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304679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49 大小:5.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49 页一、 高中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导 读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途径,是进行有效的训练,本策略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 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设想和解题方案二、数学思维的反思性 提出独特见解,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三、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考察问题严格、准确,运算和推理精确无误。四、数学思维的开拓性 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种角度观察、对一个题目运用多种不同的解法。什么”转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策略的即时性、针对性、实用性,已在教学 实践中得到了全面验证。第一讲 数学

2、思维的变通性第 2 页 共 149 页一、概念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 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思维的变通性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根据数学思维变通性的主要体现,本 讲将着重进 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善于观察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 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了解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 观察,然后 认真思考,透过表

3、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找到解题 方法。例如,求和 .)1(43121 n这些分数相加,通分很困难,但每 项都是两相邻自然数的积的倒数,且,因此,原式等于 问题很1)(1nn 1321nn快就解决了。(2)善于联想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取决于能否由 观察到的特征,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做出相 应的联想,将 问题打开缺口,不断深入。例如,解方程组 .32xy第 3 页 共 149 页这个方程指明两个数的和为 ,这两个数的积为 。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23、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xy02t所

4、以 或 .可见,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31yx(3)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数学家 G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 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就是把复杂问题转 化成简单问题,把抽象 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 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问题之后,就要寻求转化关系。例如,已知 , ,cba11 )0,(cba求证 、 、 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abc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 证的结论,可以转化为:0)()(c思维变通性的对立面是思维的保守性,即思维定势。

5、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用同一种思维方法解决若干问题以后,往往会用同 样的思维方法解决以后的问题。它表现就是记类型、记方法、套公式,使思维受到限制,它是提高思维变通性的极大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综上所述,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 进行问题转化,是数学思维变通性的具体体现。要想提高思维变通性,必须作相应的思维训练 。第 4 页 共 149 页二、思维训练实例、1、 观察能力的训练虽然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不但能用常规方法解题,而且能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采用特殊方法来解题 。例 1 已知 都是实数,求证dcba, .)()(2222

6、dbcadcba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要证的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而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证明 不妨设 如图 121 所示,),(,dcBbaA则 .)(22B,2cO在 中,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A当且仅当 O 在 AB 上时,等号成立。B因此, .)()(2222 dbcadcba思维障碍 很多学生看到这个不等式证明题,马上想到采用分析法、综合法等,而此题利用这些方法证明很繁。学生没能从外表形式上观察到它与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相似的原因,是对这个公式不熟, 进 一步讲是对基础知识的掌

7、握不牢固。因此,平时应多注意数学公式、定理的运用 练习。、 2 已知 ,试求 的最大值。xyx6232yxyO),(baA),(dcB图1 21第 5 页 共 149 页解 由 得xyx623.20,32,0.2 xxy又 ,9)(12 x当 时, 有最大值,最大 值为2y .429)3(1思路分析 要求 的最大值,由已知条件很快将 变为一元二次函x yx数 然后求极值点的 值,联系到 ,这一条件,既快又,29)3(1)(xf x02准地求出最大值。上述解法 观察到了隐蔽条件,体 现 了思维的变通性。思维障碍 大部分学生的作法如下:由 得 xyx623,32xy,29)(132当 时, 取最大

8、值,最大 值为xy这种解法由于忽略了 这一条件,致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此,要注意02审题,不 仅能从表面形式上 发现特点,而且 还能从已知条件中 发现其隐蔽条件,既要注意主要的已知条件,又要注意次要条件,这样,才能正确地解题,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些问题的观察要从相应的图像着手。、 3 已知二次函数 满足关系),0()(2acbxaxf,试比较 与 的大小。2()(fxf)5.0ff思路分析 由已知条件 可知,在与)2(x2x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 说明该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xyO 2图1 2 2第 6 页 共 149 页对称,又由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所以,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图像简捷地

9、解出此题。解 (如图 122)由 ,)2()(xff知 是以直线 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xfx它与 距离越近的点,函数值越小。 )(5.0(25.0ff思维障碍 有些同学对比较 与 的大小,只想到求出它们的值。而.f此题函数 的表达式不确定无法代值,所以无法比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xf没有充分挖掘已知条件的含义,因而思维受到阻碍,做题时要全面看问题, 对每一个已知条件都要仔细推敲,找出它的真正含义, 这样 才能顺利解题。提高思 维的变通性。、2、 联想能力的训练、 4 在 中,若 为钝角, 则 的值ABCtgBA(A) 等于 1 (B)小于 1 (C) 大于 1 (D) 不能确

