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产生和发展.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414616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财政的产生 与发展 一、财政的产生 1、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 2、财政产生的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人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数量时,天子及百官脱离生产专门从事社会管理才有可能 。 没有剩余产品,任何强权政治都无济于事。 原始社会 初期 ,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 人们过着原始群的生活。单独的个人无法独自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更难以严峻的自然灾害,迫使其以群体的方式与自然斗争。人们在一个 氏族内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氏族机构管理,

2、在机构中担任组织者的人既是领导者,又是劳动者,服务全体成员。由于生产力限制,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生产活动, 无剩余产品参与分配, 所以原始社会下没有独立的财政 。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使得商品生产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多,为财政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政治条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由于剩余产品 (生产的劳动产品在满足生存需要外出现剩余) 的 增多,各个家庭逐渐脱离了氏族而成为独立的家庭单位, 私有 制产生 。 处于优势地位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日益脱离生产,利用其职权霸占共有土地。掠夺公共财产,占有战利品和交换的产品,逐渐成为靠剥夺他人为生的

3、氏族贵族和 奴隶主 ; 在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氏族之间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生战争,战争中的俘虏因为自身要消耗大量的物品,而不创造任何剩余产品,便会被杀掉。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俘虏被保留下来,为奴隶主们创造剩余产品,这便形成了 奴隶 。另外,由于氏族内部的演变、分化,终究有一部分人贫困至极,最后只有卖身为奴,而加入到 奴隶 的行列。 于是 阶级 产生 ,阶级斗争也随之发生。奴隶主 阶级为了维护他们在经济上的既得利益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实现对奴隶阶级的剥削,就需要掌握一种拥有暴力的统治工具,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 于是,昔日处理原始公社内部事务的 氏族组织逐步地转变为 国家 。 国家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区别氏族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而构成这种公共权力的, 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强制机关。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和实现其职能, 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由 于国家本身并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的物质需要 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把一部分社会产品据为已有。这样,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就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 财政分配 。 综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

5、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以上我们介绍的财政产生的过程,强调了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财政,历来都是国家财政,这种观点在我国财政学研究领域中,影响最深,学术界通常将其称为“国家分配论”。 二、财政的发展 1、奴隶社会的财政 基本目的 是维持统治; 国王个人收支与财政收支不分; 国家财政以直接剥削奴隶劳动的收人为主 。奴隶制国家直接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这便是取得财政收 入 的一项主要来源。 财政收支采取实物与劳役形式 收入: 王室土地收入 ( 即国王强制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劳动创造的财富 ); 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 ( 贡物收入包括诸侯与王公大臣的贡

6、赋以及被征服的国家交纳的贡品;掠夺收入是在战争中掠夺其它国家和部族的财物。 ) 军赋收入 (为保证战争和供养军队需要而征集的财物称军赋收入); 捐税收入 ( 这主要是对自由民中占有少 量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征收的捐税,如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关市之征等 ) 。 这些收入主要被奴隶制国家用于军事开 支、维护政权机构的支出,以及王室的享用、宗教和祭祀等方面的支出) 。 支出: 王室支出 (吃穿住行享乐等生活性支出); 祭祀支出 (天地山川鬼神);军事支出 (战争 给养武器运输 ) ; 俸禄支出 ; 农业、水利等生产性支出。 2、封建社会的财政 封建社会中,财政的基本动因依然是维持统治, 国

7、家的财政收入由官产收入为主转为税收为主 ,税收与地租逐渐分开,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税收,财政关系与一般的经济分配关系逐渐分开; 财政收 支日益转变为货 币形式 (与实物形式并存) :官产收入 (即剥夺农奴收入 )、 诸侯贡赋 、 捐税田赋 、 专卖收入 (即盐铁烟酒等 )和 特权收入 ( 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 ) 。封建制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维护其统治的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的享乐支出(建造宫殿、坟墓、游乐、赏赐等)以及封建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的支出 ); 国王的个人收支与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 ; 出现国债和国家预算

8、。 3、资本主义 社会的财政 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是 税收 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形式 (所得税等) ;二是国家充分运用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手段 干预经济 ; 支出中出现了用于维持经济发展的支出。 收支形式完全 采用价值形式 。 4、我国的财政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财政特点是政府大包大揽,改革后,特别是 98 年后理论界主张构建的公共财政的框架。 小资料: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 贡” ,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而后出现的“赋 ”与“贡”不同。 “赋” 远指 军赋 ,即君

9、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此外, 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 ”。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 594 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 三、财政 概念 随着对财政科学的不断探索,我国学术界经过长期的探讨与争鸣,已经形成了多种财政学 派,在关于财政起源的问题、上,与“国家分配论”分歧较大的是“社会共同需要论”,这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一定范

