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生态思想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1一自然之美的诗意描绘2(一)自然之冲淡美2(二)自然之律动美3(三)自然之力量美4二追求诗意人,建构生态自我6(一)真美善合一,追求人性的升华7(二)超然世外,追求“诗意的栖居”9三诗品生态意识的思想来源10(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传承101诗品所体现的老庄道家思想102诗品所体现的儒家的“仁”11(二)社会风尚和外来佛教的影响12(三)司空图个人经历和审美偏好13四结语14参考文献14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2、I【摘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二十四诗品的生态思想,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写了此文章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大部分阐述了二十四诗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这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第三大部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角度写了司空图生态意识的思想来源。以此进一步拓展二十四诗品的研究方向,为挖掘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思想出一份绵薄之力。【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生态思想【ABSTRACT】SIKONGTUS“TWENTYFOURPOEMS“HASVERYIMPORTANTSIGNIFICANCEINOURLITERARYHISTORYTHISARTICLEFOCUS
3、ESONTHE“TWENTYFOURPOEMS“ECOLOGICALTHINKING,I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WRITINGTHISARTICLE,MOSTOFTHEVALUEANDSIGNIFICANCETHESECONDMOSTELABORATEOFTHE“TWENTYFOURPOEMS“INTHEREFLECTTHEECOLOGICALTHINKING,WHICHISTHEMAINPARTOFTHEARTICLETHETHIRDMOSTOFTHESOCIALBACKGROUNDANDPERSONALEXPERIENCESFROMTHEPERSPEC
4、TIVEOFWRITTENCOMMENTSOFTHEIDEOLOGICALSOURCESOFECOLOGICALCONSCIOUSNESSINORDERTOFURTHEREXPANDTHE“TWENTYFOURPOEMS,“THERESEARCHFORTHEMININGOFCHINESECLASSICALAESTHETICSOFECOLOGICALTHINKINGUPAMODESTMEANS【KEYWORDS】SIKONGTU“TWENTYFOURPOETRY“ECOLOGICALIDEOLOGY1前言司空图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的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共二十四首四言诗,既是一
5、幅幅色彩斑斓的景物画,又是一篇篇趣味隽永的说理诗。诗品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和诗歌的形式,总结归纳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规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问题,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苏轼曾经说过,表圣“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余三复其言而悲之。”1四库全书提要说诗品“持论非晚唐所及,诗品亦深得于诗理。”司空图的诗品堪称中国古典诗论史和思想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目前,在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中,关于诗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据笔者考察,近年来,对于诗品的研究非常丰富,研究者大多从历史学、美学、文化学视角来考查诗品的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例如有人从历史研究
6、的角度考证作者真伪问题(如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郁沅在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六期上发表的作者问题新谈);有人研究诗品的道家思想(如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韩文革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上发表的与老庄哲学)、儒家思想(云南大学中文系讲师刘炜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上发表的中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人专门研究诗品意象式批评的艺术价值(如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刘天利在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五期上发表的略论意象批评模式)等等。近年来,挖掘古典文论中的生态思想内蕴是生态文艺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最理想的栖身之地。正是通过许许多多中国古典美学家
7、、艺术家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努力,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才得以保存、传递和弘扬。”2毫无疑问,诗品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鲜明生态思想的经典著作,但诗品中的自然生态思想究竟呈现出哪些鲜明的脉络司空图诗论思想中的生态意识有着怎样的独特内涵及现实意义以上研究课题一直鲜有人挖掘。本文将首先从钟爱自然万物、建构生态自我两个方面来考察诗品所包蕴的自然生态思想的具体呈现。1苏轼书后26、送参寥师诗均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册第七十六至七十九页。2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第19页2一自然之美的诗意描绘自然界是个大的生态系统,自然是孕育万物的母体。“所谓生态智慧,其
