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高考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 V 平 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 平 (V t+Vo)/2 4.末速度 V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 Vs/2(V o2+Vt2)/21/2 6.位移 sV 平 tV ot+at2/2V t/2t7.加速度 a(V t-Vo)/t (以 Vo为正方向,a 与 Vo同向( 加速)a0;a 与 Vo反向(减速)则 a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 12+F22+2F1F2cos)1/2(余弦定理) F1F 2时:F (F 12+F22)1/23.合力大小范
2、围:|F 1-F2|F|F1+F2|4.力的正交分解:F xFcos,F yFsin( 为合力与 x 轴之间的夹角 tgF y/Fx)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FF2F1)OFF2F1O FFYFX O XY6 高考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 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 此时要选择标度, 严格作图 ;(4)F1与 F2的值一定时,F 1与 F2的夹角( 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四、动力学(运动和力)1.牛顿
3、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 合ma 或 aF 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 、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4.共点力的平衡 F 合0 ,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0,yxF5.超重(超 ma):F NG,失重( 失 ma):F Nr0,f 引f 斥,F 分子力表现为引力(4)r10r0,f 引f 斥0,F 分子力0 ,E 分子势能05.热力学第一定律 W+QU(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
4、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 (J), U:增加的内能(J) ,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 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 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 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 摄氏度(热力学9 高考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零度)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5、(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4)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 r0处 F 引F 斥且分子势能最小;(5)气体膨胀, 外界对气体做负功 W0;吸收热量,Q0 ;(6) 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7)r 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8) 其它相关内容 :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 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 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 P47 。七、气体的性质1.气体的状态参量:温度:宏观上
6、,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 (K),t:摄氏温度()体积 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 310 3L10 6mL压强 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 5Pa76cmHg(1Pa1N/m 2)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1V1/T1 p2V2/T2 PV/T恒量,T 为热力学温度(K)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
7、度和物质的量有关;(2)公式 3 成立10 高考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 为摄氏温度(),而 T 为热力学温度(K)。八、电场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 -19C) ;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2.库仑定律:F kQ 1Q2/r2(在真空中)F: 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 k9.010 9Nm2/C2,Q 1、Q 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 电场强度(
8、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 ,q:检验电荷的电量(C)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 EkQ/r 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 m) ,Q:源电荷的电量5.匀强电场的场强 E UAB/d U AB:AB 两点间的电压(V),d:AB 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6.电场力:F qE F: 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 AB A-B,U ABW AB/q-E AB/q8.电场力做功:W ABqU ABEqd W AB:带电体由 A 到 B 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 带电量(C),U AB:电场中 A、B 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 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 Aq A E A:带电体在 A 点的电势能(J),q:电量(C), A:A 点的电势(V)10.电势能的变化 EABE B-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