10、定思路分析 此题是在 中确定三角函数 的值。因此,联想到三角t函数正切的两角和公式 可得下面解法。tgBAtg1)(解 为钝角, .在 中C0tC)(BAC且 均 为 锐 角 ,、 BA.1.01,0, 0)()( tgBAtgtgt 即第 7 页 共 149 页故应选择(B )思维障碍 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此题条件太少, 难以下手,原因是对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掌握得不牢固,不能准确把握公式的特征,因而不能很快联想到运用基本公式。、 5 若 .2,0)(4)(2 zxyzyxz 证 明 :思路分析 此题一般是通过因式分解来证。但是,如果注意观察已知条件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相似。于

11、是,我 们联想到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证题。证明 当 时,等式 0yx 0)(4)(2zyxz可看作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等根的条件,t tt在进一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个相等实根是 1 ,根据韦达定理就有:即 1yxzzxy2若 ,由已知条件易得 即 ,显然也有 .0,0zyxzxy2、 6 已知 均为正实数,满足关系式 ,又 为不小于 的自cba、 22cban3然数,求证: .nn思路分析 由条件 联想到勾股定理, 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22cbacba、三边,进 一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如下证法。证明 设 所对的角分别为 、 、 则 是直角, 为锐角,于是c、 AB.CA且,os

12、,sinbaA,1cos0,1sin0当 时,有3n 22co,ii第 8 页 共 149 页于是有 1cossincosin22AA即 ,1)(ba从而就有 .nnc思维阻碍 由于这是一个关于自然数 的命题,一些学生都会想到用数学归n纳法来证明,难以进行数与形的联想,原因是平 时不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单纯学代数,学几何,因而不能将题目条件的数字或式子特征与直观图形联想起来。、3、 问题转化的训练我们所遇见的数学题大都是生疏的、复杂的。在解 题时,不 仅要先观察具体特征,联想有关知 识,而且要将其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来解。恰当的转化,往往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所以,进行问题转

13、化的 训练是很必要的。转化成容易解决的明显题目1例 11 已知 求证 、 、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 1。,1cbacabc思路分析 结论 没有用数学式子表示,很难直接证明。首先将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转 化成我们熟悉的形式。 、 、 中至少有一个为 1,也就是说中至少有一个为零,这样,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1cba、证明 ., abcbca于是 .0)()1()()( ca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 、 、 中至少有一个为 1。1cb、思维障碍 很多学生只在已知条件上下功夫,左 变 右变, 还是不知如何证明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为 1,其原因是不能把要 证的结论“ 翻译 ”成数学式子,把陌生问题第 9 页 共 1

14、49 页变为熟悉问题。因此,多练习这种“翻译” ,是提高 转 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12 直线 的方程为 ,其中 ;椭圆 的中心为 ,焦L2px0E)0,2(pO点在 轴上, 长半轴为 2,短半 轴为 1,它的一个顶点为 ,问 在什么范围X )0,2(pA内取值时,椭圆上有四个不同的点,它 们中的每一点到点 的距离等于该点到直线 的距离。L思路分析 从题目的要求及解析几何的知识可知,四个不同的点应在抛物线pxy2(1)是,又从已知条件可得椭圆 的方程为E(2)14)2(2ypx因此,问题转化为当方程组(1)、 (2)有四个不同的实数解时,求 的取值范围。p将(2)代入(1)得:.04)7(

15、22 pxpx(3)确定 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求(3)有两个不等正根的充要条件,解不等式组:p04720)2(4)7(ppp在 的条件下,得0p.13本题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地把问题化归为标准问题:解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问第 10 页 共 149 页题。逆向思维的训练2逆向思维不是按习惯思维方向进行思考,而是从其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问题的正面考虑有阻碍时, 应考虑问题的反面,从反面入手,使 问题得到解决。例 13 已知函数 ,求证 、 、 中至少有一个nmxxf2)( )1(f2f)3(f不小于 1.思路分析 反证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 ,它也是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当要证结论中有 “至少”等字样,或以否定形式给出时,一般可考虑采用反证法。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 、 、 都小于 1。)1(f2f)3(f则 173193182)3(21 nmnmff得 ,921n与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 、 、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1。)(ff)3(f一题多解训练3由于每个学生在观察时抓住问题的特点不同、运用的知识不同,因而,同一 问题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解法,这就是“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可使学生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 化,提高数学思 维的变通性。例 14 已知复数 的模为 2,求 的最大值。zi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