8、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3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也指出“把握住崇尚自然的思想与崇尚自然之美的文学观念,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学。”4展读诗品,你会恍若进入二十四幅绚丽多姿的自然画卷,你会发现每一品都浸润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由衷艳羡和喜爱之情。从诗品的字里行间,司空图尊重自然,钟爱自然万物的审美情趣跃然纸上,作者正是通过对自然界某些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描摹体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也充分展示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的自然生态意识。细致考察诗品所展现的自然生态之美,我们可以发现,司空图着重倡导的是自然之冲淡美、自然之律动美、自然之力量美。(一)自
9、然之冲淡美冲淡是诗品中最为重要的一品“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平时处世虚静,放弃功名利禄,内心不被世俗之心所侵扰,身体不被世俗之事所禁锢,与自然相和谐,与造化合一。这是一种“冲淡”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像庄子天地篇中所说“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但是拥有这种“冲淡”品格的人会怎么样的司空图用了仙鹤、春风、竹林等一连串自然意象来呈现。拥有冲和淡远品格的人,汇集了阴阳和合的生气,能够与仙鹤同飞;能够感受到温暖和煦的春风,能够听到春风吹过竹林凑响的乐曲。这种与自然想融合
10、的境界实则美妙,但是这种“冲淡”的诗境是与自然相契而得,绝非人力所能达到。诗人偶然得知,心目相应,但是当刻意去寻求的时候,却毫无所获。这就是说“冲淡”之境全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只有神会方可领悟其中之妙,不落形迹,因此“脱有形似”,则“握手已违”。诗品通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灵动、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除冲淡外,3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第19页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3诗品中雄浑、纤秾、绮丽、典雅、清奇、沉著、含蓄、委屈等皆以大自然的客观景物为着力刻画的对象,充满了生机盎然的诗情画意,无不令人感到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意韵。如纤秾中
11、描写了“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的景色。在水畔,多棵桃树挂满碧桃,和煦的春风与流水交相辉映,显得春光无限,更有美人时隐时现;水边的杨柳随风荡漾,影子在水中招摇,树上流莺的歌声婉转回荡于深谷之中。这一品突出表现了自然之声、色美,但是绝没有浅俗鄙陋之态。虽然描写具体细致,但是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它虽然清晰可见,但又不是一览无余的,仔细品来,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是一派明丽清新、色彩鲜艳、幽静秀美、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使人流连忘返,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忘却人间的烦恼、尘世的污秽,享受自然界纯洁、清爽、秀丽、高尚的美好春光的愉快和幸福。含而不露,冲淡自然是诗品所
12、推崇的审美旨趣,而这一审美旨趣正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规律同化为一。生态意识的“核心要义即强调世界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以一种整体性观点来观照世界,它彰显的不是现代机械论世界观所强调的对大自然的理性谋划和强力征服,而是直觉体验和温柔亲和。”5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和自然相融为一,就在于人对普遍联系的宇宙大生命的体验和内化。在诗品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摹多姿多彩的生命姿态,几乎每品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崇尚平淡、不加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每一品仿佛一幅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作者从自然的角度来描绘人生图景,他对自然万物中细小生命的细察与珍视,都无不流露出对自然生命怀有生态同情。(二)自然之律动
13、美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该,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可见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运行不息的。司空图的诗品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来进行创作的,诗品中司空图想要构建的正是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态系统。例如流动一品“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5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汪东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13页4此品是说诗歌意境的流动之美。前四句是说水车转动,不停的流出清澈的水,丸珠转动,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但是这种转动是事物本身性质的表现,宇宙本体就是不断变化的,如
14、果认为流动是借助圆的物体才有,那就是一种愚蠢的想法。这里说出了宇宙本体都是一体的,都是在按照自身的轨迹在运动,如果没有运动,就没有这样的宇宙存在。中四句说天体的运行,不管是天还是地,都是没有穷尽的,没有停息之时。因此寻找变动的本源,认识它相合的本性,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流动。它变化莫测,终归于空无,上下几千年始终如一,这才是“流动”的本质。这一品中。司空图为我们阐明了一种深刻的自然生态观,那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宇宙本体是一个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生态系统。而我们只有认识到宇宙的这一本质特征,才能真正的认识宇宙生命的这种“流动”之美。宇宙是一个运行不息的生态系统,司空图在诗品
