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毕业论文 ( 20 届) 浅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 的输入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历史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2 摘 要 观世音在中国人们心中是影响最大、关系最深、信徒最多的菩萨,观音信仰已成为我国菩萨信仰的典型。本文 以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演变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传播的类型特征,探讨这个时期观音信仰的流行以及观音信仰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帮助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传入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观音信仰;输入;原因 The Input of The Wei
2、,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Guanyin faith Abstract: Guanyin has the biggest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populaces heart, and it becomes a Buddhist get to know is deepest, the audiences most gods respectfully. This article take the Guanyin belief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read of China for stud
3、y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Guanyin religious and cultural beliefs of this phenomenon in China spread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ype characteristics, thereby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vailing social beliefs Guanyin of the impact.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4、 the introduction of alien culture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Guanyin belief; import; reason 3 观音来源于印度佛教,也称观世音,是梵文 Avalokitesvara 的意译,音译为“阿缚卢枳底湿伐罗”。 在中文佛典的
5、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鸠摩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 外,在中国佛教史上还出现过如下的称呼:救世菩萨、大悲菩萨、大悲圣者、莲花大士、圆通大士、白衣大士、施无畏者、救世净圣、施无畏者、普门、大悲圣者、莲花手等等。观世音的“观”是观照、观察的意思;“世 ”是菩萨观照的对象、境界,这里的“世”并不单指人世,它也包括六道的众生;“音”是众生在苦难中口念菩萨名号的声音。观世音 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 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
6、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能解脱” 1,由此可知,观世音是由于有“寻音救度”的能力,因此得名观世音。这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都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观 世音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成为佛教中最有影响的菩萨,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信仰也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变迁过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观音文化是由三大体系组成的,即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和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下面我们从以上的三个方面详细的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在中
