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学术思想,经世致用学风的开启,晚明学术风气之转变肇始于阳明心学流弊之反动。心学之陷于佛理,乃源其偏于道学成圣之旨。道学援佛入儒,虽得其成圣之旨,却也因袭空谈之风。晚明学术于是一反心学空疏之流弊,务修“有为”之学,以为“经世致用”。,“明道”与“救世”,满清入主中原,于汉族士人之震动,无异于“天崩地解”。道学“清谈之流祸”,亦因之为当时士人所共识。道学之反动,承晚明学术之风气,乃于清初渐形而渐著。清初大师,多为人所称道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而亭林所谓“明道”与“救世”,实开有清一代学术之风气。,顾炎武,顾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
2、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顾炎武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顾炎武的意义,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乾嘉学派,清代的学术流派。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
3、、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以汉儒经注为宗,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音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乾嘉学派是清初之学的倒退,但清初汉学兴起之时,有浓厚的反理学内容及反民族压迫的思想,而考据只是借以通经致用的手段。顾炎武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进而主张以经学去取代理学,目的就在于“经世致用”。顾氏之后,此风渐趋蜕变。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以下,更是远离社会现实
4、,止于训诂考据。因此,乾嘉学派是清初之学的倒退。,清初之学与乾嘉汉学,清初,为确立专制的政统,在文化上也推行了酷烈的政策。在文网之下,学者噤若寒蝉。惟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然就其特色及学术成就言,乾嘉学又是清初之学的发展。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明理学批判总结的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特色。乾嘉学,以专精而扬其帜。,开端与扩展,清初顾炎武开其端,中经阎若璩、胡渭等人,至惠栋、戴震、钱大昕而张大其说,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遂臻于极盛。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
5、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长于考据,这是清代汉学家朴实力学的传统。,吴派,吴派代表人物苏州吴县人惠栋。吴派主要成员都是苏州府籍的学者,如沈彤、江声、余萧客、褚寅亮等;但洪亮吉、孙星衍、王昶、王鸣盛、钱大昕、江藩等分别来自常州、太仓、松江府州的阳湖、嘉定、华亭三县及扬州府甘泉县。因此,所谓“吴派”实际上是清代乾嘉之际苏州地区为核心的由江南学者组成的汉学研究群体。,吴派的学术宗旨,治学一尊汉经,是吴派的学术宗旨。惠栋说:“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主于学官,与经平行。”吴派尊信汉儒家法师法,运用小学训诂的纯汉学研究。,皖派,皖派是
6、与吴派并称、以古文经形式的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震为安徽休宁人。皖派的主要成员都是清代徽州府籍的学者,如程瑶田、金榜、洪榜、汪绂等,然其空间涵盖面也涉及到江苏金坛、扬州等地,如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等。皖派实际上是以安徽徽州地区作为核心,由戴震弟子为骨干的研究群体。,皖派汉学与吴派汉学研究的共同特征,运用小学训诂方法,重新研究经注,将程朱附会于经的注解,一一加以破除,恢复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这是皖派汉学与吴派汉学研究的共同特征。,皖派特色,皖派以研究汉经为宗旨,在强调汉代经学的家法师法的同时,并不一味尊信,如戴震明言“汉儒训诂有师承,有时亦有附会”。皖派学者的汉学研究,与吴派
7、学者一样重视经籍的注释工作,却更多地阐发个人的思想。戴震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访,强调领会经言的本义,把握古代圣贤的心志。,章太炎的看法,章太炎通过对吴派、皖派学术的比较研究后,认为吴派“学好博而尊闻”,皖派则“综形名,任裁断”;吴派“笃于尊信,缀次古义,鲜下己见”,皖派则“分析条理,皆全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 章太炎作为清末民初最后的经学大师,从宏观的角度粗略地区别了吴派、皖派经学研究“求古”与“求是”的相异学风,是可以成立的。,常州学派,清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统治的思想。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以公羊经义,发
8、挥政见,抨击专制制度的腐朽。光绪间,廖平分析经学,详论汉今古文学的歧异,以为古学系伪造,今学乃孔子自创新制。后来康有为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常州学派性质,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就时间而言始于乾嘉,盛于道光年间;就性质言,是对当时经学研究一尊东汉古文经,重视训诂名物,以字解经学风的反拨。,公羊“三世说”,公羊家的说法,春秋的主要思想是“三世说”。公羊传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异辞。” 照董仲舒的了解,三世是孔丘对于春秋这个时期的认识:历史发展的三个段落。到了西汉末年的何休,三世就被理解为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康有为三世说,康有为认为三世
9、就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他说:“人类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由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至君臣。由君臣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 ,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在专制政体下 ,“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 ,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因此 ,“宪法”就是“维新之路”。,康有为的立宪思想,2 .反对专制政体 ,主张君主立宪。康有为认为君主权威无限“大背几何公理” ,主张“立一议院以行政 ,并民主亦不立。”又说 ,“
10、有人立之法 ,然后有君臣。今此法权归于众 ,所谓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 ,最有益于人道矣。”由此 ,康有为在中国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康有为的立宪思想,3.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合议与分权是在传统方面或理性方面对于集权统治进行限制的特别手段。它们共同促成了现代行政管理和立宪政治。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在戊戌变法之前所撰写的实理公法全书,民权思想与政治观,在康有为之前 ,中国虽然有“民本”思想 ,但是却没有民权思想。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观 ,强调公民自治。 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 ,康有为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权观。他认为 ,人生来平等 ,同时又充满差异性 ,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 ,有自主权 ,应当“以平等之意 ,用人立之法” , 对此进行规范。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 (治事门、论人公法 ) ,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