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摘要】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 主体作用 互动 地理 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才会产生效果 。 苏霍姆林说: “我们所应当关心的是:当儿童跨进校门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这说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与 教师的教法有很大的关系,学生 潜能的开发也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潜能呢?这是一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
2、养过程。 1. 什么是个性化教育 1.1 个性化教育 所谓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以最大化发展其潜能为目标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 造性教育。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重要性的研究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
3、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尚嫌不足。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教育有矛盾和冲突,当然也有自身的缺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1.3 个性化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今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过于控制人的个性发展。由于个性 受到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这只会做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人说,每个正常生下来的孩子都是天才,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
4、引导;还有人说,创造力这颗种子,必须从小就播下种,每一个成长的时期都需要精心培育。中学生正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因此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教育阵地大力发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要为不同秉赋、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 机会。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长知识、增智慧,发展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有人把学生的某种特殊见解或做法看成是“违规”。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规则确实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按“规”限制学生不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不去想别人不想的问题,不越雷池半步,就会导致学生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就必将严
5、重压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全体”是由一个个组成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着力于了解熟悉每个学 生的特点、个性,因材施教。 有人说,要创新就必须要有自信,敢于怀疑、敢于竞争。要创新,更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2. 我国个性化教育发展受碍的主要原因 2.1 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文化,对于当前国内推行个性发展教育有相当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对个性发展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
6、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 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这直接不利于个性发展教育的开展。 2.2 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内大力推行的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看重多的也是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在这种氛围下,所有的一切教学都是为升学、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思想品德教育,扭曲了智育,限制了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迫于升学率或就业率的
7、 压力,就是在当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教育也不敢贸然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方面讲,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学生个人,对于素质教育都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或者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创新教育的发展步伐,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推行与发展。 3. 地理教学中 个性化教育的 发展 的途径 3.1 思想体系方面 尊重人的个性多元化,重视个性差异,尊重每个独特的生命体。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直接表现为学生 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
8、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人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独特性的尊重,包括尊重生命遗传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独特经验,及尊重张扬个体独特的表现方式,而不必过分受制于传统文化的思维影响。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平面。 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 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
9、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专业教学、学生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承载体。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建构学生在整个专业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 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 调正考试的导向性,淡化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点。 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要促进学
10、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 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 ,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 3.2 改变学习方法 学生入学时,一般都习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善于总结归纳,缺乏学习技巧。普遍还存在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代替意义识记,这些都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限制了他们能力的 发展。我认为: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改进学生学习行为,教会学生学习。 这是提高学生 地理
11、 成绩的当务之急 ,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记住这些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手段,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制造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已经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若问“ 1998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与 1954年差不多,但 l998年的长江水位却比 1954年高出 0 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涝,这是为什么 ?”就形成了认知冲突;或者通过比较提出问题,比如在“埃及”的教学时,提出下述问题:“在古埃及,每年 6月的 17日或 l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即将泛滥的预兆,这时埃及人举行庆典,而历史上我国的 黄河的泛滥却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这是为什么 ?”
12、这一问题由于与我国的黄河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创造难忘的学习环境,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独立完成课题或合作完成学习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而知之”,从而加强他们的情境记忆。尽量使用动态符号,顺口溜、多媒体课件等,如讲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时用顺口溜:“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高越明显”来记忆。吸引学生注意,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教学内容一定要条理清晰,组织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线索以利于学生从 整体上把握知识。 这样,学生就对 地理 有兴趣了,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3 课堂上体现“互动”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
13、须让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贵有疑,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时,我 们应 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 认识地理现象 ,发现 其中的问题 ,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 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三圈环流”教学时,由于学生刚学过“热力环流”,而“三圈环流”正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为“三圈环流”教学服务。 如果从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来看,属于下位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这样进行: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指着地球仪提问:从全球来看,哪个地区较热 ?哪个地区较冷 ?当学生分别回答了“赤道地区”和
14、“极地地区”时,教师请同学在黑板上的全球轮廓图 (其实就是一个大圆圈 )上画出这个“热力环流”,这就是“单圈环流”。这样,学生不单理解了所要求学习的地理知识,并且便于形成了一种思路,一种能力。 互动的课堂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 做出 如此评价: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读书,不是教学生,乃 是教学生教学合一”。这应该说对当前我们在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体地位做法的最好总结。 3.4 注重知识迁移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如讲河流下游三角洲地貌形成时可让学生观察黄河三
15、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和三角洲的成因,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角洲的位置,思考三角洲的成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类比迁移,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能力。 在走向 创新教育一书中强调:学生需要的理解与宽容包括:一是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 二是允许充分表达自己 ; 三是允许一定的行动自由。 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思考、想象, 由于成长历程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生心中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让他们
16、充分地享受它,而不应该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学习 地理 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因为生活处处是 地理知识,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 在地理之中。 4. 总结 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学生是能动的而不是顺从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必然有一天,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或者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拐杖”,以天下为师。这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学习终身化。 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顺境和逆境中奋斗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成功后继续求知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自制力
17、,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叶瑞祥,沈晓良 .教育学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 2】 苏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 67页 . 【 3】 陈时见 .走向创新教育 M.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人民教育出版社 . 【 4】 黄崴教育的超越价值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版 ), 1996年第 3期 . 【 5】 李士度 . 地理教学的艺术个性 J.教学 艺术 , 2006( 10): 69-70. 【 6】 张贤玲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索 J.文教资料, 2009( 29):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