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 Hemichordata) 本章主要内容: 1.半索动物主要特点。 2.半索动物在动物系统上的地位。 半索动物是为数很少的动物类群,包括柱头虫、盘头虫和杆壁虫等。其中柱头虫( Balanoglossus)是分布甚广的类群,是本门的重要代表,穴居于浅海海滩泥沙中。 1. 半索动物主要特点 有 鳃裂 。 有 口索 。 背神经索 的 前 端具有 空腔 。 身体由前而后由 三个体腔 组成, 相对应 于身体外部的 吻节、领节和躯干节 。 2. .半索动物在动物系统上的地位 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很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依据是: 两者都是后口动物。 两者
2、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柱头幼虫 (tornaria)与棘皮动物 海参纲的短腕幼虫 (bipinnaria)十分相似。 海胆和柱头虫的肌肉中都 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从生化方面证实两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本章主要内容: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3.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各种类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有极显著的区别,但本门动物以下共同特征: 具 脊索 (notochord)。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
3、管的腹面,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 具 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 具 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脊索动物现代生存的种类约有 41000 种,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3 个亚门。其中前两亚门为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 Prot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大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
4、于 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所以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 (Tunicate)。 尾索动物分为 3 个纲: 尾海鞘 纲 (Appendiculariae):体小,形似蝌蚪,游泳生活,鳃裂一对,构造似海鞘的幼体。 海鞘 纲 (Ascidiacea):成体无尾,被囊厚,鳃裂甚多,幼体短暂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 樽海鞘 纲 (Thaliacea):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具世代交替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 (Cephalochordata):鳃裂多,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存在。本亚门仅头索纲 (Cephalochorda),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
5、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Acrania),体表动物为文昌鱼 (Branchiostoma belcheri)。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有头、有脑、有附肢,故称有头类 (Craniata)。脊椎动物亚门现代生存的有 6 个纲: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上下颌 附 肢 胚 膜 体 温 圆口纲 无颌类 鱼形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鱼纲 两栖纲 有颌类 四足类 爬行纲 羊膜类 鸟纲 恒温动物 哺乳纲 3.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近一个多世纪来,许多动物学工作者提出了种种脊索动物祖先的假说,其中有两个较重要的假说: 环节动物论 (an
