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3546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目录诸暨方言词汇文化内涵探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引言1一、方言和植物栽培1(一)豌豆1(二)柚2(三)玉米2(四)锄头耜头3(五)柴刀钩刀3二、方言与动物驯化4(一)畜生牲屠4(二)鸡蛋鸡子;鸭蛋鸭子4(三)蚕桑5三、方言和民俗6(一)同物异名反应地方文化差异6(二)亲属称谓71奶奶72内客83新妇8(三)其他称谓9四、方言和移民特征10五、诸暨方言中“勿”字的音变现象10六、诸暨方言形容词的四种形式11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摘要】诸暨方言属吴

2、方言中的临绍小片,是绍兴方言的五支之一,与绍兴方言一脉相承,但在大体框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着一些内部差异。这种内部差异,表面上看主要是横向的地域性差异,究其实,应该是地域性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积淀的结果。收集整理诸暨方言中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的词语,探讨每一个(组)词语地域性特征和历史成因,为方言词语的研究充实新鲜的内容。【关键词】诸暨方言;词语;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英文摘要【ABSTRACT】THEDIALECTOFZHUJI,WHICHBELONGSTOWUDIALECTS,ISONEOFTHEFIVEBRANCHESOFSHAOXINGDIALECTSAND

3、SHARESTHESAMEORIGINWITHTHEMALTHOUGHTHEYHAVECERTAINCOHERENCESINGENERALFRAMEWORK,THEREALSOEXISTSOMEDISCREPANCIESAMONGTHEMTHISINTERNALDIFFERENCE,SEENFROMTHEAPPEARANCE,ISMAINLYBECAUSEOFLATITUDINALREGIONALDIFFERENCE,BUTWHENYOUINVESTIGATEACTUALLY,ITISTHERESULTOFGRADUALACCUMULATIONOFLONGHISTORICALEVOLUTION

4、OFREGIONALDIFFERENCETHECOLLECTIONOFZHUJIDIALECTWORDSWHICHAREDISTINCTIVELYREGIONALANDRICHINCULTURE,THEPROBINGOFEVERYGROUPOFWORDSWORDS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HISTORICALFORMATION,WILLENRICHANDREFRESHTHERESEARCHINDIALECTWORDS【KEYWORDS】THEDIALECTOFZHUJIVOCABULARYREGIONALCHARACTERISTICSCULTURALCONNOTATI

5、ON1引言诸暨位于浙东会稽山西麓,是省辖县级市,现由绍兴市代管。地形以丘陵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诸暨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置诸暨县,除新莽时期、唐光启年间、元至正十九年曾一度改为疏虏、暨阳、诸全州以外,均以诸暨之名见于典籍,直至今日,为浙江望县。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方言本身也因为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显得五彩缤纷。方言的研究必须依靠当地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研究缺乏文献资料时,方言也可以成为解开谜团的钥匙。1诸暨方言属于吴方言中的临绍小片,是绍兴方言的五个分支之一,与绍兴方

6、言一脉相承,但在大体框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也存在着一些内部差异。这种不同方言之间词语的差异,表面上看主要是横向的地域性差异,究其实,应该是地域性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积淀的结果。收集整理诸暨方言中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的词语,探讨每一个(组)词语地域性特征和历史成因,为方言词语的研究充实新鲜的内容。一、方言和植物栽培植物栽培是人们对植物进行人工繁殖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人类从原始的采集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并使之为人类服务的伟大进程。通过植物栽培,农业产生,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而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植物种类

7、繁多、历史悠久又分布广泛,以致各地区对同一植物的称呼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这些名称的分析,我们或多或少能从中提取些许植物起源与分布的线索。(一)豌豆在诸暨方言中,豌豆的名称颇有几分趣味,诸暨人称豌豆为“含糊豆”。其实“含糊豆”只是对“胡豆”的趣称,古时豌豆即有别称“胡豆”。根据方言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胡”字作为动植物名称的首字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具有实际意义“胡地的”,表示该种植物是自外域传入中原或中国;另一种“胡”字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古汉语动植物名称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2,如,“胡绳”(索胡绳之纚纚)3、“胡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4。那么胡豆中“胡”字表示的是哪一种情况呢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三豌豆“

