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52321 上传时间:2018-07-29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流脑、乙脑预防与控制影像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流脑预防与控制,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疾控中心,主要内容,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疾病概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erebro-Spinal Meningitis,以下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该病起病急、病情重,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疾病概述,脑膜炎奈瑟氏菌(Nm)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呈肾形或卵圆形,常成对排列,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该菌抵抗力很弱,对寒冷、干燥、热力、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较敏感。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A、B、C

2、、D、X、Y、Z、29E、W135、H、I、K、L等13个血清群。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疾病概述,传染源病人:敏感抗生素治疗24h后,不具有传染性病后带菌者带菌者人群带菌率20%,提示可能发生流行;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传播途径带菌者和患者咳嗽、喷嚏等产生飞沫,经空气传播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3月龄以上婴儿有发病者。,疾病概述,临床表现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潜伏期为210天,一般34天,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疾病概述,实验室诊断 一般指标: 病人血液白细胞数

3、显著增高, 典型病例脑脊液(CSF) 的外观混浊如米汤样甚或脓样,其中白细胞数增多,可达每升数亿。 特异性诊断: 分离培养出Nm 凝集实验、ELISA检测到Nm 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PCR 检测到Nm 的DNA 特异片段 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流行情况(全国),发病率疫苗使用前,发病率水平较高,多在20/10万左右1967年曾达到403/10万,发病超过304万,死亡数超过16万A群流脑疫苗广泛使用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病死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1990年起1/10万;2000年起0.2/10万,病例数少于3000。流脑流行周期疫

4、苗使用前,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行周期不明显。,流行情况(全国),流行情况(我省),疫苗使用前:我省曾经是流脑高发省份1959 年、19621970 年、1978 年和1985 年出现过4 次大的流行,平均每810 年流行一次1985 年底开展大规模A 群流脑疫苗接种后,流行规律被打破,流行高峰被削平,发病率持续下降。 但病死率为422,其中2000、2004、2005、2006 年病死率均超过10%。,流行情况(我省),流行情况(我省),病死率为422,其中2000、2004、2005、2006 年病死率均超过10%,近年流行特点,流行无明显周期性 流脑的发病一直处于较

5、低水平,已无明显的周期性。 流行菌群变迁 以前均为A 群, 近年B群和C群Nm引起的流脑病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并出现由C群所致的流行。 发现C群Nm引起的病例增加到16个省份近两年,安徽、江西的病例均为C群。广西、广东、安徽等出现由C群Nm引起的聚集性病例或暴发。,菌群变迁流脑病例检测出的Nm菌群分布,1980年前,1980-1999年,2000年以后,检测出C群Nm: 16个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广西、贵州、吉林、山东、湖北内蒙古,菌群变迁,各省送检流脑病例分离Nm菌株情况,菌群变迁,我省近两年流脑病例分离Nm菌株情况,近年流行特点,发病年龄后移,职业

6、以中小学生为主 疫苗使用前,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 疫苗广泛应用后,发病年龄后移 20052007年全省共报告病例89例,其中1岁内占11.23,1-4岁占14.61,5-9岁占12.36,10-14岁占17.98,15-19岁占14.61,20岁及以上占29.21。病人中学生占37。,我省近3年流脑病例年龄构成比分布图,我省近3年流脑病例职业构成比分布图,近年流行特点,耐药的Nm菌株增多对磺胺药物耐药的菌株较多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少见未发现对氯霉素耐药的菌株,2007年湖北省Nm药敏实验结果(S敏感 R耐药 I中介),近年流行特点,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 流脑的流行季节性非常强,尽管广泛使用疫

7、苗,但流行高峰季节依然存在,仍主要发生在冬、春季。,湖北省2001-2007年流脑病例月分布图,通常11月开始上升,24月为季节发病高峰,5月发病开始下降。,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流脑疫苗免疫程序,剂次,免疫程序说明(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一剂次起始月龄(6-18月龄)新生儿可通过胎盘获得母传IgG类抗体,出生后6月龄以内,体内杀菌抗体尚能维持有效水平。6-18月龄抗体水平降至最低, 发病水平升高。第二剂次基础免疫(两剂次间隔3个月)A群多糖抗原在2岁以下婴幼儿抗体应答较差,虽然可对幼儿诱生抗体和免疫记忆, 但需重复免疫接种才能诱生足够抗体滴度。 6-24月龄婴幼儿经2针基免后抗体

