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它们由什么微粒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阶段,古希腊哲学家,卢瑟福,玻尔,汤姆生,道尔顿,现代科学家,19世纪初,英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1897年,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葡萄干面包式”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阳极球,其中均匀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电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电子在核
2、周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1911年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粒子会被弹回来?,为什么大多数粒子穿过了金箔,而被弹回的粒子只有0.01%?,为什么粒子被弹回来了,原子内正电荷却没有被轰击出来?,卢瑟福的结论:,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所以大多数粒子得以穿过金箔。,原子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即原子核。,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认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中子,揭示了微观世界波粒二象性规律、认识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遵循
3、经典力学的原理,建立用量子力学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数学模型。,1.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夸克,电子云,2.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经历了艰难的过程;,3.实验、假设、模型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既有个人的突出贡献,又有科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层,电子按能量高低在核外分层排布。,2.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3.原子结构示意图,4.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次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倒数第三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第n层最多容
4、纳电子数-。,2个,8个,18个,32个,2n2个,注意:多条规律必须同时兼顾。,电子先排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再排能量较高的电子层,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8电子稳定结构,Ne、Ar、Kr、Xe等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原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其稳定性是由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当原子最外层只有一层时,则2个电子即为稳定结构。,多电子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小于8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总是易得到或失去电子而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请从原子结构角度提出可能的观点:解释镁原子与氧原子形成氧化镁的过程。,迁移应用:分析钠原子与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结论,1、活泼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
5、阳离子,Mg,Mg2+,失 2e-,(带2个单位正电荷),2、活泼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多,易得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O,O2-,得 2e-,(带2个单位负电荷),在MgO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原子核有没有变化?什么粒子在变化?,分析MgO和NaCl形成过程的电子得失情况,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变化。,得到的电子和失去的电子数目相等。,P30问题解决,Na2O、MgO、NaCl、MgCl2,分析NaCl、MgO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找出化合价与得失电子的数目的关系。,金属最外层电子数4时,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失去的电子数目),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4时,易得到电子,(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关系: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原子,可以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活泼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与活泼非金属反应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活泼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与活泼金属反应时容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电子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