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
2、习打下好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2)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2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
3、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3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学生已
4、有一定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关键。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惯性的学习,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三、教学方法及依据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多媒体演示法。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4四、学法及依据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
5、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2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一演示以下两种情况小车的运动(速度较快)小车面与桌面接触,撤去拉力后小车停下来。 小车轮子与桌面接触,撤去拉力后小车停下来。 请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思考问题。(2)演示实验二演示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匀速直线运动”请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思考问题。5(3)介绍著名的斜面实验。(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是改变物体
6、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一切”“不受外力”“总”“或”(5)惯性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充分理解,提出惯性的概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有属性,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实验来认识物体的惯性。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3课堂小结本节课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并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对牛顿第一定律充分理解,并讲解惯性的内容。六、板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实验演示:二、牛顿第一定律61、演示实验一思考:小车是否马上停下?使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小车滑行位移的大小有何不同?为什么滑行的距离不一样?2、演示实验二思考:运动与力的是怎样的关系?3、介绍著名的斜面实验。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1)内容:2)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5、惯性1)定义:2)惯性的利与弊:七、作业布置课后习题:2、37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生第一次接触动力学的知识,本节课也是动力学的基础,动力学是高中物理的一条主线,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