8、胡豆,豌豆也。”也就是说,在明代根据李时珍考证“胡豆”就是“豌豆”的另一个称呼。另外太平御览“张騫使外国,得胡豆种归。指此也。今蜀人呼此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3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03朱东润楚辞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84朱东润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42为胡豆,而豌豆不复名胡豆矣。”也可以证明“豌豆”曾名“胡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三蚕豆又说“此豆种亦自西胡来,虽与豌豆同名,同时种,而形性迥别。”明确指出豌豆和蚕豆一样都是从“西胡”引进的,因而蚕豆也被叫做“胡豆”,“与豌豆同名”。根据今

9、天农史学家的研究,栽培豌豆是原产地确实是在中亚和西亚一带。以此可知诸暨方言中“胡豆”是指“从胡地传入的豆”,其中的“胡”字,是“自外域传入中国或中原”之意。(二)柚常绿乔木,果实称“柚子”,皮粗而厚,色黄,肉白色或粉红色,多汁,味酸甜,亦称“文旦”。今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有栽培,生态环境限于南方。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北方不产柚,因此北方方言中没有指代柚子的方言词汇,仅以其正名“柚子”称之。说文解字“柚,條也,似橙而酢。从木由声。”柚子是一种类似于橙子且味酸的水果。夏书“厥包橘柚。余救切。”由上可知,古代汉语中,“柚”的正称一直念作YOU51。其实在诸暨方言中对柚子还有一个俗称是P55,在会稽

10、人范寅的越谚里写作“脬”。“香脬,如香团而大,装盘供之,隔岁不坏,味酸。”文中提到的“香团”是指绍兴地区另一种似橙而酸的果子。“脬”在唐韵、集韵、韵会等韵书中的注音都是“披交切,音拋”。脬的意义在许慎說文中为“膀光”。在广韵中注为“腹中水府”,即为膀胱。此外博雅、史记仓公传、史记仓公传客脬注、初刻拍案惊奇等文献资料中也都明确了“脬”的本义是膀胱。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诸暨话将柚子称之为“香脬”大概闻其味状其形,而直接以自己身体器官作为比较对象,借“脬”名之,而非P55的本字。现P55只有其音,本无其字。它只是一种南方果树,先为南方的古越民族所发现,所栽培。表示“柚子”这种的果树的词也由他们创造使

11、用。只是在中原人民南移之后,才开始使用汉语词“柚”来称P55。闽南语中称柚子为P55也可作为佐证,因为福建地处东南,且与外界关山相隔,联系甚少,其方言受北方方言影响稍小。(三)玉米玉米的正式植物学名称为玉蜀黍,最早见于本草纲目。玉米原产于秘鲁,是印第安人培植的粮食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得以传播世界各地。玉米传入我国约在16世纪,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刊印的安徽颍州颍州志就对玉米做了最早记载。至于玉米如何传入中国,还得由玉米的俗称说起。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虽然较晚,但它的别称却非常之多1,不完全统计已有110余种。一般认为由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传

12、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至印度转而进入中国西南部,然后散播于其他各省。从历史文献老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河南襄城县志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其中称玉米为“玉麦”;万历元年(1573年)浙江留青日扎将玉米称之为“御麦”;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山东诸1郭松义古籍所载有关玉米别称的几点辩证J中国农史,1986年(2),263城县志记载了玉米别称“玉谷”;而西南地区如云南关于玉米的记载比这些地区晚了几十年(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云南宁州志称玉米为“玉秫”。)当然方志记载的先后并不代表作引种年代的先后,因为文献记载可能有漏载或者晚载,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关于玉米的文献记载年代较早的大多属于

