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人体结构学课件,中枢神经系统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解剖学教研室,第一节:神经系总论,1、神经系统为人体调节系统。机体在NS调节下与内外环境之间协调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2、各种信息感受器中枢整合产生冲动周围N或者内分泌器官调节。3、NS为长期进化的产物与脊椎动物有相似处又有独特处,人脑成为思维器官、产生语言,NS研究仍然以动物为主。,一、组成,NS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出于学习之便,人为分:1、中枢NS:脑和脊髓2、周围NS:脑N、脊N、内脏N-又分内脏感觉N和内脏运动N(分交感N和副交感N),二、活动方式,1、NS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应答性活动。靠反射弧来完成
2、。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1、灰质与皮质:中枢NS,N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处,颜色灰暗,其中位于大小脑表面的灰质为皮质。2、白质与髓质:CNS内N元的轴突集中处,有髓鞘,呈白色,其中位于大小脑中央的白质为髓质。3、N节与N核:功能相同的N元胞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状结构,在中枢为N核,在周围为N节。4、N与纤维束:N元的长突起聚集成束,在中枢为纤维束,在周围为N。5、网状结构:N纤维纵横交织成网,N元胞体散在其中的总称。,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一)位置、外形(二)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三)内部结构(四)功能,(一)位置、外形,1、位置:椎管内,上
3、连延髓,下达第一腰椎下缘,全长4045cm。4岁以下,下缘达第二腰椎下缘。2、形态:前后略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发出N到上肢和腰膨大发出N到下肢。脊髓的表面有前正中裂、后正中隔、前后外侧沟。从前外侧沟发出一排N根丝为前根,属于运动性,后外侧沟发出一排N根为后根,属于感觉性。前、后根汇合为脊N,从椎间孔穿出,后根汇合处有膨大的脊N节。脊髓的未端为脊髓圆锥,向下有一终丝连至尾骨。脊髓的下端有脊N根丝形成马尾,临床上在腰3、4或者腰4、5之间进行腰椎穿刺。,(二)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1、节段:每对脊N所连的一段脊髓,有31个节段,即颈髓(C)7节、胸髓(T)12节、腰髓(L)5节、骶髓
4、(S)5节、尾髓(Co)1节。2、与椎骨的对应关系:C14-同序椎骨,C58、T14-同序椎骨1,T58-同序椎骨2,T912-同序椎骨3,L15-平胸10、11,S15、Co1-平胸12、腰1。,(三)内部结构,1、灰质:前角、后角、侧角、中央管、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2、白质:前索、后索、侧索、白质前连合。,1、灰质,(1)后角:分缘层后角尖薄层灰质。胶状质半透明的胶状,参与节段间联系。后角固有核轴突组成上行纤维束。胸核:位于后角基部内侧,仅见C8T1节段。(2)前角:由运动N元组成,分a-N元,到梭外肌,r-N元,到梭内肌。分前角内侧核、前角外侧核。(3)侧角:中小型C组成,T112L
5、13节段有侧角,为交感N低级中枢。,2、白质,由上下行纤维束和固有束(节段间联系纤维)组成。1、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位于后索内,T5以下组成薄束;T4以上组成楔束,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来自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精细触觉-辨别两点间距离、物体纹理粗细。脊髓小脑束:起于胸核和后角基部,位于前索和侧索内,传导非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脊髓丘脑束:起于后角缘层、后角固有核,位于前索和侧索内,传导浅感觉-来自皮肤的触、压、痛、温觉。,2、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起于大脑皮质运动区,止于前角C,发动和控制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起于中脑的红核,止于前角C,兴奋屈肌,抑制伸肌。前庭脊髓束:起于前庭
6、N核,止于前角C,兴奋伸肌,抑制屈肌。其它: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四)功能,1、传导功能:上、下行纤维束。2、反射功能: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立毛反射:冷-皮肤-脊N-后角C侧角-交感N-立毛肌,脊髓有排尿、排便、性反射中枢等。,二、脑,1、位于颅腔内,重1400g,有个体差异,但不是聪明和愚笨的标志。分脑干、小脑、间脑、端脑四个部分。2、脑干从上到下分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有小脑,它们之间间隙为第四脑室,其底为菱形窝。,(一)脑干,1、脑干的外形,十二对脑N顺口溜,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士副舌下全。,(1)脑干的腹面观,1)