15、中正是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自然场景。这种自然场景无不流露出天然律动的生命激情和美的生活气息。如雄浑中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宇宙本体原是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体现出“雄浑”之貌。“油云”与“长风”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不落形迹,给我们这一种神秘的美感,正是这种神秘的美感促使我们想要抓住它、把握它。自然万物按照各自的规律无休无止地运动,这是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诗品中也正是给我们构建了一个运行不息的生态系统。“在这里,人的生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自然的节律之中,自然也以自身隐秘的节律应和着人,在一种生命共感之中,人超越了个
16、体的局限,充分地感受到了自然大化生命的永恒,进入到一种无乐而至乐的生态境界。”6诗品中的每一品都给我们以一幅画面的形象,但是这些画面又都是富有动感的。如典雅中描写佳士隐居的生活环境,其中描写到了飞瀑从上而下掉落的情态;又如形容中写到“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展现给我们一派风云变幻无穷的姿态,花草蓬勃生长的神气,海水汹涌澎湃的波涛,山峦绵延起伏的壮阔,等等。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这些运动的自然景物,在运动中展现他们的美,无不流露出天然律动的生命激情和美的生活气息。(三)自然之力量美大自然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冲淡之美与律动之美外,还有力量之美。大自然的力量之美在诗品中也得到了体
17、现。例如悲慨一品6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汪东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5页5“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这一品讲的是诗歌中具有悲壮慷慨特色的作品的艺术境界。前四句写出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大自然的力量如此之大,吹起的大风卷起狂浪,坚实的树木也被大风吹折,心里的痛苦无法排遣,想要的得到一丝安慰与休息,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岁月如流,人生如梦,荣华富贵也只是过往云烟。世道的沦丧,即使是雄才,也只能是扼腕叹息,无能为力。面对自然的狂力、世道的炎凉,即使是力能扛鼎的超人武艺,又
18、能怎么样呢面对自然的爆发,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也只能看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暗自伤心而已。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自然之伟力的由衷赞叹。豪放中写到“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洞察造化无所窒碍,而有吞吐“大荒”广漠的海外之域的宏伟气势。内心气沛,得自然之道,内心进入得道之境,外表就有狂放之态。其中“吞吐大荒”一句让我们感觉到无限的力量,有气吐山河,吞吐日月的气势。又如劲健中写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前两句写得道的隐士随风而行的姿态气势,接下来
19、的两句巫峡绵延千里的气势,给人一种力能扛鼎之感,既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象,也显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劲健特点。前四句主要体现了自然的力量之美。中四句强调这种“劲健”的力量是来自于自然本体,人的内心如果充满阴阳和合之元气、真气,没有任何杂念、欲求,能以虚静之心胸容纳太和之真气,这才是“劲健”之精神气骨的前提。而这种天地壮丽的自然景观,是非人力多能达到的,它要求主体与自然同化,在自然万物中寻求力量之美,寻求“劲健”。诗品不仅充满着对大自然力量之美的由衷欣赏和赞叹之情,还特别注意自然之美对人心的净化力量。人们只有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一切发展规律,才能在自然中感悟生命,期望得自然之道。
20、从中我们可以体到作者对自然之力的尊重和敬畏之情。综上所述,诗品为我们展现了自然美的多方面特征,自然之冲淡美彰显了大自然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自然之律动美构建的是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态系统;自然之力量美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伟力的敬畏之情。以上种种对自然美的展现都流露出作者朴6素的自然生态观念,作者不仅十分珍爱自然生命,而且视万物生而平等,具有相当自觉自律的生态意识。与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密切相联系的是中国古代美学家和艺术家生而不有的高尚情怀。这是一种极高的审美境界。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道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21、德。”这是说,“自然产生万物,却并不占有万物,更不因此而视自己为万物的主宰,这就是“玄德”,即一种最高的品德。在庄子那里,更进一步发现,这种玄德是一种最高的美,也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7司空图的诗品中流露出这样平等的生态观念。从整个诗品来看,每一品都是以自然作为背景来描写的,每一品都可以体会到自然的气息。特别是描写“畸人”、“真人”一类的得到隐士时,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认为众生平等,并且赋予自然以生命。“地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学会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地尊重它;正像爱我们自己一样,我们也必须爱这个星球上的一切生命。”8综上所述,正是有了对生态智慧的透彻领悟,才有
22、司空图对自然之美笔下生花、诗意盎然的描绘。但是,由于缺乏现代生态学知识的浸润,司空图笔下的自然山水的面貌仍然呈现出更多的人化色彩,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大多是抒情写意式的生命领悟,而鲜有精细刻画的体验描绘。二追求诗意人生,建构生态自我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美的审美观照上,那诗品就仅仅只是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自然山水画了。其实不然,诗品还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中国古代美学家和艺术家将大自然不仅仅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而且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对大自然的欣赏与亲近是人生之必需,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9在诗品中,司空图不仅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还刻
