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40522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长泰县第二中学 肖文晶 历史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 ( 4)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礼仪婚俗、葬俗及其他风俗的变化。 ( 5)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的原因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 1) 课前 将同学分为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习俗组), 通过 整合教材练习册

2、、 上网查资料、 以及课外阅读资料 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 2) 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 ( 3) 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 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 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与革新并存、中西并

3、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原因、特征。 难点: 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三、 教学方法: ( 1) 课前对学生 分成四个探究小组 :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 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 2) 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2 四、 教学过程设计 : 探究 一、近现代

4、男女服饰的变迁 ( 服饰组 ) 1、近代服饰的变化 ( 服饰组: 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 ,之后 让学生结合教材 和介绍完成表格,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男装: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女装:晚清旗袍 民国旗袍 西装 传入:鸦片战争后 流行:民国之后 西装流行的原因 : 从穿着的角度来 讲,西装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受西化 民主 思潮的推动 ; 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 服饰组的图片 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袋盖为倒笔架,寓

5、意为以文治国; 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2、现代服饰的变化 ( 服饰组: 展示 介绍一 组现代不同阶段服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 和介绍完成表格,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现代三个阶段服饰的特点) 20 世纪 50、 60 年代:苏式服装 (列宁装、连衣裙 ) 20 世纪 60、 70 年代:军装、干部服 改革开放后:异彩纷呈 原因:政治因素;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归纳小结 :(表格展示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并让学生概括出服饰变化的整体趋

6、势 ( 政治理念 ) 。) 阶段 变化 服饰特征 政治理念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 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保守、等级森严 自由、平等 平民化 新中国建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前: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文革中:绿军装、干部服 颜色和样式趋于单调;政治色彩强烈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新式新款层出不穷,时尚个性,与国际接轨。 3 探究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 饮食组 ) 1、中餐(四大菜系) (展示 四 组有关 四大菜系 的图片, 饮食 组介绍何谓四大菜系,并将同组设计的问题提出给全班思考:四大菜系得以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老师 最后

7、做出归纳 点播。 ) 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 根本:当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 其他因素: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 2、 西餐的传入 (由饮食组介绍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展示 两组 有关 西餐 的图片, 并将同组设计的问题提出给全班思考:据上图反映,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什么影响?老师 最后做出归纳 点播。 ) 西餐的原料、糕点与饮料的传入受到国人的欢迎,不仅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还促使一批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国人经营的西菜馆开始出现 探究三、 居住建筑的演进 ( 建筑组 ) 1、 近代以前 传统住宅: 四合院(图 片展示

8、: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俯视图,由建筑组介绍传统住宅四合院) 从图中可以看到: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每院正房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2、 鸦片战争后,西式洋房开始出现,中国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到完全西化。 (引导学生概括总体变化趋势:从传统到中西合璧,西化。并展示两幅图设问:观察上图,近代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哪里?洋人取得租地建房的特权是什么时候?) 第一批通商口岸 城市(租界) ;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殖民者最早取得了租地建房的特权。 探究四、 习 俗

9、风尚的变革 ( 习俗组 ) 1、 婚俗的变迁 (由习俗组介绍婚俗、葬仪的变迁,老师展示两则材料进行知识提升:设问:据材料一、二说明,新旧婚姻有哪些区别?) 材料一 材料 二 : 1950 年 5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归纳: 4 旧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形式繁琐 新婚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婚礼形式文明简约 2、丧葬礼俗

10、变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然是传统葬礼。 新中国成立后 : 殡葬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风俗的变化 (展示 三幅图片 ,让学生 从材料中概括出近代其他风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 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女子缠足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大人”、 “老爷” “先生”、“ 同志” (五)创新 思维整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 通过本课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整合 ) 1、原因 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 由于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和民国时期提出一系

11、列改革措施; 2、特点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族特色 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六)知识脉络小结 (七)课堂对点训练( 6题)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5 2、洋装在中国流行但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 A )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大礼服和常礼服 3、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礼俗是( B ) A.剪辫 B.火葬 C .放足 D.握手 4.我国近代社

12、会生活的变化( B ) 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 平衡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 B. C. D. 5、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 ,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 ,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B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6、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A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