6、nelid theory): 棘皮动物论 (echinoderm theory): 脊椎动物的进化分为三大阶段: 在水中的进化,也就是鱼类的进化。 从水中到陆地上的进化,即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进化。 由爬行类进化出来的两支高等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类的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具有复杂结构的脑并有头骨加以保护,构成了明显的头部。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器,具有能动的上、下颌(圆口类除外)。 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圆口类除外)。 高等种类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已完全分开,并形成了
7、特有的恒温动物。 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具咽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 圆口纲 (Cyclostomata)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约 50 种左右,常见种类为七鳃鳗,它们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圆口纲原始性特征为: 无上、下颌。 只有奇鳍而无偶鳍。 刚刚出现 雏形的脊椎骨 , 终生保留脊索 。 头骨不完整,尚无顶部 ,也没有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 角质齿 )。 脑分化程度低内耳最多只有 2 个半规管 。 肌肉分化少,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 圆口纲特化性特征为: 具 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 口位于口漏斗的底部 。 体表粘滑、无鳞。 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 ,
8、鳃丝起源于内胚层 。 嗅囊 单个。 第十四章 鱼纲 (Pisces) 本章主要内容: 1.鱼类主要特征。 2 鱼类重要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3.鱼类的分类。 1.鱼 类主要特征: 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是 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 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 。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体长只 12mm,大的可达 20m,体重超过 5t。差异虽然如此巨大,但均有下述主要特征: 有了能活动的上颌和下颌 ,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同时,颌的出现也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其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也为
9、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脊柱代替了脊索 。 脑分为明显的 5 部分 ,始具 一对鼻孔 和 3 个半规管的内耳 。 由于局限于水中环境,体制结构在脊椎动物中还处于低级的水平。 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身体仅分为 头、躯干和尾 3 部分。头骨和躯椎间缺少颈部,故头部不能灵活的转动。 体多 被鳞片 ,体形多呈 梭形 。 以 鳃进行呼吸 ,心脏只 一心房一心室 ,血液循环为 单循环 。 2.鱼类重要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2.1 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由 表皮和真皮 所组成。 表皮内分布着大量 单细胞粘液腺 ,以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的阻力并能保护体表。 表皮下层和真皮内有色素
10、细胞 (chromatophore)。 鱼类 体表 被有鳞片 (scale),为皮肤重要的衍生物,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分为三类: 楯鳞 (placoid scale),由 表皮和真皮 共同形成, 软骨鱼类所特有 ,为原始类型的鳞片,与脊椎动物的 牙齿同源 。如鲨鱼的鳞片。 硬鳞 (ganoid scale),由 真皮 演化而来,为 硬骨鱼类中较原始 种类的鳞片。如鲟的鳞片。 骨 鳞 (bony scale),由 真皮 演化而来,为 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鳞片 。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可进一步分为 圆 鳞 (cycloid scale)和 栉 鳞 (ctenoid scale)。 侧线 (
