成到萧条、衰败的景象, “我” 感受到是陌生了;故乡的闰土,还有杨二嫂,不仅外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思想性格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使“我” 对故乡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受。生:不值得留恋的故乡。理由跟他差不多,故乡的景物变成了破落的荒村,不值得我留恋;故乡的人,闰土与与我疏运了,杨二嫂变得自私、贪婪,所以我不再留恋故乡了。生:我们组从文中的“我” 回故乡的感受方面加定语,令我茫然的故乡。这次回故乡,从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 “我 ”从宏儿想念水生中,想到下一代人不应该像“我”和闰土这代人这样生活,可又不

24、知道他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的生活而感受到茫然。师:两位同学综合了景和人因素来加定语。生: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故乡的各种变化,包括环境的变化,人的变化,文中第 74 自然段指出都是“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师:有句俗话“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说的是由于各人的社会阅历的不同,关注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刚才同学的发言看来,大家对小说的感受很有深度,有的从景物描写角度去思考,有的从人物形象去考虑,有的作品的主题角度去立意,虽然发言角度各异,但都能引用小说的文本信息来谈诠释所加的标题

25、,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课文的人物形象。大家都知道,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生: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 ,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想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闰土。(课堂中议论纷纷)师:哦!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对上了,怎么办?生:(齐)辩论!师:好,既然大家要辩论,就先来组建辩论队伍,同意“我” 是小说的主人公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多位同学,你们是正方;其余的同学都站在闰土是主人公这边吗?还是还第三种观点呀?生:(部分学生)同意第二种观点。师:支持闰土是主人公是反方。下面请

26、支持正方观点的同学发表意见。生:首先,我想说的是一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虽然我们正方阵营中的人不多,但我们不一定就失败。我们认为,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有文本根据的,请大家从整体上浏览一下课文,看一看,文中写闰土的篇幅多,还是写“我”的活动的内容课文篇幅多?生:除了小说写“我” 的文字篇幅最多之外,本篇小说的景物、人物、情节,都是“我”回故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因此, “我” 应该是课文的主要主要人物。师:理由好像很充分的啊。反方的同学呢?有证明你们观点的理由吗?生:我方认为“我” 只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而闰土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小说就是通过闰土的生活变化来反映

27、当时我国农民的痛苦生活的。生:在前面的给课文题目加定语时,我说到,本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而最能表现这个中心的人物是闰土。因此他应该是小说的主人公。师: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是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篇幅的多少,还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呢?请同学先议一议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师:有统一的意见吗?生:(大多数学生)看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情况。师:反映够快!对了!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闰土虽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 所占的篇幅多,但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

28、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 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师:上节课,我们感知了小说故乡的内容,通过争论,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是闰土。这节课,我们就来合作探究,共同赏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看一看,鲁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闰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根据表格的要求划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师:谁愿意把你划出的句子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里?(挑生上黑板填表,并让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学生填出的表格内容如下)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

29、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 “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语态 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现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4 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9 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对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30、”师:从表中的填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写法,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生:我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我”的态度。二十年前,他来到“我”家时,“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时候,便和我说话,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告诉我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等很多希奇的事;当年分开后,他还托父亲送我贝壳和鸟毛,说明当年他和“我”的关系十分友好、非常融洽,闰土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二十后,再次见到儿时的朋友“我”时,他却恭敬地叫“我”“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31、”。这说明了他对我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对小时候的朋友已经产生了感情的隔膜了。师:闰土的出身和“我”的出身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我”是少爷,闰土是“我”家忙月的小孩。师:什么是忙月?生:短工,闰土是“我”家短工的孩子。师:一个是少年,一个是短工的孩子,身份差别很大,为什么当年他们却相处得那么融洽?生:我想,两个人都是小孩,小孩之间有共同语言,很容易沟通,就玩到一块了。生:因为他们年纪都很小,没有大人们那么多想法,两个人思想都很单纯,没有上等人、下等人的尊卑贵贱的思想。师:两位同学说得好。同学们发现没有,他们俩的发言,都从同一角度、运用同一种方法来分析问题?生:都从小孩的性格方面。生:我认为

32、,他们都从小孩心理角度来说明的。生:都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师:对了,两位同学都从儿童的心理方面去分析原因,采用的就是我们常讲的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的方法。生:从课文中提供的信息,闰土很能说,滔滔不绝向我介绍了我所不知道很多的有趣的知识,描述了看瓜、刺猹的情形,在“我”的心目中,闰土简直就是一个小英雄形象,“我”对他崇拜得不了,所以,“我”十分愿意和他相处。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生:我这是用联系上下文的读书法。师: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学得太灵活了,都把我们在以前学习课文中归纳的学法,灵活运用到阅读理解中来了。正如大家所说那样,虽然“我”和闰土的身份不同,“我”闰土还是建立起了

33、纯洁无瑕的兄弟般的友谊。这次“我”回故乡,见到兄弟般的闰土时,他对“我”的感情却产生了隔膜。大家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我认为是因为穷苦困窘的生活造成的,闰土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我”,还能和小时候一样和“我”称兄道弟吗?就像两位从小一起玩大的同学,长大后,一位当了大官,坐好车出入;一位下了岗,靠摆小摊维持生活。摆小摊的这位同学还能像以前一样对当官的同学称兄道弟吗?师:既联系生活来分析,又能举现实生活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很有道理。生:是封建等级观念、尊卑贵贱的思想的毒害的造成的。他的发言,其实就是说明这个原因的,一位当了大官,一位摆小摊,就因为是社会地位不同,摆小摊的这位同学才不敢与当

34、官的同学称兄道弟。师:你真是太聪明了,善于借东风,用人家提供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好,请同学继续讨论。生:闰土最大的变化是对生活态度的,我认为。师:你为什么这么说呢?生:从填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热爱生活。而当“我”母亲让中年闰土挑东西时,他却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说明他对现实失望了,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了。师:为什么从他挑香炉和烛台这件事中,可以得出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了,对现实失望了的结论呢?生:闰土挑了香炉和烛台这件事,表明了他信奉的是迷信,他将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身上,而不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上了,也就是说他对现实已经麻木了

35、,对未来只有迷信了。师:同学们能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闰土这对小时候的兄弟般的朋友已经产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他的精神变得麻木了?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使闰土由当年的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师:前面的同学在发言时,曾说过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生: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师:对,本文通过对闰土性格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农民精神的压抑和毒害。既然写闰土这个形象已经表现小说的主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由于问题跳跃性较大,当时学生没有马上回答上来。)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求你给杨二嫂名字前面加个定语,大家准备分别给青年杨二嫂和中年杨二嫂加上什么定语?生:豆腐西施杨二嫂和圆规杨二嫂。生:漂亮的杨二嫂和老丑势利的杨二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