13、东部沿海地区,且在时间上远早于西南地区。因此,玉米经麦加转至印度再传入西南之说可信度不高。诸暨方言称玉米为“观音粟”或“六谷”。前者最早见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江西安远县志。浙江最早称玉米为“观音粟”是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湖州府志,湖州地处浙江西北,与江西临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诸暨方言“观音粟”一词实际来源于江西方言。后者“六谷”最早载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浙江鄞县志,至于为何称为“六谷”还得从中国传统粮食作物五谷说起。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五谷,麻、黍、稷、麦、豆也。”苏悉地羯罗经“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五谷

14、说法不一,一般将五谷作为谷物的通称,非实指五种。称玉米为“六谷”意指五谷之外第六谷,足见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四)锄头耜头诸暨方言称“锄头”为“耜头”,乃是沿袭古称。耜堪称最为古老且沿用至今的农具,几千年间其形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耜”字的篆书构造看出,篆书写作,其状貌为一把锄头靠在树边,改变的只是其材质,即骨、木、石、青铜、铁。耜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就于1977年出土了“骨耜”,距今约6000多年。1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易系辞记载“斵木为耜”,“斵”是“斫”的古字,在早期耜由树木做成。元代戴侗所作六书故中说道“耜,耒下剌臿也。古以木为之,后世

15、以金”,耜是锄头下端构件,耒是锄头的木柄。同时还指出古时耜由木做成,到后世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材质发生变化,为金属所替代。三国时期吴国经学家韦昭也在国语周语中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清代范寅所著越谚卷中器用“耜头,如斧而薄长,削麦用”。(五)柴刀钩刀越谚儿歌类中有一首题为蚱了叫的儿歌蚱了吱吱叫,石板两头翘。偌来咚叫啥西我为磨刀石叫。磨刀石叫偌做啥西磨刀石叫我磨钩刀。钩刀叫偌做啥西钩刀叫我斫毛竹。1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石破天惊河姆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54显而易见,歌中所言“钩刀”就是柴刀,至于诸暨方言为何称之为“钩刀”,是因为诸暨的柴刀在刀头处有曲折,向里钩出,一方面刀头

16、折向一边,不易伤手,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刀头弯曲方便割草,故而以其形状名之曰“钩刀”。谈到钩刀的形状,鲁迅在其小说集彷徨孤独者一篇中有一处妙用“人死必如期至,犯之辄死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女性的双脚在作者眼里成了冰冷坚硬又铁灰色的柴刀,言语之间溢满了对封建旧俗摧残女性身心暴行的愤慨与谴责。二、方言与动物驯化(一)畜生牲屠牲屠在诸暨方言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牲畜,即鸡、鸭、鹅等家禽,而颇有意味的是,上述家禽中往往不包括鹅,因为在诸暨方言中“鹅”与“我”发音相同,被称为“白狗”;另一种意思是骂人的话,即畜生。关于“鹅”与“我”的同音现象,诸暨方言里还演化出带点黑色幽默的小段

17、子路边的一坨大便没了,于是有人说,“我就看到鸡、鸭、鹅,从路边走过。鸡说不是它偷吃的,鸭也如是说。那你说是谁吃的”不明就里的外乡人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鹅吃的”。然后听众便一齐嘲笑回答者“原来是你偷吃了那坨大便啊”牲屠作为牲畜家禽的义项,还有两个与诸暨民俗相关的词“化牲屠”和“妆扮牲屠”。这两个词的使用一般仅与当地民俗“祝福”相关,祝福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一般选在阴历十二月二十至除夕夜之间。这一天“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们的臂膀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1但是宰杀

