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304182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解直角三角形.2数列.5不等式.112解三角形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总结【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sinisinabcABC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icsi,sin,si2abABCRc;(4)sin,2si,aRbR2inii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cosabAaBcC2.推论: .22oscosAbacBCb设 、 、 是 的角 、 、 的对边,则:abcAC若 ,则 ;22

2、90若 ,则 ;若 ,则 22abcC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 a,b,c, 31. (其中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11sin()22aShbCrabcr2.设 ,)(cp)(cppS【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 (2) CBAsin()si,ABCco()cos,ABCtan()tan, ; ,2cossi2siCBAcosi(3)若 CcbaCBnsin若 iini A(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最小角小

3、于等于6060(6) 锐角三角形 三内角都是锐角 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 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 最大角是钝角 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7)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ABC 60B(8)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 A,B,C 成等差数列,且 a,b,c 成等比数列.二、题型汇总题型 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 )在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ABC22是 直 角 ABC是 直 角 三 角 形是 钝 角 是 钝 角 三 角

4、 形是 锐 角abc是 锐 角 三 角 形(注意: )是 锐 角A是 锐 角 三 角 形(3) 若 ,则 A=B 或 .2sini2B例 1.在 中, ,且 ,试判断 形状.ABCbcos abcab3)(ABC4题型 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A,B,C 和它们的对边 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 2.在 中, , , ,求 的值ABC1a3b0A例 3.在 中,内角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 ,已知 , , cba,23C()若 的面积等于 ,求 ;3,()若 ,求 的面积ABC2sin)(siniB题型 3【证明等式成立

5、】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 右, (2 )右 左, (3)左右互相推.例 4.已知 中,角 的对边分别为 ,求证: .ABC, cba, BcCbaos题型 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仰角 俯角 方向角 方位角 视角例 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 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 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 B 点观测灯塔 A 的方位角为 110,航行半小时到达 C 点观测灯塔 A 的方位角是 65,则货轮到达 C 点时,与灯塔 A 的距离是多少?5数列知识点 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定义: 1nad( 为常数) , 1nad等差中项

6、: xAy, , 成等差数列 2Axy前 n项和 112nnSad性质: na是等差数列(1)若 mpq,则 mnpqaa;(2)数列 仍为等差数列, 232nnnSS, , 仍为1212,n等差数列,公差为 ;d(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 ad, ,(4)若 nab, 是等差数列,且前 n项和分别为 nST, ,则 21maSb(5) n为等差数列 2nSab( , 为常数,是关于 n的常数项为0 的二次函数) nS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 2n的最值;或者求出 na中的正、负分界项,即:当 10ad, ,解不等式组 10na可得 nS达到最大值时的 值. 当 1, ,由 10na可得 nS达

7、到最小值时的 值. (6)项数为偶数 的等差数列 n, 有2 ),)()()( 111212 为 中 间 两 项 nnnn aaaaS, .d奇偶 1nS偶奇6(7)项数为奇数 的等差数列 na, 有12n,)()(12为 中 间 项naS, .n偶奇 1S偶奇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定义: 1naq( 为常数, 0q) , 1naq.等比中项: xGy、 、 成等比数列 2Gxy,或 xy.前 n项和: 1()nnaqS(要注意!)性质: na是等比数列(1)若 mpq,则 mnpqa(2) 232nnSS, ,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nq注意:由 求 a时应注意什么?1时, 1;2n时

8、, 1nnS.3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1)求差(商)法如:数列 na, 12125naa,求 na解 时, 52, 14 n时, 12n 得: 2na, 1n, 1()2na练习数列 n满足 11543nnS, ,求 na7注意到 1nnaS,代入得 14nS;又 1S, n是等比数列,4nS2时, 1134nnnaS(2)叠乘法如:数列 n中, 11na, ,求 na解 321123na, 1n又 13, na.(3)等差型递推公式由 110()nafa, ,求 n,用迭加法2时,231()nfaf两边相加得 1(2)3()naffn 0()()nff练习数列 n中, 1132naa,

9、,求na( 132)(4)等比型递推公式 1ncd( 、 为常数, 010cd, ,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 1nnnaxxacx令 (1)cxd, 1c, 1nc是首项为 1,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1nnacc, 11nndac(5)倒数法8如: 112nnaa, ,求 n由已知得: 11nn, 12na na为等差数列, 1a,公差为 , 12nn, 21(附:公式法、利用 、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1(2)nSnna或 、待定系数法、对数变换法、迭代法、数学归1nnapq1pf纳法、换元法)4. 求数列前 n 项和的常用方法(1) 裂项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

10、为相反数的项. 如: na是公差为 d的等差数列,求 1nka解:由 1 10kkkda 1111231nnkkk naddaaa 1nd练习求和: 112323nnnaS,(2)错位相减法9若 na为等差数列, nb为等比数列,求数列 nab(差比数列)前 n项和,可由 Sq,求 nS,其中 q为 的公比. 如: 23114nnxx nx x 21nnSxx1x时, 21nn, 时, 1232n nS(3)倒序相加法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1212nnnSaa相加 1211nnnnSaaa练习已知 2()xf,则111(1)2(3)(4)ffff由2222() 111

11、xxfx原式 1()2(3)(4)322ffff(附:a.用倒序相加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如果一个数列a n,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我们在学知识时,不但要知其果,更要索其因,知识的得出过程是知识的源头,也是研究同一类知识的工具,例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用的就是“ 倒序相加法” 。b.用公式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前 n 项和 Sn 可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进行求解。运用公式求解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确10定公式适用于这个数

12、列之后,再计算。c.用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裂项相消法是将数列的一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使得前后项相抵消,留下有限项,从而求出数列的前 n 项和。d.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错位相减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列求和方法,应用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相乘的形式。即若在数列a nbn中,a n成等差数列,b n成等比数列,在和式的两边同乘以公比,再与原式错位相减整理后即可以求出前 n 项和。e.用迭加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迭加法主要应用于数列a n满足 an+1=an+f(n),其中 f(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条件下,可把这个式子变成 an+1-an=f(n),代入各项,得到一系列式子,把所有的式子加到一起,经过整理,可求出 an ,从而求出 Sn。f.用分组求和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所谓分组求和法就是对一类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的数列,若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其合并。g.用构造法求数列的前 n 项和所谓构造法就是先根据数列的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数列的通项的特征,构造出我们熟知的基本数列的通项的特征形式,从而求出数列的前 n 项和。不等式知识点归纳一、两实数大小的比较: ; ; 0ab0ab0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