10、围内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性分配活动及其分配关系。在原始社会中,原始部落范围内这种社会共同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相应地形成了社会集中性的财政分配活动及其分配关系。这种观点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术界有更多的人逐渐接受了这种理论。 “价值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而 形成的分配关系。“国家参与价值的分配,必然在社会的多个方面,首先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形成一系列的分配关系,而这些分配关系 国家分配,价值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现象的本质。” “国家资金运动论”:认为财政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不论是国家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周转,都是国家资金的运动都体现

11、了国家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因此社会主义财政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资金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分配的本质特征是剩余产品的分配。“与一般分配过程不同,财政分配的对象不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而是包含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这是财政分配的质的规定性,也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关系的本质特性。”在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c+v 都属于补偿过程,它们的分配基本上是由各个生产单位实现的,因而不能设想可以使 c、v脱离多个生产单位而由国家集中进行分配。 “共同需要论”:认为财政是社会为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分配所发生的分配关系。财政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是由于人类社会

12、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或剩余劳动之后,发生了社会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 分配所发生的分配关系。 “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 (这种分配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以国家为主体,依靠国家权力,基本上采用无偿方式,以满足国家消费需要为目的,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国家“主体”特征。只有出现了国家之后,才产生了财政的需要和财政范畴。“国家分配论”的突出观点,一是强调以国家为出发点、为主体;二是强调把社会产品 (c+v+m)作为财政分配的付

13、象。 我们给财政的定义则是结合这几 种 观点:既强调国家在财政分配中的地位,又强调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 总结: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财政产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国家形态的更迭,财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国家形态相适应的财政。 四、 构成要素分析 1、财政分配的主 体 -国家 ( 1) 财政分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 有了国家, 才有了财政 。 ( 2) 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主动、支配地位收支安排, 国家具有强制力 。 ( 3) 国家职能决定 了财政分配范围 。

14、2、财政分配的 客体 -剩余产品价值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国家满足其实现职能的公共需要的基本收入来源。 社会总产品首先要在物质生产部门 和 企业里进行初次分配,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基础,只有企业能够生产和提供社会产品,所以在企业进行初次分配中,首先要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耗费(相当于 C的部分)和以工资形式支付职工的劳动报酬(相当于 V的部分),然后剩下的企业纯收入(盈利相当于 M的部分 ),成为财政收入分配的主要对象。 所以 ( 1) C: 流动资金,财政一般不参与分配 。

15、折旧 资金(固定资金)是否参与财政分配有争议。 ( 2) V: 可以成为财政收入、但量很小。 (个人所得税) ( 3) M: 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主在形式如 :流转税 、 所得税 。 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 尽管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剩余产品价值部分,但不能忽视个人收入 V 部分对财政分配的意义,从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来看,财政收入中来自个人收入的部分会不断增长 。 3、财政分配目的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 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 1) 社会公共需要 是指向社会提供 安全,秩序 , 公民基本权利 和 经济发展 的社

16、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 ( 2) 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社会公共需要区别于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企业和单位)的个别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它是向社会公众共同提供的,而不是向某个人或集团提供的。而满足个人需要的产品,其效用具有分割性。 非竞争性: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它的边际成本为零。 该特征是公共物品的利益不可分割性决定的。如:有限电视(可排他 )、不拥挤的高速公路(可排他,若拥挤则是竞争性的)。又称为俱乐部物品。 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将共同消费他,不可能将任何人排除在外。原因在于技术上的不可能和经济上的

17、无效率。环境、海洋中的鱼、拥挤的不收费公路。 同时具备二者的物品 :国防、外国游客对本国治安的消费、不拥挤的不收费的公路。 ( 3)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 典型社会公共需要: 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国家政权的职能和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行政管理,以及普及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 护、 卫生防疫、保健等 “半”社会公共需要 : 即社会公共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 卫生医疗、高教。 大学教育这种需要并非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享用,由于招生有限制,上大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对享受上大学的人也可以收费,从这个角度看,大学教育具有个人需要的特

18、征,但它也可以被列入社会公共需要之列,因为大学教育可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有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之分。在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多由政府出资兴办,享受这种大学教育的人,可以不付费或只付较少的费用。医疗事业 ,也多属于这种情况。 大型公共设施: 邮政、电信、民航 ( 国航 、 南航 、 东航 、 海航 、 深航 ) 、铁路、公路、煤气、电力,以及城市公共设施 (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包括粪便)处理系统、城市道路、城市桥梁、港口、市政设施抢险维修、城市广场、城市路灯、路标路牌、城空防空设施、城市绿化、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 )。这些基本上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共同的外部条件。大型公共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因而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兴 办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这种投资耗资巨大,私人无力承 担 ,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调节作用,因此许多国家也是通过财政分配来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