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 同许多其他疾病一样,肿瘤的发生也是遗传因素(个体的易感性差异)和环境因素(电离辐射、黄曲霉素、病毒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节 肿瘤的遗传基础,一、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某种肿瘤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种族中有显著差异,且不会因为移居、混居或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主要是遗传因素的差异。,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和群体差异,白血病、Bloom血症,犹太人,乳房癌发病居世界榜首。,美国人,犹他州摩门教家族中唇癌发病率。,中国人,黑人中多发骨髓瘤,鼻咽癌, 日本人60倍 印度人30倍,松果体瘤,日本人, 其他民族12倍,二、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许多肿瘤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肿瘤患者的家属
2、中发生癌症的风险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癌家族(cancer family) 指一个家系中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发病年龄较早,通常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G家族,癌症发病的家族聚集现象,2.家族性癌(familial carcinoma),是指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患同一种癌,通常是较常见的癌瘤,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一般不符合孟德尔遗传。,例:12%25%的结肠癌患者都有家族史。,例:乳腺癌患者一级亲属发率高于一般群体34倍。,遗传性前列腺癌,例:,三、遗传性恶性肿瘤遗传性肿瘤由单个基因的异常决定遗传方式:AD发病特点:遗传性的:发病率高、发病年龄早、有家族性、双侧性或多发性等
3、。(非遗传性的:发病年龄晚,常单发或散发。),(一)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 儿童期(多在4岁以前)发病的一种眼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1/280001/15000 临床表现:按发展进程分为四个时期:眼内生长期:视网膜上有圆形隆起,以后肿瘤长入玻璃体,使瞳孔呈黄色光反射,才容易被发现,称为“猫眼”。,青光眼期:眼压增高,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状态,形成“牛眼”,表现为眼痛、头痛、哭闹不安;眼外蔓延期:肿瘤可沿视神经向球后发展。,全身转移期:沿血液及淋巴向全身转移。,视网膜母细胞瘤 (RB),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家族史 无 双侧 单侧(约90%) 早
4、发 晚发,(二)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toma,NB) 一种儿童常见的恶性实质性肿瘤,主要位于腹部或胸部,后期会发生扩散,发病率约1/10000 症状: 以发热、疼痛、面色苍白为主要临床特征 分型: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早发 晚发 多发 单发 占20% 占80% 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该基因的第一次突变可能只干扰神经嵴的正常发育,第二次突变才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三)肾母细胞瘤( Wilms瘤,WT),婴幼儿恶性胚胎肿瘤,患者腹部有无症状光滑、质坚硬的肿块,常伴发一些先天畸形如假两性畸形、智力低下等。 发病率为1/10000,3/4
5、的肿瘤发生在4岁以前,90%在20岁前发生。 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 遗传性 非遗传性(散发型) AD遗传 散发 双侧 单侧 早发 晚发 38% 62%,四、遗传性癌前病变,一些单基因遗传的疾病和综合征中,有不同程度的恶性肿瘤倾向,称为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其遗传方式大部分为AD。,(一)家族性结肠息肉 (Familial Polyposis Coli, FPC) 遗传方式:AD 特征:为病变局限于结肠和直肠,息肉为腺瘤 性,数目可多可少,十几岁时即可能开始恶 变为腺癌,40岁前多恶变为结肠癌。 致病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位于5q21-q22,(二)基底细
6、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遗传方式:AD,致病基因位于9q22-31特征:(1)儿童期多发性皮肤基底细胞痣,青春期可癌变;(2)常见软组织钙化和先天骨骼畸形,如,前额突起、鼻梁低平、下颌骨表皮样囊肿、肋骨二分叉等;(3)痣为多发性,可达数百个。,癌变之前做手术,(三)神经纤维瘤病 遗传方式:AD 患者的皮肤有牛奶咖啡斑和纤维瘤样皮肤瘤, 在儿童期,皮肤中即可出现神经纤维瘤,主要分布于躯干,从针尖至橘子大小。3%15%可恶变为纤维肉瘤、鳞癌和神经纤维肉瘤。致病基因NF位于17q11.2,是一种抑癌基因,其产物有特异的抑制RAS癌基因的作用。,五、染色体不稳
7、定综合征与肿瘤发生概念:AR染色体不稳定肿瘤1、Fanconi贫血:又称先天性血细胞减少症临床症状:是儿童期的骨髓疾病,故患者有贫血、易疲劳、易出血和感染等症状,并常伴有侏儒,小眼球,心、肾畸形,皮肤簌簌沉淀等症状染色体断裂率升高,白血病发病率是正常人20倍,2、Bloom综合症:染色体畸变,易患白血病和其他癌症(淋巴瘤)。 多见于东欧犹太人的后裔。 临床症状:患者身材矮小,对日光敏感,故面部常有微血管扩张性红斑。早年发生的癌症。 遗传学:染色体不稳定或基因组不稳定是该症的显著特点:微核 结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现象(SCE)、四射体结构,3、着色性干皮病:紫外线敏感,DNA修复酶缺陷,常导致多
8、种肿瘤的发生。临床症状:幼年时在颜面部及其他处皮肤暴露于外界,接触日光部分发生红斑,多次反复后,出现粟粒大的褐色色素沉着,皮肤干燥且粗糙,伴有角质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着色性干皮病,着色性干皮病,4、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AR;染色体非随机畸变,常涉及14号;X线敏感,DNA修复力下降;易患血液系统肿瘤。临床症状: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4-6岁时,眼、面部、颈部尤其是眼结膜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由于动眼神经功能障碍,眼球不能随意运动。免疫功能缺陷,淋巴细胞减少。,六、染色体异常与肿瘤,研究结果证实,大多数人类恶性肿瘤中伴有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一)肿瘤的染色体数目畸变(二
9、)肿瘤的染色体结构畸变 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导致基因量的失衡,进而导致癌变。,第二节 肿瘤的发生的遗传机理,细胞癌基因是细胞正常生长、分化所必需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 在发育过程中的一定时间、一定组织中定量的表达,产生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蛋白质,促进某些生命过程的进行,使生长发育得以实现。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完成后多处于关闭状态,即不表达或低表达。 一旦在错误的时间,不恰当地点,不适量表达即可能导致细胞无限制的增长而趋于恶性转化。,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 ,TSG),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的基因,具有
10、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的比较,肿瘤发生学说 一、单克隆起源假说 二、二次突变说 三、肿瘤发生中的多步骤遗传损伤假说四、细胞凋亡学说,单克隆起源假说,致癌因子引起体细胞基因突变,使正常体细胞转化为前癌细胞,然后在一些促癌因子的作用下,发展成肿瘤细胞。肿瘤是突变细胞的单克隆增殖细胞群。,正常组织细胞 肿瘤细胞,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人恶变细胞均带有特异 的Ph1染色体,例:,二次突变说,癌症发生的多步骤遗传损伤假说,细胞凋亡学说,细胞凋亡,分化细胞大多数具有死亡能力,这种生理性死亡要通过有序的、可控制的方式,以细胞固有的、由DNA编码的自杀程序来完成,这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正常细胞,受损细胞,不能正常启动凋亡,导致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