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章 病因、病机,2,病因节目的要求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见证。了解病因的分类及其它致病因素的意义。一般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临床特点。,重点六淫、七情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3,病机节目的要求,明确病机的概念。理解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是病机的基本规律。理解中医病机学中正与邪、表与里、虚与实概念。了解“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的含义。了解气机失常中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病理状态。,4,1、病因的概念: 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2、病机的概念: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5,
2、第节 病因,1、病因的分类 外感、内伤、其他致病因素、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病因的特点:相对性 一是其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二是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3、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 “辨证求因” 了解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病证特点临床表现。,6,病因的分类: 外感(六淫、疠气)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其他(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可致病病理产物(瘀血、痰饮、结石) 内生五邪,7,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病因包括六淫、疠气等。()六淫 1概述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的统称。“六邪”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8,六淫致病
3、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而 入。又称“外感六邪” 季节性 地区性 环境性 相兼性 转化性 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五种内生邪气,称为“内生五邪”。,9,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10,(2)暑邪 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11,(3)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
4、性粘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2,(4)燥邪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13,(5)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14,(6)火邪 热旺于夏季,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易扰心神: 热易伤津耗气: 热易生风动血: 热易致肿疡:,15,(二)疠气1、概述: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可以通过空气传染,从口鼻而入致病,也 可随饮食入里或蚊叮虫咬而发病。2、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
5、似: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原因 (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 (4)社会因素:,16,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7,3、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悲则气消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3)影响病情转归:,18,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甚者癫狂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痛经等 思伤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悲忧伤肺-胸闷、咳嗽等 惊恐伤肾-尿频数、二便失禁等,19,(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
6、洁 3、饮食偏嗜 (三)劳逸失度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刀割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 (二)烧烫伤 (三)冻伤 (四)虫兽伤,20,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引发新的病证的病因,称为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痰饮与内生水湿同源而异流。 “ 水湿、水饮、痰湿、痰饮 ”,痰饮,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1,有形之痰: 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咯吐出来的痰液。无形之痰: 是视之不可见的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但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确定。(如:痰迷心窍;舌
7、苔腻、脉滑)还有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全身各处皮里膜外的某些肿块。中医称之为“痰核”。,22,津液,*肺主宣降,敷布津液 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蒸化;,*肝主疏泄有利于水 液输布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膀胱主贮尿和排尿,失常,痰饮,1、痰饮的形成,23,2、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痰瘀相关”(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易扰神明 多见滑腻舌苔,24,痰在肺-咳喘、咳痰痰在心-心悸、神昏、癫狂痰在胃-恶心、呕吐、脘腹痞满。痰上逆头部-眩晕痰在胸胁-胸满而喘,咳引胁背作痛痰在筋骨经络-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痰气互结,闭阻咽喉-“
8、梅核气”痰在四肢,可见四肢麻木疼痛。“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的病证特点,25,饮悬胸胁:则咳嗽气促,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是为“悬饮”。饮在膈上:则咳喘气逆,不得平卧,面部浮肿,是为“支饮”。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身体疼重,是为“溢饮”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是为“痰饮”,26,(二)瘀血,含义: 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积存体内的离经之血;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都称为“瘀血”。,1、瘀血的形成原因,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寒致瘀:血热成瘀:外伤致瘀,瘀血,27,2、瘀血的致病特点(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心痛,胸闷,口唇指甲青紫;
9、于肺:见胸痛,咯血;于肝:见胁痛痞块;阻胃:见呕血;于胞宫:见崩漏(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紫绀。,28,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 痛甚。 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 在体内多为包块,质硬,位置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紫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舌质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沉涩、细涩、弦涩。,29,(三)结石 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1、结石的形成 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 2、结石的致病特点(1)病位不同,病症不一: (2)易致疼痛,易惹湿热:(3)病程较长,时起时伏:,
10、30,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 其致病特点与六淫中相应的外邪相类似。,31,第二节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中医的病机从总体来讲有: 正邪相争 阴阳失调 气机失常,32,一 、 正邪相争,(一)正邪盛衰与发病(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33,(一)正邪盛衰与发病,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 病能力、康复能力,简称为“正”。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11、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4,(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1、表邪入里正不胜邪病情加重2、里邪出表正复邪衰病势好转,35,(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实证邪正相搏 虚证正气不足2、虚实变化:虚实夹杂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虚实转化因虚转实 因实致虚 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 “大实有羸状”,36,(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2、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37,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寒热病机 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寒热变化 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 阴阳亡失则病情恶化,38,三、气机失常,(一)气滞:情志、痰饮、淤血等(二)气逆:肝、胃、肺。(三)气陷:脾、胃。(四)气闭:见突然闭厥。(五)气脱:见突然衰竭。,39,复习题,1、何谓病因、病机,中医病因分几类。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各自的概念。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六淫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5、疠气的致病特点有哪些。6、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七情会使脏腑气机出现哪些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