7、国的传播情况。 (一)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 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自魏晋时代传入中国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盛行,隋唐时期的普及和元明时期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佛 教信仰者尤其是观音崇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继承印度佛教中关于观音经典的说教,并根据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大乘观音菩萨信仰的基本教义,对印度佛教观音类经典进行进一步的发挥演绎,从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信仰体系。 ( 1) 汉魏西晋时期观音救难信仰的最初输入 “宗教的传播靠翻译,佛经中译如此,圣经英译也是如此。” 2古代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最初传播也是从翻译开始的。以后每个历史时期印度观音
8、信仰向中国的传播,都是以经典的翻译为基础的。佛教经典的翻译代表着文化的输入,有了文化的输入才会有我们的理解和 接受,才会有实践中的运用,才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丰富,才会有不断的中国化。 我国历史上一直流传的东汉明帝( 28 75) 做梦求佛法的传说,这样佛教才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确凿史料的证实 3。根据现有可靠资料可以肯定的最早来华传播佛教的是来自安息国的安世高 (约二世纪 )。他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148)到达洛阳,到灵帝建宁年间 (168 172)的二十多年里,共翻译出佛经 34 部 40 卷,尽管这些佛教经典多属小乘佛教,但是这些佛教经典与观音的救世思想有很多一致的地
9、方,此外这些佛教经典为观音信仰的传入作了 重要的思想铺垫。安世高 (约二世纪 )之后,来华传播佛教的是位于中亚地区的大月氏国的支娄迦谶,他是在后汉桓帝末年 (167)来到洛阳地,独自或和竺朔佛 (竺佛朔 )一起翻译佛教经典,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 (178 189),共译出佛经 14 部 27 卷。他所传播的是印度大乘佛教,尤其著名的佛经是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以及般舟三昧经。4 这些佛教经典中所传达的大乘佛教思想和观音信仰己经有了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这些佛教经典都与观音信仰直接相关,所以可以看做观音信仰 传入中国的前奏。此外,后汉支 曜 在其所译成具光明定意经中最早使用了“观音”这个名称。
10、由于这个名称是作为释迦牟尼佛某次讲席中出现的,而且还只是出现了一次,无法从经文内容判断其是否它就是指代观音菩萨,另外,至今也没有该经梵文本发现,所以这里的“观音”是否就是我们正在探讨的观音菩萨还不敢肯定 4。总之,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知道汉代时期与观音信仰相关的佛教思想已经传入中国,但尚无法断定观音菩萨是否已经介绍到中国。 三国时期,大月氏的支谦 (约三世纪 )于吴黄武元年至建兴年中 (222 253)的三十余年间,在江南全 力进行佛典的汉译工作,译出了维摩洁经、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明度经等众多经典。据说支谦 (约三世纪 )还翻译了佛以三车唤经,此经是作为法华经的异译,其中记载有关于观音普门救难
11、的内容,但因为该经早佚而无法证实。值得注意的是,支谦在他所译的维摩洁经中以“窥音”指代观音菩萨,但是“窥音”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是作为听闻释迩牟尼佛说法的众多菩萨中的一个。根据“窥音”一词的含义以及对照维摩经其他译本,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窥音”是指观音。用“窥音”一词指来代观音菩萨,这是现有资料可以证实的观音向中国的 最早输入。 到了西晋时期,占主流地位的、体系完整的观音救难信仰开始正式传入中国。这主要表现在竺法护 (231 308)所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以及竺法护的其他一些译著和同时期的聂道真、无罗叉等人的诸多译著。 竺法护 (231 308),又称昙摩罗刹, 月氏 国人,世居 敦煌
12、 郡,八岁出家,以 印度 高僧 竺高座 为师,随师姓“ 竺 ”,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读经能日诵万言。他为了求学,不辞辛劳,遍访名师,不但精通六经,而且涉猎百家的学说。他跟随他的老 师向西游历,通晓西域三十六国的文字,这种经历为他日后从事译经的工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青年时期他遍游西域诸国,他在那里收集到大量的梵文佛 典,于三国末期 (266年 )首次来到中国 内地,后返回敦煌,又于晋太康四年 (285)左右重回长安从事佛经翻译,共出汉译佛典 154 部 322 卷。 法护的翻译包括般若经类、华严经类、宝积经类、大集经类、涅槃、法华经类、大乘经集类、大乘律类、本生经类、西方撰述类等众多类别,几乎
13、囊括了当时西域流行的各种佛典,从而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输入与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外 竺法护 (231 308)于太康七年 (286)在长安译出正法华经,其中卷十的第二十三品光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部专门弘扬观音信仰的经典。在这部经中 竺法 护 (231 308)将观音翻译为“光世音”,因此观 音信仰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流传。 普门品汉译本的出现在中国观音信仰传播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经对在古代印度占主流地位的观音救难信仰进行了完整地的表述,从而这也就成为中国观音信仰最基本的信念。经中说 :“若有众生遭亿百千该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得解脱,无有众恼,故名光世音。”“光世音
