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八闽茶商行九州“闽”字由“门”和“虫”二字合成,因此有人说福建人是“门里一条虫,门外一条龙” 。但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却说, “福建人是破门而出,成冲天之龙;冲门而进,成翔海之龙,双龙腾起。这个闽字可以看作是福建龙的简写、缩写。 ” 为此,本刊编辑部产生了一个想法,想统计一下在全国范围内,福建茶商的规模和数量。只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总结,我们不经意发现福建茶人居然占据了中国茶市的半壁江山。天南地北,只要有做茶的地方,只要有茶市的存在,就必定有闽商的身影。于是,便有了这一期“八闽茶商行九州” 。 这些英雄,有着诸多的传奇,我们今天书写他们的故事,不是立传,为的是能够让人们发现这些为茶而奋斗的人,
2、他们其实与茶有着一样的品格。 八闽茶人遍及全国,个性鲜明,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支撑着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茶叶生产与茶市贸易。从开茶城、制茶企业、销售连锁店到茶叶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甚至开茶庄茶舍、炒茶与茶结缘,闽人喝家乡的茶长大,更把茶作为毕生的事业来追求。 上海:福建茶人首屈一指 2上海,全国的经济中心,多年来福建茶商与上海茶叶市场同发展、共繁荣,伴随着上海茶叶市场的成熟,闽商成了上海茶叶市场的中坚力量。近些年出现的大统路、天山、恒大、九星等多家颇具规模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多由福建茶商经营管理,其综合市场规模和经营品种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 巨头叶石生叶石生,闽东汉子,他在上海茶坛可谓无人
3、不知、无人不晓,感慨茶市的发展,叶总就一句话:“时事造英雄” 。叶石生自 1993年进入上海市场,1996 年设立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成为上海第一家专门从事茶叶批发的专业市场,此后又相继创办了恒大茶叶批发市场、隆生茶叶批发市场等,大统路茶叶批发市场现已更名为大宁国际茶城,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家茶叶专业市场,叶石生旗下所属茶叶批发市场的销量已经占全上海茶叶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其志难移,纵千般烘炒,万遍搓揉,尽历艰辛成极品;斯颜不改,况一任卷舒,几番起落,自甘淡泊散清香。 ”这是叶石生对茶的感悟,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不忘回馈社会,如今他实施的“产地直销”的模式又使全国各地的百万茶农脱贫致富。
4、 大腕苏锦平在上海,苏锦平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投资 2600 多万元兴建一个茶城,是他的创举。这个集茶叶、茶具展示销售、品茗休闲。茶艺表演、古玩字画鉴赏交易于一体,建筑面积达 2.3 万多平方米的大不同天山茶城,如今已经成为苏锦平旗下核心的运营中心。 苏锦平出生于著名茶乡福安市从小受茶香的熏陶。1992 年,苏锦平在上海创建上海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如今的大不同茶业集产、供、3销于一体,在全国拥有 16 个具有产品标准体系的茶叶生产基地、4 个茶叶专用保鲜冷库、78 个覆盖上海 8 个区县的茶叶经销网点、一个茶博览展示厅、一所茶道茶艺会员俱乐部和一支训练有素的茶艺表演队。 北京:马连道的开街之人
5、 马连道,北京一条原本冷清的街道,由于一群茶商的到来,这里成了“京城茶叶一条街” 。 “满堂香”创始人高坚信早在 1989 年就在马连道经营,被业界誉为马连道的开街之人。 1988 年,高坚信从老家福州来到北京创业。让他意外的是,北京人对茉莉花茶非常喜爱。运茶的货车刚到,就有经销商等在那边拿货。经过几年发展, “满堂香”成为众多茶商中的佼佼者。现任“满堂香”企业董事长的高晨生,是“满堂香”的第二代传人了。他说:现在很多茉莉花茶的名字都是当时高家最早使用的,如牡丹绣球、金丝银钩、茉莉茶王等等。另外,他还受巧克力精美包装的启发,在北京率先推出了礼品装的茉莉花茶。 今年开始, “满堂香”在福州北峰基
6、地加大茉莉花的种植,并且收购了广西和安徽两个茉莉花茶基地,提升茉莉花茶的地位。如今,满堂香不仅经营茉莉花茶,销售量更大的还是乌龙茶,甚至还在云南收购了一家普洱茶生产企业。 北京还有一位杰出的八闽茶商“御茶园”茶叶董事长陈昌道,1996 年年底,26 岁的他离开家乡寿宁,踏上北京土地的时候,还只是个4茶叶公司跑业务的业务员。那时候,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还没有建成,没有做过茶叶业务的陈昌道和寿宁老乡们,几乎走遍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 2000 年 9 月,陈昌道在北京马连道茶城一楼租下不足 20 平方米的小店面的时候,茶城因为刚开业不久,知名度还很低,不久便有大量客户陆续退出。但陈昌道却坚持了下来,
7、经营渐渐地有了起色。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御茶园现已成为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茶叶衍生产品开发、茶文化研究推广等为一体的茶叶综合性集团企业。 陈昌道说,茶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御茶园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在全国一线城市建立二十家、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的茶业大卖场和两百家茶业连锁加盟专卖店,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茶博会,引领全球茶行业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福建:故乡茶坛群英闪耀 福建本就是产茶第一大省,遍布福建各个角落的茶商根本无法计数,单单安溪县就有铁观音品牌生产企业 500 多个,更难计算从事茶馆、茶叶贸易的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 300 多万从事与茶叶