11、lateral line),是鱼类体表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官,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纵贯躯干部至尾部。 鲨鱼侧线呈沟状露于体表,硬骨鱼类呈管状埋于皮下 ,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lateral line scale)。 2.2 骨骼 鱼类的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叶细胞。依其着生部位分为 中轴骨 (skeleton axiale)和 附肢骨(skeleton appendiculare)两部分。前者包括 脊柱和头骨 ,后者包括 带骨和鳍骨 。 脊柱:分化程度低,只有躯椎 (trunk vertebra)和尾椎 (caudal vertebra)之分,椎体为双凹型椎体。头骨:由脑颅与
12、咽颅两部分组成。脑颅保护脑及嗅、听、视 3 种感觉器官,咽颅围绕与保护消化道前端部分,分别支持上下颌、舌及鳃。 附肢骨:支持胸鳍和腹鳍的分别为肩带 (pectoral girdle)和腰带 (pelvic girdle) 2.3 肌肉 鱼类的肌肉系统分化程度不高,由一系列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肌隔联系,体侧肌肉被一水平侧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某些鱼类的 肌肉 可演变成发电器官,如电鳐 (Torpedo marmorata),电鳗 (Electrophorus electricus)放电电压分别可达 100V、 600V。但不是所有发电器都有肌肉转化而来,如电鲇(Malapt
13、erurus electricus)是由 真皮腺 特化而成,放电电压为 400 450V。 3.4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 口咽腔:由于口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鳃的部位为咽,其前方为口腔,一般合称为口咽腔。口咽腔内有齿、舌和鳃耙等构造,形态与鱼的食性有关,口的形状、大小和着生位置也与食性有关。 食道:多数很短,内壁具粘膜层,能分泌粘液;有的还有味蕾 。少数无胃鱼类的食道还能分泌消化酶。 胃:消化道的膨大部分,靠近食道处为贲门部,靠近肠的一端为幽门部。胃的大小与食性有关。胃粘膜层有分泌粘液、胃蛋白酶和盐酸的各种细胞。 肠:肠前端与胃相连,无胃鱼类的肠直接与食道相
14、接,后端止于肛门。一些鱼类在肠与胃交界处一些盲囊状突起,即幽门盲囊 (pyloric caecum)。肠的形状与食性密切相关。肠粘膜能分泌消化酶。软骨鱼类的肠壁具螺类状皱褶,称为螺旋瓣 (spiral valve)。 消化腺: 肝脏和胆囊: 大多数鱼类的肝脏是由相互交错的肝细胞索所组成,索之间有大量的 毛细血管。 肝脏形状有的极不规则,呈弥散状分布在肠道之间;有的规则、致密,独立为分叶状。肝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脂肪和糖元颗粒。 肝细胞分泌胆汁,通过肝管进入胆囊中贮存。胆汁是有机盐和无机盐的混合液,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胰脏: 软骨鱼类的胰脏很发达,为独
15、立的致密型器官;硬骨鱼类的胰脏通常为弥散型,如胰脏分散在肝脏中,则合称为肝胰脏。胰脏能分泌各种胰蛋白酶类、淀粉酶和脂肪酶。 2.5 呼吸系统 主要的呼吸器官是鳃,来源于外胚层。 鳃的构造: 鳃 主要由鳃弓、鳃耙、鳃隔、鳃片等组成。 通常具 5 对鳃弓,前 4 对鳃弓的内缘着生鳃耙,外凸面上长有 2 个并列的薄片状鳃片,每个鳃片称为半鳃,长在同一鳃弓上的两个鳃片合称为全鳃。硬骨鱼类最后一对鳃弓无鳃片,特化成咽下骨;软骨鱼类第一对鳃弓上只 1 片鳃片,称为半鳃,余下 4 对即为全鳃。 鳃片之间有鳃间隔,软骨鱼类特别发达,硬骨鱼类退化消失。 鳃片由无数鳃丝组成,每一鳃丝的两侧又生有许多突起的鳃小片,
16、扩大了鳃的表面积,其上面分布有丰富的微血管。 呼吸过程: 辅助呼吸器官:这些辅助器官包括皮肤(鳗鲡)、口咽腔(黄鳝)、肠(泥鳅)、弹涂鱼(尾鳍)、鳃腔的鳃上突褶鳃(乌鳢和攀鲈)、变态的鳔(肺鱼和雀鳝)。 鳔位于肠道背面,可分室,外观呈白色,有的通过鳔管与食道相连(管鳔类),有的无鳔管(闭鳔类)。鳔内气体调节通过鳔管,闭鳔类通过红腺和卵圆窗(区)。对于多数鱼类来说,鳔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身体的比重。 2.6 循环系统 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心脏小,构造简单,仅一心房一心室,位于最后一对鳃弓后腹侧的围心腔中。 硬骨鱼类的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均为 4 对;软骨鱼类入鳃动脉为 5 对,出鳃动脉是 4 对。
