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诗中.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233424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诗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如何写诗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如何写诗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如何写诗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如何写诗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如何写诗(中) 今天继续讲比喻: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 ,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 ,叙事诗也不例外 ,因此 ,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 ,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富有抒情性的手法之一。如贺铸的词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一首悼之词,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 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出语沉痛,情真意切,哀怨凄婉,动人肺腑。词中除了上片起首二句用赋体直抒胸臆外

2、,多用比喻,比喻使其哀怨思念之情更加凄婉、更加深沉。 首先,词牌半死桐就是个极为准确形象的比喻。唐代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中有 “琴哀半死桐 ”之句,贺铸引来比喻丧偶后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就像梧桐半死一样。李商隐石城诗: “鸳鸯两白头 ”,贺铸又引来改写成 “头白鸳鸯失伴飞 ”,与 “梧桐半死清霜后 ”形成精妙的对偶比喻句式。 它比起李峤和李商隐的诗句,不仅形成工整的对句,形式更为精美,由于由单比变成复合比,情感 上也更为哀怨、动情。紧接着的 “原上草,露初晞 ”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篇中的 “薤上露,何易晞 ”,与 “梧桐半死清霜后 ”两句共同构成 “博喻 ”,由对亡妻的悼念进入人生苦短又

3、“去日苦多 ”的更为深沉的悲哀。从中不仅再一次感到贺铸深厚的文学修养、化用前人成句的功力,也看到词人运用比喻的极为高明技巧。 比贺铸稍后的吴文英有首风入松,其上阙也是多用比喻: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其词典雅谐畅 、含蓄委婉,能于工丽的周邦彦与清空的姜夔之外,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很得力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吴文英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官,却也算不上隐士,以江湖游士身份辗转依附于官僚权贵之门,生活来源倒不匮乏。 吴文英年轻时在杭州与一女子相恋,度过一段极为浪漫的生活。在词人离开杭州的十多

4、年间,曾多次回忆这段恋情,也都是用柳、雨、荷、孤燕作喻: “泪香沾湿孤山雨,瘦腰折损六桥丝 ”(昼锦堂),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向谁家 ”(忆旧游)。 十多年后,词人后再次赴杭,闻女子已死,词人悲痛异常 ,写下青玉案亲自祭悼,词的开头也是以柳作喻: “短亭芳草长亭柳,记桃叶,烟江口 ”。 在这首风入松中,诗人除了环境的渲染和气氛的烘托外,也多用暗喻,如 “愁草瘗花铭 ”即是以花喻人,以 “瘗花 ”暗喻美人已逝,以 “愁草瘗花铭 ”来暗喻对昔日情人的追悼。追忆昔日,那楼前小道上的履痕足印,花前柳下的笑语轻声,携手分离处的黯然神伤,都勾起词人难以消除的隐痛

5、, “一丝柳,一寸柔情 ”这个贴切的暗寓使这种伤痛更加形象、更加感人。 在中国古代词人中,用比喻来抒情并取得出色成功的例子相当多,如秦观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 “自在 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如愁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双燕飞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坠处遗香泽 ”,黄庭坚 “月仄金盆坠水,雁回醉墨书空 ”, “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等等。 4、使诗中的人生哲理含蕴更为丰厚、更为深沉 古文中的比喻与古诗中的比喻 ,有所不同。说理性散

6、文中的比喻,只是用来说明道理。在说理性散文中,只要是能说明道理,可以用不同的比喻,而且比喻本身并不是道理,如买椟 还珠、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诗歌则不同,诗的比喻往往成为诗的形象一部分,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的成为哲理诗或诗中蕴藏的理趣。这种寓意就在形象之中,而不是到形象外去寻找,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此诗是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也夹杂着生命短促、世事苍黄、物是人非的叹喟,充满一种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起因于有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渑池,由于马死了,两

7、人只好骑着跛驴到僧 寺去寄宿。兴会所至,在寺庙的一堵墙壁上题下了一首诗。 这一次苏东坡故地重游,当初接待他们的老僧却早已死去,只存一座灵骨塔,当年兄弟俩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塌坏了。看到物非人也非,东坡百感交集写了这首诗。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在苏轼看来,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就是苏轼理解的最优美人生态度! 苏轼还有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一,其中对 “神似 ”的

8、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指出 “形似 ”的见解就像个孩子一样非常幼稚。诗歌和绘画一样,都要讲究 “神似 ”,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这个明喻,既让读者形象地看清形似论者的浮浅,也可看出苏轼为人的率直认真。 苏轼诗歌中曾多出使用比喻来阐明哲理,如题西林壁中诗人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个比喻来阐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 论也不一样;在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中,又用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来说明同样的道理。 在慈湖夹阻风中,