8、相关的活动,其中的名家名角更是数不胜数。由于本刊曾对此进行系列报道,故不再详述。 云南:福建茶人众星云集 5这几年,云南普洱荼一下子红火起来,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福建茶商的身影。以下列举的几位,在云南当地还是颇具影响力的。 结语 据我们所知:中部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山西坦洋茶城,由福建茶商林瑞富投资建设;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土城头,建成华东最大的茶叶城,这个茶都的老板是来自福建的吴文生数不清的茶,更有数不尽的福建茶人,他们行走在江湖,成为茶界的先锋,并将更多的香茗带到祖国的各个角落。 闽茶贸易的峥嵘岁月 林更生 史书记载晋朝以前福建已产茶,至今已 1600 多年的历史。至陆羽写茶经时,福建已经是当时
9、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其中的数款茶成为中国最早名茶之一,并列为贡茶。其后 1000 多年的岁月,福建茶品种不断丰富,产量不断提高,伴随的茶贸易也非常繁荣。 谈到闽茶运销路线,是指茶叶贸易长期开展形成的茶叶产、供、销三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以茶叶产区为起点,茶叶商埠为枢纽,茶叶销场为终点,茶叶商品经济越发展,茶叶运销路线就越长。福建茶叶很早就开始水运陆转、肩挑畜驮到省外甚至国外销售,其中尤以对外贸易最6为艰辛。 古时,福建茶叶多先集中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梅(后被赤石取代),肩挑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从崇安到河口镇的路程有 280 里,商人坐轿 34 天可达,但肩负茶箱重担的挑夫至少也得 56
10、天才能到达。到河口 镇后有两茶路线:一条是向北运往俄罗斯,以陆路为主:一条是向南运往广州后到东南亚和欧美,以水路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从本省口岸直接通商的历史记载。 先说中俄这条茶路。福建茶叶到了江西铅山县后,就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泛湖北上,出九江入长江溯江抵南昌。汉口晋商把各地茶集中后,装船逆汉水而至樊城,起岸后,装大车经河南赊旗镇,入泽州(山西晋城)、潞安府(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太原、大同。在此分为二路。一部分运往归化厅(呼和浩特),一部分经天镇运往张家口。走军台 30 站向北行 14 站到库伦,再北行 11 站到中俄交界的恰克图。这条茶路,全程经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
11、、河北、蒙古,近 5000 公里。这条商路上张家口以北,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这样记载:“有车帮、马帮、驼帮;夏秋两季运输以马和牛车为主,每匹马驮 80 公斤,牛车载 250 公斤,由张家口至库伦马队需行 40 天以上,牛车需行 60 天。冬春两季由骆驼运输,每驼可驮 200 公斤,一般行 35天可达库伦。然后渡依鲁河,抵达恰克图。骆驼或车皆结队而行,每十五驼为一队,集十队为一房,每房计驼一百五十头,马二十匹,有二十人赶骆驼,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上7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 ” 这条路线的中国部分大多由华商负责,有趣的是这些茶商却由不产茶
12、的山西人担当,俗称“晋商” ;俄国部分则由俄商负责。茶叶到达恰克图后,俄商们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秋明,一直通向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闽茶中俄这条运销艰辛路始于明清,盛于清代,衰于日本侵华战争。 再说水路。福建自古海运发达,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1644 年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 年)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 150 担直接运往英国。1699 年该公司订购的茶叶有优质绿茶 300 桶、武夷茶 80 桶。 17511760 年,
13、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 1678 余万千克。其中武夷茶 2363 万磅(1063.35 万千克)占总输入量的 63.3,可见这时期输入英国的茶叶以武夷茶为主(平均每年约 100 万千克左右),在英国武夷茶被誉为“东方美人” 。因此,许多国家对“茶”的语音,多由厦门方言“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 。 1785 年,美国的商船自广州运载中国茶叶获得巨大利益,自此到五口通商(1842 年)之前,南方茶路几乎所有外销茶以广州为出口基地。那时福建茶叶还是集中在河口镇,由信江向西顺流而下,运至鄱阳湖,走赣江至赣南,由挑夫肩运过大庾岭,至韶关而转运广州。茶叶从崇安运至广州全程约需两个月。五口通