17、 血液一般呈红色,红血细胞具核,鱼类血量仅占体重的 1.6 5.2 2.7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鱼类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等五部分组成,其中端脑又分化为大脑和嗅脑。间脑背面有松果体,为内分泌腺,腹面延伸为脑漏斗,其腹面有脑垂体,亦为内分泌腺。中脑是脑五部分中最大的部分,背面为视叶。延脑在小脑的腹面并向后延伸,是许多生命活动的中枢。脊髓紧接延脑之后,为低级的反射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 10 对分别发自: 大脑 间脑 中脑 小脑 延脑 嗅神经 视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外展神经 面神经 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脊神经,每一椎骨都有一对。 感觉器官: 侧线系
18、统 听平衡器官 视觉器官 2.7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主要是 1 对中肾,位于腹腔背面一紫红色器官。肾脏由许多肾单位 (nephron)构成。 肾单位又可分为肾小囊和肾小管;典型的肾小管可分为颈区、近段小管、中段和远段小管,以及集合小管和收集管等部分。 肾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还是渗透压调节和盐水平衡的重要器官。同时鱼类的鳃也参于代谢产物的排泄、渗透压调节和酸碱调节。 2.8 生殖系统 一般都是雌雄异体,在有些鱼类中也发现雌雄同体现象,少数鱼类中还有性逆转现象。 鱼类的生殖系统由性腺(精巢和卵巢)及输送生殖细胞的导管组成。进行体内受精的鱼类,其雄性还具交接器。 绝大多数鱼类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19、有的为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有的是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产端黄卵,卵黄丰富,胞质少,有的为浮性卵有的为沉性卵。 4.鱼类的分类: 现存鱼类约 22000 24000 种之间,海洋鱼类约占 58.2,淡水鱼类约占 41.2。按鱼类骨骼性质可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大类群。我国产鱼类共 2830 余种。 3.1 软骨鱼类: 终生保留软骨,体被楯鳞。口腹位,肠中具螺旋瓣。鳃间隔发达,鳃孔 5 7 对,直通体外。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型尾。无鳔。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性具鳍脚,营体内受精。全部海洋生活。全世界约 800 种,我国产 190 种。分两亚纲: 板鳃亚纲 (Elasmobranchi
20、i) 鳃孔 5 7 对,各自开口于体外,鳃间隔特别发达,且连于体表,形成板状故又名板鳃类,多数眼后有一对喷水孔,侧线隐于皮下。 鲨总目 (Selachomorpha):体呈梭形,鳃孔侧位,胸鳍与头不愈合,背鳍背位,歪型尾 。常见的有: 鳐总目 (Batomorpha):体扁平,鳃孔腹位,胸鳍前部与头侧相连,背鳍通常位于尾上,无臀鳍,尾鳍或有或缺失。常见的有: 全头亚纲 (Holocephali) 头大而侧扁,头侧 4 对鳃裂,具皮膜状鳃盖,仅以 1 个鳃孔通向体外,皮肤光滑或偶有楯鳞。侧线发达呈敞沟状。尾细长如鞭。只银鲛目 (Chmaeriformes),我国产银鲛科的黑线银鲛(Chimaer
21、a phantasma)。 3.2 硬骨鱼类: 大多为硬骨,体被硬鳞、骨鳞或退化无鳞。口多端位,肠中无螺旋瓣。鳃隔退化,具骨质鳃盖。鳍的末端附生骨质 鳍条,大多为正型尾。多数具鳔。大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分二个亚纲: 内鼻孔亚纲 (Choanichthyes) 具内鼻孔。偶鳍有发达的肉质基部,鳍内有分节的基鳍骨支持,外被鳞片。本亚纲的代表为矛尾鱼( Latimeria chalumnae),澳洲肺鱼 (Neoceratodus forsteri)、美洲肺鱼 (Lepidosiren paradoxa)、非洲肺鱼 (Protopterrus annectens) 辐鳍亚纲 (Actinoptery
22、gii) 无内鼻孔。各鳍均有真皮性的辐射状鳍条支持。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或裸露无鳞。我国产 26 目,常见的有: 鲟形目 的中华鲟, 鲱形目 的鲥鱼、鳓鱼、凤鲚鱼、刀鲚鱼、鳀鱼, 鲑形目 的大麻哈鱼、太湖银鱼, 灯笼鱼目 的蛇鲻、龙头鱼, 鳗鲡目 的鳗鲡、海鳗, 鲤形目 的青、草、鲢、鳙、鲤、鲫等, 鲇形目 的鲇鱼, 鲈形目 的大、小黄鱼、带鱼、鲳鱼、鲈鱼、鳜鱼, 鲻形目 的鲻鱼梭鱼,鳢形目 的乌鳢, 合鳃目 的黄鳝, 鲽形目 的牙鲆、舌鳎, 鲀形目 的绿鳍马面鲀、河鲀, 剌鱼目 的海龙、海马, 鳕形目 的鳕鱼, 鮟鱇目 的黄鮟鱇、黑鮟鱇等等。 第十五章 两栖纲( Amphibia) 本章主
