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转.ppt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49658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29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转.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转.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转.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转.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转.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医特点谈健康与养生,成都中医药大学 杨文2014.12.,健康亚健康养生中医学特点,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什么是亚健康?,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

2、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中医学特点之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之中。所谓整体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以统一和完整性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包括两方: (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

3、机整体; (2)人和自然界(外在环境)也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整体观之一),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关系或影响,是以五臟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生理方面病理方面诊断方面治疗方面,1.1.1生理方面,中医有五臟一体观,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组织包括五臟、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起来,构成表里相关、上下沟通、密切联系、井然有序的五大功能系统,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统一的生命活动。,人体内五大功能系统,生命活动一方面依赖各臟腑组织发挥自己的

4、功能,另一方面亦要臟腑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中医还将人的精神活动与臟腑功能联系起来,所谓形神合一。中医认为如果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臟腑功能。,以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为例: 虽以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功能为主,但亦有赖於心、肝、肾等协调。 脾之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肝气的疏泄、肾阳的温煦。 胃之受纳,亦须与小肠的受盛、大肠的传导功能密切配合。,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1.1.2病理方面,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是对病变的互相影响和传变认识。人体某一局部或某一臟腑病变,都会对全身有一定影响,甚致引起整体功能失调。中医着眼于整体,总把局部病变与整体反应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相关臟腑

5、的关系,更强调该病变对其他臟腑的影响。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臟腑间病理传变的规律。,如:肝胆湿热,不仅肝胆本身为病,还可能涉及到脾、胃、心、肾等臟腑,而出现噁心、无胃口、腹泻、失眠、腰酸、膝软、倦怠等症; 肝血不足,则可见到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肝开窍于目)、爪甲不荣(肝之华在爪),筋脉挛急,懈怠无力(肝在体合筋),月经量少甚或闭经(冲、任脉隶属于肝)等症。,无论臟与臟、臟与腑、腑与腑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影响和传变。臟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在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而影响臟腑。,1.1.3诊断方面,由于各臟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医诊治疾病时,通过面色

6、、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变化,由表及里去判断分析内在病变,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和治疗。诊断学上的四诊合参、审察内外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如:望舌,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与五臟相通,有诸内必形于外,人体内部臟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呈现于舌头上,观察舌象可测知内在变化。 此外,中医亦强调结合内外因素全面考察病情,对疾病所产生的症状,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年龄、性别、职业等,来加以分析研究。,1.1.4治疗方面,中医治疗注重整体的失调情况,旨在协调整体气血臟腑平衡,通过综合治疗效应达到痊癒目的。证候(病机,证)是病因、病位、性质、致病因素与

7、身体综合反应的概括,辨证论治就是整体治疗观的体现。由于身体内在统一联系,中医治疗内臟病变时,不单治一臟,甚至不医治有病之臟,而针对其他内臟治疗而得到痊癒。,如:胃病兼治脾臟(脾胃表里关系),肺病亦可以从脾胃著手(培土生金)。尤其显著的,身体局部的病证,往往採用治内臟的办法来治癒。,1.2人与外界具有统一性- -(中医学整体观之二),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与所处的外界沟通交流。身心活动跟自然气候、地域水土、工作及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 外界发生变化,会使身体产生生理或病理反应,就形成了人与外界的统一关联。这就是中医的天人一体观,重视身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社会环境等对人体生

8、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的行为活动必须与自然规律保持一致才能无病长寿。,气候影响季节影响地域影响社会影响,1.2.1气候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适应限度,或者身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相应调节时,就会生病。,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被称为六气。 假如人体调节机能失常,或气候异常变化,发生太过(如暴热、暴冷等)或不及时(如春天气温不暖反寒,秋天应凉反热等),超出人体适应能力,就成为致病因素,这种情况下中医称为六淫属外在病源。 中医把气侯异常变化看成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1.2.2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呈现春温、夏热

9、、秋燥、冬寒的变化,因而体内活动亦相应地调节。四时气候更替,身体脉象反映着气血活动在变化, 如:春天偏向弦脉;夏天偏向洪脉;秋天偏向浮脉;冬天偏向沉脉。 天气炎热或穿衣太多,腠理开泄而出汗;天气寒冷,腠理闭密,出汗减少,以保证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有些多发病或流行病有明显的季节倾向 如: 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和流鼻血; 夏季多暑热及消化病; 疟疾和痢疾在秋季较多; 关节及呼吸道毛病容易在冬天发作。 中医在辨証时,都会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医亦常常利用四季气候正常转变来治病或调养。 如: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减轻,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

10、聚为痰,治疗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 血虚肝阳旺的人,到了春天容易出现头晕、脑胀、目眩、耳呜、精神疲倦等。 因发病与气候息息相关,故在冬天进行适当的滋补,可以减少发作机会。,六淫致病,1.2.3地域影响,地域环境造就特定水土、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如高原与沿海、寒冷与湿地,居民的生理现象是有差异的。 生理上、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发病情况也不一致。,生活在已经习惯的环境,一旦易地他处,初期多感不太适应,即所谓水土不服。 如:中国西北地区,地高乾燥,居民体质偏壮实; 东南地区气候温热多雨,居民体质多瘦削,易有皮肤病及易外感时邪。,中医治病时充