8、明显升高,抗体几何滴度和阳性率均达到或接近3岁儿童接种1针后的抗体水平。,免疫程序说明(A群流脑多糖疫苗),加强免疫 3 岁时接种第3 剂,与第2 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 年;6 岁时接种第4 剂,与第3 剂接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 年。,免疫程序说明(A+C群流脑多糖疫苗),初免起始月龄(2岁)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小于2岁儿童无可靠的免疫原性,如果接种,可引起以后几年对C群抗原的反应性降低。加强免疫(间隔3年)AC群流脑疫苗接种1剂后,各群抗体4倍增长率在90%以上。保护性抗体滴度:小于4岁儿童在2-3年内迅速下降,大于4岁者至少持续3年。,免疫程序说明(A+C群流脑多糖疫苗),AC

9、群流脑疫苗接种对象为2 岁以上的人群;已接种过1 剂A 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 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 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 个月;已接种2 剂或2 剂以上A 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 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 群流脑疫苗最后1 剂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 年;按以上原则接种AC 群流脑疫苗,3 年内避免重复接种。,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提高流脑疫苗常规接种率作好疾病的监测工作加强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一般性措施隔离救治病人疫点消毒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预防服药应急接种培训与宣传教育,流脑的监测工作-1,疫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聚集性病例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单位,7天内发现

10、2例或2例以上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的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发现本县(区)近5年从未报告的的流脑病例,流脑监测-2,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调查 24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通过“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施网络直报。 密切接触者调查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Nm。 进行密切观察 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 填写调查表,

11、网络直报,流脑监测-3,实验室监测病原监测:菌群分子生物学药敏健康人带菌监测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监测结果网络直报,监测指标,疑似病例报告率 100病例报告后24小时内县级CDC调查率 80首例病例县级CDC调查率 100死亡病例省级CDC现场调查核实率 100聚集性病例疫情省或市级CDC现场调查率 100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80国家级监测点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90县级CDC接到报告后24小时标本送达市CDC率 80疾控机构收到标本7天内完成检测、反馈率 80收到菌株后7天内完成药敏检测、反馈率 80省CDC分离菌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CDC率 80国家CDC14天内完成菌株鉴定反馈率

12、 80,流脑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近期启动),已进行过专门培训,国家近期将正式实施,病例调查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带菌率监测耐药性监测等,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1,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省或市级疾控机构要派人赴现场指导,参与流调了解人群发病、居住环境、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等影响因素情况,掌握流行特征加强监测、调查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晨检健康人带菌监测、免疫水平调查、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调查,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2,一般性措施健康教育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使用手帕等。避免探视病人空气流通 等

13、隔离救治病例当发现疑似病例时,应给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戴上口罩隔离治疗病人病人隔离期限:至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发病后7天。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规范化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减少病例的死亡。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加强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医务人员防护,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3,加强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接进行医学观察随访,自最后接触之日起7天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要及时就诊,主动申报。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

14、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预防性服药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药物预防敏感 及早 全程 足量不建议大规模药物预防药物副反应,增加耐药可能性无症状携带者大量存在服药效果不佳成本较高,资源有限,不能发挥最佳作用,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4,应急接种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目标人群和接种范围:CDC应根据辖区人群免疫状况和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目标人群和接种范围的建议,并提供技术指导。,应急接种的疫苗种类如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为C群,使用A+C群流脑疫苗;如病人病原检测结果仅为A群,可使用A群流脑疫苗,也可使用AC群流脑疫苗;如无菌群检测结果,可首选A+C群流脑疫苗。,接

15、种年龄范围A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6个月-15岁儿童,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A+C群流脑多糖疫苗接种对象为2周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控制-5,疫点消毒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对疫点和周围环境的消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技术指导 社区、学校、工地开展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它含氯制剂喷雾消毒。,乙脑预防与控制,主要内容,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疾病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以下称乙脑)是由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夏、秋季为发病季节

16、高峰。起病急,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重型病例幸存者常留有明显的后遗症。,疾病概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至今研究表明乙脑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较少变异。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病毒株之间也发现有一定的抗原性和免疫性差异,病毒毒株的毒力也显示明显的差异。,疾病概述,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1002分钟、70 10分钟可灭活,在-70以下冻存可保存1年以上,冷冻干燥下4 可保存数年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很敏感;对普通消毒剂敏感,可被碘酊、乙醇、酚等迅速灭活,传染源与储存宿主 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猪(主要是仔猪),蚊虫是乙脑的重要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以库蚊及

17、伊蚊为主,我国以三带喙库蚊传播为主。,感染途径和传播媒介 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或其他昆虫叮咬人体时传入病毒是构成本病的自然感染途径, (猪蚊猪或人),易感人群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症状的隐形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0.1%) ,主要发病对象是少年儿童。乙脑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显性感染,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临床表现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实验室诊断 一般指标 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质轻度增高,白细胞增高 特异性指标 分离到病毒 检测到病毒抗原/特异性核酸; 1个