9、用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来感叹世道的艰难和人心的险恶。在法华寺横翠阁中,用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来阐释江山易代、人生苦短的人生领悟。 元代是一个落后生产力统治先进文明社会的畸形时代,元蒙统治者注重有实际技能的工匠而轻贱上层建筑的文人,有所谓 “八娼、九儒、十丐 ”之说,儒者的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所以,元代汉族士大夫沦落到社会下层,与歌舞娼妓为伍,这种地位上的巨大反差引起心理上的失落和反抗:一方面他们流浪江湖,与统治者不合作,另一方面,又用历代圣贤的遭遇来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从而产生许多看透世情、逃离是非的小令作品, 如关汉卿的南

10、吕 四块玉 闲适: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名利场,钻进安乐窝,闲快活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中 离亭宴煞 一段: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 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重阳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 乔吉双调卖花声 悟世云: “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 ,残杯冷炙 ,掩清灯竹篱茅舍 ”。皆表达这些士大夫对功名富贵和世道人情的参透以及坚决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诗中以多种事物作博喻,

11、寓理于事,理藏事中。 二、比喻的分类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 ,最早对比喻进行分类研究是宋代的陈毅 ,他在文则中把将比喻方式分为十种:明喻、隐喻、类喻、话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这种分类过于繁复,现在一般只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借喻(曲喻)和博喻等几种。另外,有的学者又从比拟对象上进行划分,分为 “以人喻人 ”、 “以物喻物 ”、 “以人喻物 ”和 “以物喻人 ”四类。 (一)从比喻方式划分 1、明喻 就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 ,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 “象 ”、 “好比 ”、 “似 ”、 “如 ”、 “同 ”、 “仿佛 ”等。如卫风 硕人篇形容一位美女

12、: “手如柔芙 ,肤如凝脂 ,颈如蝤蛴 ,齿如瓠犀。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使用的就是明喻。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明喻的诗词很多,如: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诗经 小雅 小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浣溪纱), 浣溪沙 糊涂了,鹊桥仙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独上

13、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赵嘏江楼感旧),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岑参暮秋山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等。 2、隐喻 隐喻又称 “暗喻 ”,它和明喻不同:明喻是用 “象 ”、 “似 ”、 “如 ”、 “同 ”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而暗喻则无此关联词,虽打比方却不明说。如 孔雀东南飞中 “君当作磐石

14、,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其中前两句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以 “磐石 ”和 “蒲苇 ”作比,喻体和比喻词之间无副词 “象 ”、 “似 ”、 “如 ”等关联,因此是隐喻;第三句 “蒲苇纫如丝 ”则是明喻。 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隐喻的诗词也很多,如: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东方虬春雪), “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等。 3、借喻 又称曲喻。借喻是一种比隐喻还要隐曲的比喻,根本不露比喻痕迹,不仅喻体与本体之间没有 “象 ”、 “似 ”、 “如 ”、 “同 ”等副词作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甚至本体都不出现。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将此称为 “象外句 ”,特点是 “比物以意 ,

16、而不指言一物 ”,并举诗僧无可的诗句为例: “无可上人诗曰: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是落叶比雨声也。又曰: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是微阳比远烧也 ”。 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云: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名为写松,实喻王复的品格,这就是借喻。孟郊的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亦是借喻,用春日的阳光 沐浴小草借喻母亲哺育孩子成长。 中国古典诗人常使用借喻来突出自己的情感或突显主题,如明代于谦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石

17、灰吟: “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俱是借喻,用煤炭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辛劳;石灰吟更是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再如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长恨歌); “城中 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代人赋),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苏轼法华寺横翠阁);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莫道桑榆晚 ,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

18、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野菊荒苔各铸钱 ,金黄铜绿两争妍。夭公支与穷诗客 ,只买清愁不买田 ”(杨万里戏笔);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 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等。 4、博喻 即是用多个喻体反复设喻来说明同一个本体。 博喻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如苏轼的百步洪,形容洪水往下奔泻的那一段就使用多个喻体: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中连用七种形象来比喻水流之急。再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折扬、黄

19、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亦用五种乐曲和 荆山之玉典故对王十二的曲高和寡、无人理解表示同情; 另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各个方面 ,这在描叙音乐的诗篇中经常见到,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 ,奴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漪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 诗人使用 “急雨 ”来比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用 “私语 ”比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用 “大珠小珠落玉盘 ”来比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使用,用 “间关莺语花底滑 ”来比喻乐曲中流畅的境界,用 “幽咽泉流水下难 ”来比喻乐曲中滞涩的境界等,这就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琵琶弹奏时的各个方面。 又如韩愈听颖师弹琴: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用 “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比喻低沉缠绵的乐境;用 “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 ”比喻慷慨激昂的琴声;用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比喻琴声的悠扬;用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比喻乐调中出现主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