7、延髓:前正中裂、锥体、锥体交叉、前外侧沟(有舌下N穿出)、橄榄体、橄榄后沟(有舌咽、迷走、副N穿出)。后外侧沟。2)脑桥:基底沟、基底部(外侧有三叉N穿出)、小脑中脚。3)中脑:大脑脚、脚间窝(有动眼N穿出),(2)脑干背面观,1)延髓下份:后正中沟、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内有同名核)、小脑下脚。2)延髓上份、脑桥的背面:菱形窝,髓纹将其分为上部和下部,每部又分内侧隆起和外侧区,上部的内侧隆起为面丘(内有展N核),下部的内侧隆起有舌下三角和迷走三角(内有同名核),外侧区有前庭N核,外侧角为听结节内有蜗N核。3)中脑:有四个隆起,为四叠体,上面一对为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方地对为下丘,与听觉反射有
8、关。,(3)第四脑室,1、定义:位于小脑、脑桥、延髓之间间隙。2、交通:底-菱形窝,顶-幕顶状,有前髓帆+小脑上脚和后髓帆,向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向下-脊髓的中央管,向后-正中孔、外侧孔-小脑延髓池。,2、脑干的内部结构,(1)灰质灰质的特点:分散存在,每一灰质团块为一N核。N核分中继核和脑N核。运动与感觉的位置关系由脊髓的前后关系变为内外关系。1)脑N核:1)躯体运动核:舌下N核、疑核、副N核、展N核、面N核、三叉N运动核、滑车N核、动眼N核。2)内脏运动核:迷走背核、上涎核、下涎核、动眼副核。3)内脏感觉核:孤束核。4)躯体感觉核:三叉N脊束核、三叉N脑桥核、三叉N中脑核、前庭N核、蜗
9、N核。,2)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位于薄束结节、楔束结节的深面,发出纤维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下橄榄核:邹褶袋状,接受大脑皮质、红核的纤维,发出纤维到小脑。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部之间,发出纤维左右交叉到小脑,红核:位于上丘平面,圆柱状,发出纤维左右交叉到脊髓。黑质:位于中脑,含有黑色素,与纹状体有往返纤维联系,产生多巴胺到纹状体,缺乏出现震颤麻痹。,(2)白质,1)内侧丘系:来自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交叉后纤维形成,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2)脊髓丘系:位于内侧丘系外侧。3)三叉丘系:三叉N感觉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形成。4)外侧丘系:蜗N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后形成。锥体束:来自皮质运动区经大脑脚基底部在
10、延髓形成锥体向下锥体交叉形成皮质脊髓束到前角C。5)其它:皮质脑桥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3)脑干网状结构,位于脑干背盖中央,为一古老结构,分外侧区为接受区,接受各种感觉纤维的侧支;内侧区为效应区,发挥的作用有:发出纤维到脊髓,调节肌张力和内脏活动;发出纤维组成非特异性上行激活系统到大脑皮质各部,维持大脑皮质醒觉;网状结构对浅-深感觉、听觉冲动有抑制和加强的作用;脑干网状结构内有生命中枢,维持心跳和呼吸。,(二)小脑,1、位置:位于颅后窝,延髓、脑桥的背面。2、外形:中间窄缩如环为蚓部,两侧膨大为小脑半球,半球下方靠近蚓部为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11、3、分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古小脑)前叶:原裂以前(旧小脑)后叶:原裂以后(新小脑),4、小脑内部结构,(1)小脑皮质:小脑表面的一层灰质,分:分子层:Purkinje细胞的树突+颗粒C的轴突 Purkinje细胞层:呈柏叶状,轴突与小脑核相连颗粒层:小颗粒C组成,苔藓纤维终止于此层,轴突伸向分子层。,(2)小脑核,1)有4对:齿状核:最大,发出纤维与红核、背侧丘脑联系。顶核球状核栓状核2)作用:小脑核对传入小脑的信息有整合作用。它们将运动信息编成程序贮存在小脑内,一个熟练的动作是不会忘记的,(3)小脑纤维联系,1)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小脑下脚古小脑脊髓小脑束上、下脚旧小脑脑桥小脑束小脑
12、中脚新小脑橄榄小脑束下脚新、旧小脑。2)传出纤维:主要来自齿状核,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中脑左右交叉后小部分到红核,大部分到背侧丘脑。,5、小脑的功能,(1)古小脑: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2)旧小脑:调节肌张力。(3)新小脑:协调随意运动。小脑损伤后出现:醉汉步态、运动节律紊乱、巅摇、肌张力低下、说话含糊不清、眼球震颤、共济失调。,(三)间脑,位置:位于中脑的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掩盖,只有在前下方露出表面。分部: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下丘脑。,1、背侧丘脑,卵圆形的灰质团块,被Y形的白质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外侧核。(1)丘脑前核:与近期记忆、情绪的产生有关。(2)丘脑内侧核:主要是一