18、家禽做为“福礼”时,一律忌讳“杀”,而是改称“化”与“妆扮”,度化其通往极乐之境,以图吉利2。“牲屠”这个词,在今天看来似乎显得很生僻,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可以说通行全国。因当时全国不少县区都设有牲屠税局。如云南玉溪澄江县志就有记载“民国17年1928,设立县牲屠税局”。(二)鸡蛋鸡子;鸭蛋鸭子诸暨话中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称鸡鸭蛋为蛋,叫“子”。普通话所说鸡蛋,诸暨人称之为“鸡子”,而鸭子也不是普通意义下的“鸭”而是鸭蛋。当然这样的叫法只局限于鸡鸭,鹅蛋仍称为鹅蛋,不说鹅子。究其原因,还得追溯到“子”本意。礼记哀公问“子1鲁迅彷徨祝福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682沈福煦水乡绍兴M北京

1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45也者,亲之后也。”言即子就是后代的意思。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都提到了“子”有“万物滋”之意,可见“子”更侧重的还是繁衍之意,鸡鸭的生殖能力很强,几乎每隔一两天就可下蛋,更有甚者每天都下。而且鸡鸭个体较小,易于饲养,鹅的生殖能力不及鸡鸭,且体型过大,费食,总体上来说繁衍能力不及鸡鸭。所以诸暨方言不称鸡鸭“蛋”而称鸡鸭“子”,言语间既有对鸡鸭的褒奖之意,又有鸡鸭成群,禽蛋多收的期盼。(三)蚕桑蚕蠺、蝅)无论繁简,由字形看都是“天虫”的意思,说蚕是上天赐予的一种虫子,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这种天赐纺织原料的一种感恩与敬畏之心。就连提及蚕吐丝时也

20、不说“吐”而言“任”,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任丝虫也。任俗谓作吐言惟此物能任此事。美之也。”时人并不把蚕吐丝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理机能,而是把蚕的自然行为提升到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胜任”行为,以表达人们对蚕的一种赞誉之情。我国养蚕的历史悠久,夏小正就有种桑养蚕的记载“三月摄桑,妾子始蚕。”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詩豳风也说“蚕月條桑。”种桑养蚕在诸暨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诸暨丝织行业从越王勾践“劝农桑”、“夫人自织”1之后,民间历来重视农桑发展,养蚕成为旧时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诸暨遂为浙江重要丝绸生产基地之一。三国末期到晋初,诸暨蚕丝

21、已经成为皇室御用贡品,太平御览“诸暨、永安出御丝。”1990年,绍兴地区有缫丝企业14家而诸暨占其6家2。诸暨人民在长期从事桑蚕业过程中,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经验,也使其方言土语中出现了不少与蚕事相关的词汇、谚语、神话传说。蚕花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可指蚁蚕,清代沈练广蚕桑说辑补卷下“子之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也可指蚕茧,湖州地区有民谣曰“百姓养蚕日夜做,蚕花收成七八分”;还有就是指蚕农为讨吉利,保蚕事顺利,将一些野花或者纸花等细碎物称为蚕花,诸暨乡镇湄池、姚江一带就有“踢蚕花”的庙会,在阴历二月廿三举行,这一天养蚕妇女集中于村中祠堂,焚香点烛,摆上蚕茧粿(粳米粉做成蚕茧状,分青白二

22、色,青者为艾草汁混粳米粉做成,可食用),且用竹篾包裹彩纸做成蚕状,称“蚕花”。如果这一天,有龙灯巡行,舞龙者会在祠堂前撒“蚕花米”(茶叶和大米混成),男女老少便纷纷用衣襟接住,谓之“抢蚕花米”。仪式完毕,便将所得蚕花、蚕花米、蚕茧粿带回家中,供于灶君像前,或放于蚕架之上,以求蚕事顺利。如上祭祀蚕神的传统古已有之,晋书礼志就有皇后在蚕室祭祀蚕神的记载(“皇后亲乘车1司马迁史记勾践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09,1782沈福煦水乡绍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86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1。而蚕神因地因时而异,尔雅翼“今蚕神曰苑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诸暨所祭蚕神为“蚕花娘娘”,关