23、要内容: 1.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两栖纲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3.两栖纲分类 1.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于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并经过变态( metamorphosis)而上陆生活。这是两栖类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由于两栖类的代谢水平低、保温与调温机制不完善,属于变温动物,因此大多数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区域; 由于它们未能彻底摆脱 “ 水 ” 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因此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分布狭窄的一个类群。 两栖类 具有下述主要特征: 成体用肺呼吸,以皮肤
24、为辅助呼吸器官。 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为二心室一心房。 具有五肢型附肢,腰带与荐椎联结。 脊柱分化为四区,具有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表皮出现角质化。 两大脑半球完全分开,大脑顶部出现神经细胞(原脑皮)。 出现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 由于两栖类对陆生生活适应的不完善,繁殖和幼体发育仍需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无四肢,用尾鳍游泳,经过变态后才能上陆生活。 2.两栖纲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2 1 体形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由于栖息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两栖类的体型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蚓螈型:蠕虫状,眼小,四肢退化,穴居生活,如鱼螈。 鲵
25、螈型(蝾螈型):四肢不发达,而尾发达,多水生,如大鲵、蝾螈。 蛙蟾型:蛙状,四肢发达,无尾,适于陆栖爬行和跳跃,如蛙、蟾蜍。 2 2 皮肤 皮肤由表皮和和真皮组成。 表皮包括: 角质层:外层细胞轻微角质化。 生发层:为柱状上皮细胞。 真皮位于表皮下,也包括 2 层:疏松层和致密层。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多细胞腺体,埋于真皮层内。常见的皮肤腺有粘液腺和毒腺。 粘液腺:多细胞泡状腺,防止体表干燥,对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具有重要的作用。 毒腺:由粘液腺转变而来,是防止肉食动物侵袭的一种保护适应。如箭毒蛙,分泌的蛙毒素, 0.00001g 就可以致一个成人于死地。 2 3 骨骼系统 在水
26、生过渡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两栖类的骨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鱼类比较获得了更大的坚韧性、灵活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 持作用。 头骨: 骨块数量少、骨化程度不高; 侧枕骨有二个枕髁,与寰椎相联系; 颅骨通过方骨与下颌连接(自接型); 次生颌发达(前颌骨、上颌骨和齿骨等),初生颌退化(腭方软骨、麦氏软骨); 舌颌骨演变成听骨(耳柱骨),移至中耳内; 鳃弓退化,部分演变成支持舌和喉的软骨。 脊柱:分化为颈椎 (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荐椎 (sacral vertebra)和尾椎四部; 颈椎(寰椎)一枚,具一对关节窝,与寰椎的枕髁关节; 躯干椎数量变化多( 7200 枚),多数前凹
27、型或后凹型,少数为双凹型,横突不发达,无肋骨; 荐椎一枚,横突外端与腰带的髂骨连接;蛙蟾类中,多枚尾椎愈合形成尾杆骨( urostyle)。 带骨和肢骨:两栖类的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通过荐椎与脊柱连接。 蛙蟾类的前肢为: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 肢骨:肱骨、桡骨、尺骨、婉骨、掌骨和肢骨。 蛙蟾类的后肢为: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由这些骨骼构成骨盆。 肢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2 4 肌肉系统 两栖类的肌肉系统是水生鱼类和陆生爬行类肌肉系统之间的过渡类型。躯干 肌仍保留着分节的特点,为纵行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具有发达的四肢肌肉。 鳃肌退化。 2 5 消化系统