13、些联络性核团。(3)丘脑外侧核:分腹前、中间核接受黑质、纹状体、大小脑纤维,腹后核又分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脊髓丘系的纤维。,2、后丘脑:有内侧膝状体,与听觉的传导有关;外侧膝状体,与视觉传导有关。3、上丘脑:丘脑髓纹、僵三角、松果体,与褪黑激素的分泌 有关。4、底丘脑:中脑与间脑过渡区,有底丘脑核。,5、下丘脑,(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前下方,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下壁、底壁。(2)组成:视交叉、终板、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内有下丘脑核。1)下丘脑核:视上核产生抗利尿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它们通过轴突输送至N垂体内。弓状核(漏斗核)产生调节性多肽血管腺垂体,
14、调节腺垂体的分泌。2)纤维联系:传入纤维:穹隆、前脑内侧束传出纤维: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下丘脑垂体束。(3)功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内有各种代谢中枢内脏活动的调节情绪与睡眠的调节。,6、第三脑室,(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与下丘脑之间的夭状间隙。(2)交通:前上方-室间孔-左右侧脑室,向下-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四)端脑,由左右半球组成,它们借胼胝体相连。左右半球之间的裂隙为大脑纵裂;大脑和小脑之间的裂隙为大脑横裂。,1、外形与分叶,表面有许多沟回,它们是皮质各部发育速缓不同造成,一般在胚胎5个月左右出现,生后逐渐完成。(1)叶间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2)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15、岛叶(3)每个半球有三个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2、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1)上外侧面1)额叶: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2)顶叶:中央后回、顶内沟分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分缘上回、角回3)颞叶: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4)岛叶:岛长回、岛短回5)枕叶:沟回不恒定,(2)内侧面:胼胝体、穹隆、透明隔、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楔叶、楔前叶、舌回。(3)下面:嗅球、嗅束、嗅三角、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1)嗅脑:嗅球、嗅束、嗅三角、钩、海参马旁回前部。,3、边缘系统,(1)边缘叶: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齿状回、眶回、颞极(2)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16、中脑被盖组成,是人类的本能系统,与个体保存、种族延续、内脏活动、情绪记忆有关。,4、各叶的功能,(1)额叶:躯体运动、发音、书写、高级思维(2)顶叶:躯体感觉、语言、味觉(3)枕叶:视觉(4)颞叶:听觉、语言、记忆(5)岛叶:内脏感觉(6)边缘叶:情绪、行为、内脏活动,5、侧脑室、基底核,(1)侧脑室:位于半球内,左右对称,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前角伸入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入颞叶,中央部。,(2)基底核,定义:岛叶皮质深面的灰质团块,分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1)尾状核:弓形弯曲,环绕在背侧丘脑的外侧,分头、体、尾三部,尾接杏仁核。2)豆状核:位于背侧丘脑的外侧,切面上呈三
17、角形,分壳和苍白球。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总称。分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旧纹状体苍白球。作用: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3)屏状核:位于豆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薄层灰质,功能不明。4)杏仁核:边缘系统一部分。,6、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连接同一半球叶与叶之间或者回与回之间的纤维。有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钩束(2)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之间的纤维。有穹隆连合、前连合、胼胝体弓形弯曲,分嘴、膝、干、压四部(3)投射纤维:半球与其它部位联系的纤维。 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由投射纤维组成,切面上呈“”形,分内囊前肢豆、尾之间,有丘脑前辐射、额桥束;内囊膝有皮质核束;内囊后肢