23、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诗意人生的追求,意欲建构一种厌弃尘俗、回归自然、超脱物外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纯粹精神上的崇高和超脱,主体只有达到内心的澄明与宁静,才能自由地翱翔于天地之间。7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第23页8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9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第23页7因此,我们认为,诗品不仅展现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试图从精神生态的高度上来重建自我人生,在获得自我解放的同时,也给众人与世界无私的爱,意图在与自然相互应和的人生境界中
24、实现人性的真、美、善的升华。(一)真美善合一,追求人性的升华诗品崇尚真实之美,这种“真”不仅是自然真实美的流露,还是一种人性合乎生命本真存在状态的绝对真实美的展现,是摒弃了一切外在东西之后的真实。如绮丽中提到“神存富贵,始轻黄金”,黄金代表着形迹的富贵绮丽,而精神上的富贵当然要看轻黄金,而追求内在的、精神上的富贵。人为雕琢的绮丽往往是一种外在的浓艳色彩,而内心却是空虚的,所以后面有提到了“浓尽必枯”;但是外表看起来淡泊自然的,其内心深处则常常是丰富而绮丽的,所以说“淡者屡深”。只有摒弃了物质上的“真”,而去追求精神上的“真”,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自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最高的理想审美境
25、界,它的哲学和美学基础是老庄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对人为。相对来说,我们可以把自然中的“幽人空山,过雨采萍”看为对人性之“真”的进一步升华。“幽人”在空山中居住,不以人欲而违背天机,雨后闲步,忽见萍草,随意采拾。幽人无欲无求地在自然中生活,顺应自然,感悟自然,随时随地感受大自然的美。虽然幽人的物质生活所能得到的是有限的,但是精神上他是充实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空图摒弃世间尘杂,追求精神上纯洁高尚的决心和勇气,在真真切切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人性的真,顺应自然规律,俯视万物,众生平等,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人生观。和庄子一样,在诗品中,司空图似乎非常偏爱畸异人物,如高古中的“畸人”、自然、实境、洗练中的
26、“幽人”、疏野中那位“筑室松下,脱帽看诗”的“野人”。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正常人,即那些为名为利而劳心憔悴、野心勃勃的身体健康的人而言,这些畸异人物大都看似行为举止异常,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实则通于大道,同于自然,是最符合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形象。“野人”随手自由取物,则自可富足不尽;只求与真率相约为期,而绝没有任何约束;脱帽看书,绝没有任何时间概念,完全是顺着自己的心态。“幽人”居于空山,雨后初晴,在山中散步,随意拾取地上的落花,顺应自然,不以人欲而违背天机。“畸人”手把芙蓉,凭借一颗得道之心,来到了一个“高古”之境,这里月光明朗,长风凉爽,华山幽深,钟声清脆。这些人物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27、就是行为的自然发出和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们脱离世俗的牵绊,追求一种自由和谐的本真生活。借助这些人物司空图想8要达到是一种超脱于尘世、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这也是道家修行之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共同的追求,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诗品中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品都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唯美的画面。除了塑造一系列畸形人物形象外,诗品中还塑造了一系列美好的人物形象,如纤秾中的美人、清奇中的“可人如玉”、典雅中的佳士、飘逸中的高人、旷达中“杖黎行歌”的隐士、悲慨中的壮士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有的外形美好,有的本性纯真,有的情调高雅,有的超脱物外、有的感人至深,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物形象看成是司空图
28、对人生境界的理想化身。如清奇中的“可人如玉”。“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此品前四句写了“清奇”之境秀美的松林下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小洲上盖满了白雪,小溪对面有一艘小渔船。生活在这样淡远景色中的“可人如玉”,穿着木屐,悠闲地散着步,走走停停,神态自若,心情淡泊,天空碧蓝,无丝毫尘埃,真是一派清奇之景。他们生活在这样恬淡的景色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同时充盈中自己内心的精神之美。可见“可人如玉”所追求的是一种恬静淡远、超脱外物的本性之真,追求的是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借助“可人如玉”,作者想要给我们呈现
29、一种内外美兼修的理想状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这种理想状态的执着追求。诗品在大自然中感悟人性之真与美的同时,也倾向于追求人性中的“善”。诗品中的“善”首先体现在作者内心传统的儒家思想上。如沉着中提到了“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这一品写一个隐居山林之人的沉着心态。这个隐居之人时刻不忘自己的友人,朋友没有给自己写来书信,自己猜测友人远行了;但似乎又感觉所思之人距离并不遥远,仿佛就在眼前。虽与友人相隔甚远,但是对友人的思念却时时萦绕在心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人的关爱和注重培养仁爱之心。相对于沉着中的隐士来说,悲慨中的壮士有着“铁肩担道义”的善。“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
30、,浩然弥哀”,面对天道的沦丧,身有超人武艺的壮士想要用手中的剑来力挽狂澜,拯救民众于苦难当中。壮士有着悲天悯人的激烈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背后是一颗勃勃跃动的仁心。悲慨一品用“壮士”这一英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内心隐忍的拯救大道和苍生的济世之心,作者由此而升华了自己人性中的善。9综上所述,真美善在诗品中有多处体现。但是诗品中的真美善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统一于司空图对人性升华的追求之中的。按照道家思想的要求,作者想要追求顺应自然、感悟自然之真与美的隐士人生;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作者想要拥有一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仁心。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在司空图而言,这些都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之境。(二)超