23、于蚕花娘娘的来历还得从蚕的形状说起,尔雅翼中说蚕的嘴巴好像马嘴,体色为白且有斑(“蚕之狀,喙呥呥类马,色斑斑似虎。初拂谓之蚝,以毛掃之”)2。于是古代先民便从蚕的形状演绎出一段少女与白马的传奇故事。传说,少女因所饲养的白马寻回其走失的父亲,便以身相许,而少女之父在知情后将白马杀死,晒马革于庭院中,待少女见马尸,马革将少女裹挟而去,栖于山林,于是蚕便喙如马嘴,通体洁白,该女也被人供为“蚕花娘娘”。今浙江不少县市都有祭祀蚕花娘娘的民俗,湖州还有蚕花节,现今流行的蚕丝被就有以“蚕花娘娘”为商标的品牌。三、方言和民俗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可以反映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在社会生

24、活与风俗习惯上都有相同之处,因此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也就有了较为重要的意义。(一)同物异名反应地方文化差异在各地方言中同物异名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成因是各地风土人情,生活条件不同或者是文化发展在时代上的差异造成的。北方人炒菜用“锅”,福建人用“鼎”,诸暨话称之为“镬”,其实三者所指代的是同一种物品,只是在形制上各有不同。1锅“锅”在历史上的发音并不统一,编于公元1008年的大宋重修广韵注音为GE55,编写时间更早的玉篇(公元543年)却已经标注为与今天读音相近的GO55了。它的意思倒是历来相对统一。如下文献玉篇“盛膏器”,装肥肉脂油的器皿;扬子方言“自关而西,盛膏者乃谓之锅”函谷关以西的人,称

25、装肥肉脂油的器皿为锅。函谷关以西为秦汉心腹之地,秦汉都是大一统的王朝,在语言文字的统一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字通“俗谓釜为锅”,锅是对釜的俗称,偏向于口语,“釜”偏于书面语。根据以上文献的成书年月和作者生卒年,我们可以推断“锅”作为炊具的义项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8年。(扬子方言作者为西汉杨雄,生于公元前53,卒于公元18年)2鼎关于“鼎”字的义项最早出现于易“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为贞字。凡鼎之属皆从鼎。都挺切。”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这两部书的成书时间远在秦汉之前,可见“鼎”这一称呼也出现在秦汉之前。1房玄龄晋书礼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5032

26、邓启铜尔雅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673镬在广韵、集韵、韵会中均注为“黄郭切,音获。”这和今天诸暨方言中“镬”的发音十分相似,可见诸暨方言中还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元素。“镬”的字义,从說文到师古注再到柳宗元惩咎赋“进与退吾无归兮,甘脂润兮鼎镬。幸皇鉴之明宥兮,累郡印而南适”,无一例外地认证了镬作为炊具的意义。由上可知,鼎最早为人所用,有三足;镬即是无足之鼎,使用时期也较早;锅作为对炊具的特定称呼应该晚于前两者。通过移民和地区间交流,北方人将“鼎”这个词带到南方,且继续南传,以致在福建保留至今。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工具的改进,出现了灶台,有足之鼎已经不在适用,于是出现了用料更省,加

27、热更快的无足之鼎“镬”(上文柳宗元惩咎赋中已有提及,说明最迟在宋代鼎已经为镬取而代之),这个词又南渡到江南吴语区。发展到后来北方又以“锅”替换“镬”,于是同一炊具从北到南就有三种不同的叫法。随着改鼎为镬,江南地区又出现了新词“镬焦”。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是“焖饭时紧贴着锅的焦了的一层饭”。可见诸暨方言中以“镬焦”称“锅巴”是再贴切不过了,足见古越先民的智慧。(二)亲属称谓诸暨话中对没有特定的词表示“亲属”,而是将其分为两个成分,即“亲眷”(亲戚)、“己的人”(XI214GE55NING55)。“在方言中,保留下来了民族语言中业已消失的比较古老的形式、词或者语音阶段。”1方言中对亲属的的称谓更是世