18、豆、丘之间,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听辐射、视辐射。内囊损伤出现三偏症状。,7、大脑皮质,占脑重40%,总面积:2200cm2,运动、感觉的最高级中枢,语言、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分古皮质-海马、齿状回。旧皮质-嗅脑。新皮质-余下部分,占大脑皮质的96%,平均厚2.5mm,分6层: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层、内颗粒层、内锥体层、多形C层。14层为接受区,56层为效应区。,(1)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皮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活动。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特点:交叉性管理投影呈倒立的人形投影区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2)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
19、的后部,特点同躯体感觉区。,3)视区:枕叶、距状裂两侧(楔叶、舌回的一部分)4)听区:颞横回,接受双侧(对侧为主)5)味觉区:中央后回的下部,邻近舌咽感觉区6)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端7)嗅觉区:海马旁回的钩附近。,8)语言中枢:97%在左半球。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的后1/3区,损伤出现电报式语言。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听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理解自己、监听别人。视性语言中枢:角回,(2)大脑皮质联络区,余下的部分,是认识、运动、记忆、思维活动的皮质功能区。1)左半球-抽象思维,进行语言、计算、逻辑推理。2)右半球-形象思维,进行空间定位、面貌识别、音乐、美术。,三、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路,本体
20、感觉、精细触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锥体系锥体外系,概述,1、传导路:大脑皮质与感受器、效应器进行联系的通路2、分类:上行传导路(感觉传导路)、下行传导路(运动传导路),(一)感觉传导路,1、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路,第一个N元在脊N节,树突与感受器联系,轴突组成后根,到脊髓后索,T5以下组成薄束;T4以上组成楔束,终止于第二个N元所在地薄束核、楔束核,两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第三个N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后肢,最后终止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2、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路,(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第一个N元在脊N节,
21、轴突组成后根进入脊髓后上升12个节段,然后终止于后角缘层、后角固有核,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后肢最后终止于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一个N元在三叉N半月节,组成三叉N根,终止于三叉N感觉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它们发出纤维经过内囊后肢,最后终止于中央后回下1/3区。三叉N脑桥核、脊束核发出侧支与网状结构联系,完成角膜反射、眼心反射。,3、视觉传导路,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1)传导路:起于视C双极C节C节C轴突组成视N视交叉(部分交叉)
22、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枕叶、距状裂两侧。(2)瞳孔对光反射:视束部分纤维中脑顶盖前区双侧动眼旁核动眼N睫状肌、瞳孔括约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4、听觉传导路,(1)传导路:第一个N元在蜗N节,树突与Corti氏器联系,轴突组成蜗N,终止于蜗N核,发出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组成外侧丘系,上行终止于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最后终止于颞横回。(2)听觉反射:外侧丘系部分纤维终止于上丘核,发出顶盖脊髓束,终止于颈部前角C,完成听觉反射。,(二)运动传导路,1、锥体系,(1)皮质核束,1、中央前回下1/3区发出纤维,组成皮质核束,经过内囊膝部,向下终止于脑干脑N运动核,经脑N到头面部