18、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流行情况(全国),使用疫苗前乙脑发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曾先后发生3次暴发流行1971年:发病数17万多,死亡2万多,发病率达21/10万1972年后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74年起10/10万1980年起5/10万1998年起1/10万近年发病数4000-10000例,19502007年全国乙脑发病/死亡分布图,灭活疫苗全国推广,减毒活疫苗上市,Vero灭活疫苗上市,流行情况(我省)-1,乙脑发病率0.098-

19、33.69/10万,病死率在1.64-69.33%,发病率最高年份1971年,病死率最高发生在1952年。随着乙脑疫苗的广泛使用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落实防蚊灭蚊措施,发病率逐渐下降,1977年发病率降至10/10万,1991年后降到5/10万,1999年以后乙脑发病率维持在1/10万,2007年发病率为0.098/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但是近年病死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约在5%左右,其中2005年高达7.5。,流行情况(我省)-2,发病仍以小年龄为主年龄别发病率以04岁组最高,其次59岁组,其它年龄组发病率较低。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90以上。,近3年我省乙脑发病年龄构成比,发病以散居儿童为

20、主,近3年我省乙脑发病职业分布构成比,流行情况(我省)-3,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高发,2007年发病率居前五位:竹溪县1.55/10万(5例)、 来凤县0.98/10万(3例)、鹤峰县0.96/10万(2例)、 利川市0.66/10万(5例)、当阳市0.64/10万(3例)、,流行情况(我省)-4,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月至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高峰在7-8月份,近3年我省乙脑发病月分布,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乙脑疫苗免疫程序,全程接种2剂次!,免疫程序说明,AEFI,一般反应:发生率低,主要包括局部反应(如触痛和红肿等),轻度全身症状(包括头痛、肌痛、胃肠道症状和发热等)异常反应

21、:偶可发生,较少见的全身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尤其既往有过敏史者更易发生。灭活疫苗:首次接种时不良反应较少,但多次加强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一般反应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对症治疗即可。常见异常反应主要是变态反应,采用按抗过敏药物和激素治疗,一般都能收到很好效果。,主要处理原则:主动询问过敏史,对有过敏史的人应慎用改进生长工艺,提高制品质量,减少牛血清残留量适当减少接种次数,一般接种反应多在第3-4针接种时发生,反复多次接种更易发生严格掌握禁忌症:过敏史,发热,急、慢性疾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减毒活疫苗(免疫缺陷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抑制免疫系统药物者),疾病概述流行情况免疫预防预防控制

22、,预防控制,提高常规疫苗的接种率作好乙脑的监测工作加强暴发疫情的控制积极救治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媒介控制与健康教育开展应急接种,乙脑监测-1,病例报告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进行网络直报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县级疾控机构:核实病例转归病例确诊、排除或死亡后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24小时内报出订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乙脑监测-2,病例调查县级疾控机构48小时内开展个案调查;保存调查表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纳入专病管理,网络直报。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

23、表,实施网络直报。,乙脑监测-3,主动监测乙脑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季节结合AFP病例监测记录监测结果 主动搜索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进行社区病例搜索记录搜索情况,乙脑监测-4,实验室监测(病例)采集、保存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脑脊液、血液标本。血液标本:第1份血标本发病1周内采集;第2份血标本发病34周后采第1份血清/脑脊液标本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抗体IgM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脑脊液标本:发病1周内采集。医疗机构采集2份标本 ,1份供疾控机构检测。如医疗机构不进行上述检测只需采集1份标本。 结果通过专病监测网络报告,乙脑监测-5,监测点 急性病毒性脑炎监测 县级以

24、上医院开展 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血和/或脑脊液标本,进行乙脑 病毒分离与抗体检测。 实验室监测(其它标本)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媒介生物和有关宿主动物监测蚊虫监测(密度、带毒)猪血清抗体结果通过专病监测网络报告,乙脑单病/专病报告管理系统,病例个案调查健康人群抗体监测媒介蚊虫监测宿主监测,已开展过培训,监测评价,医疗单位病例报告率 100%病例48小时内调查率 80%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 80%医疗机构出院病例转归情况报告率 100%,疫情控制-1,一般性措施 开展健康教育开展乙脑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防病和参与防治的意识。隔离治疗病人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进行床边隔离治疗,做到室内无蚊虫,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方能出院。,疫情控制-2,灭蚊防蚊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对畜圈、厕所等三带喙库蚊等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对病家周围50米范围内居室、畜圈及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居室内采取灭蚊、防蚊措施。应急接种 在应急接种时要考虑受种者的乙脑疫苗免疫史,如已有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史者,可接种1剂灭活疫苗,起到免疫回忆的作用;如无乙脑疫苗接种史者,应该接种减毒活疫苗,因为活疫苗产生抗体快,可起到应急的作用。,谢 谢!,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