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00748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5创新求变的中唐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 案 年 月 日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 课活页 编号 课 题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课 型 诗歌欣赏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诗歌风格。 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柳宗元登柳州城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2、韩愈左迁至蓝关中“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怀古伤今的具体含义 。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编号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板 书 设 计 课 外 作 业 设 计 教 后 记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2、 动 学 生 活 动 关于中唐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坛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于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 李泽厚说:(中唐时代精神)“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 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心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狭小的兴致,而向词过渡。”(美的历程) 明代胡应麟说:“盛唐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唐句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3、(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晚唐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诗薮) 中唐是唐诗的秋天。一场秋雨过后,一派萧条冷落。前半段大 历诗人笔下更多流露出孤独寂寞的心绪,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当然,秋雨过后,秋天又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后半段元和诗人的作品就显得异彩纷呈。韩孟诗派崇尚雄奇怪异之美,用词造境生新奇特,甚至以议论入诗;元白诗派则重写实、尚通俗,创作了大量的新题乐府。两派看似背道而驰,实际上都是学杜甫而有所创新,殊途而同归。 一、 自读寄李儋元锡 贬在旅途 寄登左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

4、年( 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 ,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去年春天花开时节 ,我与您在长安分

5、别,现在春暖花开了,又是一年。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程,都觉得茫茫一片,自己无法预料。面对春色,心中闷闷不乐,独自睡去,难以睡着。我身体多病,想回乡归隐,自己任刺史所管辖的地区,还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饥民,我拿了俸禄而没有使百姓免于饥寒,因而感到惭愧。听说您要来,我不断地探望,多少次月儿缺了又圆,我站在西楼上眺望,仍不见您来。 3、问题研讨 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鹏有间的情感,而是表达 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

6、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 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4、背诵全诗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 了解作者及本诗背景: 柳宗元 见课本 P35 注释。 2诵读全诗,正音。 3、诗题中哪几个字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路

7、标”?请找出来。 明确:“登”和“寄”,首联、颔联、颈联写登楼所见;尾连联写“寄怀”。 4、诗人见到了哪些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毡”、“密雨斜倾”、“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等等。对于贬谪诗人来说,这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通过哀 景的铺叙,把自己被贬谪的无穷哀情表达出来。以哀景写哀情。 5、题中有个“寄”字,寄什么?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颈联可以看出,说明诗人痛苦的思念之情。 从尾联更可以看出来: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留滞于各自的贬谪地,无法送到啊!余韵袅袅,余味无穷,有力扣住题中

8、的“寄”字。 6、“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倾薜荔墙”,不仅细致地描绘出风急雨骤的景象,而且其中的“芙蓉”“薜荔”还有一定的寓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 这一联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 与芳洁(屈原诗中有用),“风”而曰“惊”,“雨”而曰“密”,“毡”而曰“乱”,“侵”而曰“斜”,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毡”,这怎能不使诗人俯仰身世,产生联想,“愁思”弥漫于茫茫海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作业 : ( 1)请将本诗和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改写成现代诗歌。 (参考: 寄李儋元锡 与你花下相别至今已有一年 花又盛开不禁勾

9、起我的思念 人事巨变王朝兴衰岂能预料 哎,浩荡愁思让我彻夜难眠 年老力衰身患疾病 常想归隐田园 面对百姓流亡的眼泪 愧对朝廷的俸钱 听说你时 常问起我的消息 多么期盼能与你同上西楼共赏月圆。) 1、复习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请学生解释“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以及“韩柳”和“韩孟”的含义。 解说苏轼韩文公庙碑中四句话:“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的含义。 明确:四句话说了两件事:一 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古文。“文起八代之衰”,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思想上尊儒排佛,因反对迎奉佛骨,触犯宪宗,贬为潮州(广东潮州

10、)刺史。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 湘赶来同行。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2诵读作品。 3请学生根据题目切分诗歌,自己分析诗作。分小组交流。 明确: ( 1)题中关键词是“左迁”“示”。前三联写“左迁”,首联写左迁的过程,颔联写“左迁”的原因,颈联写左迁途中所见;尾联写“示”,也就是向他的侄孙表达心志。 ( 2)作者向他侄孙“示”了什么?表面是交代侄孙收尸骨料理后事,其实是表达他“虽九死其犹未悔”决心和意志(马茂元称此诗为韩愈的离骚,就是这个意思);诗中有悲伤有痛苦,更有顽强的意志,体现了悲壮的思想感情。 ( 3)诗中“路八 千”、“衰朽”、“残年”、“家何在”

11、、“马不前”、“好收吾骨”,十分悲惨凄切,但情感并不衰飒。原因是三四句紧承上文,“云横雪拥”,写景抒情,境界雄阔,震撼人心,所以清人纪昀认为此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见教科书 P37“品读与探讨 3”) ( 4)韩愈“以文为诗”,诗中也有体现。虽有省略,但基本是散文的句式,可以一字字对译出来,如首联:“一封(奏章)早上呈奏给皇上,傍晚我就被贬到潮州,(那里离京城)有八千里路途”;颔联中“欲”(本来)“肯”(怎肯)两个虚词下得好,很好地表达诗人忠而贬的满腔愤懑。 4、 试比较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和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抒发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明确:柳诗是“愁”字,悲中又有怨恨,是悲愤;韩诗也

12、有悲,但悲中又有一股硬气、一股正气,是悲壮。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西塞山怀古 四海为家与骨肉流离 1投影唐诗故事,练习句读。 刘禹锡 : 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 (韦应物) 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 “ 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 ” 时梦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 “ 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 ”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

13、, 沉醉而散 。 刘诗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 (何光远 鉴诫录 ) 2咏史诗(怀古诗)一般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叙”,即简要概括史实,然后是核心内容“感”或“论”。( 1)试概括本诗所咏史实,( 2)作者抒发了哪些感慨。 史实: 公元 280 年,西晋大将率水师从益州出发,沿长江顺流向东,向孙吴发动进攻。当时吴在西塞山江中据险设铁索放铁锥设防,但防线被攻破。吴都失守,吴主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亲自到营门投降,吴国被灭。 感慨:( 1)自然不变,人事沧桑;( 2)对天下统一局面的庆幸(“今逢”)和赞扬;( 3)暗含以前朝兴灭为借 鉴的提醒。 3、诗中哪些词句精彩,请举例品评。 提示

14、: ( 1)王濬楼船 下 益州,金陵王气黯然 收 。(“下”,有气势;“收”黯然消散,灰飞烟灭) ( 2) 千寻 铁索 沉 江底, 一片 降幡 出 石头。(对偶工稳流动,形成对比,写出土崩瓦解之势) (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 依旧枕 寒流。(以“山形依旧”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衬托“伤往事”,“依旧”自然无情,“枕”,拟人,冷眼人世变迁) ( 4)今逢四海为家日,萧萧芦荻秋。(“故垒”句呼应“怀古”,秋景描写中有不尽意味。) 4请收集刘禹锡的咏史诗,从思想感情和表达手法两方面,分析其特点。

15、提示:刘禹锡咏史 诗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 表达物是人非、 沧海桑田的人生感慨,都运用了自然无情反衬物是人非的的人生感慨。 如 西塞山怀古 “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用山川依旧,显示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 1、导入课文。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 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 ,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馑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

16、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2、整体感知本诗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3、问题研讨: 诗人是如何表达“一夜乡心五 处同”的兄弟之情的?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

17、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 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