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404596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第 2 课 史料与解析 1“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 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制曰:“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 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读】 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

2、儒学发展很有参考。李斯认为会有利于借古讽今,诽谤当今,迷惑老百姓,不利于统治。因此建议始皇帝:除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诗书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从此以后,如果谁还结伙谈论诗书的,以古非今的,全部都要杀头,官吏明明知道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令下后 30 天内不完全焚烧完毕的,刺配到边疆,罚做四年守边徒刑。秦始皇得知卢生等儒生 已逃走,便大怒,叫御史把咸阳诸生捉来审问,儒生们互相告密,秦始皇便亲自圈定 460 多人把他们活埋在咸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打击了儒家思想,同时也是思想文化上的一场浩劫。 【注释】 黔首,老百姓。偶语,结伙谈论。黥,在犯人额颊

3、上刺字,并用巩石涂抹。城旦,秦代四年徒刑,犯者谪发边地,旦暮守边。传相告引,互相揭发,彼此牵引。 2西汉初期诸侯王国割据势力仍然威胁着中央集权 材料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解读】 这条资料是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请求实行推恩于诸侯子弟,对了解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很有参考价值。主父偃向皇帝建议:古代诸侯国的封地不超过百里,这样

4、中央便容易控制,今天有的诸侯地方千里,城池一个接一个,容易发生混乱。前朝晁错用强制的办法,从诸侯手中夺权,所以动乱就发生了。希望皇帝陛下让诸侯推恩,分封子弟,建立侯国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 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2 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解读】 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

5、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 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 (木、火、土、金、水 )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 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

6、天的刑罚。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 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

7、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 这条资料主要描述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汉时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董仲舒思想的基本 依据是春秋公羊传,以王为正,以元为万物之始,从春秋中得出“大一统”这个结论,因此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董仲舒所谓“大一统”,就是损抑诸侯、教化万民、一统于天子,并能够使四海臣服,万民和乐。但如果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8、意不同”,人君就不能听任百家思想流传,不然则无法保持思想上统一。因此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 【注释】 大一统,以政治上的统一为大。谊,义。殊,异不同。亡同无。邪辟之说,泛指儒家之外的其他学说。 3 3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材料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 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解读】 以上资料均体现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董仲舒认为:王者承天意

9、以从事,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而且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不同身份的人:诸侯、大夫、士、民、夫妇、妻子、儿女都做了神意的安排。 皇帝是天的儿子,应当服从天的意志,皇帝是天的代表,因而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上天,皇帝对臣民有绝对之权力,因此君权神授是不可侵犯的。 4“天人合一” 材料一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

10、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 ;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之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 材料二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解读】 以上两则资料均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认为“人之为人,本之于天”,即人这形体、血气、德行、好恶均来源于天,并且都能找出各自的源头,就连人的喜怒哀乐也应天而出。另一方面,人有小骨节三 百六十六,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节十二,天有十二个月,

11、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天有阴阳,人有伦理,也就是人类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都来源于天,而且与大自然现象相符合,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统治而编造的一套政治理论,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一套统治工具而已。 (1)人之为人,本之于天;天是人类社会的本源; (2)人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与天相符合。 【注释】 副,类。相对应,相符合。 5天人感应学说 4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 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

12、欲止其乱也。 材料二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矢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材料三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起也 ,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解读】 以上资料,均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就好像好事有好的兆头、恶事有坏的兆头。因此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特别是君主代替天治理

13、人民,如果统治得好,上天就喜欢,降下祥瑞;如果治理得不好,上天就震怒并且降下灾异进行谴告。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规劝皇帝行仁政,并试图用上天对统治者有所规劝,有所限制,防止其行不义,招致败亡。这和他后来提出“限民名田”的主张是一致的。 董仲舒的“天子感应”学说主要是规劝皇帝统治者要行仁政。 7“三纲五常”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材料二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

14、天之经也,此之谓也。 材料三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 祐 ,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解读】 以上 资料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三纲是由上天确定的,即“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原则是用来调整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果统治者对这五种永恒不变的关系准则进行调整和推广,就可以得到天和鬼神的保佑,恩德施加到远方和广大群众身上。父母亲生养子女,使其长大成才,子女长大成人赡养父母,要尽孝道,不敢不如父之意,即不敢违背父母亲的愿望,这就是孝道,而且孝道是天经地义的。 以上资料着重反映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这种封建伦理纲常是站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上提出来,客观上能起到调节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作用,但其不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注释】 经,主线。谊,同义。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