28、代相传,这就有了保留古音的极大可能。1奶奶诸暨方言称奶奶为“娘娘”或者“嬷”,后者也可用于对一般老妇称呼。称祖母为“娘娘”并非诸暨方言特有,温州方言也是如此。此外清代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永清县宋石幢中也有对此类称呼的记载“永清县南辛溜村大佛寺有石幢,周遭镌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其末云大宋燕山府永清县王士宗奉,为亡考特建顶幢一口,亡耶耶王安、娘娘刘氏、亡父文清、母梁氏。其称大父耶耶,则未人犹有此称,大母曰娘娘,则未之闻也。”又有鲁迅书信集致母亲“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来信并小包两个,均于昨日收到。这许多东西,海婴高兴得很,他奇怪道娘娘怎么会认识我的呢”文中所提燕山府永清县即今河北廊坊永清县,钱大

29、昕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他对于当时北方话中对祖母的称呼颇感新奇,可见在清代吴语区还不称祖母为“娘娘”,该称不是吴语土著语言,而是清之后受北方方言影响所致,最迟到了民国时期江浙一带才称祖母为“娘娘”,因而鲁迅的儿子才会将祖母唤作“娘娘”,以致当今吴语区中奉化方言称之为“阿娘”,海宁方言和绍兴方言都称之为“娘娘”。1BMALMBERG方言学与语言地理学M黄长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1528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诸暨方言中通过对“娘娘”的音变还可以表示姑母的意思。意为奶奶时候读作NIANG55NIANG35;意为姑母时读作NIANG55NIANG55。这还不仅仅是诸暨方言中的特有现

30、象,如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小娘子是良才的从姑母,矮矮的身材,团团的面孔,看来只有十一二岁的光景喔我叫着,没想出你这样小的娘娘”这里的“娘娘”也是姑母的意思。至于“嬷”MO55。字汇注为“忙果切,音么。俗呼母为嬷,俗字,嬷乃妈之转音。”二刻拍案惊奇“这店家老嬷装得花簇簇地,将个盒盘盛了礼物,双手捧着,一径到妙观肆中来。”诸暨方言,不仅取老妇之意,且将词义缩小用以表示“祖母”。2内客“内客”一词在诸暨方言中它表示两种意思一、泛指妇女;二、专指妻子。细看“内客”一词倒是意蕴满满,充分体现了中国家庭的分工和伦理关系。妻子主内,相对于丈夫主外,在内妻子是客,待妻子应以客道,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也反映了一种

31、对美满婚姻生活的愿景。然而称妻子或者夫人为“内客”,并非诸暨独创。在其他方言中也有类似词汇表示词义。如“内人”、“堂客”。礼记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郑玄注“内人,妻妾。”清代赵翼观家人腌菜戏成四十韵“茹蔬贫宦惯,蓄旨内人工。”用以称自己的妻子。金瓶梅词话第六三回“分付后边堂客躲开。”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本来是他们两个官客睡一处,我们两个堂客睡一处的,你竟陪我谈一夜吧。”泛指妇女。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到明日,拿四样首饰来,仍旧叫我家堂客送与他,择个日子就招人便了。”指妻子。3新妇在诸暨话中表示儿媳之意。顾名思义是家里新来之妇之意,这个观念反映了汉人长期以来

32、婚姻制度的一个侧面。在其他典籍中“新妇”一词也有此意。称新娘子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汉代焦赣易林同人之涣“娶於姜吕,驾迎新妇。”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狱委谈上“今俗以新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清代黄钧宰金壶浪墨白首完婚“迟暮之年,行将就木,岂有五六十老女子,作新妇妆哉”瞿秋白饿乡纪程三“做新妇的时代,是中国妇女一生一世的紧要关头。”称儿媳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9匡夫。”清代黄生义府新妇“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三)其他称谓1胚在尔雅释诂胎始也注说“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胚胎是生物的源起,说文写作“肧”,从月肉,不声。本义是指妇女怀胎一