31、然世外,追求“诗意的栖居”除了实现人性之真、美、善的升华外,司空图更多地是想在超然世外的人生境界中追求一种诗意人生的理想化状态。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无欲无求的,少私寡欲,素处以默,不与世界同流,追求超尘脱俗之境。诗品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拥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内心高洁。司空图把这些人物形象都放到特定的环境中,而且这些人物都可以与自然相融合,和谐共居。例如典雅一品“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典雅”就是庄重、高雅的意思。此品所表现的是道家顺应自然、超凡脱俗、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所体现
32、出来的诗歌意境。其中描写了佳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趣倒上一杯美酒,在茅屋里欣赏着淅淅沥沥的雨,陪伴自己的是旁边的竹子。白云飘来,正是雨过天晴的好时候,更有活蹦乱跳的小鸟在林中追逐。这时候在绿丛中枕着琴小憩,望着山上飞下的瀑布,落花无声,人像菊花一样淡泊。这一品都是从佳士的所见所感的角度写的,隐居的佳士生活在大自然中,每天与大自然中的生灵为伴,脱离了世俗的喧嚣,与大自然心灵相应,能够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读懂大自然的美,与自然和谐共居。而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也只有看透了世俗的纷繁,不被世俗所困扰的人才能拥有。诗品中司空图从一些特定人物的角度描写了很多自然景色,表现了他们沉醉于自然景色中的自得与满足。
33、通过一系列描写,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想往。如疏野一品“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10这一品则是写隐居高士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的性格特征。只要拥有真性情,那么就会获得一种不受任何羁绊的真率和狂放。那么自然也就会随手拾物也自感富足,就会自始至终与真率和狂放相期相随。这种真率、狂放而不受任何羁绊的生活,作者用这样的意象来表达像幽居的隐士结庐于苍翠的松树之下,脱下帽子,无拘无束地吟诵诗章。只知道日出日落的昼夜变化,却不管如今是何朝何代倘若能如此闲适,怡然自得,又何必要追求什么作为呢当事人以
34、这种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和人格修养去处世行事,就可进入到“天放”的境界。作者对自然详尽而尽美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衷和对隐士生活的想往。但是诗品通篇崇尚自然,就难免有些沉湎自然,消极避世之思。但其生态思想之积极意义更为明显。它不是抽象说理,更不是通篇口号般的强加灌输,而是用精彩生动的形象性话语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富有神韵又历历在目的画面,每品读来是诗,品来是画,抽象的人生大道、哲学之思都如涓涓细流一般沁人心脾,丝毫不觉得有半点牵强忸怩之态,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如痴如醉。诗品中有些经典名句尤其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甚至很多人拿来作为座右铭,这对压力巨大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启发心智、慰藉
35、人心的良方。重读诗品对挖掘中国古代生态思想资源、建设21世纪生态社会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三诗品生态意识的思想来源以上论述了司空图的诗品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我认为诗品生态意识的思想来源,可以从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传承、社会风尚和外来佛教的影响和司空图个人经历和审美偏好三个方面来论述。(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传承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并且文化有很大成就的朝代。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占据了绝大部分。唐朝诗人传承前人的自然生态意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空前融洽的地步。唐代诗人有着空前的自然生态意识,他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时能保持一种健康、合理的心态,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把自然
36、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老庄道家思想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典型的自然生态思想,而这两种思想在诗品都有所体现。1诗品所体现的老庄道家思想前人有关司空图诗品中老庄道家思想的论述已经很多。例如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11博士生韩文革在他的与老庄哲学论文中详细论述了诗品与老庄哲学的内在联系。文章中说“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道家境界是一种追求空灵、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其中有着丰厚的自然生态意识。而司空图从小研读诗书,对道家有着充分的认识和认可,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诗品既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创作的,同时也充分体现着道家思想。诗品中提到“道”以及与“道”直接相关的地方有多处。如“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自
37、然)“由道反气,处得以狂。”(豪放)“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委曲)“情性所至,妙不自寻。”(实境)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老庄的自然天道观,都是说作文章要自然而然,不可强求。自然中之所以能够“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就是因为诗人与道和谐相处,凡事都按照道的方法来处理,也只有这样才能“着手成春”,写出优秀的诗篇。所以自然之道关键就是要拥有一颗道心。反之,如果心中无道,而是着意追求诗歌的意境,想要凭借人力获得诗歌创作的灵感,那么道会最终失去,即所谓“真与不夺,强得易贫”。除此之外,诗品中也有很多老庄道家思想中所特有的人物形象。如高古一品中的“畸人”。“畸人”是道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既没有世俗之心,也没有