14、境界,威神功德难可限量,光光若斯,故号光世音。”“光世音菩萨游诸佛土而普示现若干种形,在所变化,开度一切,是故族姓子,一切众生咸当供养光世音。”“假使有人闻光世音所行德本,终不虚妄,世世安隐,至 无极慧。其观世音神足变化,普至道门,所显威神而无穷极。” 5光世音普门品中把观音慈悲救难的能力、方法、效果以及众生如何回应等都明确地表述了出来。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关于观音的品格,其中又分为三类,一是观音的“志愿”,即观音慈悲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愿 ;二是观音救度各种苦难的“威神功德”:三是观音随众生类别而显化不同身相的“善权方便”。第二是众生如何获得观音的救度,其中又可分为四类
15、:一是称名,即经文中所说的“持5 名执在心怀”、“而称名号”、“执持名号”、“一心称呼光世音名”、“称光世音菩萨 名号”、“称光世音名号”、“同声称光世音”、“称其名” ;二是闻名,即经文中所说的“闻光世音名”、“适闻光世音菩萨名”、“闻光世音所行德本”、“其闻名者”、“闻名执持怀抱”等 ;三是归心,即经文中所说的“一心自归”、“稽首归命”、“普心自归”、“而自归命”、“身命自归”、“一心精进自归命”、“归光世音”、“一归光世音”等 :四是礼敬,即经文中所说的“稽首作礼”、“咸当供养”等 6。 总之,竺法护 (231 308)所翻译的光世音普门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观音救难信仰体系,所以,
16、可以说此经的翻译基本上完成了 观音救难信仰的经典输入。此后其他经典中的有关救难信仰以及后代对该经的重译,都只是对这部佛经的进一步完善。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最早输入中国之后,中国人对其中的不同信仰成分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其中占主流地位的救难型观音信仰在中国立即引起了共鸣,中国人不但在心理上很快接受了这种外来的信仰,而且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始实践这种外来的信仰。但是同时输入中国的净土型和般若型观音信仰却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这不但与般若型和净土型观音信仰在佛教经典输入方面数量有限、种类不足、阐述薄弱等有直接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具有独特文化 背景的中国人的兴趣不同和取舍不同所造成的。 竺法护 (2
17、31 308)在翻译了正法华经之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以竺法护为首的佛教信仰者的大力提倡,使中国人对于该经又了更深的了解,因此这也对光世音普门品的进一步流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过更我们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正好缺少一位热切关注人类现实生活并以平等解救一切众生脱离现实苦难为职责的神灵,而历经长期战乱的中国社会在稍微获得暂时的安定之后,又在观音信仰正式输入后不久,再次陷入更加频繁、更大规模、更为残酷的持续战争之中。人们 在永远解决不了的天灾和人祸面前茫然无措,加之生理的疾病、心理的残缺、认识的众多误区,这一切都强烈地烘托出一个残酷无情的客观世界,并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期
18、盼救助与抚慰的心灵。总之,无论从普门品早期传播的途径来说,还是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缺失来看,还是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做考察,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光世音普门品所宣扬的观音救难信仰在当时的中国具有非常广阔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来自古代印度的观音救难信仰逐渐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综上所述,最早输入中国的观音信仰主要体现为救难观音信仰,这也正是印度大乘观 音信仰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来自印度的、与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截然不同的新型宗教信仰形态一经传入就在中国部分民众之中引起了共鸣,这既是佛教传播者努力译经和推动的结果,也是身处中国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中国人选择接受的结果。印度净土体系的观音信仰虽然
19、己经输入,般若型观音信仰也在部分经典中有模糊的体现,但是这些信仰并未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也未见在中国社会中流行。从此开始,印度的观音经由竺法护 (231 308)等人在长安的译传而以“光世音”之名迅速走向中国社会之中。 ( 2) 东晋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的全面输入 东晋南北朝时期 ,印度观音信仰的佛教经典在中国被大量的翻译出来,这为印度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流传和扎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因此无论是印度观音信仰的入华史还是印度观音信仰中国化的历史,都首先表现在印度佛教观音信仰各种不同经典的翻译上面。这一时期,印度大乘佛教观音信仰经典的翻译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净土往生系统;二是受记系统;三