33、月,可引申为毛培、底子。诸暨方言中用以比喻人的气质才具,含贬义。鲁迅在南腔北调集大家降一级试试看“于是只配做学生的胚子,就乘着空虚,托庇变了译注者;而事同一律,只配做个译注者的胚子,却踞着高座,昂然说法了。”而且在使用时“胚”常常作为一个词的后缀,用法相当于英语里的“ER”如“TEACHER”、“DRIVER”、“FARMER”,组合能力很强,但所组词语多为贬义。如“倒路胚”、“倒灶胚”、“讨债胚”、“精煞胚”等倒路胚1962年,“调干生”孟守介和胡耀邦聊天。胡耀邦问,现在那里的农民困难不困难了孟守介说,前两年很困难,现在开始好起来了。不过北边的一个县似乎不行,那里来诸暨讨饭的很多。胡耀邦问你

34、们诸暨人不讨饭吗孟守介说诸暨人宁可饿死,也不会去“倒路”。其言“倒路”就是诸暨俗称“倒路胚”,意即饿死他乡之人,倒毙与旅途之中1。孟子梁惠王上“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的就是“倒路胚”的惨状。今诸暨方言中所言“倒路胚”是对人的一种刻毒的诅咒,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上已经很少使用该词,用时也多指带戏谑性的嗔骂。如父母怒小孩晚归“你个倒路胚,嘎迟回转来,死到啊哆开了。”(那么晚回来,跑哪去了)2小孩儿诸暨话中对小孩子的称呼很多,有“头子毛”、“小毛头”、“小人头”、“小鬼头”、“囡子头”、“毛毛头佬”。“小毛头”和“毛毛头佬”专指婴儿。“头”和“佬”都是名词的后缀,诸暨

35、人喜欢在名词后面加“头”以称之,如“鼻子”叫“鼻头”;“膝盖”叫“脚髁头”;手指,叫“手指头”;脚趾,叫“脚趾头”。而“佬”常常加在职业、地名之后用来称呼从事该职业或者来此该地的人。如“木匠佬”、“篾匠佬”、“上海佬”、“安徽佬”,而实际上“佬”字往往稍微带有轻视之意,就如诸暨人习惯上将所有外省人称为“外地人”,这实际上市诸暨人性格中自以为是的一种显现。“小人头”和“头子毛”,单复同形。前者感情色彩为中性,后者多为大人对小孩的称呼,稍有轻视之意。如一个小孩可以称另一个小孩为“小人头”,“那个在摘花”。“囡子头”专指“小女孩”,而小男孩却没有专用名词,这个细微的差异或者能多多少少看出点古代对男女

36、小孩的社会态度差异。1罗纲红土情移动视窗J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3410四、方言和移民特征移民是不同类型的文化从相互隔离进入渗透和交融状态的最主要原因,它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移民也使语言发生很大的变化。方言与中国文化叙述了移民与方言形成的两种基本情况一、讲同一种语言的人同时向不同地区迁徙,在不同条件下经过变化发展形成不同的方言;二、使用甲地方言的部分居民在某一历史时期迁移至乙地久而久之,同一种方言在甲乙两地演变成两种不同的方言。但是实际上移民情况显然要复杂的多,它所引起的方言变化也是异彩纷呈。在

37、移民和土著势均力敌之时,他们的语言不存在取代与被取代的想象,仅仅是相互之间的融合。文白异读就是一个例子,这个特征在诸暨方言里也有体现。诸暨方言中一般文读接近于普通话,白读是纯粹的方言。如“家”字,在“家庭”中读JIA55,在“人家”中读GUO51,如以下一些词语中,前后两个相同的字,读法是不一样的解解放(JIA55)、解释(GA55);鸟候鸟(NIAO35)、麻鸟(DIAO51);生生产(SAN55)、先生(SANG51)等等。五、诸暨方言中“勿”字的音变现象语音变异包括音位组合时,由于相互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是语速、音高、音强的不同而发生的某种临时性共时变化,也包括由于历史的演变而产生的历时变