38、尘世间纷纷扰扰的事物在身,与世俗中追求名利的人有天壤之别。借助道家的“畸人”,司空图想要达到是一种超脱于尘世、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这也是道家修行之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2诗品所体现的儒家的“仁”仁爱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这种仁爱的思想不仅指向人,而且也指向世间万物。有学者指出“儒家将仁爱之心直接赋予自然界,要求人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不仅要爱人,而且要爱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认为行仁有三个环节,即亲亲、仁民、爱物,爱物是行仁的最高境界。当人能自然而然地爱亲人、爱他人时,对人所居住的环境,对人所依赖的自然存在物都会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0
39、所以,笔者认为,儒家的仁爱思想之中也蕴含着钟爱自然、善待他人的生态情怀。在诗品中,司空图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我们认为,司空图的诗品继承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司空图钟爱万物的自然情怀之中,另一方面,其沉着与悲慨二品,表现的正是爱亲人、爱朋友、10郝现军、郝燕飞解读先秦儒家生态思想,沧桑2008年第5期,第128页12爱天下苍生的儒家“仁”的思想。诗品中很多品都描绘了一派恬淡的自然风光。如自然中的“幽人空山,过雨采苹”,精神中的“碧山人来,清酒深怀”,缜密中的“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豪放中的“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等等。诗人尽情地享受自然带给他的
40、愉悦与恬静,这背后隐藏的是一颗真爱万物的仁爱之心。沉着描绘了一幅思念的情景。“鸿雁不来,知子远行”,是说所思之人在外远行,没有丝毫音信。“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是说所思之人虽然远行在外,但是有人在思念,在思念人的心中,二人的心靠得很近,仿佛近在咫尺。关爱他人就是在修养仁爱之心,成就自己的道德。又如悲慨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士”。“大道日丧,苦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面对日渐沦丧的大道,虽然抱有拯救天下苍生的责任,但是怀才不遇,也只能是“浩然弥哀”。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在因天下苍生而起的悲慨的背后,隐藏的是一颗仁心。拯救大道,拯救苍生,既是仁心的外露,也是仁心的生
41、长。综上所述,老庄道家思想主张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顺应自然;儒家主张用“仁”来修养身心,从而达到与宇宙的合一的精神境界。如果说道家思想倾向于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那儒家则倾向于在道德修养中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儒家和道家在建构生态自我、提升精神境界上是殊途同归的,也正因此,“天人合一”是儒道两家的核心哲学观念。司空图正是继承了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并且自觉地流露于诗品的字里行间。(二)社会风尚和外来佛教的影响唐朝的社会风气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自由开放。天宝之前的大唐,有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言论的自由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独立人格的形成使人更勇于追求真理。其二,平
42、等重人。唐朝的爱民、重人政策促进了平等思潮的兴起,使平等待人、尊重弱者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时的将相大臣大多宽厚、谦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不仅是上层人物能够宽厚待人,而且普通老百姓也能自尊自重。唐朝注重平等的思想在诗品中也有很多呈现。诗品几乎每一品都运用了很多自然景物,并且把自然万物写的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如劲健中的“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典雅中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形容中的“风云变态,花草精神”,等等。作者钟爱自然万物,把自然万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在平等中感悟自然。13唐朝开放平等的社会背景促使司空图平等地看待自然,把自然万物看成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只有在这种
43、平等的思想下写出来的作品,才能给我们以毫无人工雕琢的美感。二十四首小诗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绚丽的画面,细细读来,仿佛置身其中,这又是与唐朝佛教真理的超思维与超语言是分不开的。司空图所生活的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唐朝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开放的封建王朝,允许各种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所以唐王朝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相互汇集、融合的地方。这就给佛教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机会。“唐代的长安城被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所包围,朝廷上,君主不惜花费巨额财富修建祠庙,士大夫们更是趋之若鹜。”11作为唐代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员,司空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禅宗是佛教的一支,司空图更多的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的绝对真理