20、是华严系统;四是般若系统;五是救难系统,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系统,比6 如菩萨行系统、禅观系统、瑜伽系统等,这些在当时影响都比较小。下面我主要讨论前五个系统,以此对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输 入的情况作一考察。 1、净土系观音信仰经典的输入 东晋时期以后,印度净土系经典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并开始获得中国人的认同,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流传开来。这一时期输入中国的净土观音经典中,最主要的是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两种,其次还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等,此外,关于净土观音信仰的经典还有观世音受记经、悲华经等。 据梁僧佑 ( 445 518) 的出三藏记集记载,鸠摩罗什( 344 413)于后秦弘始三年
21、(401)来长安后译出无量寿经一卷 .随后又有求那跋陀罗( 394 468)重新翻译了此经,但 后来佚失了。此经被后世称为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据有关史料记载,东晋安帝 (397 418)时,印度来华僧人佛 驮 跋陀罗( 359 429) 在南方开始译经,并于刘宋永初二年 (421)译出无量寿经两卷。东晋南北朝时期翻译此经的还有东晋竺法力翻译的无量寿至林等正觉经一卷、宋宝云 ( 375 449) 译的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 355 442) 译的新 无量寿经二卷等。但上述译本在唐代以前就佚失了。据传说,在东晋南北朝以前翻译此经的有东汉安世高 (约二世纪 )译的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帛延译的无
22、量清净 平等觉经二卷,但都早己不存。 经中讲述了极乐净土之庄严,为自古最盛行的净土经典。此经中虽然没有讲到观音,但是却为净土观音信仰提供了最基本的信仰基础,因为净土观音信仰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观音所处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 另一部传递净土系观音信仰的重要佛教经典是观无量寿佛经。该经为僵良耶舍于刘宋元嘉 元年 (424)译出一卷。佛 教史上又称此经为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或十六观经,简称观经。后世以此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至此净土经典传译已臻完备。 2、受记 类观音信仰经典的输入 东晋南北朝时期, 受记 类观音信仰的经典也从印度输入中国,这些佛教经典重点在于说明
23、观音过去的身世和未来的成道,因此这一类经典被称为观音受记经典,其中最主要是观世音受记经、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以及其他一些经典中中的一些章节。 这类经典不但介绍了观音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把净土观音、救难观音和般若观音等不同体系的观音信仰融合了起来。东晋南北朝时期输入中国的观音受记类经典是介于般若智慧信仰、西方净土信仰以及现世救难信仰之间并将三者联系起来的经典。后来佛教界也有把受记经列入净土信仰的说法 ,但净土信仰应该以净土为核心,而受记经也把注意力放在观音的前世修行特别是般若智慧类修行及其所达到的程度上面。所以,此类经典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意义首先在于对观音本身的说明,这是观音信仰结构中很重要的一个
24、组成部分,其次则在于调和观音信仰各个分支系统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结构严谨而和谐的观音信仰体系。 3、华严系统观音信仰经典的输入 华严系统的观音信仰主要表现在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这与净土系观音信仰和密教系观音信仰截然不同,与受记类经典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也不像般若类观音信仰那么直指观音的般若法门 。单纯从观音信仰的角度来看,华严 经 入法界品中有关观音“大悲行门”的说明,是以观音救难信仰为基础的一种观音济世信仰,尽管包含着般若思想的某些因素,但主要还是对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扩展。 7 据说华严经原本一共有十万 偈 。东晋时期,今新疆和田一带流传着一种三万六千 偈的梵文华严经本。江
25、南慧远 (334 416)的弟子支法领从那里得到了这个梵本,并于晋义熙十四年 (418)在扬州 (今南京 )道场寺请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 359 429) 译出。初译此经时该经分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后世亦称为“六十华严”或“ 晋译华严”。该经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 该经中讲述观音大悲行门的入法界品在西秦时 (385 一 431)由圣坚单独译出流通,名叫罗摩伽经。该品也是华严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寻访善知识参学佛法的经过。入法界品的主角是善财,但主要想说明的还是大乘菩萨解脱法门,所以背后的主角是大乘菩萨,尤其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入法界品中,观音