14、商初期,部分武夷茶运上海外销,茶船8逆信江东运至玉山,然后雇力夫运至浙江常山,再装船顺流下至杭州,由小船走运河(由嘉兴内河)而至上海。也有直接从河口镇顺信江经鄱阳湖,过九江入长江转上海的。茶叶从崇安运至上海全程约需 24 天。 清代五口通商以后,有福州、厦门两个通商口岸,揭开了福建茶叶直接出口的外贸史。英、荷、德诸国均在福州设洋行经营茶叶,俄商在福州建立第二个砖茶厂后,又在南平、建瓯、南雅、三门、太平等地设厂。据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1877 年俄商从建宁携带口子税单运往福州出口的砖茶为 3505 担。福州遂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光绪初年为福建茶业的最盛时期。光绪四年(公元 1878 年),
15、福建茶叶出口达 80 多万担(4 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 1/3。 回眸这数百年的闽茶外运史,它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是无数茶人、茶商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在把香醇的茶叶带向全世界的过程中,闽商也书写了中国外贸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闽商与茶的文化趋同 徐 楚 福建人做茶生意的很多,在采访福建茶商的过程中,当问及他们为何选择茶作为自己的生意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道:首先我们来自产茶的大省,自小喝着故乡的茶长大,对茶叶非常亲切和熟悉,而茶作为开门七件事,所具有的市场空间是无法比拟的。其实不论做的是不是茶,9闽商走到哪都带着茶,不论是忙碌还是休憩,他们总喜欢泡着茶来思考
16、或者悠闲,而待客的首选也是茶。茶与闽人有不解之缘,与闽商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 茶,温婉含蓄,深刻而又内敛。经常我们会谈到茶的三个境界: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香茶。仔细去品味和甄别,闽商走过的历史,正如同这三个境界一般,讲述了一段让他们熟知的经历。 第一道苦茶,寓有清苦之意,是茶刚刚泡出的感觉,它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福建地瘠民稠,生存压力大,传统的农耕经济无法满足养家糊口,迫使他们有的走出家园,走向全国,有的漂洋过海,去往异国他乡。正是因为土地贫瘠,崇商精神成为闽人的一种坚韧基因。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闽人纷纷在外经商谋生。 从走出家园的那一刻起,苦就如同初泡的茶一样,因为多是“赤
17、手空拳打天下” ,闽人在他乡往往是从最苦最脏的活干起。为了赢得生存,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面对苦境。闽人学会了坚韧。就如同品茶一样,只有浸透了苦涩,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 正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居住地作出杰出的贡献,并用他们像茶一般温和的性格与当地原住民友好相处,他们不仅在居住地扎根,而且还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从而世代繁衍。如今,300 多万闽商遍及全国的天南地北,1D80 万闽籍华侨分布在世界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地区的闽籍同胞也有 123 万之多。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当地扎根,并很好地生活了下来。 在经过困苦的煎熬和岁月的浸泡,奋斗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硕10果累累。闽商在
18、迅速成长中,苦尽甘来,享受了第二道的甜茶。多年的拼搏换取了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同。数据表明,遍布全国的闽商,拥有上千亿元资产。而海外闽商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世界华商 500 强中闽商占了十分之一还多。 靠着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经商智慧,闽商所到之处一路高歌猛进,他们也成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为全国经贸,乃至世界经贸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我们回顾起一张张值得我们骄傲的面孔时,他们淡定而又坚毅,这仿佛注定了他们的成功。性格铸就人生,什么样的性格缔造什么样的人生轨迹。而由乡土铸就的品格,使得闽商在走出家园之后,注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商帮。 第三道香茶,因为呈现甜、苦、辣等多种滋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闽商敢拼会赢,执著进取,但又淡泊名利,恢宏大度,在发展起来之后并没有享乐消沉,而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揽入怀中,他们爱国爱乡,把回馈故土作为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海外闽商回福建兴办企业两万多家,投资金额达三百多亿美元。占闽吸收外资的百分之七十。更无偿捐赠公益事业近百亿元人民币,为福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茶不仅是饮茶的艺术,更是人生境界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着闽商走出家园、拼搏他乡、回馈故土的三个历程。闽商所散发出来的就是茶一样的清丽与深沉,他们的人生也像茶一样馥郁醇和,不仅幸福了自己,更把自己奉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