28、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 口咽腔:结构复杂,具有牙齿、舌及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食道开口。鲵螈类和蚓螈类的颌缘具有 12 排颌齿,而蛙蟾类没有颌齿或仅具上颌齿。多数蛙蟾类的舌结构特殊,能迅速翻出口外,且具颌间腺(无消化酶)。 食道:短。 胃:蛙蟾类的胃较大,呈囊状。 肠: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的主要功能为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大肠(直肠)的功能为吸收水分。粪便从泄殖孔排出体外。 消化腺: 肝脏:很大,分为 23 叶,胆囊位于肝叶之间或偏右部,胆管注入十二指肠。 胰脏:胰脏狭长,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胰管汇入胆管。 2 6 呼吸系统 两栖类的幼体以皮肤、外鳃或内鳃呼吸。蛙蟾
29、类成体以肺、皮肤呼吸。肺结构简单,囊状,肺胞数量少,内壁只有少量皱褶。气体入肺的途径为: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咽、喉门、喉气管室、支气管、肺。蛙蟾类的喉气管室由两块软骨(环状软骨、 杓 状软骨 )支持,具有一对声带,能发声。 两栖类没有胸廓,依靠口底的升降帮助呼吸,称为口咽式呼吸。 2 7 循环系统 两栖类的血液循环方式为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不完全双循环,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血管系统 心脏:幼体的心脏只含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成体的心脏由 1 个心室、 2 个心房、静脉窦和动脉圆锥组成。心房出现分隔,左心房接受来自肺静脉的富氧血,右心房接受来自静脉窦的缺氧血,血液通过一个共同的开
30、口(房室孔)进入心室。静脉窦接受来自二条前大静脉和一条后大静脉的血液。血液从心室进入动脉圆锥,动脉圆锥的前端为腹大动脉,分成三对动脉弓。心室内有肌质的柱状纵褶,窦房孔、房室孔、动脉圆锥孔处具有瓣膜,动脉圆锥内具有螺旋瓣,这些膜可以控制血液的流向。 动脉:动脉为离心血管。先由腹大动脉分出三对动脉弓,颈动脉弓、体动脉弓和肺皮动脉弓。左右体动脉弓又汇合成一条背大动脉。 静脉:静脉为入心血管。 具有一对肾门静脉和一条肝门静脉。门静脉的两端血管都为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和淋巴液等结构。 2 8 排泄系统 两栖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肾脏、皮肤和肺,以肾脏为最重要。肾脏(中肾)位于腹腔背
31、部,尿液通过输尿管(中肾管),进入泄殖腔的背面。在雄性个体,肾脏前部的一些肾小管和精细管相通,输尿管兼作输精管。 蛙蟾类有一个体积较大的膀胱,为泄殖腔腹面的突起。 肾脏具有泌尿、调节体内水分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 2 9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两栖类的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与鱼类比较接近。 脑: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组成的五部脑。 大脑:分成两个半球,顶部表皮出现零星的神经细胞,称为原脑皮。 中脑:发达,背部发育形成一对视叶。是两栖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脑神经: 10 对。 脊神经:对数随动物种类不动而变化较大。 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交感神经系统为主。发达,主体为一对纵行于脊柱两侧的交感神经干
32、,每一神经干有十个交感神经节。 感觉器官 侧线器官:幼体及部分水栖鲵螈类。 视觉器官:具有陆栖脊椎动物的特征。具有突出的角膜和近似圆形的晶体 ,适于观看较远处的物体,由晶体牵引肌的收缩使晶体向前,以调节焦距,从而适于观看近处物体。但和其他高等脊椎动物相比,仍是近视动物。蛙蟾类具有上下眼睑、瞬膜和泪腺。下眼睑能活动,并连接瞬膜。 嗅觉器官:为鼻腔。嗅粘膜位于鼻腔的背面,分布于其上的嗅神经往后通至嗅叶。 听觉器官:比鱼类复杂,蛙蟾类具有内耳和中耳。中耳结构见图。 2 10 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输精小管、肾小管、输尿管、泄殖腔。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腹腔、输卵管漏斗、输卵管、子宫、泄殖腔。
33、卵胶膜在输卵管中形成。 脂肪体为储存营养,供生殖腺发育 的结构。 多数体外受精,少数体内受精(蚓螈类、蝾螈科等)。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 黑螈和火螈 )。 2. 两栖纲分类 现存的两栖纲动物有蚓螈目、蝾螈目、蛙形目等 3 个目,约 4200 种。我国产两栖纲动物约 280 余种。 蚓螈目( Caeciliformes,无足目 Apoda,裸蛇目 Gymnophiona) 身体细长,似蚯蚓,营钻土穴居生活;全身裸露,体表具环褶 ,内有细小的骨质圆鳞;无附肢及带骨;尾极短或无;眼小,退化,隐于皮下;耳无鼓膜,听神经退化;在鼻孔和眼之间的头侧部各有一可伸缩的触突;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我国仅产一