26、本来并不是主要弘扬的对象。但是在中国,人们对观音的信仰远远超过了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所以,该品中所讲述的善财“五十三参”中的第 二十七参,即善财拜见观音,观音为其讲解“大悲行解脱法门”的内容,就成为中国观音信仰非常重要的信仰源泉。后世的中国佛教界将入法界品中的这部分经文单列出来,称之为“观自在菩萨圆通章”。尽管华严经和罗摩伽经中己经有了十分丰富的观音信仰内涵,但由于东晋南北朝时代华严学还很不发达,人们对观音最感兴趣的还是光世音普门品中所宣扬的观音救难信仰。华严系观音信仰的兴盛在是中唐以后才开始的。 4、般若类观音信仰经典的输入 般若智慧型观音信仰主要是指观世音在继续保持具有的现世救苦救难和来世
27、西方接引这两种神力的同时 ,又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得道菩萨,从事赐予人类智慧、引导一切众生最终体悟性空无住的道理、证得实相涅槃事业的新型救世主。 般若智慧型观音信仰的经典依据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讲述观音信仰并包含般若义理的各类非般若类经典,如上面我们谈论过的观世音授记经、悲华经、华严经等 ;二是一些述及般若学说的密教观音经典 ;三是不以观音为主角的般若经典,在这类经典里,观音仅仅是参与听法或对答的一员 ;四是专门阐述观音般若法门的经典,最著名的就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楞严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在东晋南北朝时代还不是很流 行,虽然那个时代佛教般若学非常兴盛,但观音并不是作为般若智慧的代表,
28、而是以现世救难的慈悲菩萨的形象深入人民的心灵,般若系观音信仰的真正兴盛是出现在初唐以后。 5、观音现实救难信仰经典的进一步输入 观音救难信仰最重要的经典就是法华经中的普门品。我们之前在考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最早输入时,已经对该经的最早译出及其向中国社会中的传播有过探讨。在竺法护 (231 308)首译普门品,光世音菩萨开始流行中国的基础上, 鸠摩罗什( 344 413)于弘始八年( 406 年)翻译出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 344 413),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家世国相,生于龟兹,后入长安。他是继佛图澄 ( 232 348) 、道安 (312 385)之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佛教僧侣
29、。就这样 普门品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译本,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远远超过了西晋竺法护 (231 308)传译此经时的声势,该经迅速传向全国,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立即从法华经中单出,独立流通,名为观世音经。 鸠摩罗什( 344 413) 的译本比竺法护 (231 308)译本更加圆满,除了救难的名目和应化身相的数目略有不同或增加外,整个经文更加明了流畅。 鸠 摩罗什( 344 413) 译本很快获得人们的认同,并取代竺法护译本,从此“光世音”的译名逐渐被“观世音”所取代,而 鸠摩 罗什 ( 344 413) 的普门品也以观世音经的独立形式流传开来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流行的几8 种佛经之一。 该经中描
30、述了 观世音经常变化各种形象为百姓排忧解难,解救众生,因此他还具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化身。在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通过佛与无尽意菩萨的对话说明观世音能应变出各种化身去解救众生: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
31、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7 此外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很大程度上宣扬了观世音的菩萨心肠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的能力。观世音不
32、但具有解救众生克服一切苦难的功能,还能满足众生各种需要,比如没有儿子的,他可以送福德智慧之子,没 有女儿的,他可以送端正有相之女。以具体来说 ,观世音菩萨于以下诸方面闻声即能解救众生之苦。如 :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 ,设入大火 ,火不能烧。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为大水所漂 ,称其名号 ,即得浅处。 若有百千万众生 ,为求金银琉璃 ,砗磲玛瑙 ,珊瑚琥珀 ,真珠等宝 ,入於大海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 ,漂堕罗刹鬼国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彼所执刀杖 ,寻断断坏 ,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 , 满中夜叉罗刹 ,