44、是超思维、超语言的。禅宗关于真理的性质,继承了以前佛学的观点,他们对真理有两个说法,一是动念即乖,一是开口即错。所以禅宗对后学的传示,不直接去说,而是给人提供一个环境和契机,以使人亲身体会。这与诗人抒情不直接言情,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引发感情的契机是一致的。司空图诗品中的每一品都是给我们呈现一个完整的画面,给我们营造一个唯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们读来身临其境,然后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三)司空图个人经历和审美偏好司空图的个人经历对其生态意识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关于司空图的出身和经历,前人已经有所研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经是唐朝的官员,故家庭还是宽裕的。他从小研读诗书,受中
45、国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影响很大。可以说在他隐居之前,是受到儒家入仕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后期佛道两家的影响占居了主要地位。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早年就立志要济世安民,很希望得到圣明君主的赏识,能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为振兴李唐王朝效犬马之劳。他在自己文集的序言中说,“平生之志”不在“文墨之伎”,而在研究治乱得失之经验,与古代贤能豪杰志士一较上下。但是,唐王朝在这个时候,官场黑暗腐败,已经不能再任用贤能了,而且他个人也不可能力挽狂澜。因为战争,他几次流落于乱兵之中。虽然这期间也有几次被招回做官,但是几次的流离生活,加上唐王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司空图看清楚了唐王朝的大势已去,衰败之势
46、不可挽回,而自己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就隐居在中条山王官谷。他的心情是非常悲凉的,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没有勇气再去寻求仕途上的发展,只能隐居深山,用诗和酒来排遣11郭绍林唐代七大夫与佛教,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14心中的郁闷。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选,但是他并没有忘记李唐王朝,在偶书中说“自由池荷做摇扇,不关风动爱芭蕉。只怜直上抽红蕊,似我丹心向本朝。”司空图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只能通过佛老思想得到解脱。他在自戒中说“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取信于老氏,大辩欲讷言。”他是由感伤、痛苦、悲观、绝望而转向老庄的任其自然、田径冲淡、超脱物外的,企图从老庄境界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归宿。司空图的诗
47、品与他的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其经历也是形成司空图审美偏向的一大重要因素。诗品是他的后期作品,这时候他已经认清自己靠仕途来建功立业的不可能,故转而用佛老思想来寻找精神寄托。在诗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司空图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和沉醉其中的满足。但是这种向往与满足似乎是在入仕愿望破灭之后的一种无奈之举。如悲慨中提到“大道日丧,苦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壮士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但是“大道日丧”的社会下,也只能暗自叹息。个人无力扭转衰败的态势,所以只能佛道中寻找安慰。四结语司空图诗品的生态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集大成者。诗品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与司空图本人的经历、受道家和儒家的
48、影响、唐朝兼容并包开放平等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它在倡导现代人建构生态意识,提升精神境界,崇尚诗意人生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感召意义,其珍贵的生态思想资源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其升华人性高度、崇尚诗意人生的处世哲学更能给现代人巨大的启发。参考文献1孙联奎诗品臆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972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1563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154祖保全司空图诗品解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555祖保全司空图的诗歌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86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7鲁枢元生态文艺学
49、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98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69郭绍林唐代七大夫与佛教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91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511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312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713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514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515汪东树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16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7817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J中国哲学史,1998(第3期)1918韩文革二十四诗品与老庄哲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第3期),1619陈莉二十四诗品的道家境界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20刘炜二十四诗品中儒家天人合一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第4期)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