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震级: 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 M 表示。地震愈大,震级数字也愈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级为 9.5 级 . 它是根据 地震波 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 地震烈度 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 的强弱,只同 震源 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 烈度 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 震 中距 、方位角、 地质构造 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几种常见的震级标度 地震发生后,人们首先关心的问题是:这是多大的地震? 如果回到几百年前,我们肯定得不到像 “ 级地震 ” 的类似答案,而是一系列关于地震破
2、坏的宏观描述,犹如明史中记载的陕西华县地震: “ 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陷入地中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只能根据地震的破坏程度 烈度来估计地震的大小。烈度不仅受人的主观影响,还与震区的地质、建筑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烈度并不能定量地度量地震大小。 1935 年,查尔斯 里克特在研究美国南加州地震时,发明了一种定量测量地震大小的方法。他规定在震中距为 100km 的地方,如果 “ 标准地震仪 ”( 伍德 安德森地震仪,周期是 0.8s,放大倍数为 2080)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是 1 微米(注:仪器上记录到 1 微米对应的实际地动位移是1/2080=0
3、.00048 微米),震级为 0;如果振幅是 x 微米,震级为其对数。当然,当振幅是 0.1 微米时,震级为 lg0.1=-1,相当于小锤子敲打地面产生的震级。实际上,绝大多数地震仪不会恰好都摆在 100km 震中距的地方,此时就要根据震中距对应的量规函数来校正数值。里克特提出的这种震级标度被后人称为里氏震级 ML,也叫地方性震级,主要适用于 6 级以下的中小地震,这里的 L表示 local(地方性)的意思。 里氏震级的出现,第一次把地震大小变成了可测量、可相互比较的量,为地震学的定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伍德 安德森地震仪早已绝迹,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人们为了保持地震记录的对比和延续
4、性,很多小地震仍会通过仪器的模拟仿真,计算出里氏震级。 伍德 安德森地震仪是一种短周期地震仪(周期为 0.8s),它可以较好地记录短周期地震波。但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高频地震波(即短周期波)的衰减速度要远远大于低频地震波,当地震仪距离震中较远时,这种地震仪的记录能力变得有限。 1945 年,地震 学家古登堡发明了面波震级 Ms, Ms可以远距离记录地震,这就弥补了里氏震级的不足。其中, s 表示 surface wave(面波),它是根据周期约为 20s 的面波大小确定的地震震级。 面波震级也存在问题,当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的时候,激发的面波不显著。所以,古登堡还发明了体波震级 mb, b
5、表示 body wave(体波),它是根据地震波的体波(通常是 P 波)的大小确定的地震震级。几乎所有的地震,无论距离远近、震源深度,还包括核爆炸,都可以在地震图上较清楚地识别P波,因此 mb 具有广泛的应用,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对 外公布的很多震级就是 mb。 遗憾的是,无论是里氏震级、面波震级、还是体波震级,都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这些震级与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物理含义不清楚。二是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它们具有 “ 饱和 ” 现象。也就是说,当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增大的时候,震级却不再增大(见图),因此面对大地震时,采用这些震级标度会低估地震的能量。 【矩震级( Mw)与里氏
6、震级( ML)、面波震级( Ms)及体波震级( mb)的关系】 1979 年,日本的金森博雄提出了矩震级 Mw 的概念。矩震级的计算公式中用到了地震矩 M0,地震矩具有严格的物理意义,其中 M0=uAD( u 是剪切模量, A 是破裂面的面积, D 是地震破裂的平均位错量)。从公式看,地震破裂面面积越大,位错量越大,释放的能量也就越多。正因为如此,矩震级不会像其他震级一样存在饱和问题。比如 1960 年智利大地震,测定的矩震级Mw=9.5,而面波震级已经饱和,仅为 8.5。 目前,矩震级已成为世界上大 多数地震台网和地震观测机构优先推荐使用的震级标度。不过,由于世界各国有各自的震级研究历史和计
7、算公式,各国对外公布的震级标度还未统一。我国对外公布的震级大多是面波震级而不是矩震级。比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中国公布的是面波震级 8.6 级,美国公布的是矩震级 9.0 级。 震级强弱 里氏震级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 震源深度 、震中距、方位角、地质 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 尺子 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 ;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
8、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 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 地震仪器 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中国 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 “ 里氏震级 ” 。 分类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 唐山大地震 弱 震:震级小于 3 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 3 级、小于或等于 5 级的地震; 中 强 震:震级大于 5 级,小于
9、 6 级的地震; 强 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 6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 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地震震级 里克特级数,是由 美国地震 学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围在 1 10 级之间。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释放的能量(热能和动能)大小有关,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与能量 假定第 1 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 1,第 2 级应为 31.62,第 3 级应为 1000,依此类推,第 7级为 10 亿,第 8 级为 316.2 亿,第 9 级则为 10000 亿。由于里氏地震规模是常用对数,因此在估算能量的时候,里氏震级每增加一,释放的能量大约增加 32 倍。 下表列出的是
10、不同级别的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的 TNT 当量: 里氏震级 大致相应的 TNT当量 实例 0.5 6kg 手榴弹 爆炸 1.0 30kg 建筑爆破 1.5 180kg 二战期间常规炸弹 2.0 1 吨 二战期间常规 炸弹 2.5 6 吨 二战期间的 “Cookie“ 巨型炸弹 3.0 30吨 2003年大型燃料空气炸弹( MOAB) 3.5 180吨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4.0 1 千吨 小型原子弹 4.5 0.6万吨 常见的 龙卷风 5.0 3.3万吨 美国在二战结束前在日本 广岛 、 长崎 投放的原子弹(投放后日本无条件投降) 5.5 20万吨 1992年美国 内华达州 Li
11、ttle Skull Mtn.地震 6.0 100万吨 1994年美国内华达州 Double Spring Flat 地震 6.5 600万吨 1994年 Northridge 地震 7.0 3400万吨 目前最大型的 原子弹 (注:前苏联曾试爆 5000万吨级别的氢弹) 7.5 1.9亿吨 199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 Landers 地震 8.0 11亿吨 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 (7.8级 )、 2008 年中国汶川大地震 (8.0级 -2008 年 5月 18 日修订 ) 8.5 62亿吨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 安克雷奇耶稣受难日地震 9.0 350亿吨 1960年智利大地震( 9.5级,为人类观测史上最强震级)、 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 9.0级)、 2011年日本大地震( 9.0级)。以上三次强震均引发了巨大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0.0 1 兆吨( 1 万亿吨) 约相当于一个直径约为 100千米的石质陨石以秒速 25 千米撞击地球时所产生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