33、欲来恼人 ,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是诸恶鬼尚不能以 恶眼视之 ,况复加害 ? 设复有人 ,若有罪 ,若无罪 ,械枷锁 ,检系其身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 ,皆悉断坏 ,即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 ,满中怨贼 ,有一商主 ,将诸商人 ,持重宝 ,经过险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 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於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 ,於此怨贼当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於淫欲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欲。若多嗔恚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 便得离嗔。若多愚痴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痴。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
34、欲求女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 ,众人敬爱。 8 因为观世音具有这些救苦救难,送子送女等可以解救现实苦难、现实愿望的能力,所以不管是上层的统治阶级还是底层的民众都更加容易接受他。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标志着观音信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起点。观音现世救难信仰通过简单的形态特征向人们宣传它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的能力,并使人们请求他的帮助而摆脱苦难,获得福祥。这种占主流地位的救难型观音信仰一经传入中国立即引起共鸣,中国人不但从心理上很快接受了9 这种外来的信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实践这种外来的信仰。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对观 音救难信仰的热衷主要表现在: 鸠摩罗什( 344 41
35、3) 在众多中国佛教学者的支持和直接参与下重译普门品以及道生( 355 434) 、法云( 467 529) 等人对普门品的精细研究、解读,无疑是中国人对救难型观音信仰表示热衷的一种反映。 在当时的佛教界,许多人把表现观音救难信仰的普门品作为佛法的代表,成为进入佛门的必经阶梯。如十六国时期长安僧人僧导 (362 457)在刚刚拜师学佛时,其师让其学习的第一部佛典便是观世音经,由此入门之后再 学整部法华经,以后开始博览群经,光耀佛门,随后受到后秦皇帝姚兴、南朝宋武帝和孝武帝的器重,成为当时江南三大法师之一。 9可以说,僧导 (362 457)是由观世音经而成就了其佛门导师的地位。另一位在中国佛教
36、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大师智顗 (538 597)同上文所述的僧导一样,也是由普门品而得进入佛门的。当时正值梁代佛教兴盛之际,智顗 (538 597)由普门品而得接触法华经。梁末战乱之时,智顗 (538 597)正式出家为僧,此后法华经成为智顗 (538 597)一生当中最重视的经典,他受此 经思想的启发,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由此揭开了中国佛教的新篇章。 南北朝时期,除了北方个别皇帝排斥、废斥佛教之外,大部分皇帝都信仰佛教。王公贵族和一般文人学士也热衷于学佛论道。观音信仰也渗透到了社会上层之中,并经过这些特殊人群的推行而进一步深入民众之中。说到统治阶级内部对观音信仰的尊崇,有一则史
37、料既能说明观世音经在统治阶级当中的流行,也能反映南朝时期观世音经是何等的普及。据南史记载,梁末侯景之乱时,发动叛乱的侯景( 503 552) 有一次竟然也能当着梁 武帝( 464 549) 年 的面,应武帝让其诵经之“命”,诵起了普门品。其云 :“命景离席,使其唱经。景问超世,何经最小。超世曰 :唯观世音小。景即唱 :尔时,无尽意菩萨上大笑,夜乃罢。” 10 “尔时,无尽意菩萨”为观世音经的第一句。一个背信弃义、残暴恶毒的无耻之徒竟然也会诵观世音经,这的确说明了该经的普及程度,可这也让信仰佛教的梁武帝苦笑哀叹不己。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对于观音救难信仰的热衷程度。 东晋南北朝
38、时期印度观音信仰的主要成分几乎全部输入中国。尽管蕴含这些信 仰成分的印度佛教经典在隋以后继续向中国输入,一些信仰成分在此之后出现了数量更多、义理更加完备的经典,而一些经过唐宋重新传译之后的经典也更加清晰准确,更加具有权威性,但是从类型和范围的角度来讲,东晋南北朝时期输入中国的印度观音信仰己经相当完备。 (二)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 观音信仰自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传入西藏,后来在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 617? 650)之后 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传入西藏地区的观音信仰基本上是印度密教的观音信仰,这种观音信仰形式经过西藏佛信徒的进一步传播,形成了有别于汉传佛 教中的观音信仰体系,另