34、种版纳鱼螈( Ichthyophis bannanicus)。 蝾螈目( Salamandriformes,有尾目 Caudata) 形似蜥蜴,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皮肤光滑,不具鳞片;四肢细弱或仅具二前肢;尾发达;眼小或隐于皮下;无鼓室和鼓膜;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翻;椎体双凹型或后凹型;体外或体内受精,大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成体大多营半 水栖生活,少数水生或陆生。我国产约 37 种,常见的有:隐鳃鲵科,中国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小鲵科,极北小鲵(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山溪鲵( Batrachuperus pinchonii)
35、;蝾螈科,肥源( Pachytriton brevipes),东方蝾螈( Cynops oriedtalis)。 蛙形目( Raniformes,无尾目 Anura) 是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等、种类繁多及分布最广的类群。体形短宽,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皮肤光滑,不具鳞片,具有丰富的粘液腺;有活动性眼睑和瞬膜;多数具鼓膜;体外受精;变态明显,成体用肺呼吸,水陆两栖生活。我国有 240 多种,常见的种类有:盘舌蟾科,东方铃蟾( Bombina orientalis);锄足蟾科,宽头大角蟾( Megophrys carinensis),崇安髭蟾( Vibrissaphora liui);蟾蜍科,
36、花背蟾蜍( Bufo raddei),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雨蛙 科,日本雨蛙( Hyla japonica);蛙科,中国林蛙( Rana chensinensis),泽蛙( Rana limnocharis),虎纹蛙( Rana rugulosus),棘胸蛙( Rana Spinosa),海蛙( Rana cancrivora);树蛙科,斑腿树蛙( Polypedates leucomystax);姬蛙科,北方狭口蛙( Kaloula borealis)。 第十六章 爬行纲 ( Reptile) 本章的主要内容: 1.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2. 爬行纲 的形态特
37、征和生理机能。 3. 爬行纲的分类。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爬行纲曾在中生代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爬行类分布范围遍及全球(除南极外),大小差异大。个体最大的网蟒全长可达 9.8 米,而最小的斑点圆趾虎全长只有 36mm。主要特征有: 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具有陆上繁殖能力。羊膜卵为端黄卵,卵外包裹有输卵管分泌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内贮有丰富的卵黄,卵壳为石灰质的硬 壳和韧性的纤维质厚膜。羊膜动物的胚胎在发育早期,胚胎周围形成包被的羊膜、绒毛膜,以及由胚胎消化管后端伸出的尿囊。羊膜的内腔即为羊膜腔,胚胎悬浮
38、于其中,在自身创造的水域环境中发育。绒毛膜紧贴于卵壳内面,内壁与尿囊膜外壁紧贴,这两层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尿囊是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等废物的贮存器官。爬行动物产羊膜卵,不需到水中繁殖,为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皮肤角质化。结束了皮肤呼吸,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完全用肺呼吸。心脏机能增强。 ) 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完善。骨化程度很高,附肢骨与中轴骨联系更紧密,新脑皮出现等。但仍为变温动物。 2. 爬行纲的形态特征和生理机理: 2 1 外形 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分(蛇除外)。但身体外形差异显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蜥蜴型:基本型,适于地栖生活,如蜥蜴、鳄。 蛇型:特化型,适于树栖生活,如蛇、蛇蜥。 龟鳖型:特化型,适于水栖、穴居生活,如龟、鳖。 2 2 皮肤 表皮高度角质化,约有 10 层细胞组成,且具有表皮来源的角质鳞片及兼有真皮来源的骨板。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皮肤干燥,缺乏腺体。但有一些与繁殖有关的腺体,如鳄等的臭腺。 蜕皮:定期更换鳞片。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色素细胞可以在植物性神经和脑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