38、化。诸暨方言中最突出的音变现象是勿(WEI55)它常与所搭配的另一音节合音,构成一个合音音节。如覅(FIAO55)意为不要(错过某事、某物、某人)。最早出现在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中。“今朝是超市打折个日日脚,覅错过特价”“勿”、“会”二字缩合而成,读音也是勿字生母(F)与会字韵母(EI)拼合而成。意为“不会、不肯、不可能”。“他很听话,网吧是勿会去的”类似的还有勿用缩合而成的FONG,勿可缩合而成的KO,还要只要缩合而成的JIAO等此外诸暨方言中“勿”还出现在固定格式“AB勿AB”“A勿A”中,在快速的语流中其间的“勿”往往整个音节脱落。A勿A“家里有有人啊”家里有勿有人啊11“你看我说的话对对

39、啊”你看我说的话对勿对啊AB勿AB,这种情况下不仅勿字音节脱落而且格式上省略为AAB式。“你还有心思玩,家里出事了晓晓得啊”你还有心思玩,家里出事了晓得勿晓得啊六、诸暨方言形容词的四种形式诸暨方言的形容词主要形式和绍兴方言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形式A、AB、AAB、ABB。我们以“甜”这一形容词为例,按照诸暨方言的分法,有四个形容程度不同的形式,分别为甜、蜜甜、蜜蜜甜、甜蜜蜜。“蜜蜜甜”表示非常之甜,形容程度最高;“蜜甜”表示很甜,形容程度次之;“甜蜜蜜”,和普通话中该词的形容程度有较大差异,在诸暨方言中仅表示有点甜,其形容程度反而是最低的。而就使用频率而言ABB式反而是最高的,其总

40、量相当丰富光绪年间范寅所著越谚中就收录了60多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教授孟守介在诸暨话状态形容词一文中也收录170余条。这类形容词不仅数量丰富,还有形容精到的特点,其微妙之处在于能把色彩、感觉、形态的细微差异描述的很到位,比如形容颜色很黄,诸暨话中有以下表述方式黄哈哈、黄呱呱、黄焦焦。“黄哈哈”表示的黄色不明显,有时专指土黄色,如“你裤脚上黄哈哈的是什么东西”“哦,路边揩来的黄烂泥。”“黄呱呱”则多指明黄色,黄得刺目,与诸暨方言中“呱亮”(很亮,亮得刺眼)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黄焦焦”与普通话“焦黄”同意,但尤言其“焦”,如“个麦饼烤得黄焦焦咯,看着都香。”结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方言总是要发生变

41、化的,这是语言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诸暨方言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广泛,再加上普通话的普及,诸暨方言和很多其他方言一样出现了萎缩趋势,其保护已迫在眉睫。12参考文献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1,132寿永明绍兴方言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903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231339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01115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786瑞典BMALMBERG方言学与语言地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1527周振鹤、游汝杰

42、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288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9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110王宝刚方言笺疏因声求义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2711王作新三峡峡口方言词汇与民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512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7030413RICHARDVANNESSSIMMONSANEARLYMISSIONARYSYLLABARYFORTHEHANGZHOUDIALECTJ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

43、SS,1996,51652414LAWTONHARTMANTHESEGMENTALPHONEMESOFTHEPEIPINGDIALECTJD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2,27029515吴子慧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规律及历史层次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21021416孟守介诸暨方言的代词J语言研究,1994(1),16617017寿纪芳有机的风俗化石绍兴方言词语探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4),495718吴子慧绍兴方言本字考J杭州大学学报,1997(1),243119严薇青关于呐喊彷徨中绍兴方言的注释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97(1),324120候友兰谈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词语差异J绍兴师专学报,1995(4),132121许林章“个图”、“某图”源流考释J绍兴师专学报,2006(10),142222孟守介诸暨话中后附语素“头”的分析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84(3),37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