39、外这种观音信仰体系在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藏族人民就把观音菩萨作为他们的祖先,不但历代的达赖喇嘛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而且布达拉宫也被看作是观音菩萨居住的神圣之地,此外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更是具有至高无上地位,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象征,关于观音类经咒、法门、仪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造像都非常的丰富。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以各种印契、真言和与之相联系的观想等宗教义理与规范为主体,所以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10 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在基本理论上并没 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由于这两种观音信仰体系在主体表现形式的不相同,致由此导致在仪轨、造像以及具体修持方法
40、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区别。 关于佛教传入西藏的时间,现今学术界流行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是在吐蕃第二十七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约公元 333),第二种认为是在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 617? 650) 。我比较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 根据藏文文献记载,雪域藏地经历了天赤七王、上登二王、中烈六王、地德八王、五赞王等吐蕃王统后,在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出世,始有佛法,在此之前,吐蕃人信仰苯教。在拉妥 妥日年赞时期 (约公元 333) , “ 宁布桑瓦 ”即伴同日光降临在雍布拉岗王宫顶上,并有声音从空中预言 :“ 五世之后,将出一王, 能了斯义 。 ” 11当时吐蕃还未创制文字
41、,也没有人读得懂经书文义,但人们总觉得这些从天而降的一定是 神 圣 之 物,于是将其命名为 “ 宁布桑瓦 ” ,意为 “ 玄密神物 ” ,并供奉于王宫内。 “ 宁布桑瓦 ”主要包括经文、佛像、佛塔等六种。 玛尼全 集 国王的二十一个事迹详细记载了 “ 宁布桑瓦 ” 中四种藏文经文的名称,并对这些经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四种经文分别是宝 箧 庄严经、诸佛菩萨名称经、十二因缘脱罗尼和十善 法经 。 宝 箧 经是指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天降 “ 宁布桑瓦 ” 中的宝 箧 经, 内容 是 关于 圣观世音菩萨的经文 ;宝 箧 经是圣观世音菩萨的 “ 六字明咒 ” 。根据这个线索可以表明观音信仰与佛教是同一时期传入
42、西藏。虽然藏文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印度佛教以及观音信仰传入西藏的时间,但 学术界根据 对 “ 宁布桑瓦 ” 中的经文内容、类别、翻译的时间以及佛教典籍的传入时间、佛教典籍翻译的时间等有关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推算出观音信仰传入的时间也和佛教传入西藏的时间一样,大概是在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因此 “宁布桑瓦 ”传入西藏的时间就是观音信仰传入 西藏的时间。 那佛教是怎么样传入吐蕃的呢,真的如上文所述是从天而降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吐蕃佛教的形成及发展,晚于中国内地、西域、克什米尔、尼泊尔等邻国地区。因此吐蕃佛教的形成及发展,同时受到了包括印度在内的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佛教的巨大影响。也许,正是因为吐蕃
43、佛教吸取了这些相邻国家和地区佛教的精华,所以西藏的佛教才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仍然在世界宗教舞台上显露异采。据青史记载,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有旃檀嘛呢罗尼、诸佛菩萨名称经等从天而降,把它作为佛教正法在吐蕃诞生的开始。对此,伦巴班智达又说:“由于 当时苯波意乐天空,遂说为从天空而降,实际是由班智达洛生措(慧心护)及译师里梯生将这些法典带到了吐蕃。藏王不识经文复不知其义,因此班智达和译师也回了印度。” 12由此可见,第二十七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约公元 333 年),佛教开始传入吐蕃。最早可能是一些医术高明的印度的班智达传到西藏的,但此时仅获得一些经函,尚未有书写、翻译,念诵,讲经等佛事活动,而佛教
44、正式传入吐蕃,是在松赞干布时期 ( 617? 650) 。由于我们对于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此后关于藏族地区的观音信仰就不在详述。 从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到藏传佛教后弘期阿底峡 (9821054)入藏传法为止,观音信仰从印度向西藏的传播经历了几个世纪。在后弘期中后期以后观音信仰西藏化,使藏族民间观音信仰的文化体系形成,玛尼全集的出现标志着藏族观音信仰文化基本成型。玛尼全集是一本藏传佛教后弘期时期形成的观音文化集成,它对研究藏传佛教后弘期观音信仰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 除了以上两种正规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之外,在中国汉族地区,由于受特有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