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血 液,Blood,南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体 液(占体重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血液5%(指血浆),组织液15%(包括淋巴液),血液(全血)占全身体重 7% 8%,一、体液( body fluid),二、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 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1、运输2、缓冲3、调节体温4、免疫和防护,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作用:,胶渗压:,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分布。,晶渗压:,维持红细胞正常大小、形态、功能。,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crenated erythrocyte圆锯齿状的红细胞
2、,Biconcave discoid shapeof normal erythrocyte,红细胞的数量 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贫血(anemia):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下限。,(1)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影响因素:, 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红细胞内的粘滞度, 红细胞膜的弹性和粘度,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0.85%NaCl,0.35%NaCl,0.42%NaCl,0.65%NaCl,(2)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与溶血,溶血(he
3、mocytolysis):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由于渗透作用,水分将进入红细胞,体积增大,如果增大到4560,则红细胞破裂,胞质中Hb逸出细胞外,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沉降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盛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4、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Rouleaux formation,缗钱状形成,红细胞的叠连,思考题:将血沉正常的人的红细胞置于血沉快的病人的血浆中,血沉结果如何?,(二)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胚胎早期为卵黄囊,后为肝、脾和骨 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蛋白质 基本原料 造血原料: 铁 叶酸 成熟因子 Vit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缺氧
5、、RBC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二、 白细胞生理,(一)白细胞的形态、正常值、功能和分类,数量:(410 ) 109/L,变异范围大,功能:实现对机体的防御功能,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二)白细胞的特性及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生理特性:, 血细胞渗出, 趋化性, 吞噬作用, 分解作用,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颗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无颗粒细胞,三、血小板(platelet)生理, 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胞质。,(一)血小板的形态、正常值和功能,正常值:,1003
6、00109/L( 1030万/mm3),功能:,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的通透性。,(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3、释放,4、吸附,5、收缩,思考:为什么有的人伤口流血一段时间后血液会自己在伤口处凝固?,(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2、参与凝血,3、维持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4、吸附作用,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7、,并将血细胞网络于其中,形成血凝块。,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一)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1、除因子和PL外,都为蛋白质(酶),2、多在肝脏合成,有些合成需Vitk参与;,特点:,3、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二)凝血过程,1、血液凝固的基本反应过程,凝血过程是一个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可分三个步骤:,(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
8、酶。,(3)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1、内源性凝血,完全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完成。由因子始动。,(1)表面激活阶段,(2)磷脂表面阶段,(3)纤维蛋白的形成阶段,2、外源性凝血,不完全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完成。由组织因子始动。,3、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之间的区别,二、血液中的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等。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 、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 。,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 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
9、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等。 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 作用: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的关系,三、纤维蛋白的溶解,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血浆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的激活,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
10、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第四节 血量、输血与血型,一、血量(blood volume),占体重78% 60Kg的人, 4-5L。,包括循环血量和贮备血量。,二、输血(blood transfusion),健康人一次失血不超过10%全身血量,不出现临床症状。,健康人一次失血超过20%全身血量,出现临床症状。失血超过30%,危及生命。需输血。,三、血型(blood group),血型是血细胞上特异抗原物质的类型。,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特异性抗原物质称之为凝集原。而血清中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称凝集素。,凝集反应:
11、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凝集反应。红细胞凝集成团,并会发生溶血反应。,Landsteiner 奥地利,1930年获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一)ABO血型 1、ABO血型分型原则: 血型红细胞上的抗原血清中的抗体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抗B,ABO血型系统抗原和抗体,2、用A、B型标准血清检定血型,3、输血原则:,输同型血。交叉配血。, 如果主、次侧均不发生凝集反应,可输血。, 如果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次侧发生凝集反应,可少量缓慢输血。, 如果主、次侧均发生凝集反应,不可输血。,(二)Rh血型,1、发现,Rh(Rhesus
12、 )血型系统(1941) 将Rh monkey红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抗Rh monkey红细胞的抗体,此抗体血清与人红细胞混合,85%美洲白人红细胞被凝集,说明人红细胞膜上含有与Rh monkey一样的抗原,即命名Rh血型抗原。,2、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分型 C、 c 、D、E、e ; D抗原特异性最强 Rh血型抗原仅发现于红细胞膜上。,3、Rh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Rh血型抗体(IgG型)不是天然抗体。,Rh血型的临床意义:(1)Rh阴性者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输血,由于其体内没有Rh抗体,故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但会剌激Rh阴性者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后,即会产生溶血反应。,(2)Rh阴性母体若孕育了Rh阳性胎儿,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抗原因某种原因可以进入母体,通过免疫反应使母体产生免疫抗体,当再孕育Rh阳性胎儿时,母体内的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引起胎儿发生溶血反应。,生理止血的步骤,1、受损小血管收缩,3、激活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使之活动相对平衡,限制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蔓延出这一局部。,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受损处形成松软止血栓。,* 局部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出现血凝块,与血小板构成牢固止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