23、肌肉。2、面N核下部、舌下N核只接受对侧的皮质核束,损伤出现口角歪向健侧,舌尖偏向患侧。,(2)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区、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经过内囊后肢、大脑脚、基底部、在延髓形成锥体向下形成锥体交叉(80%交叉),组成皮质脊髓束,终止于前角C,最后通过脊N到四肢和躯干的肌肉。,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临床表现,上运动N元 下运动N元硬瘫 软瘫肌张力 肌张力深反射亢进 深反射消失浅反射减弱 浅反射消失肌萎缩不明显 肌萎缩明显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不出现,2、锥体外系,(1)定义:锥体系以外,凡是与随意运动有关的结构总称。(2)作用: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协调随意运动,(1)
24、皮质纹状体系,额叶、顶叶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背侧丘脑腹前、中间核额叶,(2)皮质脑桥小脑系,额叶、顶枕颞叶额桥束、顶枕颞桥束脑桥核左右交叉小脑中脚小脑皮质齿状核小脑上脚背侧丘脑(大部)红核(小部)大、小脑红核、前庭N核、网状结构脊髓前角C,四、脑和脊髓被膜、血管、脑脊液,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血管脑脊液血-脑脊液屏障,(一)脑和脊髓的被膜,1、脊髓的被膜,(1)硬脊膜:厚而坚韧,上附枕骨大孔,下达骶2水平,松施地包裹脊髓,向两面三刀侧包裹脊N形成脊N膜。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壁之间间隙,内有LCT+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V丛+脊N根,可行硬膜外麻醉。,(2)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
25、发出丝状的CT小束与软脊膜相连,它们之间间隙为蛛网膜下隙,内有脑脊液,并在脊髓下端扩大为终池,内有脊N根丝形成的马尾。(3)软脊膜:紧贴在脊髓表面,并且伸入沟裂之中,有血管,在两侧包裹脊N根形成齿状韧带。,2、脑的被膜,(1)硬脑膜:厚而坚韧,DCT,有光泽,特点:与颅顶连结疏松,与颅底连结紧密,颅底骨折,硬脑膜撕裂,脑脊液外漏。伸入大脑纵裂形成大脑镰,伸入大脑横裂形成小脑幕,后缘附着于横窦沟,前缘为幕切迹,当颅内压海马旁回、钩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中脑,危及生命。分二层,在某些部位分开,内衬内皮C,形成硬脑膜V窦,窦壁无平滑肌,损伤后出血较多。,硬脑膜V窦有:上夭状窦、下夭状
26、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最后到颈内V。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外侧壁有动眼N、滑车N、眼N、上颌N,窦内有颈内A、展N,炎症海绵窦综合症,(2)蛛网膜:蛛网膜下隙在某些扩大形成池,有小脑延髓池、脚间池、上池。蛛网膜粒:蛛网膜突入上夭状窦形成颗粒状结构,具有吸收脑脊液的功能。(3)软脑膜:脉络丛-软脑膜连同血管伸入脑室形成树根状结构,具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二)脑和脊髓的血管,1、脑的血管,占心输出量的1530%,中断5秒,意识丧失,中断5分钟,脑死亡。(1)动脉:颈内A半球的前2/3,部分间脑。椎A余下部分。1)颈内A:通过颈A管颅腔海绵窦弯向上后到蛛网膜下隙分:大脑
27、前A半球的内侧面。大脑中A外侧沟半球上外侧面,发出611条中央支豆、尾、内囊后肢、背侧丘脑。血管细压力高,易破裂出血。脉络丛A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眼A视器。前后交通A,与大脑前后A吻合。,2)椎A:左右椎A汇合形成基底A然后分:脊髓前、后A小脑下前A小脑下后A迷路A内耳小脑上A脑桥支大脑后A半球后1/3、部分间脑。,3)大脑A环:大脑前A、前交通支、大脑中A、后交通支、大脑后A在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具有代偿意义。,大脑A环,(2)脑的静脉,1)浅V:管壁无瓣膜和平滑肌,位于大脑表面,有大脑上中下V,注入附近的V窦。2)深V:基底核、髓质、脉络丛的V血,在胼胝体下方形成大脑大V,注入直窦。,2、脊髓的血管,(1)动脉:椎A+附近A的分支,在脊髓形成一条脊髓前A,两条脊髓后A,到脊髓。(2)静脉:与同名A伴行,最后在硬膜外隙形成椎内V丛。,(三)脑脊液,1、产生和作用:脉络丛产生,无色透明、V:150ml,具有营养,缓冲外力震荡的作用。2、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吸收入上夭状窦。,(四)血脑脊液屏障,1、定义:血液与脑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物质所通过的结构。2、组成: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内皮C之间的紧密连结毛细血管内皮基膜神经胶质C形成的脚板。3、作用:保证N元有一非常稳定的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