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民工子女教育论文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提要本文以西安市为样本,在大量抽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 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举家迁移渐成趋势,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截至 2010年 7月 9日,西安实有暂住人口 700, 225人,其中男性 416, 110人,女性 284,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 66
2、1, 944人,占总数的 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 377, 396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 53.9%;省外 322, 829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 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分别占到总数的 39%、 35%、 12.3%、 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 611, 111人,占暂住总数的 87.27%。 (二)随迁子女入学情况。截至 2010年 3月 ,西安市共有中小学 2,167所,其中小学 1, 685所,中学 482所。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 41.42万人,随迁子
3、女人数为 14.21万人,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 34%;其中,小学 10.27万人,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 72.3%,初中 3.94万人,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 20.29%。 2008 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由 138, 011人增加到 142, 116人,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虽然 2010年随迁子 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 0.78万人。(表 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来源就近化,居住长期化。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 42.6%来自陕西, 24%来自河南, 7%来自甘肃,居住呈
4、长期化趋势,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 7年, 35.1%的家庭超过 10年, 44.4%超过 5年,只有 18.5%最近 3年才来西安市。 (二)个体经营,租房为主。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 64.8%,建筑行业占 13%,餐饮行业占 11%,其他行业占 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 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 96%,自购房占 4%。 (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重视子女教育。抽样显示,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 1, 000元以下的占 38.8%, 1, 000 1, 500元的占25.9%, 1, 500 2, 000元的占 20.3%, 2, 000
5、元以上的占 9.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63%,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 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 24%, 7 14岁占 50%, 14 16岁占 16.6%,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 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全省配套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 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 84.80万人(表 2),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
6、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 1/3以上。同期,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 335.51亿元,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 6.33亿元,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 3.82亿元,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 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 11.7%,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 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 39.24亿元,增长 19.2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 1.44%,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基础教育支出 26.25亿元,增长 23.13%,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 2009年全市
7、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 6.32%,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 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 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增加学位,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多年来,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在公办中、小学中,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 38.4%和 45.5%,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
8、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 /生、初中 320元 /生 ;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 350元 /生、初中 550元 /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家庭教育问题凸现。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教育子女的能
9、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 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 6, 000万元,陕西省每年拨款 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 ”的教育网络,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随迁子女动态变化,政策制定滞后。目前,公安部门只要求 16 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 暂住证,并未对随迁的 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
10、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全盘统筹,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预测,到 2015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 22.885万人,其中小学生 16.541万人,占全部小学生的 60%;初中生 6.344万人,占全部初中生的 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 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以 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以 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
11、市承担,需要支付 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 9平方米、建设 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 2, 500元 / 2的标准计算,未来 5年需投入 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按基本建设 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需投入 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陕编发 2002 65号)有关规定,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 1.42万学生,按 18个教学班 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 18个中小学校标准,共需增加 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健全
12、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 6 2 2,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 承担比例也建议为 60%、 20%、 20%,中、省应按 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西安市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应
13、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需要,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段,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还应重视西安主城区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通过超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随迁子女向主城区有序流动 。区县也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缓解随迁子女向城区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 (三)建立全省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目前缺乏对随迁子女有效的统计渠道,在底数不清的情况下,政府的相关规划和预算很难做到准确。因此,在全省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可以对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学生进行统一动态学籍管理,掌握省内各地随迁子女的数量,并通过对其年龄、流出地区、家庭状况、就学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为政策制定实施提供依据。当出现随迁子女在省内范围转学时,只要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父母工作变动证明,就可以在全省内部顺利就学,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四)建立农民工家庭教育保障机制。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活动主要由学生所在学校、居住社区的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开展。首先,由财政每年给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部门拨付一定经费,保证家庭教育工作正常运行;其次,将家庭教育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把随迁子女之家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健全和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构建一个由各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再次,发挥社区作用,传播重视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