11、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由於水土饮食形成的不同体质,从而给予不同的治疗。 临床用药常常反映这方面的影响,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使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有时同一种病而治法不同,但都能治好,就是因为地势不同,治疗用药各有所宜的缘故。,1.2.4社会影响,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人的精神活动是对外界的一种反映,现今生活环境的变迁,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杂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影响深远。 人与社会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势必造成心理压力。,中医认识到心理失调可导致多种躯体疾病,内伤七情成为中医学重要的病因之一。 七情是指喜

12、、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活动,与臟腑有密切关係。 在正常的情况下不会致病。当剧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造成部分人精神与神志变化,导致臟腑、组织、器官之间失衡,就会生病。,七情致病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科技、社会进步带来一些新的健康问题,如噪音、污染、外出活动减少、过度紧张的生活节奏等,令很多人精神焦虑、头痛、头晕、肥胖等。 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构成不尽相同的疾病谱,更需要因人制宜地治疗。中医养生手段可发挥积极作用,如以补肾方法增强人体对噪音的抵抗力,减少耳聋、

13、耳鸣的发生;气功、太极拳等可以安定心神,缓解精神压力所造成的疾病。,总之,中医学以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去指导临床实践,以人为中心,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係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 整体观念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医诊治疾病时,不会只从有病的局部着想,而是全面诊察病人的身体情况,并连同四时气候、地域水土、生活习惯、体质性情、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综合考虑。,现代医学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相似之处。,2.辨证论治-(中医学特点之二),病、证、症的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1病、证、症的概念,病

14、: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的变化。(过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即证候,病机。 (过程中阶段主要矛盾)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是病人主观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的表现。(现象) 从三者的区别可以看出,中医学强调辨证是从“治病求本”的原则来考虑。,2.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的原因、部位、性质、病变趋势以及邪正盛衰的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

15、质的证候。 论治:即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措施,以及选用方等,进行治疗疾病。,2.3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证又辨病。对于比较简单的疾病来说,辨证论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多数都有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很难确定统一的治疗原则。只有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才能正确的施治,也就是要根据证来确定治疗方法。 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既区别于头痛医头、脚病医脚的局部对证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2.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素问.五常证大论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

16、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同病异治,故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因而治疗也就有所不同。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位差异,故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因而治疗也就有所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发生病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证候,故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由此可知,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养生 - 目的,养生的目的就是为

17、了拥有健康,延年益寿,远离疾病。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养生 - 方法,第一,养生贵在养德第二,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第三,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第四,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第五,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

18、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

19、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子午流注养生,12时辰为:子(23点至1点),丑(1点至3点),寅(3点至5点),卯(5点至7点),辰(7点至9点),巳(9点至11点),,午(11点至13点),未(13点至15点)

20、, 申(15点至17点),酉(17点至19点),戌(19点至21点),亥(21点至23点)。,子午流注是我国古代中医圣贤精透人体而揭示出来的一种规律,因为太阳与地球位置的变化,其引力使人体的12条经脉在12个不同的时辰有兴有衰,故对应的经脉兴或衰时进行养生疗效可增数倍。,1、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阳,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1至2个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

21、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2、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燥,易生肝病。,3、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如剧咳和哮喘而醒。,4、卯时(5点至7点),

22、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除渣滓的过程。,5、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6、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气入脾经。,7、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筋,故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

23、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8、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粨送入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咳而排屁。,9、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是贮藏水液和津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10、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华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补肾最有效。,11、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客,客之心伤”

24、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12、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四季养生,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 春 (风) 气通于肝。 夏 (火) 气通于心。 长夏 (湿) 气通于脾。 秋 (燥) 气通于肺。 冬 (寒) 气通于肾。,黄帝内经 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春天如何养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

25、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黄帝内经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气生发) 。,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

26、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夏天如何养生?,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 (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 (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黄帝内经 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气得泄 (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 (多到户外活动) 。,夏季的四、五、六月,阳气已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实;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不要轻易发怒,神气像

27、草木华英一样充满;使阳气能宣泄,好像有所爱在外而不抑郁,这就是应夏季长养之气,调养人体“长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背了夏季长养之气,就要伤害心气,夏季伤害了心气,到了秋季,就会发生疟疾,这是因为人在夏季养“长气”不足,至秋奉迎“收气”力量不够的缘故。,秋天如何养生?,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泻) ,奉藏者少 (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

28、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冬天如何养生?,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黄帝内经 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 (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

29、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晒太阳)。,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人们应当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阳升起后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静,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气内藏;应该避寒就温,不要开泄皮肤出汗,致使阳气频数耗夺,这就是应冬季闭藏之气,调养人体“藏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冬季闭藏之气,就要伤害肾气。冬季伤害了肾气,到了春季,就要发生痿厥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冬季养“藏气”不足,至春奉养“生气”力量不够的缘故。,为什么说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为什么要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养生?,因为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所以 黄帝内经 说圣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为什么要养阳? 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春夏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 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谢谢! 2014-12-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